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 谭嗣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潼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潼关》的诗文内容,掌握诗中生字生词。

2. 学习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偶等。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

2. 分析诗歌结构,理解诗歌的写法与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 培养学生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一)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诵读
(二)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三、教学难点
(一)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二)诗歌情感与思想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通过展示潼关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潼关
的壮丽景色,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意义,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2. 作者简介,背景铺垫
向学生介绍谭嗣同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思想背景。

通过讲述谭嗣同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创作《潼关》时的情感和动机。

3. 诗歌初读,感受韵律
引导学生齐读《潼关》,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受诗歌的美感,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做准备。

4. 问题引导,激发思考
提出问题,如“潼关的自然景观给诗人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诗歌。

同时,鼓励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积极寻找答案。

(二)新课呈现
1. 课文朗读与韵律体验
学生首先跟随教师的示范,齐声朗读《潼关》。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需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尤其是生僻字和多音字,如“簇”(cù)和“嫌”(xián)。

朗读后,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2. 生字生词解析与记忆
教师展示《潼关》中的生字生词,如“簇”表示聚集,“嫌”表示不满意。

通过具体例子,如“终古高云簇此城”中的“簇”,让学生理解其
在文中的用法。

同时,运用联想记忆法,如将“嫌”与日常生活中的“嫌弃”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记忆。

3. 诗歌结构与写法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潼关》的四句结构,指出其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的特点。

教师可以板书诗歌的对仗结构,如“终古高云”与“秋风吹散”,“河流大野”与“山入潼关”,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同时,解释诗歌中的拟人和对偶手法,如“秋风吹散马蹄声”中的“吹散”赋予秋风以动态,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4. 诗歌主题与情感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潼关》的主题,即通过描绘潼关的自然景观,表达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冲破束缚的愿望。

通过提问,如“诗人是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激发学生的思考。

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讲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5. 诗歌创作背景与拓展讨论
教师简要介绍谭嗣同的生平和《潼关》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诗人的情感如何与时代背景相呼应。

通过这样的讨论,加深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三)深入探究
1. 诗歌结构分析
(1)诗歌结构概览
引导学生观察《潼关》的四句诗,指出每句诗的字数和韵脚,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整齐与韵律。

接着,解释每两句构成一联,全诗分为两联,形成对仗工整的布局。

(2)逐句解读
逐句分析诗歌内容,如“终古高云簇此城”,解释“终古”表示时间的久远,“高云”形容云层的厚重,“簇”字描绘云层聚集的样子,让学生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准与形象。

2. 修辞手法探究
(1)拟人手法的运用
指出诗中的“秋风吹散马蹄声”运用了拟人手法,秋风被赋予了动作,仿佛有意识地吹散声音,让学生思考这种手法如何增强了诗句的生动性。

(2)对偶修辞的分析
分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两句的对偶结构,解释“犹嫌束”与“不解平”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和内心情感的抒发。

3. 情感与思想的深入体会
(1)诗人情感的共鸣
通过提问,如“诗人为何会有‘犹嫌束’和‘不解平’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情感,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促进情感的共鸣。

(2)思想内涵的挖掘
结合时代背景,讲解谭嗣同身处民族危机之时,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封建束缚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让学生理解诗歌背后的深层思想。

(3)课堂互动:情感体验分享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分享对诗歌情感和思想的理解,然后选派代表在全班前交流,通过互动学习深化对诗歌的认识。

(四)互动讨论
1. 理解诗歌情感
同学们,我们刚刚读了《潼关》这首诗,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诗人是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请大家回想一下,诗中有哪些自然元素?它们是如何与诗人的情感相互映照的?
2. 分析修辞手法
我们要深入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比如“终古高云簇此城”,这里的“簇”字用得非常巧妙,它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觉?请大家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来分享你们的看法。

3. 诗歌结构的探讨
诗歌的结构对于表达主题思想至关重要。

《潼关》这首诗的结构是如何帮助诗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请大家结合诗歌的开头、发展和结尾,讨论一下你们的理解。

4. 诗歌与历史背景的联系
诗歌往往与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正值我国历史上民族危机严重的时期。

请大家思考,这样的历史背景对诗
人的情感和诗歌内容有什么样的影响?
5. 诗歌的现实意义
我们来探讨一下《潼关》这首诗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诗人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们的看法。

(1)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分成小组,每组4-5人,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

每个问题讨论5分钟,然后选出一个代表来总结你们小组的观点。

(2)代表发言
每组的代表,请你们准备好发言,将你们小组的讨论成果分享给全班同学。

发言时,尽量用自己小组的语言,让其他同学能够更好地理解你们的观点。

(3)教师点评
在每组代表发言结束后,我会对大家的讨论进行点评,指出讨论中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4)情感体验
在讨论过程中,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不仅仅是理性分析,更要有情感的体验。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5)课堂总结
(五)拓展延伸
1. 深入探讨诗人的爱国情怀
在这一环节,我们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有感一章》和《狱中题壁》,进一步理解谭嗣同的爱国情感。

首先,教师将简要介绍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取一首诗进行深入分析。

在讨论中,学生需要关注诗中的关键词句,如《有感一章》中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以及《狱中题壁》中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通过这些诗句,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面对国家危难时的坚定与勇敢。

最后,每组将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则进行点评和总结。

2. 积累立志爱国的诗句,激发爱国情感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我们将鼓励学生积累立志爱国的诗句。

首先,教师会向学生介绍《少年中国说》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引导学生从中挑选出自己认为最能激发爱国情感的句子。

接着,学生将被要求背诵这些句子,并在班级前进行展示。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爱国诗朗诵会”,让学生通过朗诵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爱国诗句的理解,还能够在朗诵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课堂小结
1. 诗歌内容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探讨了《潼关》这首诗,从字词到意境,从结构到情感,都进行了全面的学习。

首先,我们回顾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包括生字生词的读音和意义,如“簇”表示聚集,“嫌”表示不满或觉得不够。

这些字词的正确理解是理解诗歌的基础。

2.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接着,我们分析了诗歌的艺术特色。

《潼关》以其雄浑的气势和豪放的风格,展现了潼关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壮志豪情。

诗中的拟人和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秋风吹散马蹄声”中的“吹散”赋予了秋风以动态,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风中马蹄的回响。

3. 诗歌情感与思想的深入体会
在深入体会诗歌情感与思想时,我们重点讨论了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观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河流大野犹嫌束”不仅描绘了黄河的壮阔,也隐喻了诗人对封建束缚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

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也激发了他们对自由和解放的思考。

4. 教学互动与学生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问答,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思辨能力。

例如,我们让学生讨论“山入潼关不解平”中“不解平”的含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5. 课堂延伸与作业布置
我们对本节课进行了延伸,布置了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潼关》,并收集有关潼关的历史资料,为下节课的分享做准备。

这样的作业既巩固了课堂学习,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七)布置作业
1. 要求学生背诵《潼关》。

2. 让学生收集有关潼关的历史资料,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五、板书设计
《潼关》
一、作者与背景
二、诗歌内容
1. 生字生词
2. 修辞手法
三、诗歌赏析
1. 结构分析
2. 情感表达
四、拓展阅读
1. 《有感一章》
2. 《狱中题壁》
五、作业要求
六、教学反思
(一)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三)学生参与度和互动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