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蠹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垂杨柳中学教案
附件:
《五蠹》《察传》目标检测练习讲评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核对《五蠹》《察传》目标练习题,理解思路、记住答案。

2、掌握被动句式的判断方法,能够正确判断被动句
3、能够在延伸题的审题过程中,划出关键词明确题目要求、明确文段结构。

4、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具体例子来准确充分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5、能够使用举例论证法或对比论证法或道理论证法中的一种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二、课堂活动:
1、核对《五蠹》《察传》的目标检测练习,学生回答并做好笔记。

2、重点讲解被动句的判断方法:
3、《察传》延伸题讲评:
“得言不可以不察”,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尤其是在大众传媒影响力越来越强的当今世界,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见解。

(不少于200字)(12分)
1.审题划关键词,明确题目要求和解题思路。

2.提炼作者观点,明确自己观点。

3.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或几个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并且能够运用举例论证法或对比论证法或道理论证法或比喻论证法或假设论证法中的任意一种来准确论证自己的观点。

4.对自己的议论段落进行总结、升华。

【总结】1、被动句的判断方法 2、延伸题的行文结构
【课堂检测】:
1.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皆守株之类也 b.必为鲧禹笑矣 c.而身为宋国笑d.学于余,不拘于时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例: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
a.鲁哀公问于孔子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 c.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d.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3.对下面句中加点“以”字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⑴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⑵昔者舜欲以乐传教天下.
⑶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⑷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a. ⑴与⑵不同,⑶与⑷相同
b. ⑴与⑵相同,⑶与⑷不同
c. ⑴与⑵相同,⑶与⑷相同
d. ⑴与⑵不同,⑶与⑷不同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翻译)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因为要有所准备
b.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所以把天下传给别人做的还不够多 c.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崇尚德教还做得不够就施行武力,这不是治国的方法 d.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便起兵攻打鲁国,前进到鲁国都门十里的地方划为边界线 5.文学常识填空:
韩非子,我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的学生。

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后
人称《》,现存55篇。

他提倡“法制”,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

篇二:寡人
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互动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
原因。

2.掌握“凶、察、兵、直、数”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
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3.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
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2.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3教时
一、激趣导入
[互动设计1] 视频播放《五十步笑百步》
千秋亚圣-孟子:他是继孔子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形成了
自己的儒学理论——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出“性善”论。

被尊为“亚圣”,和孔
子一起合称“孔孟”。

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
3.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不能只听大臣、大夫之

4.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
5.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6.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2] 背景介绍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池,
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
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
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在梁
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

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

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
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
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

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
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
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

正是
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
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三、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3] 字词整理
1.给下列字注音
王好战hào 弃甲曳兵yâ数罟不入洿池cù gǔ wū衣帛yì鸡豚狗彘tún zhì庠序xiáng
饿莩piǎo 2.词语讲解
凶:
(1)不吉祥,不幸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
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 (2)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3)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出师表》)
(4)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 察:
(1)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2)考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3)考察后推荐
察臣孝廉(《陈情表》)
(4)明智、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兵
(1)兵器、武器
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军事、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兵法》) (3)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士兵
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直
(1)与“弯”相对
木受绳则直(《劝学》)
(2)正确的、正直的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 (3)面对、遇到
与单于相直(《汉书》) (与单于相面对) (4)价值,后写作“值”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5)副词,仅,只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6)副词,径直、一直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7)副词,竟然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 数
shù
(1)数目、数量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2)几,几个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3)命运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 cù
(4)密,与“疏”相对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shǔ
(5)计算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shuî
(6)屡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互动设计4]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鼓〗打鼓篇三:《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a) 【教学目标】
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4.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变式句”的判断和特点归纳。

2.分析、评价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课时建议】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
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


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诲
人不倦》,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

(“导入设计”有意突现孔子“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里的特殊影响,以激起学生走进文
本、走近孔子的欲望与兴趣。


二、整体感知文本
1.初读感知
【问题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

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后,归纳并疏通有关成语及其意义。

【明确】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三隅反、闻一知十、切
磋琢磨、告诸往而知来、绘事后素、述而不作。

【问题2】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
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
个方面?或者说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明确】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等。

教师小结:孔子真不愧为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至今也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

2.诵读感知
(1)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2)字音提示:
知(同“智”)zhì骞qiān 隅yú谄chǎn 磋cuō倩qiàn 反(同“返”)fǎn (3)句读提示: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女与回也/孰愈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欣赏配乐朗读或教师
范读。

学生齐读,教师指正。

3.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请学生选章朗读,检查诵读情况。

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三、文本研读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1.结合注解,自读课文第1-2章,学生提疑,老师释疑。

【明确】理解重点字词,疏通文句。

幻灯片
【提示】补充资料
幻灯片:
2.【问题】“习相远也”与“学而时习之”中“习”的意思有何不同?
【明确】可用填空的形式来完成。

幻灯片
3.【问题】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联系《论语》中的其他篇章,我们还
能够找到孔子的以下“片言只语”,对此你作何理解?幻灯片:
【明确】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

