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上海市交大附中高三二模作文范文氧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题目:
氧气,在平日的生活中轻若无存,但实际上又关乎生命之重。
在我们身边,像氧气一样的存在有很多。
对此你有怎样的想法,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了不起的氧气
氧气,无色、无味、无形,你要问我氧气为何物?我很难作答。
它在平日的生活里轻若无存,我们很难感知到它的踪迹,但它确实存在存在于你的每一次吸,每一声心跳,轻微,却又关乎生命之重。
而我们身边更是有许多氧气一样的存在,它们在沉默中作用,在渺小中伟大。
天空中飘过一片云,路边的野草破土而出,草下蚂蚁在奔波游走。
我们可能根本不会有所察觉,但是,云意味着一场即将到来的细雨,为万物带来水分,草木光合作用维系着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蚂蚁处理腐朽的尸体,确保生态循环的进行……它们都密切关联着每一个生命。
而这也不限于自然界,在大社会下的每一个小人物,何尝不是氧气的一个分子?或许是每日清扫公路的保洁工人,或许是按时发车的公交司机,或许是某公司某部门的某某职员,或许是你,或许是我。
我们说小人物是渺小却伟大的,是因为他们在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坚守自己的生命价值,正如普鲁斯特所说,善并不能使你改变命运,但却可以给你一种超脱苦难的幸福。
氧气的每一个分子,他们都没有观众,没有回馈,却也依然追寻他们的人生价值,于是有了超越平凡的意义——他们很轻,也很重,影响着社会、自然、生命,于是在天地间有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不起眼,却也至关重要的位置。
但是我们却将氧气一样的存在当作理所当然。
我们之所以忽视,是因为我们习惯。
而因为习惯,我们则很容易对氧气失去珍惜,对小人物失去尊重。
但是璀璨的烟火是由微不足道的尘埃组成,而每一个小人物,每一个氧气的分子共同决定了人类的历史,构成了人类的文明。
我们应该时刻对自然抱以敬畏,对人群报以感激,他们并不叫嚣着自己的存在,也很少得到我们的注意,但他们同样重要。
而我们也不可能将自己从氧气中剥离开来,与其以旁观者的姿态或赞美或感恩,倒不如说,我们大多数人也都是氧气的一个分子。
做出瞩目的成就很难,也许平凡的确是大多数人生命的答案。
但即使沉默,即使轻若无存,我们每一个人都与人类、与自然存在着关联,每一个人的举措都可能关乎生命之重,正如南美的蝴蝶煽动一下翅膀,也可能掀起千里之外的一场飓风。
氧气轻若无存,也重如生命,它环绕我们,也或许就是我们自身,不做声响,却也伟大。
我愿成为氧气的一个小分子。
那些我们无法割舍的
生命有许多不可承受之轻。
亲情。
爱情。
自由。
当它们融入了我们的生命中,它们就成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氧气。
有时我们甚至不屑于去察觉,但我们无法离开它们。
人是一种不断向前看的动物。
我们对于外界的渴求与向往是与生俱来的,婴儿落地时的第一声啼哭预示着一个新生命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的诞生。
我们的世界靠这种探索感而不断运作。
于是人们的一生大多在忙碌,从一个地方辗转至另一片士地,来极力探寻自己的价值。
我们第一个会忽略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是我们与家人、家乡的纽带。
在小时候它被绑得严丝合缝,而终有一天,就像朱自清望着父亲给他捧橘子的背影,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根纽带已经松了很久了。
与其说我们不断地忽视它们的存在,不如说我们早已习惯了它们在我们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没有忧患意识,料定它不会轻易地离开我们。
