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托幼机构食堂食品安全论文、风险监测疾控机构食品安全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安全课题研究论文(五篇)
内容提要:
1、托幼机构食堂食品安全论文
2、风险监测疾控机构食品安全论文
3、学校管理食品安全论文
4、当前我国食品安全论文
5、选修课教育下的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
全文总字数:12101 字
篇一:托幼机构食堂食品安全论文
托幼机构食堂食品安全论文
1结果
公办托幼机构食堂水池按蔬菜、肉类、水产和餐具清洗进行分类并专用,刀具和砧板按蔬菜、肉类和水产进行分类并专用,容器按原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区分并专用的比例分别为87.1%、65.2%、65.7%和74.1%,且均高于民办托幼机构食堂的相应比例(P<0.05)。
75.4%的民办托幼机构食堂开展了蔬菜农残检测,低于公办托幼机构食堂(P<0.01)。
托幼机构食堂对餐具和盛放熟食的容器进行消毒、将消毒后餐具和容器置于保洁柜和规范开展食品留样工作的比例分别为99.1%、90.7%、76.7%和89.6%,且公办与民办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讨论
食堂建筑和设备时设立食堂的基本条件,食堂内部布局合理,基础设施达标,可以有效减少食品的交叉污染,防止食源性疾病的传播。
与国内其他市县相关研究相比,市托幼机构食堂持有效餐饮服务许可经营、设置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食堂内部功能布局合理、规范食品原料采购索证、设有足够三防设施并正常使用方面都接近最高水平,且在餐具消毒和保洁、水池和砧板分类使用、规范食品留样等方面优于其他调查结果。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市托幼机构食堂在硬件设施配备、日常管理等方面相对较为完善。
但民办托幼机构食堂与公办相比,不论在硬件设施、食品原料采购及管理,还是食品加工操作过程都有较明显的差距。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民办托幼机构多为家庭经营或个人投资,多以追求利润最
大化为目的,对食堂内的基本设施能省则省,能简则简;
(2)民办托幼机构从业人员相对素质偏低,甚至部分从业人员
并无相应资质,且由于待遇不高,人员流动频繁,造成食堂从业人员队伍不稳定,食品安全意识相对偏低,食品加工过程随意性大,不能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3)民办托幼机构的生源多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家庭经济差,父母平时忙于打工,对子女的饮食安全状况不够关注,对经营者不能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托幼机构食堂食品安全水平的改善不仅需要内部投入和管理的改善,也需要外部监督的加强。
(1)在当前学前教育供不应求的现状下,政府应加大对非公办
托幼机构的扶持,给予一定的财政投入或政策优惠以减轻其成本压力;
(2)要定期对托幼机构负责人开展食品安全培训,使“负责人
是托幼机构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增强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3)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强化对托幼机构食堂的日常监管,及
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还要广泛开展食品安全社会宣传活动,使全社会、学生家
长成为托幼机构食堂食品安全监督的重要力量。
本文字数:1296
篇二:风险监测疾控机构食品安全论文
风险监测疾控机构食品安全论文
1结果
1.1业务用房
11家疾控机构人均面积23.1~135.7m2,市级人均面积42.2m2、县级人均面积75.7m2,有4家机构人均面积低于60m2的国家标准。
11家机构实验室面积占机构面积的比例为20.0%~42.3%,仅有5家
机构达到国家相应规定标准要求,市级比例低于44%的副省级城市平均值。
1.2仪器设备
按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设备配置)建设方案》(发改社会〔2013〕422号)要求,市级机构食品检测设备数量不足,部分老化,且缺乏高端、精密检测设备;县级机构设备配置差异较大。
1.3食品检测能力
市级机构能开展食品、食品添加剂与食品相关产品检测共计295项,其中食品中理化参数204项、微生物参数47项,食品相关类产品共40项。
县级能开展食品中理化参数检测12~152项,平均100项,微生物参数检测12~36项,平均26项。
2讨论
2.1人力资源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市级机构人力资源配置较为合理,各岗位既有高职专家、中年骨干、又有高学历青年人才,可基本满足日常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需要,但工作量已接近饱和;此外,无论从工作或是学科发展角度,市级机构缺乏食品安全领域高端人才与学科带头人。
县级机构各岗位人员相对较少,平均不超过4人,且无专职人员,现有人员除从事风险监测外,还承担其他公共卫生监测或检测任务,工作
投入精力有限,并且各岗位高级职称与高学历人员较少,阻碍风险监测工作进一步发展需要。
2.2业务用房
自2003年以来,市新建、翻建县级疾控机构4家,占总数36.4%,部分机构业务用房得到明显改善,人均面积平均达到66.9m2,人均面积达标率为63.6%(7/11)。
另外,参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27-2009)要求,实验室面积占总建设面积比例为,市级不低于40%、县级不低于35%。
调查显示,6家机构未达到标准,占54.5%,最低比例为标准的57%。
结果表明,部分疾控机构的实验室用房比较紧张。
2.3检测资源配置
调查显示,市、县级疾控机构现有仪器设备均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27-2009)要求配置,2011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启动时相应的食品检测设备未与之同步配置、补齐。
各级机构现有的检测设备与仪器多为食品专业与其他专业共用,并且部分基础设备数量严重不足,部分检测设备处于落后淘汰状态。
另外,参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设备配置)建设方案》(发改社会〔2013〕422号)要求,市级机构存在高端检测设备缺如,例如凝胶渗透色谱装置、气相色谱-四级杆串联质谱仪、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仪、加速溶剂萃取仪等。
调查表明,
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不完善已严重制约很多食品中有害污染物项目
监测工作开展。
