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游记》作文指导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写游记》作⽂指导与反思
⼀路芳菲⼀路歌
——《学写游记》作⽂指导与反思
邬翠莲
⼀、感知美——学诗习⽂知题意。
多媒体出⽰⼀张图⽚。
师:同学们,看到这张图⽚,你想到了哪⾸诗?
⽣:《早发⽩帝城》
师:请⼤家齐背⼀遍。
诗⼈⽤细腻如画的笔触,引领我们神游名⼭秀川。
如果把这⾸诗⽤散⽂的笔法扩展开来,你会想到我们学过的哪篇⽂章呢?
⽣:《三峡》。
师: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
《三峡》实际上就是游记的早期形式。
你们能⽤⾃⼰的话说说什么叫“游记”吗?
⽣:游记就是把⾃⼰看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
⽣:游记就是写⾃⼰游玩时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悟。
师:看来,⼤家已经了解了游记的意思。
“游”及游览⼭⽔名胜,重在写景;“记”及记述见闻情思,重在抒情。
半川烟⾬半川画,⼀路芳菲⼀路歌。
今天趁着春⾊尚好,酷暑未⾄,让我们⼀起到紫贞公园来⼀次浪漫之旅,好吗?
【设计意图:在初中语⽂教材中,游记的数量并不多,甚⾄可以算得上是游记的课⽂也寥寥可数,且多为⽂⾔⽂。
《早发⽩帝城》和《三峡》是⽐较典范的游记类作品,⼜是学⽣所熟悉的,由此导⼊,既能消除学⽣对游记的陌⽣感,符合学⽣的认知规律,⼜能理解“游记”⼆字的含义。
游记的内容⾮常⼴泛,举凡⼭川景物、名胜古迹、风⼟⼈情、社会⽣活,⽆不可以成为游记的题材。
这是⼀篇写作指导课,必得选择同学们都去过的地⽅来写才能引起共鸣,这样也更具有指导意义,否则⽆异于对⽜弹琴。
】
⼆、发现美——湖光⼭⾊皆风景。
师:在公园⾥,⼤家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型长⽅形⽔池、花草树⽊、柳树、⼈⼯湖、地图⼴场、游⼈、栈桥、亭⼦、天鹅、湖边的⼤⽯头、⽔中的⼩鱼、⾳乐喷泉、蜻蜓、燕⼦、芦苇、⽔藻、鹅卵⽯铺成的⼩路、⽵林、⽯桥......
师:同学们都有⼀双发现美的眼睛。
湖光⼭⾊皆风景,是不是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呢?
⽣:不是。
师:如果⼊眼即⼊⽂的话,那就太多、太杂,该如何处理呢?
⽣:有些重点写,有些略写,有些不写。
师:你很善于思考。
景点有详略,重点才突出,特点更鲜明。
(板书:景物有详略)哪些景物详写?哪些略写?
⽣:⼈⼯湖、地图⼴场、天鹅、⾳乐喷泉。
师:这些景物最有特⾊,详写。
其他的可⼀笔带过。
当然,如果你认为这些是⼤众景点,写得多了,就写不出新意,反⽽更喜欢⽵林的清幽
和⽯桥的优美,想着重写它们也可以。
详略安排没有特定的标准,只要得当即可。
三、捕捉美——陌上景致细细分。
师:陌上景致如画,⼀⼀映⼊眼帘。
那我们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先看到的先写,后看到的后写。
师:对,这就是以游览⾏踪为顺序⼀处⼀处地写。
具体地说,就是以⼀个地⽅为中⼼,把这个地⽅及周围要写的景物写完后,再写别的地⽅。
不要像⼩猫钓鱼⼀样,⼀会⼉跑到这⼉,⼀会⼉跑到那⼉。
(板书:⼀处⼀处地写(游踪))
请⼀位同学读例⽂1,其他同学思考他的写作顺序有没有问题?你能不能帮他修改⼀下呢?
