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历史真题分项解析:专题02《近代中国反侵民主》(含解析)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一: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01.(2015年山东卷文综17)图5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
出口贸易总额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这一国家是()
A.英国 B.德国
C.俄国 D.日本
【答案】D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的中外关系变化。
【名师点睛】本题学生首先要注意时间,主要是从1871年至1921年,由此联系在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侵略的具体情况,如地位势力的消长,侵略具体内容的变化: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等;其次要注意曲线的总体趋势,第三要注意两个“节点”:一是1881年,一是1911年。
再结合相关知识判断解答。
02.(2015年安徽卷文综15)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
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
”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调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紧扣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即“拿破仑三世”,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拿破仑三世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可以得出本题的时间范围,由“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即得出外国人深入到中国内地,且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到北京,综合判断得出,此条约应该是《北京条约》,B符合题意;而ACD条约内容与时间上均与题意无关。
故选B。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北京条约》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而且本题的材料选取与设问都比较的巧妙,通过拿破仑三世的评论,来考查近代的不平等条约,角度新颖。
高效解答类似选择题需要在阅读史料的同时,抓住关键性词语,如本题中的“拿破仑三世”是给出了时间信息,“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给出了条约的内容信息,综合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
03.(2015年四川卷文综历史5)图1 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
清的一场战事的图片。
该战事的后果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
【答案】D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
【名师点睛】本题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相关内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素材,旨在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属于高考重要考向,此题考查到了。
审题时候抓住“美国国旗”,这是关键所在。
再结合“他国国旗”给予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本题实际上考查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和总体认知能力。
着眼点在于把握“《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
04.(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信息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
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
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
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把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6分)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
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2)材料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6分)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
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斗争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4分)
(4)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2分)
【答案】
(1)内容: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2分)心态:以天朝上国自居。
(2分)背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
(2分)
(2)地位:屈辱的服从地位。
(2分)原因:19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分)
(3)依据: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
(2分)分析: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分)
(4)因素:综合国力,国际环境,对世界的贡献等。
(2分)
根据材料二中“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可以看出,清朝处于屈辱的被动的外交地位。
外交是国家实力的交锋。
因为当时的西方主要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他们积极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而当时的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正是因为实力对比悬殊,所以中国在外交上才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
(4)外交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各国外交都受该国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国内政策和需要的制约。
综合国力是一国外交的基础和后盾。
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变化,还有国际环境、对世界的贡献等因素的影响。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外交;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对日本法西斯的处理(东京大审判)。
【名师点睛】本题以外交为主题,考查了中国从古代到近代外交地位的变化和英国近代外交,意在突出国家综合国力对外交的影响。
学生在答题时必须要联系国际国内背景,放宽视野,不要只局限于某个历史事件。
要学会中外联系、横向比较。
教师在平时要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多练习一些综合性较强的材料题。
05.(2015年浙江卷文综38)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一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
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撇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
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材料三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
……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
……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
(7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7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
(10分)
(4)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2分)
【答案】(26分)
(1)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
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2)背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
结果: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实质: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一国两制”。
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4)外争国权,是中国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历史叙事的重要主题。
(2)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二中“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以及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第二小问结果,结合所学从五四运动斗争结果的角度回答;第三小问实质,结合所学《九国公约》影响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局面进行回答。
另外,“据理力争”的背景主要是强调两点,一是国内的背景,即国内有收回主山东权的强烈要求,二是国际背景,列强在侵华过程中已经出现了矛盾。
分歧,中国一定要利用这个机会收回山东的主权。
至于“结果”主要是强调山东问题在会后得到了解决,山东主权被中国收回即可。
《九国公约》的实质也是非常简单的,因为它是教材上的基本知识点,主要是强调《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解决殖民主义的历史遗留问题”主要属于外交方面的问题,所以“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主要还是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来进行解答即可,主要是突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而其“影响”主要突出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当然“港澳台问题”也是属于“解决殖民主义的历史遗留问题”,所以“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还应该包括“一国两制”,而其“影响”主要突出“港澳已经回归、海峡两岸交往日益频繁、国际意义(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等等均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九国公约》的实质;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交方针。
【名师点睛】从命题角度来堪本题的题干材料的采选丰富多样,内容分布广泛,三维目标考查有机结合,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融会贯通,既考查了领事裁判权、《九国公约》的实质,又考查了新中国解决殖民主义的历史遗留问题的方针、主张,本题的亮点在于新增了“主题概括”这个新题型(即第四问),也确确实实体现了学习历史其实就是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所以这就要求考生们、老师们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进行“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定时定量的高水平、高强度的训练,这才是从解决考生历史水平的根本之道。
