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迁移》课堂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迁移》课堂实录
师生问好。
教者板书课题: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迁移。
一、导入:
课外文言文的学习,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难点,临近期末考试,我们这节课就针对这一难点,进行学习。
先来看本节课学习目标。
出示目标: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说出所选文言文意思。
2、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完成文后练习题。
二、教学过程
师:我们先来看看中考语文复习指导意见:
文言文的阅读材料虽然选自课外,但是所考查的能力点都源自教材,所体现的是“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思想。
因此,复习过程中切忌丢开课本,一味地进行无效的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根据以往的考试经验,对教材中重要内容的重点积累还是必需的。
要不断优化学习方法,注重感悟生成,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有关词语或句子的含义,逐步实现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迁移和提高。
——中考语文复习指导意见
师:指导意见里的考试动向:
目的:在于考察文言文阅读的迁移能力。
内容:考试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不再以附加题形式出现。
选材多为是相夫教子、爱国效忠、诚信明礼、勤奋自强、美德佳行、劝谏讽喻、奇闻趣事等。
选段多为记叙文。
题型:有断句、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题。
(主观题——人物性格分析,以及对文段内容的大意、主旨中心、意义、寓意、道理等)。
师:现在我们逐一梳理考点
1、一般是一篇100-200字左右的浅显文言文。
所有知识点均与课内所学的
知识有关,但要求考生能在新语境进行灵活运用,要求能分析文章、概
括文意、体现迁移能力。
例如:
翻译重点字或句时,所选文章在课外,知识点却在课内。
课内没有出现的字一般会有解释。
我们可以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文意。
师:本考点可以分解为
明确:要解决断句、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题这四道阅读题,我们要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课外文言文学习中去。
师问:什么叫迁移呢?
明确:课内文言文向课外的拓展迁移,是指考生通过回忆和再现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明确:文言知识的“迁移”主要体现在实词、虚词上。
师:我们先来回顾几类文言文实词
(一)通假字:
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
“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岳阳楼记》
1.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2.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二)古今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 的词义扩大了:
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
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丈夫的配偶。
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
如:“走”古代指跑,现指步行。
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
如:“可以”古指“可以凭借”。
(三)一字多义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
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
•如《岳阳楼记》
•以:1) 来属予作文以记之
2) 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啊嗟夫
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极: 1)尽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穷尽此乐何极
3)极点感极而悲者矣
(四)词类活用
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就是词类活用。
一般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等。
例如: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动词作形容词,被贬谪的)
师:我们再来回顾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虚词。
明确:常用的文言虚词有:之而其以为于乎
虚词是相对于实词而言的,一般说来,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在句中充当主要成分;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有的甚至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
在文言文中,文言虚词包括副词(语气副词,用来表反问或疑问)、介词、连词、助词(结构助词,用在句中,连接词语;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语气词、代词(指示、人称、疑问、不定代词)。
例如:之
师:我们如何把课内的知识迁移到课外的文言文中?老师来介绍2种方法。
1、如何把学过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迁移到课外文言文阅读中?
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熟能生巧,举一反三。
2、遇到生疏的字词,又如何做到准确“迁移”?
①用加字、换字等翻译方法法去理解句子。
②套用课内学过的知识,反复推敲句子意思。
③依据上下文意思,反复琢磨文意,推测含义。
④若碰到选择题,用代入检验法。
往往能讲通,那个答案就是正确的。
⑤特别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师:下面来实践演练,试试牛刀
出示练习:
☆根据已有的积累,了解大意。
(实词、虚词)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师:通读全文找出找出学过的实词与虚词
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
虚词:之而其以为于乎……
(展示学生找到的实词与虚词并一一落实它们的含义)
师:字词找到,理解了,接下来就是串联短文的意思。
(学生自由串读短文翻译)
师:请同学翻译短文
(学生展示翻译后老师出示参考翻译)
参考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菱角的壳儿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儿。
”那人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说:“我并不是不知道(吃菱角需要去掉壳儿),(我)连壳儿一起吃,是想要来祛热啊。
”问的人说:“北方地区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自己不懂硬装懂啊。
师:短文读懂了,给你们相关的练习,你们会做吗?
生:会(响亮、自信的回答)
师:做题时我们也要注意方法的。
•(一)浏览问题。
•(二)分析标题。
•(三)结合注释理解全文。
•(四)“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第一步:快速浏览问题。
浏览问题,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问题。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有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会给出标题。
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中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有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如果碰到“不懂”的
字词,应跳过,并继续往下阅读,只要能明白文章的大体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1)词语解释题:
回顾学过的实词、虚词,联系上下文去解答。
若是选择题,则用代入法、排除法去做题。
(2)内容理解题: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师:我们来做一道中考题看看。
出示中考题: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
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
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
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注释】
①府:指国库。
②子贡:孔子的学生。
③赐:子贡的名。
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2014年广东中考题
师:首先,找学过的实词与虚词
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
虚词:之而其以为于乎……
师:其次,通读全文
展示参考译文: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
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
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并非个人的事情。
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
”
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
师:再次,审题、做题
出示练题: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赐失之矣()移风易俗()
2.对画线句“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在诸侯那里买了个鲁国人,并给了那人一些钱。
B、子贡在诸侯那里买了个鲁国人,却拒收给他的赏金。
C、子贡在诸侯那里赎回鲁国人,并给了那人一些钱。
D、子贡在诸侯那里赎回鲁国人,却拒收给他的赏金。
3.孔子对学生的做法分别持什么态度?他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师生共同订正答案)
师:方法小结
熟悉课文,紧扣注释。
有效整理,认真识记。
词不离句,联系语境。
迁移拓展,灵活运用。
三、课后寄语:
在复习中,只要我们立足课内,落实基础,并能灵活运用,把课内与课外的文言知识结合起来,就能够全面提高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四、作业:
完成中山市下发的白色试卷(九)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