2.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

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

”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3.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文:孔子说:“善人教练老百姓用上七年的时间,也就可以叫他们去当兵打仗了。


4.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孔子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这就叫抛弃他们。


【问题】说说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

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为规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

孔子的这一教育观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张。

先富后教。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又认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质。

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而是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
治国的首位。

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本条件,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如此重视教育的作用,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

(二)关于教育的对象
幻灯片:
【过渡】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

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

对此,你作何评价?
【活动】引导学生对孔子的“有教无类”进行探讨。

1.对“有教无类”中的“类”字的含义作不同的探讨。

【问题】对“有教无类”中“类”字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类”的含义: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

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级。

2.对孔子这一朴素的教育思想试作评价。

【问题】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有教无类”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你赞同何种观点?并详述理由。

幻灯片:篇四:郑人有且买履者教学设计
《郑人有且买履者》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先秦诸子选读》囊括了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四大家的经典之作,学生在详细了解了儒家的仁爱尚礼和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的基础之上,韩非的法家思想无疑又是一朵奇
异之花,他将法、术、势融为一体,其理念与现世社会的理念更有相通之处。

《韩非子》选读教学中,准备让学生通过观看《百家讲坛》的视频,对韩非及其思想有个全面认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选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其以丰富形象的寓言故事进行说理的方法,并且和《庄子》的寓言说理进行比较,除了高考链接之外,更多的引导学生能够联系现实,说说《韩非子》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韩非及其思想。

2、能够借助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自主预习,梳理选文的文意;掌握
实词、虚词和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3、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学习其高超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
翻译文中的重要语段,了解作者在寓言中所表现的思想观点,领会韩非子语言的特色教学难点
体会韩非将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法家思想在当下社会形势中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视频牵引法、问题引导法、写作迁移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儒家的仁爱尚礼如和风细雨滋润着我们内心每一个友、善、爱的萌芽,道家的自然无为、神奇诡异一次次冲击着我们精神上的空灵,韩非的法家思想无疑又是一朵奇异之花,开启另个一认知的世界。

二、韩非知多少
(本环节在于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教师针对学生回答情况可适当进行补充)
1、请学生介绍韩非以及和他有关的寓言故事。

(教师可以针对韩非子的资料进行补充)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尊称韩非子或韩子。

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韩非的学问比李斯大得多,因说话口吃,不善辩说,但善于著述。

韩非回到韩国以后,看到韩国太弱,多次上书献策,但都未能被采纳。

于是,韩非发愤著书,先后写出《孤愤》、《五蠹》、《说难》等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

不久,因秦国攻韩,韩王不得不起用韩非,并派他出使秦国。

韩非子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韩非,但还没有决定是否留用。

但是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而倍受重用。

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韩非主张存韩灭赵),妨碍秦国统一大计,于是李斯就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

他说:“韩非是韩王的同族,大王要消灭各国,韩非爱韩不爱秦,这是人之常情。

如果大王决定不用韩非,把他放走,对我们不利,不如把他杀掉。

”秦王轻信李斯的话,把韩非抓起来。

廷尉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服毒自杀。

秦始皇在初见韩非著作部份篇文内容就佩服地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意思是说,寡人如果能见此人,与其同游谈论一番,那就是死也都无憾了!在韩非死后,当代各国国君与大臣竞相研究其著作《韩非子》,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统一六国的帝业。

2、字词读音检测练习。

(考察难点字读音和通假字)
不胜(shēng )果蓏(lu?)蚌蛤(gã)钻燧(suì)取火....
释耒(lěi)守株郢(yǐng)人度(du?)其足麑(ní)曩(nǎng).
通假字:
而民说之,使王天下(“说”通“悦”).
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生(“请”通“情”).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
卜子妻写弊裤也(“弊”通“敝”).
其子所以反者(“反”通“返”).
而自知其益富(“知”通“智”).
三、翻译与句读
(本环节旨在小组内进行翻译,圈画难点,整理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朗读并结合句意划分句读,概括每小结文意)
1、文言现象
①古今异义: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古义:从而给??;今义:介词,引进表原因的人或事物;..连词,连接分句,表因果关系。


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生(古义:读书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
②词类活用:
而民说之,使王天下(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
曩将罪之(罪,名词用作动词,治罪).
故先以其女妻胡君(妻,名词用作动词,以女嫁人).
其家甚智其子(智,意动用法,以为??智).
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罪,名词用作动词,怪罪).
以娱其意(娱,使动用法,使??欢乐).
而自知其益富(知,意动用法,以??为聪明).
③特殊句式:
(倒装句)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

(宾语前置)
何不试之以足?(状语后置)
宁信度,无自信也。

(宾语前置)
(被动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乐羊以有功见疑。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
为人妇而出,常也。

(语义被动)
2、概括每小节的文意
第一小节通过举例批判“法先王”的做法,治理天下应当讲究当时的社会实际,从而准备和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二小节通过举例依旧说明治理需要从实际出发;第三小节通过举例批判狡诈,肯定拙诚;第四个小节说人聪明不难,难的是正确对待自己的聪明,警示人们要谨慎处置。

