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创新教案(优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创新教案(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创新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2、能正确区别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3.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4.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体积概念,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建立体积概念
教学准备
师: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教具、1立方米的模型框架、烧杯、沙子、水、石块、球、塑料袋。
生: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愿意看图给大家讲一
讲。
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子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预设:
1、因为石子沉,所以水就升上来了。
2、因为石子挤占了杯子的空间,所以水升上来了。
师:究竟是因为石块有重量,还是因为石块占了空间?咱们通过实验来看一看。
(设计意图:通过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
二.动手实验,引出概念
实验一:
出示有水的玻璃杯,在水面处做记号。
在水杯中放入一块石头,在水面处做一个黄色记号。
拿出石块后,再放入大一些的石块,在水面处做一个红色记号。
观察:在水杯中两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师小结:水杯中放入石块后,石块占据了空间,把水面向上挤。
水面向上升,石块占据空间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块小占据的空间小,水面上升得低。
实验二:
拿出装满细沙的杯子,把细沙倒在一边,把一木块放入杯子里,
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把杯子的沙倒出,把一些大的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
观察思考:出现了什么结果?这说明什么?
师小结:放入小木块,外边剩的沙少;放入大木块,外边剩的沙多。
这说明木块也占据杯子的空间。
木块大占据空间大,木块小占据的空间小。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分析思考发现石块、木块都占空间。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哪些现象也能说明物体占空间呢?
生:课桌、书本、人……都占据空间
师:人也占据空间,老师和姚明比谁占据的空间大?
生:姚明
师:空气占不占空间呢?
(学生演示吹气使塑料袋膨胀,发现空气也占有空间)
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体积”的含义。
[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谁能说说什么是洗衣机的体积?什么是影碟机的体积?什么是手机的体积?它们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思考理解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理解体积概念的内涵,并联系生活实际举例,为抽象的概念提供直观支持。
)
三.自学探究,认识单位
师:怎样比较下面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
为了能准确比较出两个长方体的大小,我们可以把这两个长方体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就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课件演示)
哪个长方体体积比较大?为什么?
(师注意引导学生数小正方体的方法)
师:如果在两个长方体切成若干个大小不同的正方体,行吗?
生:不行,正方体大小不一样,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想办法比较两个相似长方体的大小,根据学生已有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经验,让学生体会到统一体积单位的必要性,引出体积单位的学习。
)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
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呢?它们都各是多大的正方体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8页,并借助自己的学具,自学体积单位的知识。
教师组织全班汇报,通过汇报交流、教具演示帮助学生建立起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师小结:计量物体体积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读一读、量一量、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体积单位的大小,帮助学生建立体积单位的空间观念,培养
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
四.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做一做1、2题
通过比较、梳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概念体系。
用体积单位度量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
2、练习七第4题
五.全课小结,整理概括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5
数学天才只是传说
如果一堂数学课下来,你满头雾水,那并不是因为你没长着一颗“学数学的脑袋”。
这样的脑袋并不存在。
19世纪,一位德国医生曾经提出,脑门前突的脑袋是适宜“学数学的脑袋”。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与前突的脑门对应的大脑区域,仅仅承担简单的加法运算。
孩子们与生俱来的计数能力其实相差无几。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创新教案第【2】篇〗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
教学重点: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归纳相邻体积单位间换算的方法。
课前准备:
正方体教法学法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引导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单位间的进率。
3、提问:(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二、引入新课
到底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验证一下。
猜想
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
提问:体积是多少?
(101010=1000(立方厘米)。
)
教师:由此可知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教师:如果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立方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请生说一说推导过程。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
(3)完成课本34页表格,进一步区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2、体积单位的互化。
(1)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在来学习这个问题。
出示例3: 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如何计算?并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学生边讨论边试算。
然后归纳,老师:大化小,乘进率。
3.81000=3800立方分米
(2)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生独自完成,集体订正,说明计算过程。
(3)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小结。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三、巩固提高
1、试解下面几题
①2米380立方分米=()立方米;
教师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转化?没转化的部分如何办?
②5.34立方分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课本做一做
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课本P36练习八:1。
(写出转化过程)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创新教案第【3】篇〗教学内容
教科书P27~28的内容,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P32“练习七”中第1、2、4题。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实验、比较中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
3.通过丰富、有层次的活动体验,加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课件,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水杯,水,可以放进杯子里的小石块,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知“体积”
师:同学们,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1.课件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故事。
师:《乌鸦喝水》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学情预设】学生能比较简单地讲清楚《乌鸦喝水》的故事。
2.课件出示教科书P27故事,提炼故事的主线。
师: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能喝到水呢?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到“小石子让水升高”“小石子把水挤上去了”“小石子占了水原来的位置,水面上升”等。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小石子占了水的位置。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类问题。
(板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初步感受小石子与水面升高的关系,在讨论交流中感悟物体占有空间,感知物体的体积。
二、实践探索,建立“体积”概念
1.实验观察:物体占有空间。
(1)教师做演示实验。
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老师在做什么。
第一步:取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第一个装满水,第二个放入一块石头。
第二步:把第一个杯子中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倒满。
(2)启发思考。
师:谁能说说,老师做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实验过程。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为什么第一个杯子里的水没倒完呢?
