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

合集下载

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

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

甘肃省临夏中学单元教案系列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17、18世纪)§ 3 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历史教师王鹏【本节重点知识】1、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特别是根本原因、等级制度、导火线);2、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3、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的统治机构、阶级基础、贡献;4、《人权宣言》颁布的时间、内容和评价;5、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的时间和结果;6、吉伦特派统治时期的统治机构、阶级基础、主要措施(特别是瓦尔密战役、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处死将路易十六);7、第一次反法同盟的组成;8、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的时间和结果;9、雅各宾派统治时期的统治机构、阶级基础、革命措施及其评价;10、热月政变的时间、标志;11、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12、热月党人统治的阶级基础、统治机构、统治政策及其目的;13、雾月政变的时间、发动者及其结果;14、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起讫时间及性质;15、拿破仑的对内政策(特别是《民法典》)及其影响;16、欧洲的民族之战和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瓦解的标志;17、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评价。

【知识结构图解】一、革命背景1、法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根本原因)2、封建等级森严:法国社会被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他们是特权等级;第三等级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资产阶级,他们特别是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改变现状。

3、启蒙运动为大革命的爆发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4、、财政危机——封建统治者的挥霍无度5、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1775—1783)6、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①目的:为解决财政危机②经过:路易十六企图对第三等级增税;第三等级要求制订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改革,还要求改变陈旧的开会方式和表决方式;第三等级将三级会议改为国民议会,后又正式改为制宪议会。

二、爆发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三、革命进程1、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1789年7月——1792年8月①统治机构:制宪会议,是最高行政和立法机关;1791年宪法颁布后改为立法议会②阶级基础: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的利益③贡献:改造旧制度,创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

历史大纲详细表解之

历史大纲详细表解之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①严峻的经济形势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③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
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②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
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10.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①华北事变②瓦窑堡会议③“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
①七七事变②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③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
①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②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
③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流
(6)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
注:蓝色为细化、强化和细化知识点:
红色为新增知识点
(增)①洋务派与顽固派②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③洋务运动的效果
⑵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②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甲午中日战争
①战争爆发的背景②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③《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④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4)戊戌变法
①戊戌变法的背景②康、梁的维新思想(增)③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增)④百日维新⑤戊戌政变⑥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①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增)②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3)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
①“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②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③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一、最早的历史著作 衬,图谶是古代以封建迷信来预卜吉凶的一种书籍、传说和神话等,

一、最早的历史著作 衬,图谶是古代以封建迷信来预卜吉凶的一种书籍、传说和神话等,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之最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一、最早的历史著作《春秋》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

因它是用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史书的体裁,写成的~所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我国从殷周开始~就有专门的史官记载历史了。

东周时期~各诸侯国都撰写了本国的编年史~其中燕、齐、宋、鲁等国的编年史均定名为《春秋》~但除了鲁国的《春秋》外~其他的都没有保存下来。

鲁国的《春秋》~是由鲁国的史官编写、由孔子在春秋末期整理而成的~它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到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间的历史~包括十二个鲁国国君~共计二百四十二年。

由于《春秋》也记载了鲁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许多史实~这段历史时期即被人们称为“春秋时期”。

传说孔子整理《春秋》~意在“寓褒贬~别善恶”~书中字里行间常常流露出褒贬的色彩~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

《春秋》记载的史实~以政治活动为最多~其中各国之间的征战占全书的百分之四十,会盟和朝聘各占百分之二十,婚丧、祭祀等占百分之十。

日月食、星变、虫灾、地震等等“灾异”占百分之十。

《春秋》的文字过于简单~它记载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总共才用了一万七千字。

字数最多的条目~不过四十七个字~最短的仅有一个字。

《春秋》记载的史实只是个大纲或提要~很难让人弄清事情的原委。

于是后人多给予补充叙述和解释~这些叙述和解释叫作《传》。

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作的《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战国时齐国人公羊高作的《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鲁国人榖梁赤作的《春秋榖梁传》~简称《榖梁传》,三者合称“春秋三传”~流传至今。

《春秋》一书~不但保存了春秋时期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开创了编年体的体例~它在我国的历史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一直受到史学界的高度重视。

二、《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

《尚书》原名叫作《书》~因它是记载上古之事的~而“尚”在古代和“上”是同义通用字~故名之为《尚书》,又因它是儒家经典之一~故又称为《书经》。

共和国史问答题精选(一)

