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篇: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和实践
第一部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能动反映论的特点;理论意义。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第二部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第三部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如何理解科学的实践观(概念定义;基本要素;基本特征)关于认识本质的若干种看法(唯物/唯心;能动/被动)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辨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辨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是相互渗透,
相互傲寒,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是相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国度,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的理论;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为群众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条件
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②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③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经验论忽视理性认识,唯理论则轻视感性认识。

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分别犯了类似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人的认识的人物,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他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下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当事物的具
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

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这就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历史的特点,思想落后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

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把将来可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这同样是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第一部分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一)真理客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论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向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不能被推翻,这是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其次,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反对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第二,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三)真理和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
律。

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符合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又是相联系的。

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两者不可混淆。

其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真理取代。

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转化的原因:第一,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若超出了范围,真理就会变成了谬误!第二,真理是全面的。

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面,真理都可能变成谬误。

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

第二部分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根据在那?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它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逻辑证明可以起到补充作用,但不能取代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真理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

第二,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这也是绝对的、不变的。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第一,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作出确定的检验。

第二,实践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

即使已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是相对的近似的正确,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镇旅游是辩证转化的。

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他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即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有相对性真理想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

第三部分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阐述了外部客观事物对于人的需求满足与否的关系。

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以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

哲学上的“价值”世界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

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由生存状态决定,本质客观)。

其次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

最后,满足人的祖尧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

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题的特点相联系。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如钻石的价值可以是审美的经济的科研的)。

真理、相对真理、绝对真理、价值的定义各是什么?答: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绝对真理指无条件、无限制正确的真理,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相对真理指因认识范围有限,产生的有条件、有限制的真理,即在范围上和正确程度上有限的真理。

价值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守的、以满足人们需求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揭示了外部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对任何价值的评价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应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社会主义的耻辱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馆、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

(四)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辨证统一的:
什么是认识中的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二者关系如何?
答: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在人的活动中表现为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辨证统一的:
(1)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按世界本来面目及其规律从事实践活动,而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体现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

(2)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3)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

真理是一元的,真理本身没有主体的差别,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4)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存在着矛盾,真理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它们之间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

二者矛盾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促进着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12、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1)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
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第二篇:马原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原复习讲义: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逻辑框架
【真题】(2016.34)(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
答题思路:
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

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3、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还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真题】(2010、34)(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答题思路: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

此外,上述故事还能体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

所以,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二、考点讲解
(一)认识与实践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的构成要素(历年无考察):
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构成要素:
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即认识关系;其二,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1)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即为限定和超越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例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
A.唯物的观点 B.辩证的观点 C.联系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例题】在实践过程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BD)
A.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B.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C.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D.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真题】(2013、34)(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
“设计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6分)
答题思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主体具有能动作用。

上述两个材料都是讲的是换位思考的小故事,“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两事例充分显示出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作用,突出地表现了主体在认识中进行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的重要作用。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注:如考生从认识主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性进行分析,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002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11年、2015年):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其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因为正是为了改造世界、满足需要,人们才去认识世界。

其二,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作为中介,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连接起来,使主体能够从客体那里获得有效信息。

其三,主体用于处理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也源于实践。

列宁:“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认识来源于实践,但对此不能做狭隘的理解:
第一,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第二,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牛顿—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其一,实践的发展为认识不断提出新的课题。

(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其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在实践中,经验材料日益丰富,物质手段日益完备。

其三,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恩格斯—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活动本身,更在于改造客体、指导实践。

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是认识的价值的最终实现。

这就是所谓的“学以致用”。

【真题】(2015)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

”这表明(A)
A.实践是人类知识的基础和来源B.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D.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

袁隆平的话表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选项正确。

实践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依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B选项错误。

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发展,C选项错误。

两次飞跃中第二次飞跃更为重要,D选项错误。

(3)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009年、2012年、2013
年):1)认识、理论指导实践的理由:由实践和认识的特点决定的。

其一,从实践的特点上看,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其二,从认识的特点上看,认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

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认识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2)认识指导实践的表现
其一,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

其二,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符合自身需要以及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做出预测和规划。

其三,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

其四,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

其五,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

3)理论指导实践的表现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这种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
其一,端正方向。

科学理论能正确地预见未来,为实践的正确开展指明方向。

其二,指导进程。

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的顺利开展。

其三,推动创新。

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开拓进取、不断创新。

(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4)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两种情况:
其一,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二,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导致实践失败。

【例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所揭示的是(B)
A.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B.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D.离开了理论,就不会有实践
2、认识观
(1)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1991年、1993年、2008年)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其中,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2000年、2002年、2006年、2010年)
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异: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直观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查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是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

其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