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课题1原子的构成(公开课)
原子的结构完整公开课课件
原子的结构完整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原子的结构”。
具体内容包括:原子基本概念、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原子序数和质量数的意义,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结构模型;2. 了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认识到原子序数和质量数的重要性;3. 初步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原子序数和质量数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原子结构模型教具,元素周期表;2. 学具:学生用原子结构模型,元素周期表,笔和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原子和元素之间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介绍原子基本概念,解释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讲解原子结构模型,分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3)阐述原子序数和质量数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
3.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原子结构知识。
4.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解答,并及时给予反馈。
5. 实践情景引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原子和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原子结构模型;(2)解释原子序数和质量数的意义;(3)分析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
2. 答案:(1)原子结构模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2)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原子序数表示原子中质子的数量,质量数表示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3)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描述元素原子结构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元素周期表,了解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2)推荐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深入了解原子物理和化学领域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2. 原子序数和质量数的意义;3. 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课题1原子的构成》教案
《课题 1 原子的构成》教案教学设计思路:在仔细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对于每一个内容标准的模块仔细分析,原子的构成处于一级标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中,该主题帮助学生从微观的观念去学习化学,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由于本节内容较抽象,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
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能进一步认识元素的概念。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习用微观的观念来学习化学。
逐步增强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激发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教学方法类比法,讲授法。
教学材料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原子的构成》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提出问题收集证据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子在《天下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一尺长的绳子,今天取其一半,明天取其一半的一半,后天取一半的一半的一半, 如此“日取其半”,总有一半留下,所以“万世不竭”。
这句话体现了物质无限可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哲学道理。
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
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呢?可再分,不可再分?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感受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吧。
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
汤姆生发现电子。
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同学们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创设良好感受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以及人们对事物认识无止境的追求。
回忆已有知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原子的结构》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科学研究
原子钟的精确计时为科学 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 持,如测量光速、验证相 对论等。
原子结构与材料科学的关系
材料性能与原子结构
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与其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如金属材料的导 电性、陶瓷材料的耐高温性等。
新材料研发
通过改变原子结构或排列方式,可以研发出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 ,如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保持其不可分割性。
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原 子核。
原子核外有一定数量的电子绕 核运动,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 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 不计。
波尔的分层模型
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不是任意的,而是分布在不 同的能级上,形成分层结构。
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的跃迁会吸收或发射特定频率 的光子。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了元素的化合价和氧化还原性质。
元素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密度等与其原子结构密切相关。例如, 碱金属元素由于原子半径较大,电子云密度较小,因此熔点、沸点较低
,密度较小。
元素的电负性、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等性质也与其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例如,卤素元素由于原子半径较小,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较强,因此 电负性较大。
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反应性质与电子的分层结构密 切相关。
现代电子云模型
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状态用电子云来描述,电子云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分布。 电子云的形状和大小与原子轨道有关,不同轨道的电子云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决定,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04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原子的构成(公开课)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 (J.J.Thomson ,1856~1940)
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构成 卢瑟福用带正电 用带正电α 卢瑟福用带正电α粒子散射实验示意图
原子内有一个极小的核(原子核) 并且带正电荷。 原子内有一个极小的核(原子核),并且带正电荷。 相对原子核而言,原子内空间很“辽阔” 相对原子核而言,原子内空间很“辽阔”。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 (E.Rutherford,1871~1937)
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构成
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 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 玻尔借助诞生不久的量子理 论改进了卢瑟福的模型。 论改进了卢瑟福的模型。 玻尔原子模型(又称分层模 玻尔原子模型( ):当原子只有一个电子 型):当原子只有一个电子 时,电子沿特定球形轨道运 当原子有多个电子时, 转;当原子有多个电子时, 它们将分布在多个球壳中绕 核运动。 核运动。 不同的电子运转轨道是具有 一定级差的稳定轨道。 一定级差的稳定轨道。
