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滑轮-一等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定滑轮和动滑轮;
2能通过实验,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3会安装滑轮组,并能根据安装情况分析施加的拉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滑轮的两种使用,体会类比的科学方法;
2 观察和操作滑轮,体会滑轮的工作特点;
3 经历使用滑轮,体会滑轮的优缺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设计思路】பைடு நூலகம்
本节的设计采用创设情境——知识迁移——实验探究——类比分析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上一节杠杆的知识,联系新旧知识,引入滑轮的学习。再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找出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根据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缺点引入滑轮组,并给学生提供练习组装滑轮组的机会,通过演示实验总结滑轮组的特点,帮助学生分析判断物体由几段绳子吊着,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与物体上升的高度的关系、绕线方式等。
3.通过实验探究定滑轮的特点
G
/N
F
/N
h/cm
S/
cm
拉力
方向
定滑轮
填写数据并总结出定滑轮的优点:能改变力的方向;缺点: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4.通过滑轮是杠杆的变形研究定滑轮的特点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再一次总结定滑轮的特点。
5通过平衡力的知识研究定滑轮的特点:
举出生活中定滑轮的例子。
数多学生不认识滑轮,因此出示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来总结构造上的特点,学生有亲身体验,容易理解。。
教师:滑轮、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液体压强金属杆、自制教具、细线、
教案、课件等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引入滑轮----观察滑轮----研究定滑轮特点---研究动滑轮特点——课堂练习 ----小结----作业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组织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滑轮有没有随着物体上下运动呢
2通过实验探究动滑轮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用刚才探究定滑轮同样的方法,利用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来探究动滑轮的特点吧,请同学们开始吧。
3通过滑轮是杠杆的变形研究定滑轮的特点:(自制教具展示)
4通过平衡力的知识研究定滑轮的特点:(作图说明)
生活中你见过哪里用到动滑轮吗
1动滑轮
观察起重机的吊钩,判断是否属于定滑轮。并说明为什么
通过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通过滑轮是杠杆的变形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以及通过平衡力的知识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三种教学方法融合,使得既有实验结果,又有理论分析,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认识。



1动滑轮
出示起重机吊臂吊起重物的视频,问这是定滑轮吗为什么
你们能不能利用桌上的器材来模拟一下起重机吊起重物的的过程,把桌上的钩码再提高呢来,动手试一试吧。比比看哪一组同学最快。
再一次观察两个杠杆提升物体的实验,发现转动不顺畅且绳子容易滑落,并思考怎么改进。
利用知识的迁移来逐步引出滑轮的学习,知道滑轮其实是由杠杆变形而成的特殊的杠杆。



1滑轮
让学生小组观察并摆弄滑轮,总结出滑轮的特点。
2定滑轮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滑轮,模拟刚才的实验,做成功的小组马上举手,我们看看哪组最快。
1关心生产、生活和自然现象中的滑轮的应用;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滑轮,具有利用滑轮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研究定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二、教学难点:组装滑轮组分析滑轮组的特点;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分析、引导、讲授、类比等
【教具准备】学生:学案、滑轮、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细线等
问:滑轮有没有随着物体运动呢
3通过实验探究定滑轮的特点
我们在利用杠杆这种机械时可以省力或者省距离,你们刚才体验了用定滑轮提升钩码,觉得省力或者省距离了吗不能确定的问题,我们应该用实验来完成。要知道定滑轮有没有省力或者省距离,我们就来测一测力和距离吧。需要用到哪个测量仪器呢每个钩码是200g,就是2N,所以钩码的重力可以不测,那么我们就只需要测量拉力(尽量缓慢匀速拉动)。 是否费距离,我们需要测量哪些距离呢(引导学生,一个人拿尺子,一个人拉弹簧测力计,一个人观察物体上升距离,一个人观察弹簧测力计移动距离。)
【学请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力和杠杆的学习,已经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特点,会使用刻度尺测长度,也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奠定一定基础,而且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滑轮,例如起重机的吊钩、旗杆顶端的滑轮等有一定的接触,但是他们对滑轮的认识是感性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经历实验研究过程,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组装动滑轮体验提升钩码,体会动滑轮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并观察工作特点,知道定滑轮的工作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动滑轮的特点
G
/N
F
/N
h/cm
S/
cm
拉力
方向
动滑轮
填写数据并总结出动滑轮的优点:能省力力;缺点:不能改变力的方向、费距离。
3通过滑轮是杠杆的变形研究定滑轮的特点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再一次总结定滑轮的特点。

演示实验:
组装一个杠杆:
问:是什么属于哪一类
让一名学生用其提升物体。
问:物体提上来了吗杠杆转动的距离有限,怎么办
再将另一组相同的杠杆加在一起使用,解决了距离问题,但还是有缺陷。再问:怎么改进
一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杠杆提升物体的过程,发现提升距离有限,引起思考怎么解决。
4.通过滑轮是杠杆的变形研究定滑轮的特点:(自制教具展示)
5.通过平衡力的知识研究定滑轮的特点:(作图说明)
生活中你见过哪里用到定滑轮吗旗杆顶端、液体压强计金属杆上等;
1滑轮
学生小组观察并摆弄滑轮,总结出滑轮的特点。
2定滑轮
组装定滑轮体验提升钩码,体会定滑轮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并观察工作特点,知道定滑轮的工作特点。
第二节滑轮
【教材分析】
《滑轮》作为第十二章的第二节内容,既是对杠杆知识的延伸,也是对简单机械学习的深化,它为后面学习机械效率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第十二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其内容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实用性,滑轮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二是基础性,这一节是学习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三是实践性,滑轮使用上的特点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实验研究的过程,亲身体验并找出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