共和国史问答题精选(一)

共和国史问答题精选(一)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1.从中共“七大”到中共“八大”,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中共分别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来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向前发展的?(1)1945年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开。

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共确立争取抗战胜利的总任务,并适时开展大反攻,抗战胜利。

(2)抗战胜利后,中日民族矛盾解决,由于蒋美勾结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中共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通过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进行争取和平民主斗争,并通过三年人民解放战争,打败国民党反动派,成立了新中国,赢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3)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革命胜利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会会明确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拟定了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从而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建国后,采取措施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并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

(4)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的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会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八大的正确决策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2.1949~1956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请回答有关问题:⑴过渡原因: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目标;②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③中共最高革命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⑵过渡的条件:①社会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了必要的前提;②政治条件:中共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形成,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和巩固,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③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及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必要的经济前提;④国际条件: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广泛展开,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世界和平进步力量增长,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⑶过渡时期党的任务: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⑷过渡性的表现:①.社会主要矛盾: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社会阶级结构:由多种成分并存,到都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③.社会经济结构:由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④.国家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过渡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高中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之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

高中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之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

按语: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孙杰在甘肃省召开的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大会上讲到,今后高考改革的发展思路时指出:甘肃省在2009年将全面实施高中新课改,而新课改后的高中生将于2012年按新的高考方案参加高考。

甘肃省正在制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并征求相关单位的意见。

在改革的大潮下,高中教师观念要改变,知识要更新,方法要创新,能力要提高,这一切必须通过教师自身的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

才能适应新的改革潮流。

为了使新课程改革在我校顺利开展。

笔者结合自己对高中历史新课标的理解首先“走进新课程”。

试图“抛砖引玉”,以带动其他教师积极融入新课程改革的潮流。

高中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之《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和联系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到,《历史标准》较《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有其显著的特点。

(一)在课程目标上,《历史标准》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新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目标上至少在以下三方面有了较大突破:一是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不仅提出了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教育目标,而且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是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

三是目标明确而具体,更具可操作性。

新的课程标准不仅在横断面上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而且在纵向上明确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模块目标和具体学习专题目标。

如《历史标准》的第二部分即规定了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历史标准》的第三部分即规定了每一学习模块和学习专题下每一学习内容的具体目标,从而使学生不仅明了自己所学的历史内容,而且明了对这些内容应学到何种程度。

王鹏_如何科学阅读历史课本

王鹏_如何科学阅读历史课本

如何科学阅读中学历史课本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王鹏:甘肃省临夏中学教师。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教育专业毕业,教龄21年,甘肃省历史学科带头人,甘肃省历史学科骨干教师。

临夏州政史地教育学会副会长,临夏州基础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专业)特聘实习指导教师。

连续多年担任高三毕业班历史课教学,教学成果显著。

2003年,获甘肃省历史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2004年获临夏州“园丁奖”优秀教师,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地级刊物上发表并获奖。

承担甘肃省“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新课改背景下增强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探索》研究。

欢迎各位历史教学界同仁参与交流。

谢谢!阅读中学历史课文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阅读能力只有在科学的阅读活动中才能形成和得到发展。

要读懂、读通中学历史课文,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史论结合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

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抓住其必然的本质的因素,形成历史概念,掌握历史规律,形成对历史本质的认识。

例如,《鸦片战争》一节,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危机四伏(论点)。

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在皇室、大官僚、大地主手里,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史实)。

政治: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

阶级矛盾激化(史实)。

军事: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史实)。

外交:闭关锁国,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史实)。

因此,学习历史,首先必须梳理教材中的相关史实,得出结论,培养史论结合的读书能力。

二、分析和理清知识层次或结构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大多以事为主,自成单元,前后史事,环环相扣。

历史事件层次划分——般有以下几种类型:(1)用背景(原因或条件)、过程(内容)、结局(意义、评价或成败原因) “三分法”安排层次。

教材大多数章节的课文都是用“三分法”安排层次的,如《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2)按问题性质分类安排层次。

共和国史问答题精选(二)

共和国史问答题精选(二)

共和国史问答题精选(二)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15.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毛泽东这句话的理解。