原子的构成
α粒子散射实验(1909年) 粒子散射实验( 粒子散射实验 年
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 著名α粒子散射实验 粒子散射实验。 著名 粒子散射实验。根 据实验,卢瑟福在1911 据实验,卢瑟福在 年提出原子有核模型。 年提出原子有核模型。 卢瑟福原子模型( 卢瑟福原子模型(又称 行星原子模型): ):原子 行星原子模型):原子 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 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 负电的电子构成。 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电性构成( 原子的电性构成(表2) )
粒子种类 质子 中子 电子 电 性
1个单位正电荷 不带电 1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的构成
不同种类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 不同种类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表3)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原子的结构》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光谱的分类与特征
光谱的分类
光谱可分为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发 射光谱又可分为线状光谱和连续光谱 。
光谱的特征
线状光谱由特定波长的光组成,具有 特定的形状和强度;连续光谱则由连 续分布的不同波长的光组成。
光谱分析的方法与应用
光谱分析方法
光谱分析主要采用光谱仪进行测量,通过对比不同物质的光谱特征来鉴别物质 。
原子结构的研究前景与展望
探索新的元素和超重元素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合成更多种类的元素,这将有 助于深入了解原子核的稳定性和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揭示原子结构的量子特性
量子力学是描述原子结构的理论基础,随着量子计算技术 的发展,人们有望更精确地模拟和预测原子结构和性质。
实现可控核聚变
核聚变是一种理想的能源来源,实现可控核聚变需要深入 了解原子核的结构和反应机制,这将为人类提供可持续的 能源解决方案。
阿伏伽德罗常数
摩尔质量
1摩尔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摩尔 质量,单位为克/摩尔。
阿伏伽德罗常数是表示1摩尔物质所 含的微粒数,约为6.022×10^23个/ 摩尔。
03 原子的电子排布
电子的排布规律
泡利不相容原理
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两个 电子,且这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
必须相反。
能量最低原理
电子优先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即 先填充低能级轨道,再填充高能级 轨道。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元素周期表
元素按照原子序数(质子数)排列在元素周期表 中,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同的价电子排布规律 。
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共价化合物 由分子构成,其化学键类型分别为离子键和共价 键。
原子的质量与数量
《原子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原子的结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哪些基本粒子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了解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分布情况。
3.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其电子排布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概念2. 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电子3. 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核和电子云4. 原子化学性质与电子排布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组成、核式结构及化学性质。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原子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原子的结构。
3.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4.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思维。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2. 讲解:详细讲解原子的组成、核式结构及化学性质,结合演示文稿和原子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结构。
3. 实验: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相关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4. 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原子基本概念、组成、核式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5.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化学》2. 教辅资料:原子结构模型、电子排布图、实验器材等。
3. 网络资源:有关原子结构的科普视频、动画等。
4. 软件工具: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在线讨论平台等。
七、教学环境:1. 教室:具备多媒体设备,可以展示演示文稿和视频资源。
2. 实验室:配备相关实验器材,便于学生动手操作。
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原子的构成公开课课件
电子云模型 (现代物质结构学说)
• 现代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
电子在原子核周围有的区域 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 现的次数少,就像“云雾” 笼罩在原子核周围。因而提 出了“电子云模型”。 电子云密度大的地方,表明 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 的机会多,反之,出现的机 会少。
•
从原子 结构模型的 演变你想到 了些什么?
α粒子散射实验(1909年) ——原子有核
• 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著名α粒子散射实验。根据实
验,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原子有核模型。
有关原子的假设:卢瑟福提出了一个更完整的原子 模型: 1、原子的中央是由很重的带正电的质子构成的核。 2、远离这个核的是很轻的带负电的电子。 3、电子绕着核转,像行星绕着太阳转一样。
A、146 B、92 C、136 D、238
1 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 A.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但原子可以再分 B.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的,呈电中性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构成物质 2 据报道,上海某医院正研究用放射性碘治疗肿瘤, 这种碘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3,相对原子质量是125, 下列关于这种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C ) A.质子数53 B.核外电子数是53 C.中子数53 D.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是125
【心中有数】
1.原子(普通的氢除外)的原子的核是(B )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D)不能再分
2.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 A )
A、中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D、原子量 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A),在化学变 化中可分的微粒是 ( ) B A、原子(B)分子 (C)电子 (D)原子核
九年级上册化学上册 课题1《 原子的构成》课件
第三十一页,共三十七页。
相对原子质量 = (Ar)
某种原子的质量 一种碳原子质量×1/12
1个碳原子的质量(zhìliàng):1.993×10-26千克
其1/12约是1.66×10-27千克。
则氧的
2.657×10-26千克
相对原子质量= 1.66×10-27千克 ≈16
说明:1、 跟质子(zhìz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 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原子核上。
第三十三页,共三十七页。
原子种类
氢 碳 氧 钠 磷 硫 铁
相对原 子质量
1 12 16 23 31 32 56
质子数
1 6 8 11 15 16 26
中子数
0 6 8 12 16 16 30
说明:2、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 数 (zhìzǐ) + 中子数
要求: 能解释摩擦起电
第十五页,共三十七页。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根据电子的存在(cúnzài)提出 了新的原子模型。
第十六页,共三十七页。
枣糕模型(móxíng)形成及应用
确定质量 比?
