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体验式景观中的叙事性设计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体验式景观中的叙事性设计影响
马羽倩
(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6)
摘要:在体验经济开始占领经济市场的大环境下,人们对景观场所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衔接建筑、提供休憩空间、改善城市小气候,还需要满足景观使用者的精神需求,于是体验式景观开始走进公众视野。
体验式景观的核心在于人与景观场所之间产生肢体或心理上的互动,从而创造难以忘怀的经历,而本研究将“叙事”这一隶属于的文学概念引入到当代体验式景观设计之中,合理运用叙事性设计手法,创建体验式景观场所,以期在纷繁的设计实践中,找到一些建立场所意义和情感体验的方法,为体验性景观提供一种新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体验式景观;体验经济;景观叙事;叙事性设计
1当代景观发展新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思潮的一次次迭代,人们的观念一次次被时代刷新,景观的设置不再只是为了一小部分人而存在。
虽然如今对景观的研究大多数依旧是作为建筑的附属,强调景观对城市气候调节等作用,但不得不承认,当代景观已经逐渐走入大多数人眼里,人们开始有自己对景观的看法,景观渐渐成为一种生活状态的体现,一个社区的景观和其建筑一样共同决定了这个社区群体的生活品质。
在大众群体开始关注景观质量这一大背景下,近年来设计师们开始对体验式景观情有独钟,这一现象也和当今的社会现状密不可分。
随着社会需求的提升,体验经济开始在市场崭露头角,作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类经济类型,体验经济可以说是人们在满足基础需求之后,再追寻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经济形态,在完成这种经济行为的过程中,商品的产生要为消费者的感受而服务。
体验经济的出现代表着人们的需要开始产生质的变化,也映射出人类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心理正在演变成一种新的形态。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消费者的一部分注意力很快从一个产品的外观、价格转移到其是否具有体验性,生产者也开始注重他们生产的商品是否能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还能够满足消费者情感上的需求,让消费者愿意为他们的“体验”付费。
于是在这种体验经济的影响下,设计有了新的方向趋势,无论是产品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都开始重新审视“以人为本”的思想,人的需求又开始成为第一重要的部分。
以本研究讨论的景观设计为例,从第一个滑板公园的出现及今各类层出不穷的主题公园的诞生,公园不再是单一的公园,散步、漫游、改善城市小气候,人们有更多可能性发生在公园这个场景中,即更多的体验感。
如现在广受青年人喜欢的环球影城,里面聚集了各类影视IP打造的大型游乐项目,人们在乘坐过山车时,如同真的驰骋在变形金刚的世界,而在蜘蛛侠主题的观光车上又好像真的在和蜘蛛侠一起冒险,除了普通游乐场所具备的刺激新奇的项目,还增加了游客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体验式景观设计的核心是创造难以忘怀的经历。
然而体验式景观的呈现并不完全体现在视觉层面,这是如今很多景观设计的一个误区,视觉当然是众多感官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非专业人士在一处景观环境中可能第一印象也是来自视觉上的冲击,但体验式景观绝不仅仅如此。
视觉的体验感只能是景观体验的起点,而绝非最终目的,这种体验应该是一种情感与空间的共鸣。
哲学家阿诺德·伯林特曾经在研究环境美学时提出:“我们必须重新定义这个世界,要认识到我们和环境并不是孤立隔绝的,我们是一个包括环境在内的连贯整体。
”不是“我在看风景”,而是“我亦是风景”,这种观点无疑需要景观设计师更有设计责任感,提升体验式景观的设计主动性,不能仅仅看起来华丽精致,却缺乏使用功能和体验感。
所以在景观设计进入新的发展趋势时,景观设计师们依旧任重而道远。
2体验式景观的概念及当代发展
体验性设计,最早是由美国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设计理念。
但是捷得建筑事务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实际上这是一次思想层面的进化,不再停留于建筑体块及形式上,而创造具有体验价值的新场所的新理念。