06.(2015年江苏卷历史22)(13分)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
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
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
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
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
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
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
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
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
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
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
日军受降。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
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
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
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6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4分)
【答案】
(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
(2分)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4分)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分)
(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4分)
第(2)题主要考查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甲午战争)后,日人......培力既厚”即可得出“刺激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的结论;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可以得出“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可以得出“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的答案。
第(3)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和维新思想。
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
可从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开展背景及其影响的角度思考作答。
【考点定位】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威海卫战役。
【名师点睛】从中国方面看:政治上;清政府软弱腐败,没有积极备战,指挥不利;经济上:通过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中国实力大伤,封闭的小农经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落后挨打必然。
从日本方面看: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始殖民扩张,他们积极备战,指挥得力,日本势力雄厚,所以清政府注定失败.。
考点二: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01.(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综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
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
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答案】B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国民政府抗战准备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材料新颖,以1933—1937年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国民政府抗战的认识,契合了时代热点。
解题时注意材料中“1933—1937年”、沿海“要塞区”、“城市和交通线”等信息,不难得出答案。
鉴于当前中日关系和两岸关系我们在复习备考时,对抗日战争特别是国民政府的抗战还是要特别关注。
02.(2015年新课标Ⅱ卷文综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
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叙述了日本在侵略中国同时,使用经济手段对中国进行经济控制和掠夺。
我们要认清这件事情的本质,日本侵略者的目的在于在经济上转嫁危机,以达到用中国的经济支撑自己侵略中国。
A选项错在“国统区”,扩大了实际范围;流通“联银券”、“军用票”的地区是敌占区,故C项错误;D选项不对,题中是银行和货币,没有物资。
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日军的经济侵略。
【名师点睛】回答本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排除法,A范围扩大排除,D物资无货币无关排除,C 使用区域错误排除,只剩下B选项。
此外,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现象的产生必然有其发展的必然性,日本既然有此举动说明对他有利有利,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实行的侵华政策是以战养战,这就不难解释它
这么做的目的是转嫁战争危机了。
03.(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7)右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
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
能体现的史实是()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答案】C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中美合作抗日。
【名师点睛】本题以一张美国特种部队徽章的图片来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不仅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掌握牢固,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读图能力,能把图片中体现的信息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难度较大。
现在的历史选择题中的材料非常多样化,不仅有文字材料,还有图片材料和表格材料,在平时要加强训练,尽量让学生多接触各类题目。
04.(2015年安徽卷文综16)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
……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史料,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可得出时间信息,即1911+30=1941年,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阶段,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任务,因此据“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可得出材料旨在强调的是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综合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国民大革命发生于1924年到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土地革命发生于1927年到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实现人民民主专政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目标,排除D。
故选A。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国共合作抗日【名师点睛】本题的解答类似于15题,均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也是常见性选择题,没有多大新意,但是依然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解题时首先找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相关史实综合判断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此类题目是安徽甚至全国卷都经常采用的命题方式,需要学生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去不断训练与总结,提高自己的解题的能力。
05.(2015年重庆卷文综历史7)“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对敌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
”中国共产党表达这一宣言促进了()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C.联合政府的早日成立 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答案】B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名师点睛】本题迎合了今年的热点史实——抗日战争,属于判断推理式的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时需要能够以试题为切入点,调用已学的相关史实,特别是时代背景,然后综合所给信息,分析判断获取正确答案。
另外也要求教师在今后的考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周年热点史实的讲解,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要对周年纪念的史实多多关注。
06.(2015年江苏卷历史10)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
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
”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答案】D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全面抗战开始。
【名师点睛】1931年,日军进攻东三省,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
日军随即进入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泸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随后日本派遣陆军十多万人入侵中国,北平,天津相继失守。
抗战成为全民族的抗战。
07.(2015年重庆卷文综历史14)(34分)
材料一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
洎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
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
汝可勤学习。
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摘自【明】梅鼎祚编《两汉文纪》
材料二 1942年5月22日八路军将领左权在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写道:
此间一切正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
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
想来太北(女儿名)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
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真是快乐。
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