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要三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研究在加强教学的时效性的过程中。

评价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提倡评价的作用,而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实践能力和学习方法的综合评价。

但在探索评价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中有些评价过程在整节课上仿佛是多余的,不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为了增强教学的时效性,我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经过不断实践,做了如何让评价更有价值的探索。

1课堂教学内容要生活化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

小学生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教师必须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

因此,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做的“生活化”。

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进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让美好的道德情操指导学生的生活,让美好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生活。

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非常有利于教学。

教材这一特点给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本校的教学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

因此在课教
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
造性地处理、使用教材,用活教材。


是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儿童现实生
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拉近教学内
容与学生的距离;二是联系当地实际
情况和儿童生活实际。

补充本乡本土
的活材料,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2课堂教学形式要活动化
活动是儿童认识的源泉,是儿童发
展的基础,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儿童
天性爱玩,生性好动,喜欢活动是儿童
的天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主要是
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来实现。

所以,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教材的活动性特点很突
出,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呈现形
式,都非常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
重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获得体
验,提高道德自觉性。

教材这一特点,
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们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启发式的教
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直接参与的感
受体验活动、娱乐有限活动、模拟操作
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表演欣赏活动、
交流活动、作品展示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玩中学、玩中做、玩中想”,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创造智慧的火花,
在活动中创出新的情感。

3课堂教学时空要“开放化”英国学者麦克菲尔强调:任何德育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

所谓教学要时空开放化,即是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
童其他生活空间。

《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开放化。

至少要体现以下
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由课堂向社会延伸,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社会的联系,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以恰当地方式与社会
广泛的接触;二是教学活动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相结合。

相互促进,资源共享。

《品德与社会》教材,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十分广泛的开放空间。

总之通过不断的实践,我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教育评价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会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努力形成《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我相信,随着评价的不断实施和扩大,有价值的评价必将会给品德与社会课改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使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不断增强。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要三化
郝元胜王延忠王艳微
(辽宁省大石桥市沟沿中心小学,辽宁大石桥115115)
摘要:针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要三化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
价值
2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