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含答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练习含答案(1)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
1.名著阅读。
(1)“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海中有一名山,山上有一仙石,受日月精华,遂有灵通之意。内遇仙胎,一日迸裂,……”这段文字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________》,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一具情节是:________ 。
(2)《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全书共________篇,原名《________》,后更名为《朝花夕拾》。
【答案】(1)西游记;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
(2)10;旧事重提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1)大家基本都知道,孙悟空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的,根据这个不难推断出这个文段出自《西游记》,《西游记》中受欢迎的章节很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任意填写。
(2)《朝花夕拾》学生比较熟悉,《朝花夕拾》十篇回忆性散文分别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琐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藤野先生》《范爱农》。
故答案为:⑴西游记;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
⑵10;旧事重提。
【点评】⑴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
⑵中考试题中对文学常识内容的考查,目前都局限于课程标准所列出的12部(类)中外文学名著。这类积累题可以给出作品中的人物,问这个人物出自哪部作品,还可以考作品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该作者还有哪些著作等。
2.《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问题。
(1)在鲁迅深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________;我们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________。
(2)《父亲的病》一文的最后,叙述了父亲临终时“我”在衍太太的催促下不断大声呼叫父亲的一幕,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感情?
(3)《湘行散记》是沈从文创作的散文集,是他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如《鸭窠围的夜》一文中,雪夜火光的夜渔,那似乎亘古不变的“人与自然的战争”,将他带回“四五千年那个‘过去’”,体验到________的力量。
【答案】(1)阿长(长妈妈);藤野先生
(2)懊悔并自责于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表达了作者每念及此的不安、痛苦,以及对父亲的爱和痛惜。
(3)人性深处保有
【解析】【分析】(1)因为阿长不识字,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鲁迅曾在日本留学读书,认识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
(2)《父亲的病》是鲁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与愧疚之情。文章最后通过描写衍太太对父亲的痛苦漠然无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催促别人“认真履行职责”(让我们不断大声呼叫父亲),而我们却不知临终父亲的痛苦仍声声呼叫,深深地表达了作者的自责和对父亲的爱。
(3)《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中的第三篇,与全书有着一致的感情基调。它是一篇游记散文,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体验到人性深处保有的力量。
故答案为:⑴阿长(长妈妈);藤野先生
⑵懊悔并自责于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表达了作者每念及此的不安、痛苦,以及对父亲的爱和痛惜。
⑶人性深处保有
【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根据语段内容,明确出处和名著中人物。
⑵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名著《父亲的病》明确内容,体会作者包含的情感。
⑶本题考查名著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湘行散记》,明确主要内容,体会《鸭窠围的夜》体验到的力量。
3.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二人赶到他洞门前,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站在那中间一辆小车儿上,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两拳。八戒笑道:“这厮放赖不羞!你好道破鼻子,満出些血来,擦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间间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涮,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诚天炽地。八戒了道:“哥哥,不停当!这一钻在火里,莫想得活,把老猪弄做个烧热的,加上香料,尽他受用哩!快走,快走!”说声走,他也不顾行者,跑过涧去了。这行者神通广大,捏着避火读,撞入火中,寻那妖怪。那妖怪见行者来,又吐上几口,那火比前更胜。
行者被他烟火飞腾,不能寻怪,看不见他洞门前路径,抽身跳出火中。那妖精在门首,看得明白,他见行者走了,却才收了火具,帅群妖,转于洞内,闭了石门,以为得胜,着小的排实奏乐,欢笑不题。
(1)选段所说的妖精是谁?孙悟空为何要和他大战一场?胜负如何?(情节关联)
(2)这妖精的结局如何?请概括一下。(相关情节)
(3)红孩儿最终被擒,这件事给师徒四人取经路上惹下了怎样的麻烦?(相关情节)(4)这个情节体现了红孩儿怎样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
【答案】(1)那妖精是牛魔王和罗刹女的独子红孩儿。因为红孩儿掳走了唐僧,孙悟空
说起当年与牛魔王结拜,希望能套个人情,红孩儿不肯,惹得猴王兴起,于是大战一场。因红孩儿施妖法放火,孙悟空没有取胜。
(2)南海观音,用诱敌深入之计将红孩儿陷于天罡刀刀从中,红孩儿从此戴上了一个金箍儿,成为观音座下的善财童子。
(3)红孩儿被捉,使牛魔王和罗刹女大为恼火,在师徒四人过火焰山的时候百般刁难,就有了“三借芭蕉扇”的故事。
(4)红孩儿先用计骗取唐僧,然后大战悟空和八戒,体现了他武艺高强、奸诈阴险、富有智谋、顽劣凶残的性格
【解析】【分析】(1)从文本叙述的故事来看,所说的妖精是牛魔王和罗刹女的儿子红孩儿。孙悟空之所以要和他大战一场,是因为红孩儿掳走了唐僧,要吃唐僧肉,孙悟空与红孩儿说起与牛魔王结拜的事,目的是希望红孩儿放了唐僧,但红孩儿不肯,惹得猴王兴起,于是要与红孩儿大战。因红孩儿在火焰山修炼三百年,炼成三昧真火,能口里吐火,鼻子喷烟,与孙悟空大战时施妖法放火喷烟,孙悟空被打败了。
(2)孙悟空与红孩儿大战,然而战之不胜,去落伽山请来观音菩萨,收服了红孩儿,观音菩萨让他做了善财童子,最终成了正果。据此概括作答。
(3)因为观音菩萨让红孩儿做了善财童子,致使牛魔王和罗刹女大为恼火,便与孙悟空结下了怨仇。在唐僧师徒四人经过火焰山的时候,罗刹女和牛魔王便百般刁难,就有了“三借芭蕉扇”的故事。
(4)文本内容叙写的是在红孩儿先用计骗取唐僧后,又与孙悟空、猪八戒大战的情况,红孩儿施妖法放火喷烟,打败了孙悟空、猪八戒。可见红孩儿具有武艺高强、诡计多端、顽劣凶残的性格。
故答案为:⑴那妖精是牛魔王和罗刹女的独子红孩儿。因为红孩儿掳走了唐僧,孙悟空说起当年与牛魔王结拜,希望能套个人情,红孩儿不肯,惹得猴王兴起,于是大战一场。因红孩儿施妖法放火,孙悟空没有取胜;
⑵南海观音,用诱敌深入之计将红孩儿陷于天罡刀刀从中,红孩儿从此戴上了一个金箍儿,成为观音座下的善财童子;
⑶红孩儿被捉,使牛魔王和罗刹女大为恼火,在师徒四人过火焰山的时候百般刁难,就有了“三借芭蕉扇”的故事;
⑷红孩儿先用计骗取唐僧,然后大战悟空和八戒,体现了他武艺高强、奸诈阴险、富有智谋、顽劣凶残的性格。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⑵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名著考查的主要题型。面对这种题型,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