在凯文·思韦茨和伊恩·西姆金斯的《体验式景观:人场所与空间的关系》中说“体验式景观是我们用于定义户外开放空间和人类各种体验之间的整体关系这样一个概念的个术语”。
体验式景观中强调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概念,人与景观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通过设计师一定的合理编排,引导调动参与者的身体感官,最终达到人与景观的互动体验。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稳定,工作之余也开始有了更多闲暇的时间追求精神需求。
以我国来说,1995年《劳动法》颁布后,我国人民从每周工作40h有余改为1周5
作者简介:马羽倩(1999-),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设计专业,研究
方向:环境设计。
69
--
个工作日。
2013年,新劳动法颁布后,国庆、劳动节7天假期,年休假,春节假期等。
假期延长,经济提升,正是由于这一些列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拥有自己的爱好,在曾经的社会观念认为人应该保持劳动,休闲娱乐是可耻的,而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人人都背负压力,娱乐可耻的观念逐渐摒弃,在富余时间追求更加轻松和高质量的生活成为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目标。
所以,人们对景观的功能要求也从增加绿化、改善气候这样的单一目的变为希望更具有体验感的场所,体验逐渐成为人们的心理需求。
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居住环境、交通工具等因素决定了现代景观由私家庭院到公共景观的转变,人们对景观的诉求也从最初的观赏体验提升到今天的通过景观来得到娱乐、共鸣等各种内心需求。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对景观设计的理念和实践重新加以认识。
日本景观设计师佐佐木叶二说过:“我对景观设计的理解,包括公共空间在内,必须是能够给使用者之间提供相互交流接触的场所,即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相互沟通的精神之庭”。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各式钢铁大楼拔地而起,城市被这些钢铁构架相互分割,各个空间越来越孤立,失去连结,这时就需要景观承担起重拾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责,这就是景观体验性的现代意义。
3叙事性理论引入景观——
—构建景观场所中的情感体验性
叙事就是叙述故事,从人类诞生以来,第一次结绳记事就拥有的本能的表达行为。
叙事学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托多洛夫的《十日谈的语法》中,又受到语言学家索绪尔的影响,以至后来的俄国形式主义可以说为叙事学的诞生奠定了土壤。
叙事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局限于文学研究,各学科的跨界融合,叙事理论已经扩展到很多其他学科领域,叙事的媒介也不再只局限于文学语言,会更多地使用非文字的形式表达,例如空间、声音、光影、画面等。
而将叙事理论应用到景观设计最早的著作可以追溯到的《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中。
这部马修·波提格和杰米·普林顿所著的著作初步提出了景观叙事的概念,它指出了景观与叙事体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叙事理论虽然最早是从传统文学中引申发展而来,但它与建筑、历史、人类学、地理学、文化研究以及艺术方面皆有很高的关联性。
这本书认为叙事可以存在于任何方面,如文学、影视、绘画、舞蹈等,景观亦是如此,可以通过场地命名、参照物、联想物、代表物暗示来进行叙事,同时创造出相互连结的文化景观,使景观变成了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叙事结构。
这本书就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明确了景观叙事在关于自然景观和当地文化结合中的影响和作用。
同时也揭示了景观叙事在选取、阐明、商榷、解构和重组景观含义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很多有关叙事性景观的总结性概念,例如其可以作为一个呈现城市集体记忆的场所,地方历史、习俗的见证,亦可作为对过去某段记忆的象征物。
