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方政府类型划分的依据
►1、地方制度
►2、地方政府的设置目的
►3、地方政府所居的层级
►4、国家的属性
二.行政体地方政府:由中央或上级政府任命产生的地方政府。
特征:地方政府的主要官员由中央或上级任命,按上级或中央的意志、命令行事,受上级指挥,维护中央政府的统治。
行政体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在地方的代表,不存在代表当地民众利益意愿的代议机关。
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优点:政令统一,行政效率较高,有利于增进国家统一和稳定;中央权衡利弊,协调各地均衡发展,有利于克服地方主义。
缺点:不符合政治民主原则;地方缺乏因地制宜,积极性不高
三.自治体地方政府:是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的地方政府。
基本特征:由本地居民选举产生,代表当地居民利益对其负责。
自治体行政机关与上级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系;人事任免;接受国家委托的权力时,受中央或相应行政机关监督与指挥。
优点:增进地方民主,有效监督政府;有利于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积极性,促使地方行政效率提高
缺点:易忽视国家整体利益,缺乏监督,会使中央政令在地方难以贯彻。
出现地方保护主义。
四:混合体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但它的行政机关和它的上级机关间存在不同形式的上下级关系
基本特征:兼具行政体、自治体两类政府的特点。
各级权力机关间不存在上下隶属关系,只是法律监督与指导关系。
优缺点:既有政治上的分权,又有行政上的集权。
五:层级结构
是指各地方政府单位在纵向上分为若干层次,并依上下隶属关系组合而形成的结构。
•市管县-省管县
背景:1949年京、津、旅大、本溪、杭州、重庆、贵阳、昆明等市实行市管县;
1958-1960年飞速起步
1961-1982年回落阶段
1983-2001年快速发展
现状
1998年底,全国219个市领导1228个县,平均每市领导5-6个县。
2006底地级行政建制333个,地级市283个,占地级行政建制的85%以上,地级市领导的县占全国县总数77%。
预期效果
第一城市带动农村,缓解城乡二元分割体制。
有利于市县合作,相互支援。
既解决城市发展所需的原料和土地短缺问题,又为县经济发展征得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的支持。
第二,地级市分担省的管理工作,由虚变实,减轻了省级政府协调地市矛盾的压力。
第三,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的发展
存在的问题
1、小马拉大车
2、层次过多,行政成本高
3、城市虚化、泛城市化;中心城市的极度扩张,城市发展没有边界
4、市“吃、卡、刮”县
5、市县均势
6、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省管县的提出与推行:
“省管县”的主要内容,是省直接把转移支付、财政结算、收入报解、资金调度、债务管理等权限下放到县。
毫无疑问,这一改革既使县以及县以下政府更好控制,也将使县一级的权力大为增加。
行政系统的缩减,能够有效地在基层营造基层自治的制度环境。
行政审批权下放
县级财政分享比例增大,增加收入
优先考虑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兼顾部分中等和贫困县。
两层含义:一是财政意义上的省管县、二是政府管理体制上的“省管县”
效果
第一:优化了县的发展环境,经济有活力,带动作用大,有利于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县财省管提高了财政运转效率,缓解了县的财政困难。
第三,促进了市级政府工作职能由领导型向自我发展型转变,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为下一步行政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四,省管县体制下的财政体制,有利于一个省各地区间均衡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海南方向
存在的问题:
1、省的管辖幅度与管理难度问题
2、“地级市”人员精简问题
3、“地级市”定位问题
4、区域性公共品的供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