三、朗读,习句读
请同学进行朗读,每人朗读一个选段,其他同学标注出有异议的句读,大家共同商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智子疑邻等寓言故事,我们在熟悉不过了,可是这些寓言的本意,我们又了解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韩非子》,寻找其寓言故事的本意,感受韩非高超的说理艺术。

(本环节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在选段中寻找寓言,勾画表明寓意的句子,体会韩非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问题设置:1、请问四个选段中共有多少个寓言故事,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寓意或者用原文中的一句话表明寓意。

提示:守株待兔——放大了的妄想。

(希望以先王之政治理当世的人民,是多么可笑)卜子之妻为裤——放大了的愚昧。

(死守古代帝王渺远的道术而不知变通,是多么迂腐)郑人买履——放大了的教条主义。

(不适国事而谋先王,是多么荒唐)
卫人嫁其子——借卫人不惜葬送女儿的幸福来追逐财利的可鄙嘴脸,批判不讲廉耻却自以为高明的贪官污吏。

智子疑邻——一件事情的两种结果,表明亲属之别(明白事理容易,明白事理后正确的处置才正真是难)
郢人燕书——书者无心,读着有意。

2、韩非子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反对“法先王”,其精神实质是什么?(思考与练习一)
提示:不可一味的照搬先王的做法,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处理事情。

3、节选的部分选文在写作上有何特色?和庄子寓言有何不同?请举例分析。

提示:①写作特色,善于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文风峻峭,语气坚决而专断。

②比较感悟,庄子的寓言大多诡异虚诞,如大鹏展翅、庄生梦蝶、涸辙之鲋??他们超出了常人的思考范畴,给人以奇异的震撼,说理比较抽象,而韩非的寓言取材于真实生活之中,如郑人买履、卜子之妻为裤、卫人嫁其子??这些故事让人或捧腹、或唏嘘,都让读者感觉到真实,
从而增加了说服力,有力的证明着自己的唯物现实思想观。

三、能力迁移
(本环节以阅读和写作为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韩非子,将理论和现实有机结合,在有限的视角和思维中展开无限的遐想)
1、韩非子的寓言有很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如《酒酸与恶狗》《扁鹊见蔡桓公》《鲁相嗜鱼》《自相矛盾》、《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请选择三篇仔细研读,写一篇读书交流稿。

2、阅读有关韩非子的书籍或者观看相关影视,请给韩非子写一封信,进行一次越千年的心灵对白。

篇五:韩非子教案
《韩非子—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教案
《韩非子——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其生平,识记并理解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以及其思想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对韩非子政治思想的掌握,学生能够与现实生活中我国提出的“依法治国”思想紧密联系,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能够懂法、守法、用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明确“法”的重要性,树立法制思想。

二、教学重点:韩非子的政治思想
三、教学难点:韩非子的思想与马基雅维利的思想的对比研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新课导入】
幻灯片展示图片:《完善民主法制》。

目前,我国正处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变革时期,原来单纯靠行政手段调节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方法已经不适用,需要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作为主要的调节手段。

因此,国家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加快了制法的步伐,也制订出了一大批既符
合中国国情又具有国际适用性的法律法规。

而早在几千年前的战国末期,就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提出了“以法为本”的思想,他就是韩非子。

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这位伟大思想家。

【新课讲解】
(一)时代背景
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221 年) 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青铜器的使用、铁器的普及,标志着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奴隶们除了耕作井田之外,还有条件开垦荒地,从而出现了大量的私田以及与私田相适应的,以实物地租形态表现的封建生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产生。

随着封建生产关系日益巩固和发展,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布成文法活动开始列入社会变革的日程。

政治上,西周时期周天子大一统的宗法统治开始动摇,分封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礼制已不能治理天下,法治观念逐渐兴起,并被各诸侯国所实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生平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与李斯同师荀子。

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对其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
代表人物。

(三)政治思想——法、术、势
韩非子对前期法家思想进行了吸收,他吸收了商鞅的法治理论、慎到的势治理论、申不害的术治理论,并对这些思想进行了融合,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完整的法家思想,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包括法治、势治、术治这三部分,并且还强调这三部分之间的联系。

1.法——国家制订、百姓遵守之规范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立于宫府,而布之于百姓也”。

韩非子认为法是由国家来编订,让官府来具体设施,并让老百姓周知和遵守的规范。

他在其法治理论中最强调法的地位,“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 ,“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

2.术——君主统治的手段和策略
韩非子概括为:“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韩非子·定法》)。

内容包括任免、考核、赏罚各级官员的手段,具体来讲,有“众端参观”、“必罚明威”、“信赏尽能”、“一听责下”、“疑诏诡使”、“挟知而问”、“倒言反事”等(《韩非子·内储说上》)。

3.势——国君的地位和权力
韩非子发展了慎到的观点,认为“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韩非子·功名》)。

并进一步指出“势者,胜众之资也”。

“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韩非子·八经》)。

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