摩擦起电
大量实验 数据 (shíyàn) 证明
阴极射线 电子存在
道尔顿实 心球模型
(móxíng)
(xiàngjiāo)
带——
“负电”
第十页,共三十七页。
实心球模型(móxíng)受到挑战源自确定质量 比?摩擦起电
大量(dàliàng) 实验数据 证明
?
道尔顿实 心球模型
(móxíng)
解释化学 变化
第十一页,共三十七页。
负极
(fùjí)
真空管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说课稿)
⑤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小组交流:学完本课你知道哪些知识?
⑥任务后延——张扬个性
(作业)以“原子一家的自白”为题,采用 拟 人化的手法写一篇短文,向其他班 的同学们介绍原子的构成。
6、说板书设计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 (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不带电)
原子
原子核
中子
电子 (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电子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型说
原子的核式结构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 子核里.
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核旋转.
卢瑟福提 出的原子 核式结构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
波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质子
原子核
③讨论研究——深化模型
想一想:原子为何不显电性?
信息1: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 负电荷
信息2:每个质子带一个单 位正电荷 信息3:中子不带电
He
结论: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过渡)我们已知原子的质量很小
原子的实际质量
一 个 碳 原 子 的 质 量: 1.993×10-2 6 kg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993 kg
5、说教学程序
①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回忆)原子是如何定义的?该如何理解?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的范围内不能再分。
(引入)原子是否可再分?原子是如何构成的?
②观察归纳——建立模型
化学史实(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
公元前约400年,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宇 宙万物皆由极微小的、硬的、不可穿透的、不可分割 的粒子组成,即原子。
《原子的结构》优课一等奖优质课件.
《原子的结构》优课一等奖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原子的结构”。
详细内容包括:原子结构的组成,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基本性质;原子序数、原子量和质子数的关系;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以及电子排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结构的组成,掌握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基本性质。
2. 学会使用原子序数、原子量和质子数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书写元素符号。
3. 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理解电子排布的基本原则。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原子结构的组成,原子序数、原子量和质子数的关系,电子排布。
难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电子排布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原子结构模型,元素周期表,电子排布图。
2. 学具:学习资料,原子结构图,元素周期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化学实验中原子结构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组成。
2. 知识讲解:a. 介绍原子结构的组成,讲解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基本性质。
b. 解释原子序数、原子量和质子数的关系,举例说明。
c.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解释电子排布原则。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原子的结构》2. 内容:a. 原子结构的组成b. 原子序数、原子量和质子数的关系c. 元素周期律d. 电子排布原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原子结构的组成及其基本性质。
b. 根据原子序数、原子量和质子数的关系,计算某一元素的原子量。
c. 列出前20个元素的电子排布。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程度,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半导体材料、核能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原子结构的组成和电子排布原则;2.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原子序数、原子量和质子数的关系;3.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的元素周期律的理解;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设置和答案解析。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1]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子的构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三、教学模式:探究式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很小的,那么请你们想象一下:一个原子和一个乒乓球放在一起的情景是怎样的?[讲解]那就相当于乒乓球和地球体积之比。
[投影]教材P69图4-2 展开想象,并将想象的结果相互交流借身边的事物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激起无穷的想象。
[提问]原子那么小,还能不能再分?[投影]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可见,原子内部还有更小的粒子。
那么,原子的结构究竟怎样呢?发表意见设疑引起思考,通过对科学史的了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板书]一、原子的构成[观察]P68原子构成示意图[介绍]: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认识原子的各部分结构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能力我们知道原子、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那么,能否想象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观察]教材P68页表4-1,概括一下原子的结构(提示:可从位置、电性、数量、所占体积等不同角度描述)自由想象[归纳]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让学生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培养表达能力[投影]教材P68页表4-1,表4-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3、是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5、不同种类原子内部结构有何不同?分组讨论查表交流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丛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以上的学习,你们对原子的结构了解多少?小结后板书:质子(+)原子核原子(中心)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学生小结学习运用文字、图表或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投影]附表1:原子种类原子质量氢 1.670*10-27氧 2.657*10-26碳 1.993*10-26铁9.288*10-26由于原子的质量数值太小,书写使用都不方便,故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构成教案--公开课(赵飞)
