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19*伶官传序(第二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讨论《伶官传序》与《六国论》在写作上的异同,并背诵《伶官传序》第三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伶官传序》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为其《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一篇序文。
此文作为宋代文学的名篇佳作,与苏洵的《六国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国家兴衰的道理,都总结了历史经验,都有劝谏统治者之意。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两文,回答问题。
二、提问
1.《六国论》与《伶官传序》两文的中心论点各是什么?
明确:《六国论》是一开始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
《伶官传序》也是一开始采用反诘句式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
2.提问:《六国论》与《伶官传序》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相似点?
明确:《六国论》提出论点时从反面否定,与正面肯定两方面提出论点。
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赂秦”,然后作者承题作两方面分析,一是赂秦的国家“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不赂秦的国家“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紧接着论证赂秦国家灭亡的原因与不赂秦者灭亡的原因。
赂者,用引证“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不赂者,用例证,(齐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赂者与不赂者正反对比论证了中心论点,并以议论兼抒情,假设论证反面推进,似乎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实是告诫北宋“为国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点明了本文的主旨。
《伶官传序》采用正反对比推理,使读者读后深感道理确凿。
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文章依据史实对比推理,自然得出结论:晋王临终授矢庄宗,告以遗恨,叮嘱庄宗不忘世仇,实现遗愿。
是时,庄宗重任在肩。
兢兢业业,用兵时负矢直前,惟恐有负先王。
终于获得成功;及至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
以至政纲倾颓。
衰败随之。
文章以成功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失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十分鲜明地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对此,作者未直陈己见,而是用反诘句式予以表达。
“岂……欤?”“抑……欤?”充满感慨之情,增强了感染力,写到这里又用古训“满招损,谦得益”,追本求源,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照应上文,揭示了人事的实在涵义。
最后推而广之,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着眼于历史教训,收束全文,论证中同样用例证与对比论证方法。
点拨:《六国论》《伶官传序》两文的作者都以讽喻现实为写作目的。
史论性的作品,往往名为论古,实为喻今。
因此,透过作者对纷繁的历史事实的评述,弄清他们讽喻现实的写作目的,是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3.讨论,提问:《伶官传序》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讨论后指名回答
明确:(1)例证法。
本文属于史论。
写史论使用例证法,可以以论带史,以史论证。
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件。
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选材的匠心。
(2)对比论证。
本文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
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
4.提问: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呢?
明确:(1)语言委婉,气势旺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
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落到立论根据上,再缓缓落人“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发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
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本文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
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5.讨论,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讨论后指名回答,补充更正
明确: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
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的叙述,不必重复。
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
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
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
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三、课堂小结
全文以“盛”“衰”二字为中心,先以反问指出国家盛衰与人事有关,而后对庄宗用兵报父仇作了肯定叙述,也为表述其功业之盛张本。
第三段就盛衰对比提出设问,最后得出论断,亦即全文的中心论点,末段再次将盛衰对比,进而指出庄宗困于伶人具有普遍意义,这就是写《伶官传》的缘由。
四、布置作业(出示投影)
1.继续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2.指出下列各句句式。
(1)此三者,吾遗恨也。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4)智勇多困于所溺。
(5)盛以锦囊。
(6)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参考答案:
2.(1)……者,………也判断句
(2)……,……也判断句
(3)“为”字表被动被动句
(4)“……于”表被动被动句
(5)介宾后置
(6)省略句还矢后省略“于”,“告”后省略“之”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完成1~5题。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
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
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
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
..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
”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建兴元年。
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
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
张裔统留府事。
亮数外出
..,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亮每曰:“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
亮卒,以琬为尚书令。
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
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延熙元年,诏琬曰:“寇难未弭.,曹睿骄凶,辽东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
今有此变,斯乃.天时。
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住
汉中,须吴举动
..,东西椅角,以乘其衅.。
”
东曹掾扬戏素性简略
..,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
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
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修饰
..
..为先 B.亮数外出
C.须吴举动
.. D.东曹掾扬戏素性简略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主雅.敬亮雅:甚,非常。
B.寇难未弭.弭:平息。
C.以乘其衅.衅:间隙,机会。
D.或欲构.戏于琬日构:罗织陷害。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琬起先为广都县长,因为众事不理,时又酩酊大醉。
曾被刘备发现,差点处死。
后幸得诸葛亮识才说情,才仅罢官免职。
B.蒋琬深得诸葛亮的赏识和器重,选为僚属,委以重任。
他全力以赴给诸葛亮提供充足的粮械。
以助其攻魏,成为诸葛亮的得力助手。
C.诸葛亮临终之际,向后主推荐蒋琬为尚书令;蒋琬不负重托,在元帅新丧的危急时刻,镇定自若地控制局面,终于赢得众人的信服。
D.东曹掾扬戏索性简略,对蒋琬大不敬;但蒋琬却有知人之明,不计个人恩怨,反为之辩解,正确对待他。
这种品质值得肯定。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公琰托志忠雅。
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
参考答案:
1.C(A.指讲求形式;B.指多次出兵北伐;D.高傲而不讲求礼节)
2.A(A.素来,一向)
3.A(趁着。
B.于是,就;竞。
C.把;而。
D.应当;大概)
4.C(诸葛亮并未推荐蒋琬为尚书令)
5.(1)公琰品德忠诚高尚,应该和我一起辅佐君王成就大业。
(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当面顺从而背后言语,这是古人就劝诫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