3.4实验室检测能力调查显示,全市10家机构已取得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其中市级能开展食品中理化、微生物项目检测251项,县级能开展理化、微生物检测项目平均126项。
项目虽多,但大部分为重金属元素、食品质量指标、人工合成色素、亚硝酸盐等常规检测项目。
依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需要,例如食品非食用物质、农药残留、稀土元素、兽药残留、真菌毒素、生物毒素、有机污染物等项目尚未列入资质检测范围。
3建议
《食品安全法》及其条例明确规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制定、修订国家和地方食品安全标准、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技术依据,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基础。
随着政府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重视,对疾控机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针对调查,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明确、落实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职责,制订工作发展规划;
(2)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力度,吸引食品安全领域的高、精、尖人才,最终形成一支人员配备合理、专业技术过硬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队伍,带动整体工作持续发展。
(3)参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仪器设备配置)建设方案》(发改社会〔2013〕422号)要求,确保市级疾控机构仪器配置达标,并尽快加大对县级机构仪器设备配置投入,提升大连市整体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早日科学建立风险监测区域性的监测体系。
本文字数:2013
篇三:学校管理食品安全论文
学校管理食品安全论文
一、转变观念,重视食品安全,明确自身职责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重于泰山,校长不能够只抓教育工作,同时还必须要重视到食品安全工作,必须明确校长是食品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在小学中,学生们的社会经验与分辨能力本就不足,对于有问题的食品基本不能够自己进行分辨,因此,学校的领导阶层就必须要为学生们打造出一个安全、放心的食品环境。
学校必须积极相应教育部与省教厅的号召,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并建立期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适当的压力才能够转化为执行的动力。
学校领导阶层必须要转变观念,将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作纳入到领导班子的视线,进入校级领导的日常工作范围内,并要形成一个主要领导日常监督、分管领导亲自上阵、其他领导积极配合支持、所有部门密切配合的管理体系。
学校必须要树立起“以德育为核心,以”教
学为中心,以安全为前提”的理念。
在进行分工时,明确校长是第一责任人。
校长必须要在科学发展关的指导下对学校食品安全工作进行大胆改革创新。
在行政分工上,必须要分配一名副校长主管安全和后勤工作,党委分工上,校长必须要用于担当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切实抓好食品卫生安全工作。
强化组织领导将可以更好的保障食品卫生工作的开展,具体的管理责任是保证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关键所在。
对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要坚持以管理为主线,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
可以成立两个小组,一个小组主要行使学校的行政职能,由校长担任组长,相关副职领导为副组长,各个科室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食品卫生安全领导小组。
另一个则是由专门分管食品安全的副校长为组长、分管食品的主任为副组长、承包人为成员的食品卫生安全领导小组。
相关小组相互监督配合,具体负责好食堂和学校超市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并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
二、加强多方合作,构建食品安全防控体系
食品安全防控体系是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学校必须要加强区、校合作与校校合作的食品安全,共同搭建期一个全新的作食品安全防控平台,通过共同的努力最终达到一个“互动”的、“双赢”的方式。
学校应该与其他学校共同合作筹建起学校食品安全协作组,并积极的与周边的学校进行合作,最终构建起区、校合作,校校合作的食品安全防控体系。
协作小组要以“平安校园”为主要宗旨,
共同打造出“区——校”“校——校”联合、互助合作平台,并让协作小组发挥以下功能:
(1)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工作,落实与学校相关的各项卫生安全的政策;
(2)及时掌握周边区域内各个学校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及动态,并相互配合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食品卫生安全预警制度;
(3)让校内的卫生安全自查与互查以及经验交流成为一种制度,共同维护;
(4)积极寻找并推荐优秀的、有保障的食品供应商企业与学校合作,为学校供应食品;
(5)各个学校必须要培训出自己的卫生管理部与员工,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师生食品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
(6)建立起一个较大范围的区域性合作平台,开展多形式的合作与交流。
三、结语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监控涉及到了每一个的生命与健康。
我们学校所要做的并不仅仅是要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学习的好环境,更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而食品安全则是其中的一
个重要环节。
本文则主要是对如何构建学习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探讨。
篇四:当前我国食品安全论文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论文