然而现在我们正不知不觉将自己置身于网络时代的超大型圆形监狱中,逐渐放弃了隐私——这时我们会失去的第二个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便是我们的自由。
人类向来是那么看重自由,他们把它描述为“在金色大门前,我已高举灯火”的那盏明灯,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里,不断掀起的、让人陷入集体无意识的群众活动正在诱惑我们抛弃自由。
失去一件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可能起初是不会有任何痛感的,但等人们后悔莫及时伤口已经血肉模糊。
泰戈尔说,有一个清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我们应该去分辨在“昨天”中有什么是可以被放弃的,又有什么是我们无法割舍的。
一直以来人们构成的社会中都是利益之上的;我们看得很重的东西:物质,金钱。
诗人早已说过,金钱诚
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让一些看似很贵重但实际上可以减轻它们在我们心里重量的东西彻底取代我们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是一种本末的倒置。
但我们无法完全舍末逐本。
在李娟笔下的冬牧场中,牧人与羊的一生紧紧联系在一起,它们两者构成了生命的全部,但我们没有如此纯粹、美丽又自然的社会关系,我们好害怕自己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会慢慢消失而我们毫无察觉。
于是绝望的人们用尽一搏欺骗了魔鬼,利用它让我们找回生命的价值,每个人化身成浮士德,不断地同命运抗争,不断地去找到我们赖以生存的氧气,最终让灵魂被这所有的所有、所有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填满,给人生的旅程终点画一个圆满的圆。
我们每时每刻都习惯于吸入氧气,肆意挥霍这些轻如鹅毛又重如泰山的爱意与自由,我们有时会忽略它,这再正常不过了。
可我们要时不时地想起它、害怕失去它、尽全力留住它,并且心怀感激。
利万物而不争
氧气,是所有平凡而又伟大的存在。
试想,如果整个世界都陷入“缺氧”的情况会如何?草长莺飞的世界将是一片生灵涂炭,活泼正少年者奄奄一息,万物失去生命。
而人们也只有在患上感冒的时刻才会想起呼吸氧气的幸福。
它在平日里轻若无存,但实际上又关乎生命之重。
自然之物往往是默默无语的。
《论语》有云:“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风则是一切潮汐洋流的动因,就连被人鄙弃的杂草,曾也拥有杜若的美名……离开任何,地球都将分崩离析。
而把社会抽象成一个生态系统呢?每个人都是一个分子,以自己的属性和轨迹努力着,让世界因为自己而有一点不同,并以此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
作为人类,我们应该无比感恩氧气,以及氧气一样的存在,同时也要去成为平凡而伟大的存在,加入社会的大气环流。
自然无声而人有声,可我们并不能觉得发声是理所当然的自由,并将其作为忽视无法发声者的理由。
在社会生活中轻若无存的人们,往往是这样一群无法被人听见看见触见——如氧气一般难以感知的存在。
他们或许是一段关系中姿态较低的一方,或许从事着最基层的工作。
他们缺乏存在感,但却是奉献者,利他人而不争。
可氧气的重要性是不需要辩驳的。
“抽丝”后的”山倒”,已然是最有力的证明,可倒也不必如此惨烈,才得以看清他们存在的重要性。
氧气,和如同氧气一般平凡而伟大的存在,早就在兀自沉默中接受了自己的使命,并以一生来奉行。
我想我们应该在此抛开世俗观念和习惯价值观的枷锁,真正惊天地泣鬼神的事物是很少的。
万物彼此依存而共生,人类作为群居者,人都是彼此的氧气。
孟子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世易时移,今日疫情下的众志成城,何不是中国传统中“人皆可为尧舜”理念的彰显?相比于美国漫威式改写历史拯救众生的英雄,其实正如伽利略所言“需要英雄是可悲的”,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和社会稳定和谐的最佳途径,莫过于让每个人都参与建设,成为社会的一份氧气。