【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能发现第一个杯子里的水有剩余,并且能联想到第二个杯子里的石头占了一部分空间,所以倒不完,但表述上不够规范,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表达,如: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水多出来了。
有些学生可能会联想到剩余的水与石头所占的空间一样大,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怎样证明剩下的水与石头占据的空间一样大呢
【设计意图】学生对体积的认识并不是空白,多数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种经验是模糊的、片面的。
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学生对空间大小的感知情况,为构建体积表象提供真实素材。
2.实验观察: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1)教师演示对比实验。
两次实验前面步骤一样,取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第一个装满水。
第一次往第二个杯子中放入一块较大的石头。
第二次往第二个杯子中放入一块较小的石头。
两次分别将第一个满杯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观察两次倒满后,第一个杯子里剩下的水有多少。
(2)启发思考。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交流,课件提炼两次实验的主要情境。
师:为什么两次倒水,第一个水杯里剩下的水的多少不同呢?
【学情预设】前后两次,因为石头大小不同,第一个杯子里剩下
的水的多少也不一样。
第二个杯子里的石头大,剩下的水就多;石头小,剩下的水就少。
【设计意图】直观感受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不同的,为“体积”概念积累感性认识。
3.观察比较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课件出示洗衣机、影碟机和手机的。
师:我把洗衣机装进口袋里,可以吗?(教师边说,边示范装的动作)
师:我把手机装进口袋里,可以吗?为什么呢?
【学情预设】把洗衣机装进口袋里,学生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议,洗衣机太大,口袋不可能装得下。
把手机装进口袋里,学生觉得很常见,因为手机比较小。
师:洗衣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占的空间大?
【学情预设】学生较快说出三者所占空间的大小关系,但说不清如何比较。
师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
师: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
【学情预设】学生凭感性认识很容易判断洗衣机的体积最大,手机的体积最小。
【设计意图】给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故意制造冲突,让他们认识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三、类比迁移,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1.揭示体积单位。
课件出示两个长方体。
师:这两个不同的长方体,哪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比较两个物体体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1)根据已有经验,推出体积单位。
师:测量物体的长度用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等;测量物体的面积用面积单位,如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那么测量物体的体积要用什么单位呢?
【学情预设】学生能较快联想到体积单位,但对体积单位的概念是模糊的。
【设计意图】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让他们在“线——面——体”的变化中发现规律,初步感知体积单位。
(2)介绍体积单位。
师: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分别写成cm3、dm3和m3。
(板书)
2.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
(1)认识1cm3。
师:同学们,根据1cm、1cm2,想一想,1cm3应该是多大?
学生交流后,教师揭示: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
(板书)
教师出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让学生观察,并介绍,这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
教师用自己的食指比画:一个手指甲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师: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魔方中的一块大约是1立方厘米,通过类推,从具体的素材中逐步建立1cm3的概念。
【设计意图】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到体积单位,建构线、面、体单位之间的联系,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再说说生活中的1立方厘米的物体,丰富学生的具体感知。
(2)认识1dm3。
教师出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让学生想一想,它的棱长会是多少。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观察,一般都能观测出棱长是1分米。
师: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
(板书)
师:1立方分米多大呢?
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学情预设】粉笔盒、魔方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3)认识1m3。
师生合作动手操作:用3根1m长的木条在墙角摆出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
师边比画边说:围起来的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米,谁能
说说1立方米多大?
【学情预设】有了前面建构1cm3、1dm3的经验,学生很容易就能知道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
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板书: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
师:同桌互相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m3?
【设计意图】学生对体积的认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只是知道物体有大小,并不能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
通过师生共同摆出一个1m3的正方体,为构建1m3提供直观体验,建立1m3的表象。
四、实践应用,内化概念
1.课件出示教科书P32“练习七”第4题。
(1)学生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
(2)反馈评价。
【学情预设】刚刚学习体积单位,学生体会还不是很深,可能会选择错误的单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选择做适当引导。
如1块橡皮的体积相当于1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5立方厘米只相当于半块橡皮这么大,影碟机的体积不可能是5立方厘米等等。
2.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第1题。
学生自主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这几种计量单位的区别与联系。
3.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第2题和P32“练习七”第1、2题。
(1)学生自主解答后,小组交流。
(2)全班集中评价。
五、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
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分别写成cm3、dm3和m3。
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
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
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
教学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个内容比较抽象,它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和飞跃。
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为学生建立模型,形成表象。
但体积单位概念的建立,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字上,还需要在后面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经验,充分感知,才能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