这些景观中承载的主题都已远超出了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的景观形式,更多地与地方文脉和个体情感相关联,开始溯源地方历史文化或象征精神对景观的影响。
在景观实践中,已有一些成熟的叙事性设计的经典实例,如林璎设计的华盛顿越战纪念园,野口勇设计的“加州剧本”等作品皆具有明显的叙事意味。
可以说在营造景观空间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中,叙事性设计几乎成为构建景观空间背后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体验最为有效的方式,也使得叙事性景观成为近些年来设计者和游览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4叙事性建构对体验式景观使用者体验感的影响
叙事学在其研究和创建过程中对叙事及叙事文这一系列文学概念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还和小说理论进行了交流与融合,选择性地吸取了一些小说理论的成果,使得叙事学说更加壮大。
而在叙事学理论影响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各类文学中的技巧和修辞手法被转化和运用,文学中的“故事情节”被景观以各种各样的设计形式“讲述”了出来,景观的使用者在游览景观场所的过程中“阅读”了这些故事,才有了独特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因设计手法、形式甚至材料的不同而是多感官地身临其境,“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景观游览者也会收获自己的体验,满足其内心的精神需要。
4.1“时间、空间序列型叙事建构”
以时间序列的叙事性手法建构的这类景观,往往是按照一个事件的先后发展顺序和因果关系用景观展示整个事件的走向,这类景观空间会对时间的先后顺序有较为清晰的界定,在整个场景中需要给人一种较为明显的空间时序性,人们在景观游览的过程中可以重新经历一遍整个事件。
所以,这种手法多出现于纪念型的景观中,往往用景观来呈现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事件,这就要求设计师能够较好地掌握整个事件的精神以及事件中的时间秩序,用景观中的雕塑、水景等小品以及其他景观符号还原事件的过程,给予游览者体验感。
坐落于华盛顿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纪念公园,可以说是典型的时间序列型叙事建构的一座纪念性公园,同时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体验式景观,以4个主体的景观空间还原了罗斯福总统执政的先后4个时期。
第一景观区代表的是罗斯福总统上任初期,以喷泉水景象征着总统的任职,富有质感的花岗岩墙体层层围合形成空间,高度适宜不会超过周遭植物,使植物自然生长,整
70 --
个纪念物掩映在植物中,与环境融为一体,喷泉跌水形成的氛围塑造出原始、自然却不会乏味的观赏环境,游览者可以在此寄托缅怀之情,但又能感受到水景带来的活力,这种亲切与乐观,仿佛罗斯福总统就任时带给当时人民的积极态度和拼搏精神。
第二景观区是代表了罗斯福总统执政期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以图腾和雕塑的形式再现了许多当时经济大恐慌带来的失业、贫穷与金融危机等场景,众多的竖向结构和线条给游览者制造的恐慌、紧张的氛围和心理暗示,增加景观与人之间的连接和共鸣,人们可以在参观中感知、回忆联想,引人深思。
第三景观区代表的是罗斯福任职期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景观也来到了高潮阶段,乱石被任意堆放在道路两旁,整个场景是凌乱的,植物减少,人在其中行走时可以体验到战争的惨烈,仿佛炸弹来袭,给人强烈的不安感,让人反思战争的残酷,也形象地展示了战争给大地和人民带来的磨难。
第四景观区即来到了尾声阶段,主要是表达尊重与怀念,罗斯福总统的雕塑与依偎在他身边的爱犬,还有名为“送葬者的队伍”的浮雕以及静水景观,无一不展示着人们对这位领袖的敬重与缅怀,参观者站在这样的景观场景之中,也会肃然起敬,感受到那庄重的氛围。
时间序列类的叙事性设计手法还有一种典型的形式,就是时间的并置,将一个事件中的前后呈现在一处景观之中,仿佛整个事件定格在了这处空间中,人们能看见事件的前因后果,也能体验事件发生的那一刻。
例如美国五角大楼纪念公园,纪念在“9·11”事件中丧生的184位逝者,设置了184个悬臂式长条座椅装置,每个装置下有小的水面,在附近纸皮枫的树影下发出潺潺的流水声,上面按年龄排列刻有遇难者的姓名。
这些装置的朝向以及角度还原了飞机撞向大楼的瞬间,参观者不仅能“阅读”整个事件,也可以近距离哀悼,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这个景观场所有了墓园的功能性,但是还可以带给参观者更多别的体验。