一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三鹿奶粉”事件的阴影还在人们脑海挥之不去的时候,“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绝育黄瓜”“牛肉膏”等等又接踵而来。
最近曝光的海底捞骨头汤系勾兑,味千拉面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肯德基用油四天不换等一系列恶性食品事件把一些名企推向了风口浪尖。
老百姓不禁自问“我们还能吃什么?”。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们首先要分析我们吃的东西到底在那个环节出了差错。
接下来,笔者将结合案例浅谈食品安全存在的现状。
(一)食品原料来源性污染
收购原料是食品加工制造销售等环节的第一步,然而就是在食品的原料来源方面隐藏着潜在的安全问题。
例如,各种各类的食品在养殖或种植过程中遭受到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如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增加收成,非法滥用激素类药物以保农畜产量等。
最近曝光的“绝育黄瓜”事件中,就是指部分利欲熏心的菜农在黄瓜生长过程中用雌激素、避孕药涂抹青瓜,使黄瓜看上去鲜嫩,殊不知人吃了就会出现不孕不育甚至绝育等可怕后果。
还有“瘦肉精猪肉”,就是不法养殖户将瘦肉精添加到牲畜饲料中,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减少饲料使用,使肉品提早上市,降低成本。
像这种基于原料来源污染的食品安全隐患数不胜数。
(二)食品在加工制造过程中的违规操作
加工制造食品的环节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环,在这一环节中,食品行业扮演者重要角色。
然而一些企业为了获取利润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屡见不鲜。
一方面,少数不法食品企业滥用食品添加剂甚至是非食用添加剂加工制造食品。
例如前不久央视报道的上海“染色馒头”事件,过期回收后的馒头经染色,大量添加防腐剂甜色素,修改生产日期等再次改头换面重新登上超市柜台。
另一方面,手工家庭作坊式的无照经营方式在食品加工行业中占很大比例,这些无照经营生产的食品大多存在安全隐患。
(三)食品在流通销售环节的经营秩序不规范
食品在流通销售环节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
伪劣产品,销售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期保质期、无出厂合格证的“三无产品”,私自修改保质期,使用不合格的包装物,生鲜食品的检测
空洞等。
此类食品安全隐患在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以及校园周边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
二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
从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可以看到,食品安全隐患已经充斥整个食品产业链,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和系统研究。
(一)食品监管体系存在缺陷
从“三鹿奶粉”“地沟油”“回炉面包”“硫磺姜到“绝育黄瓜”“爆炸西瓜”“染色馒头”等等,一次次的出现食品危机,只能说明政府的监管不力,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薄弱,执法缺乏持续化和规范化。
对食品的监督检查,目前大多只是停留在大型超市进行,对于散布的小超市以及农村市场的监管检查力度不够。
同时,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在对食品安全检查过程中,多采取“集中治理”或者“专项治理”,监管搞形式主义,假冒伪劣食品总是在检查完之后又卷土重来,很难从根本上退出市场。
前一段时间,日本核泄漏导致中国人的“抢盐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根本就是我国的食品监管不到位,导致国民对本国的食品安全存在担忧。
相比日本,日本人能够在方面保持淡定,就是因为日本是世界上食品安全监管最严格的国家之一,国民对政府在食品监管方面有信心。
另一方面,政府各部门权利交叉,职责模糊不清,政出多门。
例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权限分属卫生、农业、经贸、工商、环保、质检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在责任大而难办的事情面前很容易出现推诿扯皮,很难形成合力,造成监管缺漏、行政效率不高、“权力寻租”、重复监管等。
因此,多头与分段监管的制度缺陷很难适应食品安全全程监管的要求。
食品监管体系存在的缺陷主要客观原因是目前我国的食品生产还是以小规模企业以及分散经营为主。
(二)食品安全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
我国法律在国家、地方、行业、企业制定了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数量超过了千项;国家标准又分为产品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形成了一个由产品标准、基础标准、检验标准、行为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
但是我国的食品标准在食品安全形势需要方面与国际的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
其次,政府职能部门既解释和制定法规标准,又执行法律,很难不出腐败问题,食品安全难以落实。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法规和法律的执行成本,消弱了政策的执行力度。
同时,各部门对食品的不同安全等级界定不清,如自然食品、无公害食品、生态食品、保健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名词冗杂,增加了市场的不透明度和消费者的识别难度。
(三)当前我国食品检测水平低
从主观方面看,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分布在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出现政出多门现象,使稀有的食品安全检测资源捉襟见肘,从而影响食品安全的震慑威力和监督力度。
从客观方面讲,新的灵敏的、快速的检验工具和手段,如多聚酶连反应、基因探针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我国主要还处于研究阶段,而国外早已应用于食源性病原体检验。
同时,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新品种的食品添加剂、新型食品包装材料、新食品生产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等不断出现,造成应用于食品以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种类日益增多,已经成为影响当前我国食品检测和检验工作的重要障碍。