社会生活的参与感不仅需要人们有自我奉献与约束的泥土精神,同时我们也应努力营造“氧气友好”的风气。
“利万物而不争“是一种高尚的风度,社会更有理由倡导这种价值观,让平凡的人们被看见伟大,收获被尊重的体验,莫要让伟大在冷漠中泯灭,平凡归于平庸。
从而鼓励每一位氧气分子行使好分内之事,保持本真的纯良。
毕竟所有伟大,或许就是只在默默无语,独自盛放之间。
如果氧气有颜色,有气味,那么我们的世界定是一片五彩。
生命之轻于重
氧气,在我们平日的生活中轻若无存,尽管无处不在却极少被人刻意关注,但实际上它又关乎生命之重,使我们无法脱离的存在……
一些同样于我们而言极为重要的事物,往往会在我们眼下成为容易被忽略的无足轻重者,究其原因,是我们心中的一架无形而被我们的心思左右的天平,时时衡量比对着一切事物的“轻重”,并自动将那些不急需、不缺少,不屑于他人比较之物列入排行的末端。
于人而言,这杆天平的倾斜标准毫无疑问取决于我们的价值判断。
牙牙学语的婴儿或许在意的只是满足口腹之欲或是一些新奇的事物,但当我们一步步迈入与社会打交道的世界,天平逐渐倾向了更为现实的利益、权利、名誉。
就如米兰昆德拉所言:“负担越重,生命就越贴近大地。
”生命之重来源于所有现实生活的压力,而与其说是生命之重,不如称之为生活之重。
一切为了名利争夺蒙蔽了双眼的人看似为了减轻生活的重担而忙碌奔波,实则只是将自己定义为了一种不断向自己肩上添加重物的“蝜蝂”,最终被自己追求的“重”压垮。
活在世俗眼光中的人们善于用金钱利益来标价一切,而诸如氧气、时间等人人面前皆为公平的事物难以感受其重。
当下流行的一句古话“子欲养而亲不待”完全道出了人们为赚钱疲于奔命到头来找寻不到意义的失态。
轻易从指缝中流逝的时间没有重量,与其在对
“明天”和“意外”谁先到来的猜测下惶惶,不如把握可控的当下,避免那些下一瞬间发生就会带来的遗憾。
关乎生命的轻与重,是人一生中缓缓摸索也未必能探清的命题,因为这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需要以一生去践行。
我们不能轻言将物质条件置于最前的人是肤浅的,也无法断定能够重视氧气之重要的人就有一番高悟见领,毕竟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人力无法改变的,能够靠自身获取的自然成为了众人追逐的目标。
生命因为有了理想和意义而产生了重量,衡量其轻重的天平始终位于我们自己的手里,只是,生命或因那些情若无存而又关乎生命之重的事物而精彩。
“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像西西弗斯滚动巨石般的碌碌生活,能够关注不同的渺小而重要,才是生命轻与重的解答。
像清道夫一样活着
氧气,轻若无存,而又关乎生命;阳光,虚无缥缈,而又无时不给人以生命的温度;春雨,悄然无息,而又知时节地润物细无声......
万物仿佛从诞生之初便定下宿命,背着一定的使命,尽管轻微得不起眼,却始终守护着自己的法则运行,肩负的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正是这些既定的法则,使得人们认为,拥有阳光、雨露、氧气是理所当然,人们永远无法体验到微不足道但又具有超凡意义的事物一旦失去会招致什么严重的后果,自然也就无法真心珍惜这些事物。
在这个人人将自己无限放大的社会里,原本应被放大的可能黯然失色,变得轻若无存。
可若无存不应是真无存,在当下重申这些轻弱无存,但又关乎生命之重的事物显得格外重要。
那些轻若无存的事物之于生命的意义,可以是如氧气、阳光一般以物质形式维持延续着人的性命。
没了氧气,呼吸难以进行;没了雨露,万物难以滋长。
但更多时候,他们所带给人的是一种心灵片刻的抚慰与生命意义的确证。
二战集中营的亲历者维克多·弗兰克尔在其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中以大量笔墨描绘其苦难中所见的自然景色,溪边的沙石、夕阳下归去的群鸟,在其身陷苦难之时便被赋予了超乎本性的意义。
这些景致本无关生命,但它们在作者禁不住眼前的苦难之时,给了他重拾信念的动力。
那些平日里轻若无存之物,甚至可能在危难关头迸发出超乎个体生命的意义。