⑴.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①.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参与势力负隅顽抗,反革命分子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帝国主义孤立封锁、禁运包围;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尚未完成;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物价暴涨,人民生活困苦;这些严重的问题,一个没解决好,新中国政权便无法巩固;②.党和国家干部,面临着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面临着腐化变质的危险,党的自身建设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③.党必须领导人民把我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必须领导人民走向社会主义,但党又缺乏这方面的经验;⑵.所以,夺取全国胜利,只是完成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党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

16. 19世纪4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基本情况。

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⑵.20世纪20、30年代,随着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建立,形成了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把持国家政权,垄断全国经济命脉,是中国反动势力的代表,这样,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⑶.“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抗战胜利后,社会主要矛盾又恢复到“九一八”事变前的状态;⑷.新中国成立时,随着三座大山的被推翻,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两种基本矛盾,一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二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⑸.20世纪50年代中期,三大改造完成,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基本解决,代替他的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甘肃省普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指导组工作方案(试行)》

《甘肃省普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指导组工作方案(试行)》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指导组工作方案(试行)》文章来源:甘肃省教育厅各市(州)教育局、有关高等师范学校、有关单位:为加强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专业支持力量,保证我省普通高中学校从2010年秋季开始全面顺利地进行新课程实验,根据国家和我省新课程实验方案的有关要求,省教育厅制定了《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指导组工作方案(试行)》,成立了以省教育厅旦智塔副厅长为组长的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指导组,下设八个项目组和十五个学科组。

现将该方案印发给你们,请你们通知有关人员,按照要求参加新课程实验的有关研究工作,并对专家的研究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

附件: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指导组工作方案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指导组工作方案(试行)为加强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专业支持力量,保证我省普通高中学校从2010年秋季开始全面顺利地进行新课程实验,根据国家和我省新课程实验方案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在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组建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团队,进行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科学研究,为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提供业务指导和专业支持。

坚持多种研究力量相结合的原则,组建专家团队。

专家团队主要由高等师范学校教师、教研人员、高中骨干教师等构成。

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

在研究过程中,专家团队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与新课程相关的理论,并努力做到与我省教育教学实际密切结合。

特别是在教师培训和课改实验过程中,深入教学一线,进行深入调研,发现和解决问题。

注重研究的科学性、指导性、实效性。

注重学习借鉴先期课改省份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经过反复的探讨和论证,提出比较成熟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指导我省新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工作目标(一)组建一支团结协作、政策水平高、工作态度认真、业务能力强、工作效率高的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指导团队。

甘肃省临夏中学单元教案系列

甘肃省临夏中学单元教案系列

甘肃省临夏中学单元教案系列第四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9世纪7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 5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教师王鹏【本节重点知识】一、一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本源、实质和三对大体矛盾及其成因、主要矛盾;二、欧洲两大军事入侵集团的参加国、核心及其成立目的、形成标志;3、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标志;4、一战的引火线、暴发标志、起讫时刻、交战两边、主要战场及战线(专门是起决定作用的战线);五、一战的三个阶段及其时刻、决定性战役、结果;六、一战的性质和影响(尤其是摧毁的四大帝国)。

【知识结构图解】一、大战原因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本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进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实质:争夺霸权和殖民地③三对大体矛盾:A、法德矛盾: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力图“复仇”;德国深恐法国东山再起,极力扩充军备。

(普法战争后,法德矛盾一时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其实质是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B、俄奥矛盾:主要表此刻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

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奥匈帝国向巴尔干扩张,又怕它统治下的斯拉夫人离开奥匈帝国独立;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动身,力求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既不肯德国过度壮大,也不肯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过度膨胀。

(20世纪初,巴尔干地域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域。

)C、英德矛盾:由于在殖民地问题上冲突的加重,英德矛盾激化,并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实质是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二、帝国主义两大军事入侵集团的形成①三国同盟:协约国一、暴发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接踵参战。

二、交战两边:一方是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俄国和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考虑利害关系)、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入侵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宣战,占据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美国等国。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1.皇帝皇帝是专制政治体制下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