课题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知道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与电子数之间的数量关系2、认识与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情感与价值观: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重点与难点:原子的构成,熟悉原子的结构。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思路: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能自制或借鉴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样既能诱发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组织学生查找有关原子的资料,获得同性电荷相互排斥,异性电荷相互吸引以及原子呈电中性的信息故事导入: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万物都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原子构成的。
近代化学家道尔顿在他的原子学说中,也认为原子时密不可分的实心球体。
针对原子是不是密不可分的实心球体这一问题,科学家们付出着艰辛的努力,直到1897年著名的近代物理学家汤姆森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屏幕演示】阴极射线管教师讲解:在射线管的两端加上高电压,阴极板上会发射出大量的粒子,能够被阳极板吸收。
实验证明:大量的粒子带负电-------科学家将这种带负电的粒子命名为电子。
【启示猜想】根据实验你对原子有什么认识?猜想一下,原子中能不能只含带负电的电子,为什么?【小组讨论】在理解实验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知识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学生1:从实验中能判断出原子还是可以再分的。
学生2:我们小组认为原子中有可能只含电子,因为目前发现的只有电子啊。
学生3:我们小组和2号小组的观点不太一样。
我们认为原子中不只是含有带负电的电子,因为原子呈电中性,如果只含电子的话,整个原子应该带负电,与已知的相矛盾,所以,原子中必定还有其它的微粒而且还带正电【总结】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原子的构成》说课稿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四单元课题 1 原子的构成》讲课稿【教材剖析】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神秘》是双基的重要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看法集中,这些看法是全书的一个要点,所以本单元关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此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行少的工具。
而本课题包含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要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由,而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状况。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因为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纳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材还经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剖析】我县地处偏僻地域,学生课外知识有限,而本课题内容又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讲堂上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多供给一些信息,帮助学生打破难点。
幸亏在此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看法,初步研究了物质构成的神秘。
可是,他们其实不知道原子能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的质量究竟有多大,本课题就是要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
【教课目的】1.充足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认识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的关系。
2.让学生初步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看法,知道中子数只和原子的质量相关,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经过比较、议论、概括等方法,逐渐提升学生的剖析、推理能力要点:1。
原子的构成2.相对原子质量难点:原子构造和相对原子质量看法的形成【教课媒体】1.实验媒体:投影仪、挂图、多媒体2.教案(附后)【教课方案思路】在现有的教课条件下,原子这类微观粒子只好靠剖析宏观现象去引发想象,所以在教课中我尽量使用多媒体、投影仪、挂图来引发学生想象,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课方法】1、研究议论法新的课程标准踊跃倡议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培育学生自主研究、团联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研究议论促使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
化学新教材优质课公开课原子结构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从微观角度认识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能画出核电荷数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能根据原子的结构特征确定元素,促进“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原子的构成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课时对点练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内容索引1.构成原子的微粒及其性质一、原子的构成原子原子核____:相对质量为1,带1个单位___电荷____:相对质量为1,不带电核外电子:带1个单位___电荷,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质子正中子负2.质量数(1)概念:将原子核内所有_____和_____的相对质量取近似___________,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常用____表示。