在这类以事件的时间顺序作为叙事结构的体验式景观中,虽然整个事件被完整的表达且逻辑清晰,但也有缺点,如对体验者的约束较多,有种强硬输出信息的感受,体验者自己思考的部分较少,但是身临其境感很强也是这类体验式景观的优点,毕竟此类景观会有一部分特定的人群,例如缅怀者,所以较为明显直白的景观处理会给这类体验者带来较大的冲击力和情感共鸣。
空间序列的叙事性构建景观,会和时间序列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时间序列往往讲求因果关系以及较强的前后逻辑关系,而空间序列组合,设计师往往会设置一套参观游线,在游线上将空间进行布局排列,让游览者在编排好的空间序列里体验景观设计想传达的思想与情感,这类景观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事件,可能是一种
主题亦或是一种氛围。
而且这类景观的叙事建构中往往会运用文学中的技巧例如顺叙、插叙、倒叙等,是场景更富有层次和体验感。
以顺叙为例,顺叙是一种常见的叙事文结构,运用在景观空间设计中,将历史以平铺直叙的方式重现,空间中少有突然的变化,行走在空间中的体验者能够顺其自然体验其中的故事情节,大多数情绪平和舒缓。
由朱育帆教授主持设计的青海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园,是典型的顺叙结构设计手法,该纪念园的设立旨在纪念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青海金银滩成功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中无私奉献的专家和技术人员。
设计师希望利用这个纪念园来深入探索如何扩展区域和当代中国纪念性景观设计模式的崭新道路。
设计师仔细调研了设计场地当地的景观、宗教和场地特征,并研究了当地的民俗和历史,选择了“之”字形道路来展示纪念性的特点,这条贯穿纪念公园的锯齿形道路与中心轴线的视线重叠,从而将视线限制在整体景观的视觉停留点上面。
“之”字形的道路将事件的时间、历史和人物故事联系起来,顺叙的叙事方式仿佛娓娓道来,沿着道路以具象的混凝土雕塑诠释历史人物的故事。
设计师通过景观设计的方式写下了这篇伟大的史诗著作,大体由以下各章组成,绪论描述总体体验。
第一章谈论节奏,第二章谈论大地和青杨;第三章谈论人物;第四章谈论材料;最后,以一首诗结尾,青杨作为这篇“著作”的主题,贯穿整个场景,游览其中,引人深思。
4.2“小说型、中心思想型叙事建构”——
—象征与隐喻在小说型叙事结构的体验式景观中,场景空间的设置往往是遵循着小说的叙事节奏,所谓“起承转合”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以景观中的形态、材料、光影等来象征或隐喻故事情节的各个节奏点,实现小说型叙事结构。
这类体验式景观往往和体验者之间的互动性较强,因为或象征或隐喻的手法,体验者接收到的除了主线情感表达之外,可能还有别的思考。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景观,从入口纪念广场(开端)到纪念馆新馆(发展)至纪念馆旧馆——
—万人坑展览馆、祭庭、冥思厅(高潮)最后到和平公园(结尾),表达了一种从战前的压抑与紧张,到战争的荒凉与悲怆,再到长时间压抑后爆发的愤怒以及最后对和平的向往。
纪念了一段民族血泪史,用景观的体验和情感表达以求达到人们心灵共鸣,并传递一种“宣扬和平抵制杀戮”的信念。
中心思想型叙事结构则摒弃了众多规则,没有框架的束缚,它只需要通过景观与人的互动表达出设计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就已经足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来增加更丰富的体验感,是一种更加纯粹的体验式景观的建构方式。
71
--
以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为例,2002年沈阳大学进行校园扩建,俞孔坚作为这次校园景观的规划人,和他的团队秉承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存共进的原则,同时还面临着工期短、经费不足等难题下,选择了保留原有的水系和农田植被,这是一项大胆且创新的思路。
规划的场地原本就是农田的基础,而设计师在规划景观时又将道路设置了原本的地形条件之上,道路和田埂穿插在稻田之上,将每组稻田划分成大小各异的长方形,象征着我国的分田到户政策,在每组稻田的中心设置正方形的读书台,学生可以在稻田间休憩读书,这正是“耕读”思想在现代的最好诠释。
把曾经中国人的稻米情节在校园规划中重现,这种简单朴素却震撼人心的校园景观规划方式带来了全新的思考。
无论是设计行业还是高校的相关专业,都关注着这个里程碑似的创新,影响着相关行业人员的设计理念。
稻田景观也注重了感官上的丰富体验,首先,是视觉上的冲击,校园中的稻田是新奇的,四季变换带来的植物的颜色、形态的变化也给人新鲜的视觉感受。