历史由来:中文“皇帝”一词相传为秦始皇所创,取“三皇”及“五帝”合一而成。

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

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2232年的皇帝制度时期。

秦始皇并非姓秦,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庄镶王的儿子,姓赢名政。

13岁的时候,庄镶王去世,被立为秦王。

他22岁举行加冕,从此亲理朝政。

他执政后,首先以惊人的胆识和气魄,消除政敌,夺得实权;接着,他审时度势,决心统一中国。

经过17年的兼并战争,先后击败了韩、赵、燕、楚、魏、齐六国,结束封建割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的封建大国,定都咸阳,成就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这一年,他39岁。

完成统一大业的秦王,并没有以此满足。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在咸阳宫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时候就说:“寡人如今消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也该换个名字了,若不更换名号,仍然称“王”,同原六国的国王还有什么区别?又怎能显示成功,传之后世?于是,大臣们便展开了讨论。

有的说,大王德过三皇,功高五帝;有的说,就是把三皇五帝加起来也比不上大王;还有的说,干脆把三皇五帝的尊称合二为一,称作“皇帝”好了。

秦始皇不复时机的说,“称皇帝好”。

寡人在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如果在皇帝的前面再加上一个始字,叫作“始皇帝”不就更好了吗?因为它是秦朝的第一个皇帝,故史称“秦始皇”。

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后,为了显示皇帝的尊严,便规定皇帝自己称“朕”。

“朕”原意是“我”的意思,任何人都可以用,可是自秦始皇称“朕”之后,这个字就成了皇帝的专有名词。

他还规地皇帝下的“诏书”,并让参谋大承蒙毅找来玉石工匠,选择一块称和氏璧的玉石,刻成大印,并规定只有皇帝的印专用玉质,叫作“玉玺”。

他认为只要有了这块打印,以后传位就不会有人假冒了,秦家王朝就会代代相传。

(完整版)高考历史主观试题精编

(完整版)高考历史主观试题精编

高考历史主观试题精编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东华录》(清)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

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

……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人们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一一(英)约翰•洛克《政府论》材料三:1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岀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8 •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9 •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 (英)《权利法案》请回答:①概括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的不同之处②结合时代背景比较这一历史时期中英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

③分析中英不同的政治体制给两国历史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

④从治理国冢的角度来看,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趋势?2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这突岀反映了当前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一引自《论语》孔子说:“如果是面对着仁善,那么就是对老师也不要作谦让。

”“善人治国一百年,可以消除残暴和杀戮了。

” “只要一心追求仁善,就不会有邪恶。

”一一引自《何新论坛》材料二: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

唯有理智最为可贵。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甘肃省临夏中学单元教案系列-《世界近代史》上册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7世纪初)历史教师王鹏§ 1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本节重点知识】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航海家及支持国、航线、意义;2、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开辟新航路的原因;3、葡萄牙和西班牙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地区;4、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知识结构图解】一、新航路的开辟1、时间:15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扩张的时代”)2、原因:①经济根源:15世纪以后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对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的流传,促使很多欧洲人想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③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阻隔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④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3、条件: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②知识的进步(相信地圆学说、西欧的地图绘制技术先进)③科学技术的发展(罗盘针的运用、多桅多帆的海船出现、武器装备的改进——火炮)4、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开辟新航路的原因:①15世纪晚期已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王国,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②有利的地理位置——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

5、概况:6、意义:①引起商业革命: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欧亚非之间的贸易扩大,并与美洲开始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世界各地区商品之间在欧洲市场上出现;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为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英国所取代。

②引起价格革命: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源源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飞涨;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封建主势力衰落,劳动人民日益贫困;③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④证明了地圆学说;⑤推动了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⑥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个整体(世界一体化开始迈步)。

问题探究模式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

问题探究模式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

求知导刊Journal of Seeking Knowledge Guide教学JiaoXue0932018年7月Jul.2018问题探究模式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王佩佩一、问题探究模式在化学课堂中应用的好处问题探究模式,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围绕解决学科问题的目标而设计的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其所要解决的是发生在基于新知识建构为关键任务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问题探究,其所注重的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通过问题的诱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进而达到培养与发展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般来说,问题探究模式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几方面突出优势:①把问题贯穿到学习过程中,并由问题引出教学,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②在问题探究学习中,学生不再是处于被动状态,而是一名主动参与者;③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发展技能,拓展思维的维度。

二、问题探究模式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途径1.“诱发动机”——萌探究之芽 高中生的意识已逐步趋于成人化,他们的有意注意意识开始占据意识主导,能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把注意摘 要:问题探究模式是基于新课改而衍生出来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其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开展问题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并帮助学生逐步培养自我探索的创新精神。