(2)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两个关系①质量数(A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质子数=核电荷数=____________。
质子中子整数值相加A 质子数(Z )中子数(N )核外电子数(1)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中子不带电( )(2)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原子的质量( )(3)原子的质量数就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4)微粒中的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一定相等( )(5)某种氯原子的中子数是18,则其质量数是35,核外电子数是17( )×√判断正误××√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逐步深化的演变过程。
(1)1803年道尔顿模型:原子是构成物质的_________,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_______。
(2)1904年汤姆孙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_____,其中镶嵌着许多_____,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_____原子。
(3)1911年卢瑟福原子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___________,它的质量几乎等于________________,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____________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深度思考基本粒子实心球粒子电子中性正电荷的核原子的全部质量不同的轨道(4)1913年玻尔原子模型:______在原子核外空间的__________上绕核做_____________。
公开课_原子的构成教案
课题原子的构成【授课人】时间:2012年5月21日上午【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一《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⑴了解原子的构成。
⑵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⑶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2.能力目标⑴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⑵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⑶初步教学生运用形象的比喻减少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目标⑴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⑵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⒈原子构成。
⒉相对原子质量【教学难点】1.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类比法,讲授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创设情景]了解历史的同学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对我国进行了非常不人道的侵虐,当时穷凶极恶的日本侵虐者最后为什么会投降呢?那是因为美国给日本投了两颗原子弹①,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巨大杀伤力摧毁了日本最后的斗志……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二、新课启导⒈原子的构成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
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呢?可再分,不可再分?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感受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吧。
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汤姆生1897年发现了电子,电子带负电)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 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 世纪初 道尔顿 近代原子学说 原子学说, 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 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年 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电子
课堂互学探究
课堂互学探究
3、独立完成导学案【学习研讨】 、独立完成导学案【学习研讨】 原子的构成内容; 一、原子的构成内容; 4、小组交流、展示; 、小组交流、展示;
蒲砚杰
何苗
每日中有关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B.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 C.任何原子其体积和质量都相等 任何原子其体积和质量都相等 D.原子的质量与体积比分子小 原子的质量与体积比分子小
学习目标
• 1.会说出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 会说出原子是由质子、 会说出原子是由质子 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成;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 2.借助多媒体,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 借助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 化抽象为直观, 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等方法学习, 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等方法学习,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 3.夯实基础,激发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 夯实基础, 夯实基础 和学好化学的兴趣。 和学好化学的兴趣。
要求: 先一对一讨论,再组内交流。 要求:(1). 先一对一讨论,再组内交流。 (2).组内互相请教,学科组长控制好讨论 组内互相请教, 组内互相请教 节奏, 节奏,做好疑难问题记录和展示点评分工
展示分工: 展示分工:
展示内容 思考1 思考2 思考3 小结1 问题1 问题2 小结2 展示小组 第一组2号(口头) 第二组3号(口头) 第三组1号(口头) 第四组4号(书面) 第五组5号(口头) 第六组2号(口头) 第七组4号(书面) 点评人
第四单元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课题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巩固、 课前巩固、听写
1、物质是由 分子 原子 或 离子 构成的 、 、 2、水是由 水分子构成的, 、 构成的 构成的 每个水分子又是由 2个氢原子 和 1个氧原子 构成的。 个氢原子 个氧原子 构成的 过氧化氢是由 过氧化氢分子 构成的; 每个过氧化氢分子又是由 个氢原子 2个氧原子 构成的。 和 2个氢原子 个氧原子 构成的 和过氧化氢( 水(H2O)和过氧化氢(H2O2)都是由 氢元素 和 和过氧化氢 都是由 氧元素 组成的。 组成的 3、在化学反应中,分子 可分 而原子 不可分 。 、在化学反应中,
交换互评
要求: 要求:
1、组内一对一交换导学案,互相评阅【预习 导学】部分; 2、小组内交流、讨论存在的问题;
课堂互学探究
1、结合导学案、课本P70表4-1 、结合导学案、课本 表 和表4-2独立自学 独立自学; 和表 独立自学; (3min) ) 2、带着问题思考,认真听课; 、带着问题思考,认真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