其次,不同时期的植物形态、肌理带给人不同的触感,完善视觉的同时,丰富对稻田实物的体验。
微风吹过稻田,带来阵阵稻花香气也给予人极大的听觉、嗅觉上的满足感。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给师生们带来心理体验,稻田是变化的、有趣味性的,师生在其中穿行,可以近距离地感受自然,舒缓身心;在校园里举行水稻种植相关活动会让人有归属感,体验收获的快乐。
稻田就代表着这所学校,是一个标志、一个符号,在校园场所中生活、学习会不自觉地有一种认同感,设计师在规划时保留了原有的土地质感,乡土文化和学校文化在这里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多维度感受环境带来的文化特质。
用稻田这一农作物符号,既能满足作为景观欣赏的作用,又有经济效益,甚至超越了稻田的形式,开启了“后农业”的时代。
俞孔坚团队设计该方案的初衷是给人们传播农耕文化,提醒人们与环境之间是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的,如今景观规划已经完成,但这只是开始,“农田”并不会永远保持它最初的样子,人的活动一定会在自然留下痕迹,这也给了未来更多的趣味性,留下更多空间,使体验性更加长久,拥有更多可能性。
5结语
在当代体验式景观中,运用叙事性设计的思想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式,叙事性景观的中心思想即是通过用景观讲故事来表达场景的内涵,使体验者可以接收到,而体验式景观也恰恰需要让人在景观中与空间产生互动,从而达到多感官体验的目的。
人们阅读叙事文学产生思考,叙事理论指导下的体验式景观空间,同样也会给予人们思考的空间,为主体的感知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当今社会,人们与景观场所之间的关系有了质的变化,景观除了休憩、美观、调节城市气候,还需要承载一定的精神需求,人们在游览时能够身临其境,有所体验才是如今景观应该追求的目标,而叙事理论引入体验式景观对使用者解读与体验的引导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叙事性设计在体验式景观中的运用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使景观设计手法多元化,在多样的形体塑造基础上营造叙事内涵,走出设计中仅包含“形”的设计误区,提供一种全新的设计策略,使得体验式景观更富有情感价值。
(收稿:2022-09-03)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等.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17(6):3-10.
[2]孔祥伟.宣言与叙事——
—关于当代景观设计学的思考[J].城市建筑,2008(5):17-18.
[3]陈明川,李建斌,张楠,等.浅谈历史文化名城居住景观的“场所精神”[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23(4):6-69.
[4]翟剑科.景观空间设计的叙事性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5]范玉刚.睿思与歧误一种对海德格尔技术之思的审美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9.
[6]陆邵明.空间情节论——
—迈向体验艺术的空间新秩序[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04.
[7]俞孔坚.寻常景观的诗意[J].中国园林,2004(12):25-28.
[8]雷鸣.情感元素在艺术设计过程中表达的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8.
[9]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0]梅芸.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校园景观分析——
—以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景观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0,23(5):120-122.
[11]王金锦.城市湿地公园的体验设计研究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12]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一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3]章俊华.日本景观设计师佐佐木叶二[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