出⽰例⽂1:星期六,我和爸爸妈妈⼀起去紫贞公园游玩。
⼀进公园⼤门,是⼀个⽤⽩⾊地砖铺成的宽阔⼴场,四周种着许多树。
穿过⼴场,⼀个美丽的湖泊静静地展现在我⾯前,湖⽔很清澈。
岸边的树品种繁多,茂密的枝叶中间盛开着或⽩或红的花,好看极了。
⽔⾥有许多⼩鱼快乐地游来游去。
还有⼀群⿊天鹅,正在等着游客们给它们喂⾷呢。
我们沿着⽤红砖铺成的⼩路散步,接着⼜来到了⼀⽚⽵林,⽵叶⼜细⼜长,还有⼀条⽯头⼩路穿过⽵林。
微风吹来,⽵林飒飒作响。
天⾊渐渐昏暗下来,湖边响起⾳乐,喷泉随着⾳乐的节奏起伏。
这⾥是我最喜欢的⼀个地⽅。
多美的紫贞公园啊,仿佛是世外仙境。
最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将“岸边的树品种繁多,茂密的枝叶中间盛开着或⽩或红的花,好看极了。
”调整到“四周种着许多树”的后⾯。
因为这两句都是在写树。
⽣:将“微风吹来,⽵林飒飒作响”调整到“⽵叶⼜细⼜长”的后⾯。
师:同⼀内容的事物放在⼀起写。
经过同学们的认真修改,读来顺畅多了。
⼀沙⼀世界,⼀花⼀天堂。
全⽂如此,⼀个中⼼景点⼜该怎么写呢?我们先来看看《春》中的这段⽂字,思考朱⾃清先⽣是怎么描写春花的。
出⽰《春》⽚段: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杏⼉、梨⼉。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树上、花下、遍地,由⾼到低。
师:你分析得很正确。
⼤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请⼀位⼥同学读例⽂2,其他同学思考它的描写顺序。
出⽰例⽂2:⼈⼯湖成“丁”字形,湖⽔清澈见底,阳光撒在湖⾯上,泛着点点⾦光,许多⼩鱼快乐地游来游去。
湖边柳树依依,柔软的枝条在风中摇曳。
空中不时飞过⼏只蜻蜓。
⼀群⿊天鹅正悠闲地浮在⽔⾯上,有的正伸长脖⼦等着游客们给它们喂⾷呢。
有⼏个⼩朋友把⾯包屑扔进⽔⾥,天鹅赶紧低头抢⾷,有⼏条⼩鱼也游过来了。
傍晚时分,⾳乐喷泉开始了。
⾳乐的节奏时快时慢,喷泉也就随之时⾼时低,还不断变换出各种各样的颜⾊,漂亮极了。
⽣:他先写⽔⾥,再写湖边,然后写空中,接着⼜写到⽔⾥,感觉顺序有点乱。
师:你的眼光很敏锐。
根据例⽂所写的景物,怎么安排顺序更好呢?
⽣:⼩鱼、天鹅和蜻蜓是动物,柳树是植物,可以按由动物到植物的顺序。
⽣:⼩鱼是⽔中的,天鹅是⽔⾯的,蜻蜓是空中的,柳树是岸边的,可以按由低到⾼的顺序。
师:同学们能迅速捕捉到⽂中的信息。
像这样分类⼀层⼀层地写,能将众多景物写得条
理清楚。
(板书:⼀层⼀层地写(分类))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所讲的⽅法,把例⽂2重新调整⼀下吧。
指名⼀⽣读。
师:你的领悟⼒很强。
这段⽂字中还有⼀种景物是什么?
⽣:⾳乐喷泉。
师:喷泉是什么时候的景?
⽣:晚上。
师:对,其余景物是⽩天所见。
所以,还可以按照由早到晚写朝暮之景。
这是⼀天中的时间顺序,如果是⼀年呢?那还可以写四时之景。
正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样,要⼀时⼀时地写。
(板书:⼀时⼀时地写(时间))
师:风景是云端的歌唱,是湖⾯的微漾,只有⽤⼼,才能捕捉。
如何将眼前的美景化为笔下的美⽂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选择描写⾓度是关键。
同学们通常会从哪些⽅⾯来观察景物?
⽣:数量、颜⾊。
⽣:声⾳、位置。
⽣:形状、状态。
师:对,从这些⾓度⼀点⼀点地写,才能写得细腻⽣动。
(板书:⼀点⼀点地写(⾓度))
⽣:岸边那⼏棵翠绿的柳树婀娜多姿,柔软的柳枝随风摇曳。
⽣:湖中⼏只⿊⾊的天鹅伸着⼜长⼜细的脖⼦,时⽽悠闲地浮在⽔⾯,时⽽抢吃游客扔下的⾯包屑。
师:以上这些描写⽅法很重要。
(板书:描写有⽅法)
四、表达美——⼀枝⼀叶总关情。
师:⼀花⼀草皆⽣命,⼀枝⼀叶总关情。
写游记时,不仅要描形绘神,还要写出观景的感受或引起的联想和想象,物我交融才能让景物有灵魂。
我们还是以柳树和天鹅为例。
这次,前三排试写柳树,后三排试写天鹅,好吗?
