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外生性与内生性争论的实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供给外生性与内生性争论的实质
12.货币供给外生性与内生性争论的实质是什么?这一争论有什么样的货币政策意义?
争论的实质:货币供给的可控性问题
争论的政策意义: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没有可控性,货币政策可能无效。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具有可控性,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从供货供应量到信用可得性
从货币供应量到利率:资金的数量与价格
数量型调控与价格型调控
国外学者的观点:
1. 外生货币供应论:货币供给是可以被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

代表人物:凯恩斯(1936);弗里德曼(1963);米什金(1998)等。

主要依据: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可控性很强;同时对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政策意义:货币政策很重要(有效)。

2. 内生货币供应论:货币供给由经济体系内诸多因素决定并影响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

代表人物:托宾(1963、1976);萨缪尔森(1979)、琼·罗宾逊夫人(1982)等。

主要依据:货币供给模型受众多主体行为影响,实际经济运行对货币供给有决定性作用;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影响巨大;中央银行受制于多方因素,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给。

政策意义:货币政策难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中间指标应该选择利率。

国内学者的观点:
1. 主张内生货币供应论的学者: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强;现实经济运行中的内生性因素很强。

2. 主张外生货币供应论的学者:从本源上说货币供给都是由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决定的,货币供给是完全可以控制的;我国的中央银行有足够的权威和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