当下疫情中,无数美丽的逆行者们,平日里几乎无人重视到他们的作用,但无数垂危的生命正因白衣天使而重回正轨。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茫茫人海,常常身处幕后。
在特定的时间,某些人或事被赋予上全新的意义,被推上舞台,影响着塑造着他人的生命。
设若没有这次疫情,无数轻若无存的医护人员不会被全人类意识到他们关乎生命的重要性。
这也正是这个社会的弊病:人们钟情于仪式感,定下大大小小的纪念日去歌颂那些渺小而至关重要的人和物;但仪式一过,纵使关乎生命之重,那些轻弱无存的个体不得不退下舞台。
因此,当下我们不应忽略那些轻若无存之物对生命的非凡意义。
但同时,我们自身也应力求在历史的洪流中不过度放大自我,即使低调得轻若无存,但也可在平凡的日子里关乎自己甚至是他人的生命之重。
就像那个每天清晨辛勤除尽街边积雪只为维持交通安全的清道夫一样活着。
像阳光、氧气,像角落里的车前草,轻若无存,意义非凡。
轻若鸿毛,重逾泰山
在生活中,我们从未重视过氧气的存在,它无法被看见、无法被触摸,以至于我们常常忘记了它正围绕在我们的左右,对我们的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氧气之轻在于它微小得难以被发现,而其重正在于人的生存绝不能离开氧气。
而除了氧气,我们的生命中还有这类似的存在。
人的基本需求本就如氧气一般,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对于自我的体悟等精神必需品也如氧气一般必要。
然而,先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人们都常会忘记那些至关重要的存在。
毫无疑问的是,那些所谓轻若无存的事物,实则有泰山之重,无论处子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我们似乎都应该对它们珍而重之。
可是既然它们关乎生命之重,我们又是为何像忽略氧气一样,忽略了它们的存在?抑或是说,它们究竟缘何在我们生命中成为了轻若无存的存在?
想来兴许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总是由这样的存在构建而成的。
在物质上,我们需要满足身体的基本需求,而在精神中,我们总是需要与他人交往,满足自己对于情感以及人际关系的需求,以此维护生而为人的尊严。
而身处在被完整架构的世界之中,我们在朝夕间
都在与这些关乎生命之中的存在相处,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之中习惯了它们的存在而喜欢演变成了忽视,我们逐渐丧失了对此的感知能力,从而将其看得轻若鸿毛。
实质上,事物本身依旧客观存在着,只是人主观地忽视了它的存在,将其看作理所当然。
在生活中长久存在的事物总是存在感稀薄而易于被忽略,我们常常要等到失去了那些重逾泰山的存在,才会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
史铁生曾经身体健全,却一夕之间失去双腿,从此以后健康的身体从理所当然的存在变得遥不可及,而接下来的人生似乎只有痛苦与虚无相伴随。
他感叹于苦难的悄然而至,也在这同时对于生命之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要将朝夕相处的熟悉存在从生活之中剥离开来,重新审视其价值绝非易事。
我们发现的不仅仅是那些重若泰山的存在,更是在发现自身。
在我们重新看待那些曾经被忽视的事物时,我们实际上也在重塑自身,意识到事物存在的价值,是在对自己发起疑问?我们缘何曾经轻视?又缘何理应重视?在自我的叩问中,我们会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构成,从而获得超越自我的精神内核。
审视周遭的存在,即为自省,处理与自我的关系,也更好地认识了世界。
唯有在我们思考像氧气一样的存在之后,我们才会跳脱出司空见惯的一切,对自我、对世界有进一步的认识,思考生命之重在于何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又该如何完满。
只有我们透过轻若鸿毛的外表,窥见重逾泰山的内在之时,我们方才能以更坚毅的姿态立足于世间。
死亡的孩子