在新课改背景下,相信通过问题探究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裨益。

基于此,文章就“问题探究模式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 ”这一课题展开探讨与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问题探究模式;化学课堂;应用(甘肃省临夏中学,甘肃 临夏 731100)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8-05-23作者简介:王佩佩(1985—),女,甘肃临夏人,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学教学。

甘肃临夏中学单元教案系列

甘肃临夏中学单元教案系列

甘肃省临夏中学单元教案系列第一节自然科学一、近代数学的成立一、解析几何学的创建。

解析几何学是法国闻名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于1637年创建的。

他最先导入运动着的一点的坐标概念,指出了平面上的点和实数对(X,Y)的对应关系,提出关于一个二元方程F(X,Y)=0知足这方程的X,Y值无穷多,X,Y不同的数值所确信平面上许多不同的点,便组成了一条曲线。

如此,就把过去数学里孤立着的两个研究对象“形”和“数”结合起来,并在数学中引入“变量”,完成了数学史上一项划时期的变革。

正如恩格斯所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变数。

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

”二、微积分学的成立。

微积分学是英国科学家牛顿和德国科学家莱布尼茨于1665~1673年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别离独立地创建的。

牛顿从运动学的观点,莱布尼茨从几何的角度,别离研究得出了导数(求导数即微分学)、积分(求积分即积分学)的大体概念和运算法那么,说明了求导数和求积分是互逆的两种计算,从而成立了微积分的初步基础。

微积分的产生,使周密的测量和变量计算有了可能;从微积分以后,数学开始进入一个新的以变数为主的领域,即“高等数学”。

这不仅在数学史上而且在整个人类的熟悉史上都是一次庞大的飞跃。

二、牛顿力学体系的成立一、牛顿力学体系的成立。

牛顿身世于一个贫苦的小农家庭,后以减费生进入剑桥大学,在他的舅父和教师的帮忙下,成长为英国闻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

牛顿在科学史上享有高贵地位,在自然科学领域内作出了奠基性的奉献。

1687年,他发表了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把物体的运动规律归结为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由此成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即牛顿力学体系(也称经典力学体系)。

二、牛顿力学体系成立的庞大意义。

牛顿力学体系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它把过去一贯以为是截然无关的地球上的物体运动规律和天体运动规律归纳在一个统一理论中,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理论性的大综合。

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探索篇誗课改论坛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王建鹏(甘肃省临夏中学,甘肃临夏)新课改的实施对学生素质教育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对绿色理念的引入加强重视,在学生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提高绿色环境意识,并利用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手段使实验中生成的有害物质最大限度减少,有效提升化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使实验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另外,这也有利于学校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健全,使学生学习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活。

高中化学学科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讲授,还需要通过具体实验操作使学生利用动手操作将所掌握的化学知识进行有效内化。

但实验教学中所使用的化学药剂以及器材普遍存在一定的污染性。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绿色化学理念,可以使化学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污染物质最大限度减少,使教学理念与国家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保持一致。

一、绿色化学理念内涵概述国家针对环境问题加大了相关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其中对绿色发展理念进行了大力倡导。

在教育领域中,高中化学实验需要用到具有一定污染性的化学药剂,也是导致环境污染的因素之一,因此,教师需要在实验过程上尽可能减少污染问题的出现,使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引入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加强指导,从而使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强化[1]。

绿色化学理念要求提高再生能源、可回收再利用能源的使用率,使能源有效节约,并实现化学实验的无公害化。

在实际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对实验前、实验中以及实验后各环节工作加强重视,尽可能采用无污染的化学实验,并对实验中产生的具有污染性的气体、有毒气体等加强处理,防止出现扩散现象。

最后,需要对实验废弃材料进行正确处理,如将未使用的化学原料进行有效收集,使材料能够实现循环利用,通过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效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增强实验的环保性。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绿色化学理念融入的必要性目前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对绿色化学理念的引入提高了关注度,但仍有不少教师对其有效渗透的方式缺乏了解和掌握,主要采用化学实验操作方法,以化学物质性质、化学反应方程式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讲解的方式,绿色化学理念无法得到有效体现,对提升学生的绿色环保化学意识形成制约,导致实验环保问题更为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