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梁彦光传》“梁彦光,字修芝”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书—梁彦光传》“梁彦光,字修芝”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彦光,字修芝。

父显,周荆州刺史
..。

彦光少岐嶷,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

”魏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解褐秘书郎,
时年十七。

周受禅,迁舍人上士。

武帝时,累迁小驭下大夫。

母忧
..去职,毁瘁过礼。

未几,起令视事,帝见其毁甚,嗟叹久之。

宣帝即位,拜华州刺史。

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甚有惠政。

后数岁,转相州刺史。

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

及居相部,如岐州法。

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

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岁余,拜赵州刺史。

彦光言于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

”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

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

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

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

由是人情险波,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

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
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

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
..。

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

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

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

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

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元自容。

彦光训谕而遣之。

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后数岁,卒官。

赠.冀、定、青、瀛四州刺史,谥曰襄。

(选自《隋书•梁彦光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
B.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
C.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
D.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
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职官,汉武帝时始置。

“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

“史”为“御史”之意。

B.母忧,也作“丁内艰”,指母亲的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策试,古代试士用策问,因称考试为“策试”。

策,写在简策上的试题。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如赠言。

也指古代皇帝对在职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如赠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彦光恪守孝道。

梁彦光母亲去世,他因悲伤过度而+分憔悴;不久被起用任职,皇帝看了梁彦光的形貌后,对其感叹不已。

B.梁彦光施行惠政。

梁彦光任岐州刺史时,当地民风淳朴,他用宽缓平和的办法来镇守全境,将那里教化得很好,朝廷考评接连第一。

C.梁彦光生性执着。

梁彦光第一次治理相州不力被免职,但他再次被授予官职后,自请再回相州任职,虽遭当地豪强地痞嗤笑,但他毫不退缩。

D.梁彦光重视教育。

梁彦光创立学堂,招纳名儒授课;在厅堂设宴款待优异的学生,让其余成绩差的学生都坐在走廊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

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2)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

彦光训谕而遣之。

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答案】
1.B
2.D
3.D
4.(1)邺都的习俗杂乱,人多狡诈,为梁彦光作歌谣,说他没有能力治理和教化。

皇帝听说之后责备梁彦光,(梁彦光)最终获罪免职。

(2)焦通于是受感动而醒悟,又悲伤又惭愧,好像无地自容。

梁彦光教诲开导了他就让他回去。

后来焦通改正错误,砥砺德行,最终成为有德之士。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臣前待罪相州”“相州”为地名,前面省略介词“于”,构成介词结构,后置,修饰“待罪”,其前不可断,排除AD;“请复为相州”“请”为“请求别人允许自己做某事”,一般位于句首,其前断句,排除C。

本句译为:我以前在相州获罪,百姓说我是“戴帽饧”。

我自以为官已罢免了,就不再抱做官的希望,不想皇上施恩,又起用我。

我请求重新做相州刺史,改变以前的治理办法,希望能改变那里的民风。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D.“在职官员及其亲属”解说错误,应为“故去的官员及其亲属”。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D.“让其余成绩差的学生都坐在走廊下”分析错误,原文为“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是“好诤讼、惰业无成”的人坐在走廊下。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得分点:
(1)“变诈”,诡变多诈;“遣”,责备;“坐”,因为。

(2)“感悟”,感动而醒悟;“训喻”,教诲开导;“卒”,最终。

参考译文:
梁彦光,字修芝。

父亲梁显,任周荆州刺史。

梁彦光幼年聪慧,有卓越品性,他的父亲常常对亲近的人说:“这个孩子有刚正的气概,应当能兴盛我们这一族。

”魏大统末年,(彦光)进入太学,广泛涉猎经史,遵循规矩法度,轻易随便的事也一定遵照礼仪。

脱下粗布衣裳担任秘书郎,当时年龄十七岁。

北周建立,(梁彦光)升任为合人上士。

武帝时,多次升任小驭下大夫。

因母亲去世(梁彦光)辞去官职,守孝悲伤过度而憔悴。

不久,(梁彦光)被起用任职,皇帝看到他过于憔悴,感叹很久。

宣帝即位,授任(梁彦光)为华州刺史。

等到高祖登基,让(梁彦光)做岐州刺史,彦光有很好的政绩。

后来又过了几年,转任相州刺史。

梁彦光先前在岐州的时候,风俗非常质朴,他用宽缓平和的办法来镇守那里,全境教化得很好,朝廷考评接连最好,是全国第一。

等到任职相州,仍然按照治理岐州的方法。

邺都的习俗杂乱,人多狡诈,为梁彦光作歌谣,说他没有能力治理和教化。

皇帝听说之后责备梁彦光,(梁彦光)最终获罪免职。

一年多后,(梁彦光)又拜为赵州刺史。

梁彦光对皇帝
说:“臣以前在相州等待治罪,百姓称呼我为‘戴帽饧’,臣自己料想(被)罢免之后,不再有穿官服戴官帽的希望。

没想到皇上又垂恩录用我。

请允许我再做相州刺史,更改方式,希望有用来扭转当地风俗的方法,报答您的大恩。

”皇帝答应了梁彦光,又让他担任相州刺史。

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听说梁彦光自己请求前来,没有不嘲笑他的。

梁彦光到任,揭露隐蔽的坏人坏事,好像神明一般,于是狡猾的人没有不偷偷逃走的,全境都非常惊异。

当初,北齐灭亡后,士大夫大多迁往函谷关内,只有手工业者、商人以及从事音乐的人家移居住满了州府内外。

因此人情阴险狡诈,无端散布谣言,到官吏那儿告状的,名目繁多。

梁彦光想要革除弊病,于是用俸禄招纳太行山以东的儒学大师,在每个乡设立学堂,不是圣哲的书籍不能教授。

经常在每季最后一个月召集学生,(梁彦光)亲自出题考试。

勤奋好学超出一般、聪明有美名的学子,在厅堂设置宴席招待他们,其他人一起坐在走廊下。

有喜欢争论、懒惰、学业无成的,让他们坐到庭院中,摆上粗劣的饭食。

于是人们都克制私欲力求上进,风俗有了很大改变。

有个叫焦通的滏阳人,生性酗酒,侍奉双亲的礼节缺少,被堂弟告了状。

梁彦光没有给他治罪,把他带到州里的学校,让焦通在孔子庙中观看。

当时庙中有韩伯瑜因为母亲用手杖打他没感到痛,哀怜母亲力气小,所以对着母亲悲伤哭泣的塑像。

焦通于是受感动而醒悟,又悲伤又惭愧,好像无地自容。

梁彦光教诲开导了他就让他回去。

后来焦通改正错误,砥砺德行,最终成为有德之士。

梁彦光用德行来教育、感化民众的行为,都如这样的情况。

后来又过了几年,(梁彦光)死于任上。

(梁彦光)被追赠为冀、定、青、瀛四州刺史,谥号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