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故都的秋》课件(共42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请找出文章中哪一句话能集中表明作者 对古都的秋的总印象?
1.题目“故都的秋”可否改成“北京的 秋””,为什么?
答:不可以改。“故都”意指以前的 首都、点明描写的地点,“故”有深切 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而“北京”则失去这种意味。
文眼
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 的关键性的语句。
《薄奠》《出奔》
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他与鲁迅是好友,与徐志摩是同学,曾 留学日本,面对祖国的内忧外患,把笔当成 匕首,抨击时政,但受到恐怖威胁,被日军 抓去做翻译,在这期间暗中保护营救中国人, 曾被人误认为是汉奸,因此他沉郁,压抑, 冷落,孤独,悲凉。被日军杀害后,被追为 烈士。作为一个浙江人,他共去过两次当时 的首都北平,这是第二次到北平写的文章。
——郁达夫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 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 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 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作家简介
原名: 郁文,字达夫 籍贯:浙江富阳人 职业:小说家、散文家
《沉沦》《茫茫夜》
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
字音识记
①混沌.(dùn)
②椽.子(chuán)
④柘.树(zhè) ⑤鲈.鱼(lú)
③驯.鸽(xùn) ⑥廿.四桥(niàn)
夹.板jiā ①夹夹.袄jiá
夹.肢窝ɡā 落.落大方luò ③落丢三落.四là 落.枕lào
②混混 混. .水 淆摸hù鱼nhún
听读课文
思考下面问题
1.题目“故都的秋”可否改成“北京的 秋””,为什么?
秋雨拂过,悲秋者在北平。 漏光鸽声残蝉,
槐蕊满地,落寞人在故园
例3:破院凉风秋草, 哀蝉落蕊青枣, 凉风秋雨斜桥, 蓦然回首,落寞人在懊恼
散文阅读鉴赏的方法
1、诵读感知,整体把握文章。 2、透过富有主观色彩的自然事物, 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3、要自觉地运用艺术表现手法等方 面的文学知识来进行鉴赏。
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 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 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这也影响了他的个 性。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 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 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 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 作者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去它固有 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 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 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数 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 清、静、悲凉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物”“我”之间完美融合统一,显示了 作者卓越的艺术才华。
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那后必有照应; 有时出现在篇末,卒章显志,那前必有 伏笔; 出现在篇中,那前必有伏笔后有照应。 文眼一般在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中。
2.请找出文章中哪一句话能集中表明作者 对古都的秋的总印象?
故都的秋色
文眼
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答:慢、 润、 淡。 江南的秋和北国的秋形成对比,突出
课文11、12段:用对比的手法写江南之秋 不比北国之秋,直接抒发对“故都的秋” 的热爱眷念之情!
思考:
接下来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 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同学们结合 自己的想象力分别给以介绍,并赏析五幅秋 景图(感觉或色彩)。
重点赏析
再读3-11段,品一品每幅秋景图是如何 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对北国秋天的喜爱和向往。
4.除了第二段写到南国的秋,还有哪一个段落 写南国之秋?此段的南国秋有什么特点?为何 这样写?
答:倒数第二段。 特点: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目的:为了和北国的秋形成对比,抒发对
北国秋的情感。
黄 稀 鲈黄
南国之秋
酒 饭 鱼犬
南北特点(味)润 烈
浅 深
淡短 浓久
北国之秋
白 馍 大骆 干 馍 蟹驼
典型性 :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它 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选择它们更有更能表现秋味。
作者的心情:苦闷、落寞、悲凉,本文的 基调:清、静、悲凉,而名胜古迹一般人 多、热闹、与作者心境不符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本审美: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在他的内心投下 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清”“静”, 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 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 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 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 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 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 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1.春花(秋月 )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秋有声——
秋风萧瑟 残荷听雨
秋有色——
霜叶黄花 秋草碧水
秋有形——
天高云淡 北雁南飞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 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 萧索的感触来……”
香山红叶
丰富多彩的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
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仿其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 出作者(郁达夫)的情感。
小院 破壁 破屋 碧天 飞声 漏光 蓝朵 白花 秋草 浓茶 槐蕊
仿写示例
例1:浓茶落蕊柳影,
夜月破屋蝉鸣,
桥头凉风平民,
例2:破屋浓茶小院,
秋晨院落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牵牛花
秋晨院落
画面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

冷 色:青、蓝、灰、白
悲凉
破败景象:破屋、破壁腰、疏落的秋草
以声衬静:驯鸽的飞声

动词:泡、坐、细数、漏、静对
清闲、落寞
秋槐落蕊图
视觉 铺得满地
槐蕊飘落: 听觉:无声
嗅觉:无味
触觉:极细微,极柔软
做到: 略读以习其文 诵读以赏其情 品读以鉴其神。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 入了作家情的眷恋, 对故都秋的向往;而 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 有秋的落寞,而且全 文的基调是忧伤的、 悲凉的,因此可以说 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 一曲悲凉的颂歌。
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故都秋景,
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 比怀念与眷恋之情,又寄寓 了作者深远的忧思与孤独的 落寞之感。
探究
1、郁达夫为什么独衷情于“清、静、悲 凉”的秋呢?(提示:结合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
个人经历,思想意识进行分析。)
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 天的自然色彩。
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 想苦闷,逃避现实。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 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饱受生活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 已不只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感觉:细腻、清闲、落寞
—静 —清 —静
淡淡的悲凉意味
秋 蝉 残 鸣
渲染秋的悲凉, 反衬环境的静
衰弱 残声 啼唱 嘶叫
奇,有味,更像样,灰沉沉,凉风,息列索落,青布 单衣,缓慢悠闲,微叹,天凉
秋 雨 话 凉 图
可不是吗?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唉,天可真凉
了—
24
秋雨话凉
灰沉沉的天底下, 忽来一阵凉风 ,息列索落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 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 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 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写作背景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 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 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 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 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5.请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故都 的秋的情感的句子。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 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 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文章结构
向往
课文思路: 赴秋 品秋 1~2 3~10
热爱 眷念 赞秋
11~12
课文的1、2段:用对比手法写对北国之秋、江 南之秋的不同感受。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清、 静、悲凉
西北风起来 尘沙灰土的世界
分析:体现“悲凉”
秋枣
28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 清
赴秋
静 向往
对南国之秋的感受 悲凉

庭院秋景 清
都 的 品秋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静

秋雨话凉 悲
秋日胜果 凉
再叙北国之秋的“美”
赞 秋 直抒热爱痴迷之情 热爱 眷念
为什么没有选择具有北京特色的名胜古迹?
普遍性 :从自己身边普通的、细小的事物来写对 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萧瑟的秋意
都市闲人:穿着青布单衣和夹袄
咬着烟管
“清闲”
缓慢悠闲的声调
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到生活的淡泊, 希望能像他们那样过无忧无虑的生活。
作者用这寂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 凉”的北国秋味。
秋雨
26
秋日胜果图
淡绿微黄的颜色 成熟至八九分 清秋佳日
分析:秋的全盛时期不 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 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 色调与全文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