⽣:岸边那⼏棵翠绿的柳树婀娜多姿,长长的柳枝随风摇曳,像在临⽔梳妆的少⼥。
我也不由得想在⽔⾥照个影⼉呢。
⽣:湖中⼏只⿊⾊的天鹅伸着⼜长⼜细的脖⼦,时⽽悠闲地浮在⽔⾯,时⽽⼜抢吃游客扔下的⾯包屑。
它们中的哪⼀只是由丑⼩鸭变的呢?我看看⾃⼰,不也是⼀只丑⼩鸭吗?什么时候才能蜕变成美丽的天鹅呢?
师:景从眼前过,情在⼼中留。
⽂字有情感,景物有活⼒,才能以美动⼈,以情感⼈。
(板书:⽂字有情感)
【设计意图:对于初中⽣来说,要想写好游记,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学⽣通常会按照游览的路线来写,但往往泛泛⽽叙,没有重点和详略之分,易写成流⽔账。
有时尽管突出了对主要景点或场所的描写,但⼜因缺少独特感悟、个性情感和鲜活思想,读起来常常千篇⼀律,没有趣味。
因此,合理的写作顺序,新颖别致的视⾓,细腻真切的描写,抒发性灵的情感,是写好游记的关键要素。
只有这样,⽂章才有层次、有条理、有美感、有内涵。
这就要求学⽣仔细观察,⽤⼼体验,勤于思考。
带着温情和爱⼼去看风景,才能领略四时之景、朝暮之景,阴晴之景的妙处和情趣,才能够洞察风景的价值和意蕴;带着⼀双慧眼去观察⽣活,捕捉⾃然和⽣活的美,去感受美妙的时光,才会产⽣智慧的⽕花,抒发独特的体验,⽣发细腻的情思。
】
师:最后,游记的开头和结尾怎么写?
⽣:开头可以写时间、地点、⼈物。
⽣:结尾可以表达热爱之情和依依不舍之情。
五、分享美——锦绣⽂章与君赏。
师:天地阔远畅达,风景这边独好。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法,以前后六⼈为⼀个⼩组,每组写⼀个景点,然后展⽰。
【设计意图:学习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写游记既是观察能⼒和语⾔表达能⼒的综合训练,也是审美能⼒的提升过程和审美情趣的激活过程,更是思维品质的历练过程。
此环节的设计既是将听说读写落到实处,⼜是检验课堂效果的试⾦⽯。
】
古⼈云:⽂章是案头的⼭⽔,⼭⽔是地上的⽂章。
愿同学们都有⼀双聪慧的眼,⼀颗敏感的⼼,⼀⽀⽣花的笔,写出⼼中最美的景和最深的情,收获最好的⼈⽣!