生与死有时像是孪生的兄弟,氧气使人生存,却也加速老化,直至迎来死亡。
而另一种事物,一种死亡的的隐喻,它如幽灵般漂浮在人的一生中,却又在某种程度上赋予生命以意义;我们是死亡的孩子。
在生活中死亡往往是不被注意到的。
有人畏惧死亡,有人憎恨离别,对人对己他们都将死亡刻意隐藏;也有人觉得死亡邈如浮云,不思考也不讨论,宛如最终之日不将到来。
而死亡仍切实存在着,它晦涩难懂看似不存于世,却又无处不在。
但死亡并非什么生命的诅咒,相反的,永恒才是某种不可逃脱的宿命。
死亡使生命有了时间的限度,迫使人在生命的宽度上有所扩展。
天启四骑士终将到来,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它让人惴慌不安,也让人的生存有所意义。
死亡的存在使人拥有欲望。
欲望并非什么邪恶的事物,它更像是人类情感所带来的最原始的力量。
在有限的时间下,人便会尽情地去爱,去享受人生。
在霍乱的隐喻下,白发苍苍的的二人在悬着黄旗的船上永远航行,达尔曼紧握匕首向平原走去,重新找回南方精神。
死亡并非只带来绝望,它也带来力量,向死而生。
另一方面,失去死亡则意味着失去自由,成为未来的奴隶。
当人获得永生,他的一切行为都将对过度渺远的未来产生不可视的影响。
他便将为自身未来的境况而对当下行为畏首畏尾,迷失在未来的恐惧中,成为未来的奴隶。
在日落时熔化两条小金鱼,在日出时重新做两条,这是永恒的最大诅咒。
在沙漠中的牢笼里不再死去,倒不如在有限的生命里极尽可能地纵情生活。
我们是死亡的孩子,爱给予我们以生命,死给予生命以意义。
将死亡作完全的文学化解读诚然太过美好,但它大约并不是什么穷凶极恶的事物,灿烂也好,温和也罢,人终将逝去。
“我们活过的刹那,前后皆是暗夜。
”生命自有其逻辑所在,生与死共同构成的刹那,便如陨星般夺目。
既然纵情地活过,又如何离去,博尔赫斯这么说:
如今我即将死于非命,暴尸沼泽;
但有一种隐秘的欢乐
使我感到无法解释的骄傲。
轻重
呼吸时,氧气于我们轻若无存;而一旦我们置于缺氧的境地,在濒临窒息的痛苦中,我们才能够觉察到其对于生命之重――轻重的变化,有时,往往也就是在得失之间。
不仅是对于氧气,对于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大概皆是如此。
人们眼中事物之”轻”,常常是源于获得之易,因此便习以为常,久而久之将其视作一种理所当然。
其对于人们的意义也在忽视中渐渐被排斥在思考之外,像氧气般轻浮。
而失去,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其存在的重要,赋予人们在生活中遗忘的事物以重量。
当马孔多的人们逐渐失去记忆,失去这一似乎与生俱来的能力时,在贴满标签的”荒唐屋子”里,他们第一次明白了回忆之重,为自己重拾回忆的能力而欢喜感动。
此外,轻重之间,是人们对于事物价值的再寻与发现。
医生,可能不过是社会分工下一门手艺,一种技能,一份与他无异的工作。
而在危及生命的疾病面前,医护人员的逆行而上,凭人力在生死间划下的界线,无不让人们惊觉这份职业背后那份信念与精神的价值——医生,浅白的名词,因之而厚重起来。
当然,事物的另一种“轻”,是对逃避意义时对其佯装的轻蔑。
对生命的思考、对价值的判断、对自我责任的承担,或许是因其过于沉重,沉重到当今的人们已然无法接受,于是索性抛弃,索性轻蔑,人们操纵着衡量轻重的天平,使其缓缓倾向一件琐碎的差事,一块信息的碎片,一次纵情的欢愉。
当生活变了脸,当人们在突如其来的变故中迷失了方向,意义、价值才变得重了起来,给予人们依附的基点,给予人们在面对未知时的沉着与笃定。
轻,或许是因其寻常,或许是因其”难以承受”,但这都不代表事物自身价值、意义的缺失。
在得失处境的变化中,人们实际上转换了观照生活的方式——曾经忽略、躲避之物突然被放大,因而重要,因而重拾了内涵,因而有勇气去真正体悟。
每一份“轻”都仅仅是一种生活状态下得以成立的认识,每一份“重”都需要人们在失而复得后才能显现。
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的“轻”,我们或许仍然需要思考,需要敬畏――这样,大概我们亦可稍识其重量。
轻重之变,不仅在于得失之间。
它也在我们观照外界的角度移走之间,在我们看待外界的心态转变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