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众创空间规划布局模式——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众创空间规划布局模式

——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

代鑫

摘要:在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全国各地建设数量庞大的“众创空间”以推动创新发展。而作为新兴的城市空间,在城市空间中如何科学合理的布局,需要更准确把握众创空间的空间类型和布局模式。本文在共享发展理念下,研究了国内六大城市案例,归纳总结出众创空间的四大空间类型,分别是共享知识资源的研发创新类众创空间、共享产业资源的企业发展类众创空间、共享服务资源的存量租赁类众创空间和共享环境资源的特色创意类众创空间。进一步将四大空间类型细分成八类可依托资源的布局模式,并梳理总结了各类众创空间的空间组织方式。最后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详细阐述了各类众创空间的空间规划布局,以期对科学合理的布局众创空间提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众创空间,共享资源

1引言

在全球进入“互联网+”创新2.0的新时代,以及我国实行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时期,由政府主导、市场驱动的趋势下,全社会迎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在创新发展理论背景下,为满足创业创新需求的新型载体——众创空间由此应运而生。众创空间本质是以高度市场化特征、集聚创新要素的能力逐步完成新一轮的创新驱动转型。自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众创空间以来,全国各地建设数量庞大的“众创空间”以推动大众创新创业。在此大环境下,如何精准对众创空间进行规划布局,是规划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共享发展是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共享发展理念思想深刻,主要内涵有四个方面,一是全民共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二是全面共享,共享不拘泥于经济领域,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都应包含在内;三是共建共享,共建是共享的基础和前提;四是渐进共享,要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建设众创空间是共享发展理论下的一种体现。众创空间服务于创业大众,提供办公场所,举办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技术创新、政策落实、创业教育、导师培训、创业投融资等服务,实质是在共享知识、资源以及场所。而这种共享正反映了创新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由个体转向群体的发展趋势,是对创新理念、创新范式和创新方法的深刻变革。因而本文探讨的是在共享发展理念下,如何更科学更合理的规划布局众创空间。

2众创空间内涵解析

众创空间是近年国内提出的一种概念,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自概念提出之后,国内一批学者对众创空间的类型、特征、机制进行了研究梳理和理论总结。刘春晓[1]从参与的主体、创新阶段这两个角度对众创空间进行了分类,认为二者分别具备网状、链条状特征。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将众创空间划分为创业模式、发掘培育模式及开放互动模式等八种模式。史明纯[2]将上海的众创空间总结为产业链驱动、创意园驱动、产学研驱动三种模式,并以实际案例探讨了不同驱动模式的发展过程。任俊宇[3]针对北京众创空间的现状特征,提出传统科技园转型发展的模式。王吉勇、朱骏[4]从小镇、新城、市域及区域四个维度,提出杭州众创空间在四个维度下的创新机制以及空间供给模式,并探讨了分权化与“合权”两种力量对杭州众创空间的影响。王晶、甄峰[5]提出众创空间的共享和融合机制特征,并在区位选择、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三个层面提出相对应的规划策略。周素红、裴亚新[6]认为众创空间的创新模式是内部创新网络和外部创新网络共同推动了众创空间的发展。袁野丰琳[7]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研究了宏观、中观和微观视角下众创空间的现状特征、空间关系和运营模式。项振海[8]等以广佛智城为例,研究了众创空间全流程的运作机制。蓝添[9]以深圳华强北为例,研究了众创空间在对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改造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从总结的理论中,可以得出众创空间与传统孵化器在空间模式和组织模式上有很大区别。

2.1多属性的空间模式

众创空间与传统孵化器相比,在物理空间概念基础上,基于“互联网+”赋予了功能服务概念。传统孵化器主要作为专业化、技术化和政策性的物理空间,需要有固定的场地支撑。而众创空间由于创业者不再局限于科技人员和原大企业高管,有更多的留学生和在校大学生以及其他创业群体的加入,同时创业活动的多元化和非定时性等特征,决定了众创空间不局限于固定的办公场所。尤其是“互联网+”的背景下,由互联网形成的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非正式商务空间,某些情况下更适合年轻群体的创业需求。同时较之传统孵化器相比,众创空间提供了如创业教育、导师培训、创业投融资等功能性服务。因此,众创空间的空间模式除了技术性的空间特点,更具有社会化的空间特征。

2.2多样化的组织模式

由于与传统孵化器相比众创空间的多属性特征,其组织模式也必然更加多样化。传统孵化器的组织模式可分为规模较小的企业孵化器、高校孵化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规模较大的现代工业园区、高新科技园区等,特点是依托政府、企业的服务和支持。而众创空间组织模式不局限于这种正规模式下的创新空间,根据创业的三个阶段,会形成三种不同类型的创新空间。在创业种子期,创业者大多无固定办公场所,在SOHO社区、咖啡馆等会自发聚集形成非正规办公场所;在创业成长期,因需要更完善的服务和配套,会需要车库咖啡等类型半正规办公场所;在创业成熟期,则需要创客空间等类型的固定正规办公场所。

3众创空间布局模式

基于国家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的双创地图,选取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六个城市进行案例研究,归纳总结了众创空间在空间布局上共享资源的四种类型,分别是共享知识资源、共享产业资源、共享服务资源和共享环境资源(表1)。同时对四种共享资源进一步细分成八类可依托资源类型,分别是依托科教高校、依托高新园区、依托工业园区、依托企业主导、依托商务服务、依托地产社区、依托公园绿地和依托特色小镇(表2)。共享知识资源的众创空间更偏向于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类的创业类型,共享产业资源的众创空间更偏向于产业创新升级和企业自身转型发展的创业类型,共享服务资源的众创空间更偏向于存量办公空间租赁的大众创业类型,共享环境资源的众创空间更偏向于对环境氛围有需求的创意类创业类型。

3.1共享知识资源的研发创新类众创空间

该类众创空间内承载的创业方向更多是关注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比较依赖知识资源,面向的创业者是普遍的科技创业人群。在空间布局上更趋向于邻近知识资源丰富的高校、研究院、实验中心、研究中心、科技园区、高新企业等。通过跟知识资源的频繁互动,达到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创业目标,通常有政府支持和研发机构服务。该类众创空间的规划布局受政府影响较大,一般由政府统一规划组织,空间的集聚化程度较高。政府提供空间场所,享受政府较为丰厚的政策与资金补贴,由政府或市场进行运营组织。该类众创空间的建设,是政府产业布局下的结果。

(1)依托科教高校

该类众创空间依托高校、科研院、实验中心和研究中心等,知识资源丰富,研究氛围浓厚。创业者多为科技人员、留学生以及在校大学生等,空间载体呈现为校园创意实验室、大学生创业基地、高校双创交流中心、军民融合办公空间等。

该类众创空间聚集区以北京中关村众创空间为代表。中关村科技园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拥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近41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属院为代表的国家(市)科研院所206家。拥有6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大学科技园,34家留学人员创业园。众多的科研机构,大量的科技研发诉求,是众创空间聚集的主要因素。

(2)依托高新园区

该类众创空间依托高新技术园区、国际联合技术园区等,创业类型技术性强,专业度高。创业者多为科技从业人员、原大企业员工、毕业创业人员等,空间载体呈现为科技社区、研发总部等。

该类众创空间聚集区以上海张江高科众创空间为代表。张江高科科技园区是中国国家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