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业务操作(中央银行学,王广谦)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业务操作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而使用的各种策略手段。
它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类。
2.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__________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达到增加或减少,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3.由于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中缺乏可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有价证券,公开市场业务主要采用____________方式进行交易。
4.中央银行还可通过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方式对信用变动方向和重点实施间接指导。
5.中央银行可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以收缩或扩张,实现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单项选择题
1.将存款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则最初始于()。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日本
2.我国在()年开始实施存款准备金制度。
A.1981
B.1982
C.1983
D.1984
3.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目的在于限制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
A.手续费限额 B.保证金限额
C.交易金限额 D.经纪人费用限额
4.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总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A.信用配额 B.信用控制
C.信用贷款 D.窗口指导
4.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中,由于()对经济具有很大的冲击力,中央银行在使用时一般都比较谨慎。
A.公开市场操作 B.再贴现政策
C.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D.窗口指导
三、多项选择题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A.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B.再贴现政策
C.消费者信用控制 D.公开市场业务
E.窗口指导
2.法定存款准备金作为一项货币政策工具,其局限性有()。
A.需要以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
B.主动权并不完全在中央银行
C.对经济的振动太大
D.较为细微,技术性较强,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
E.可能使超额准备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
3.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
主要有()等。
A.消费者信用控制 B.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C.直接信用控制 D.不动产信用控制
E.优惠利率
4.公开市场业务通常具有()作用。
A. 防止金融恐慌
B. 调控存款货币银行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
C. 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D. 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效果
E. 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效果
5.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
主要是规定()。
A.贷款的最高限额 B.贷款的最长期限
C.第一次付现的最低金额 D.贷款的最低限额
E. 贷款的最短期限
四、判断且改错
1.优惠利率、信用配额管理和直接信用控制俗称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
()
2.各授权窗口对再贴现限额实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统一安排并逐级分配再贴现限额。
()
3.公开市场操作的政策目的有两个:一是维持既定的货币政策,二是实现货币政策的转变。
()
4.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具有较强的伸缩性和可逆转性,可迅速的执行,是中央银行日常性调节的较为理想工具。
()
5.再贴现率的升降会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和资金成本,从而影响它们的贷款量和货币供给量。
()
五、简答题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哪些作用?
2.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的回购交易是怎样影响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供应量的?
4.简要回答我国的利率控制情况。
5.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六、论述题
试论述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原理,并预测一下我国此项业务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目标、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其他补充性政策工具
2.再贴现率、再贴现贷款、超额准备、货币供给量
3.国债回购
4.道义劝告、窗口指导
5.超额准备、信用
二、单项选择题
1.A
2.D
3.B
4.C
5.C
三、多项选择题
1.ABD
2.CE
3.ABDE
4.BCD
5.ABC
四、判断且改错
1.错。
应改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俗称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
2.错。
应改为:各授权窗口对再贴现限额实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不得逐级分配再贴现限额。
3.对。
4.错。
应改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具有较强的伸缩性和可逆转性,可迅速的执行,是中央银行日常性调节的较为理想工具。
5、对。
五、简答题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哪些作用?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流动性。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立,强制银行将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可从制度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以保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
(2)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
存款准备金缴存中央银行,使中央银行可以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用以履行其中央银行职能,办理银行同业之间的清算,向金融机构提供信用贷款和再贴现贷款,以调剂不同地区和不同银行间短期资金的余缺。
(3)调节货币供给总量。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立为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派生存款规定了一个量的界限。
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还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结构,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能力。
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为中央银行提供了一个调节货币供给总量,实施货币政策的强有力工具。
2.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再贴现政策最大的优点是中央银行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
但它同样存在着一定局限性:(1)调整贴现率的告示效应是相对的,有时并不能准确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
(2)当中央银行把再贴现率定在一个特定水平上时,市场利率与再贴现率中间的利差将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波动。
这些波动可能导致再贴现贷款规模乃至货币供给量发生非政策意图的较大波动。
(3)利用再贴现率的调整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主动权并不完全在中央银行:中央银行能够调整再贴现率,但不能强迫商业银行借款。
相对于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的效果更难于控制,其再贴现率也不能经常反复变动,缺乏灵活性。
3.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的回购交易是怎样影响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供应量的?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国债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
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
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
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的回笼基础货币。
这样看来,该操作就是通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央行的货币供应量。
4.简要回答我国的利率控制情况。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执行严格的利率管制。
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中央银行对利率的管制逐步放松,但目前仍然实行计划为主的利率管理体制。
我国的利率有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即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第二层次为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和贷款利率;第三层次为金融市场利率,主要为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
由于实行以计划利率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央银行在制定基准利率的同时,也规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及浮动幅度。
金融市场利率则由市场决定,但也受到计划利率的影响。
我国中央银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运用利率调整来调节经济,90年代更加注重利率工具的应用,在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报经国务院批准,决定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
同时放开所有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下限。
这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
5.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针对总量进行调节的,中央银行经常使用且对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影响。
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
主要有: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和不动产信用控制等。
六、论述题
试论述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原理,并预测一下我国此项业务的发展趋势。
公开市场业务是间接调控货币政策的一种工具。
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
的操作原理可以简单地描述为:M=-B,其中,M表示货币变动,B表示债券的变动。
即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进行的货币与债券之间的互换,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通过买卖债券,以扩张或收缩银行系统内准备金数量,进而控制货币供应的一种交易方法。
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点就是基础货币以及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核心是通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可以增减的有关资产项目的操作,调整资产总量,从而达到控制负债的目的。
所以,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对货币供应的传导机制如下:公开市场业务(OMO)—银行体系准备金(NBR)—基础货币(B)—货币供应量(M)—国民收入(GNP)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买卖国债,国债作为中央银行资产项目中的一项,是中央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基础货币的资产方起着重要作用。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原理,实质上既是货币与债券的互换,也表现为债券对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制约作用。
近5年来,以快速发展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依托,中国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迅速发展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
以取消贷款规模限额控制和扩大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标志,中国货币政策成功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这是近几年中国货币政策改革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手段之所以推陈出新,与对冲外汇占款压力不断加大是密不可分的。
从1998—2002年的几个年份,我国经济基本处于通货紧缩阶段,对冲外汇占款的压力相对较小。
因此从交易方式上看,当时公开市场操作只包括现券买(卖)断和逆(正)回购几种形式。
2002年9月以后,我国开始尝试使用中央银行票据作为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重要工具,很大程度弥补了市场短期债券不足的缺陷。
随着人民币外汇占款的进一步上升,对冲操作任务也越变越重,而且随着央行之前发行的短期票据逐次到期,公开市场操作面临很大尴尬。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2004年12月起,中央银行不得不开始发行3年期长期票据,即是为了替代已经到期的央行票据,也是为了延长新发行票据的到期时间。
但是,中央银行的上述做法实际是把矛盾推向未来,因为3年以后我们将面临着更大的央行票据到期压力和通货膨胀风险。
而且,由于央行票据是要支付利息的,为了解决由此带来的财务成本问题,央行很可能需要再度增发货币,这也是一种潜在的通货膨胀风险。
显然,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很难在票据发行道路上走得很远,必须寻求新的替代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