教学反思:
本课是部编教材⼋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写作板块《学写游记》。
游记是⼀种⽐较常见的⽂学体裁,内容⼴泛,写法⾃由,风格
多姿多彩,既能增长读者的知识,⼴⼤其见闻,也能带来美的享受和⼼灵的共鸣。
难怪作家徐迟说:“游记,实在是⼀种了不起的⽂学体裁。
”旅游其实也是⼀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种⽅式,正如古⼈所说:“读万卷书,⾏万⾥路。
”
过去许多版本的初中语⽂教材没有安排游记单元,因此,部编教材此单元的设计颇具新意。
本课紧紧围绕教学⽬标和教学内容,着眼于过程和⽅法,主要做了以下⼏⽅⾯的尝试:
⼀、读,书声琅琅韵味浓。
⼀节好的语⽂课应是“读”占鳌头,以“读”贯穿始终。
没有读,就没有语感的⽣成和熏陶,没有语意的感悟和理解,没有语⾔的积累和运⽤。
本课虽然是⼀节作⽂课,但我采⽤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齐读、个读、默读,有男⼥读、⼩组读、接⼒读。
读是⼀种能⼒,“熟读唐诗三百⾸,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也是⼀种⼿段,“书读百遍,其义⾃见”。
学⽣通过读例⽂,找到了问题;读课⽂,明确了⽅法;读作⽂,展⽰了能⼒。
琅琅书声让作⽂教学充满了浓浓的书⾹味。
⼆、启,循序渐进重⽅法。
作⽂教学主要是通过⽅法引导来启发思维,帮助学⽣找到写作的⾦钥匙。
课堂上,我先采⽤脍炙⼈⼝的诗⽂来导⼊新课,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明⽩什么是游记;再启发学⽣⾃主思考写景要有详略之分,接着明确写景⽅法,并通过练习巩固⽅法;最后当堂写作,将作⽂教学落到实处。
整堂课内容充实,环节设计由浅⼊深、循序渐进,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积极倡导⾃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之间、师⽣之间平等、融洽的交流互动。
我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为主体”,采取多种形式的⼩组合作学习正是践⾏了这⼀教学理念。
如同桌互学、⼩组讨论、分组⽐赛,充分发挥了学⽣的主观能动性,写法在讨论中明确,在探究中明晰,在表达中深⼊,由感性到理性,学⽣的能⼒也逐步得以内化。
另外,在引导学⽣思考某⼀个中⼼景点该如何描写时,我先让学⽣回顾了朱⾃清的《春》中描写春花的⽚段,给了学⽣⼀个引⼦,体现了“⽤教材教”,“课⽂⽆⾮是⼀个例⼦”的教学理念。
三、⾔,雅句美景相辉映。
本课以公园为依托组织教学,公园景⾊优美动⼈,我便也在语⾔上不断锤炼,希望不仅能拨动学⽣的情感之弦,使之得到⼈⽂精神的滋养,⽽且能在课堂上氤氲出浓浓的美感,与美好的风景相得益彰,从⽽收到娓娓动⼈的效果。
⽆论是本课的总标题,还是各个环节的⼩标题;⽆论是环节间的过渡还是课堂的结尾,我都尽量使⾃⼰的语⾔富有⽂学味,与美景美⽂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如“半川烟⾬半川画,⼀路芳菲⼀路歌”“⼀花⼀草皆⽣命,⼀枝⼀叶总关情”“景从眼前过,情在⼼中留”等,课堂成了⼀种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的语感,陶冶了学⽣的情操。
同时,现在的课堂越来越重视教师对学⽣的多元化评价,我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的个体差异,让点评从⾼⾼的云端精彩落地,落在学⽣⼼⾥,绽放成⼀朵朵⾃信之花。
所以,就有了“你的眼光很敏锐”,“⼀⾔⼀语怀真情”,“同学们的风采也是⼀种独特的美景”等具体实在的点评,就像⼀把钥匙,促进了学⽣智慧的⽣成和情感的涌动,开启了有效课堂之门。
学⽣也在这⼀句句⿎励中扬起了⾃信的风帆,激发了参与的热情,师⽣关系和谐、融洽。
四、创,我以我⼿写我⼼。
作⽂教学要真正落到实处,就要让学⽣学以致⽤,注重对⽅法的吸收和内化,在模仿和创作中提升能⼒。
从学⽣的展⽰来看,本节课的效果很明显。
学⽣思维活跃,有的是调动⼀切感官,描写所见所闻;有的是从例⽂中得到启发,表达所思所想;有的是根据⾃⾝经历与体验,抒发所感所悟。
精彩语句俯拾皆是,如“湖⽔清澈见底,远远望去,仿佛⼀⼤块碧绿的翡翠。
”“那喷泉伴着⾳乐的节奏,⼀会⼉像花朵绽放蓓蕾,⼀会⼉像⽕箭直冲云霄,⼀会⼉⼜像⼩船随波沉浮。
”“其实,⼈⽣之路不也如此吗?不可能⼀马平川,总有许多坎坷和痛苦,有时甚⾄是钻⼼的疼痛,但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所收获。
”从学⽣的个性创作中,飘出了浓浓的笔墨⾹。
有⼈说:教学其实就像维纳斯的断臂⼀样,是⼀门缺憾的艺术。
本堂课还有很多的不⾜之处,如果能让学⽣提出他们的疑惑,⾃⼰讨论总结写作⽅法,学⽣的个性化创作再多⼀些就更好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
作者单位:襄阳市第四⼗五中学
责任编辑:饶龙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