例如,油炸类的淀粉食品中得丙烯酰、油条中的铝金属残留等安全问题使传统加工工艺制作的食品也被推上食品安全风波。
然而这些食品安全问题还很难得到准确检测。
(四)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松散
在当前我国可以说还没形成一个完善的质检结构体系。
首先,从质检机构的体制看,从县以下就不再设有质监局,食品安全保障的触角没有伸到农村、乡镇、市场等,从而使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①。
其次,对于蔬菜、水果、熟食等市场的检测没有设置专门的检测站,没有专门的检测设备,没有市场准入标准。
大量残存农药的水果蔬菜和有激素的肉食充斥农贸市场,给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潜在威胁。
(五)保障食品安全的人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在我国食品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拥有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
技术人员很匮乏,人员素质低,大多数不是出自质检专业,整体素质偏低。
社会上对食品安全研究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但是一般高校的相关专业已经消亡或萎缩,缺乏高素质的食品检验检测队伍,技术储备不足。
正是基于此原因,无法对与食品安全技术有关的标准、法规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缺乏实验室分析手段和检测网络。
(六)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和政府三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生产经营者和政府之间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政府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生产者很难从改善质量安全上获益,并且市场机制本身也很难激励生产经营者。
同样,信息不对称促使消费者做出各种不同的选择,但是不论哪种选择都会使利益受损。
食品的消费质量安全和生产经营质量安全目标往往不一致,生产经营者会努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很难成为理性和自觉的生产经营者。
因此,市场失灵的客观存造成食品消费质量安全和食品生产经营质量安全之间很难达到平衡。
政府的监管虽然是强制生产经营者实现理性和自觉的手段,但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也会失灵,仅仅依靠政府不足以彻底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食品安全法制管理和法律建设。
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加强对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消化、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健全适应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行政法规、行政规范等多层式的法律体系,发展和探索和国际接轨、符合国情的方法理论和体系。
依法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督,实行奖惩结合制度,依法实行经济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
各级人大应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依法加强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
(二)加快食品质检体系建设,完善质检网络
保障食品安全,必须要从食品质检体系建设抓起。
首先加强基层质检站建设,严格限制有质量隐患的食品进入市场网络。
在乡镇一级设立基层质监站,达到一定规模的食品企业、超市、农贸市场等也要设立质检站,充分发挥基层质检站的职能。
其次,要为基层质监站投资,配备检测设备,引进或研发先进检测设备和技术,利用科学手段检验食品安全。
最后,严格制定市场准入标准。
制定科学化、具体化、安全化的准入标准,农药残留标准、食品添加剂标准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要求。
(三)推进体制改革,加强质检队伍建设
改革卫生监督体制,加大食品卫生监督力度,保证卫生监督公正,集中原来分散的卫生监督机构,组建新的卫生监督所,承担起面向社
会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任务②。
成立专门职能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所有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事务,包括营业执照的审批、吊销,食品企业、小作坊的环境考察、检查,食品加工中的监督,检测等等,一律交由该部门负责。
明确部门职责,防止各部门之间“踢皮球”,一旦出现食品安全责任事故,第一时间追究该部门负责人责任,不能用行政处分代替司法处理。
培养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质检队伍的专业素质,严把食品质检关口。
(四)规范食品市场秩序,深化经济秩序
将规范和整顿食品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和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实施
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执法,对于违反《食品卫生法》③,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的不法商贩坚决查处,保障和维护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合法权益。
(五)促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我国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运行机制,促进我国食品安全迈上一个新台阶。
在制度规范的建设上,逐步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评价制度、服务制度、披露制度、奖惩机制等,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六)构建全民参与的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