课件9: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 (1)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国民党反动统治 被推翻。 (2)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 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时间:1949.9 3.地点:北平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 北平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634人,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各 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 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3.意义: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
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依据: 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 区域自治”; 19512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55,维吾尔族
1965,藏族
1947,蒙古族
1958,壮族
1958,回族
基诺族
珞巴族
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
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
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很多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
4.内容: (1)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 (2)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决定首都、国旗、代国歌 (4)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长 5.意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 族的人民民主国家(性质)。 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理解正确的是
①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③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 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它颁布于 A.1949年 B.1954年 C.1982年 D.1999年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条件: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 (2)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
机日益成熟。 (3)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经验积累。
2.确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9月,北京)
(1)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 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人 大委员长、周恩来总理)
①内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 国家权力机关。②影响: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③原则: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 则,④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含义: 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和 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 行使自治权利。 4.意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 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4
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
猜猜看,他们是哪个少数民族的?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从左起依次是董必武、周 恩来、李济深、刘少奇、 毛泽东、朱德、宋庆龄、 张澜、林伯渠。
依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 (1)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国民党反动统治 被推翻。 (2)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 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时间:1949.9 3.地点:北平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 北平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634人,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各 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 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3.意义: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
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依据: 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 区域自治”; 19512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55,维吾尔族
1965,藏族
1947,蒙古族
1958,壮族
1958,回族
基诺族
珞巴族
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
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
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很多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
4.内容: (1)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 (2)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决定首都、国旗、代国歌 (4)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长 5.意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 族的人民民主国家(性质)。 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理解正确的是
①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③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 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它颁布于 A.1949年 B.1954年 C.1982年 D.1999年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条件: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 (2)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
机日益成熟。 (3)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经验积累。
2.确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9月,北京)
(1)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 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人 大委员长、周恩来总理)
①内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 国家权力机关。②影响: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③原则: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 则,④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含义: 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和 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 行使自治权利。 4.意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 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4
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
猜猜看,他们是哪个少数民族的?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从左起依次是董必武、周 恩来、李济深、刘少奇、 毛泽东、朱德、宋庆龄、 张澜、林伯渠。
依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