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试卷(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
模拟联考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1.清雍正年间的官窑督造官唐英一方面积极向民间工匠学习制作技法,另一方面也不断摹仿东西洋的彩法。
一次出口的瓷器由于毫无创新之处,雍正不报销该瓷器的制作费用,唐英不得不自掏腰包。
该材料说明
A.官营手工业最能促进技术创新
B.官营手工业管理仍然十分严格
C.官营手工业管理者要自负盈亏
D.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应出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材料中关于官窑制瓷工艺的表述能说明手工业技艺的进步,但不能说明“官营手工业最能促进技术创新”,故A项错误。
材料中“一次出口瓷器无创新,官员自己掏腰包”,说明官营手工业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十分严格,故B 项正确。
“官营手工业管理者要自负盈亏”和“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应出口”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D两项错误。
2.明代袁宏道在《东西汉通俗演义序》中说:“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谈及刘季起丰沛、项羽不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能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讼言之不倦。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B.明代通俗文化的兴起扩大了民众对政治的关注
C.伴随商品经济发展,明代通俗文化进一步普及
D.两汉的政治制度对明代百姓有很强的吸引力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世俗文化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宋明理学为明朝的官方哲学思想,它重视儒家四书五经的道德教化,材料中却反映了民众对于历史故事的关注,所以A项与材料不符。
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士人必须通过科举考试参与政治活动,材料强调民众的世俗文化生活不能说明对政治的关注,故B项错误。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商业市镇的兴起,市民阶层对世俗文化的需求,推动了通俗文化的普及,故C项正确。
明朝民众对两汉时期的历史故事感兴趣,而不是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3.农历2014年腊月腊八前后,我省各地普降大雪,应验了“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的谚语。
这反映了我国传统科学
A.服务农业以农业为中心
B.建立在经验和总结的基础上
C.精准的预测性
D.在当今社会不可替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虽然农耕经济孕育出中国古代科技,但材料关于“三九四九”谚语的表述,没有体现为农业发展服务,故A项错误。
“不在三九在四九”的这句谚语,体现了古人对天文气象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故B项正确。
材料的谚语本身体现了不确定性,故C项错误。
材料中无法看出“传统科学在当代社会不可替代”,故D项错误。
4.《剑桥中国晚清史》载:“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
”材料中的“太平军的社会革命”
A.顺应了当时中国小农经济国情
B.是绝对平均主义的体现
C.强调国家对百姓财产权的尊重
D.是战争环境的必然选择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和家庭被剥夺作用”脱离了当时农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故排除A项。
《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理想原则,体现了小农意识的绝对平均主义。
材料中“消灭经济竞争和剥夺家庭在经济和社会上的作用”,正是这一意识的体现,故B项正确。
“尊重百姓的财产权”与材料意思相反,故排除C项。
太平天国运动全过程处于战争环境中,《天朝田亩制度》是它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政治诉求,而不是战争环境的必然选择,故排除D项。
5.胡适和蒋梦麟在“五四”运动一周年之际提醒学生,最不可少的精神之一是,在团体生活中要容纳反对党的意见。
现在学生会议的会场上,对于不肯迎合群众心里的言论,往往有许多威压的表示,这是暴民专制,不是民治精神。
这里所说的“最不可少的精神”主要是指
A.自由精神
B.平等精神
C.民主精神
D.科学精神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
材料谈到的“最不可缺少的精神”是“在团体生活中要容纳反对党的意见”,表明这种精神就是独立思考的自由精神,故A项正确。
“平等精神”
是强调人生而平等,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民主精神”是强调主权在民,体现权力的主体是人民,反对专制,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提倡科学的精神,就要反对迷信和愚昧,材料中没有谈到反对“迷信和愚昧”,故D项错误。
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61年土地制度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可能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
农业合作化运动即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底)的历史事件,材料选取1961年文件,不可能成为说明其背景,故B项错误。
材料中的报告是在指责“单干”,不能证明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早在1961年就出现了“单干”,可以例证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故D项正确。
7.《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问题时,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元老院)作出决定;凡属科处罚金一类的犯罪,就交由平民团体审判。
这表明罗马法
A.量刑程序不统一
B.带有习惯法伸缩性的痕迹
C.崇尚秩序和平衡
D.平民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
材料清楚地规定了“生死问题和罚金犯罪”的审判量刑程序,故A项错误。
“习惯法”体现贵族可以随意的更改法律,材料中没有体现这一点,故B项错误。
据材料规定,审判量刑程序有规范的秩序,涉及“生死问题和罚金问题”分别需元老院和平民团体决定,体现贵族与平民的权力平衡,故C项正确。
材料无“平民利益无法得到保障”的信息,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8.历史学家哈雷德夫妇说:“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着的无穷机遇。
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丰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
”作者在这里主要表述的是
A.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B.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壮大但没有政治权利
C.社会文明进步应体现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D.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迅速完成了城市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是发展经济”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
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工业资产阶级的信息,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工业革命带来经济极大发展,却没有建立均衡的社会,导致“群众身价倍落”。
作者想表达对社会整体均衡发展的愿望,故C项正确。
“工业革命使西方完全工业化”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9.18世纪法国很多学者认为: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创立之后上帝就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
这一主张
A.促进了宗教改革在整个欧洲的开展
B.为卢梭的分权学说奠定基础
C.表达了封建王权独立于教权的意愿
D.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
“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材料是18世纪的学者观点,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学说的具体内容,只是肯定了世界发展的自身规律,故B项错误。
18世纪的法国学者的观点,体现了“反封建专制制度、教会特权和构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启蒙思想,故C项错误。
材料肯定了世界发展的自身规律,引导人们理性的看待,故D项正确。
10.“美国的政治精英始终将美国妆扮成“世界各国的民主自由楷模”,是“世界新秩序的领导者”。
正如戴维·兰普顿所说的,“美国人最支持这样的外交政策,实施这一政策能令人信服地既服务于美国的利益又能服务于美国的理想”。
美国政治精英们构筑的理想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
A.维护和推进美国利益价值观
B.为世界确定民主与人权标准
C.终结全球范围内的极权制度
D.干预他国内政追求单极霸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维护和推进美国利益”是政治精英的目的,不能说明其本质面目,故A项错误。
材料信息谈“服务于美国利益和理想”,没有涉及“确定民主与人权”,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
“终结全球的极权制度”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不符,
故C项错误。
材料标榜美国是“世界新秩序的领导者”,其本质反映了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霸权思想,故D项正确。
11.肯德基(KFC)因其独有的美食,被中国消费者公认为“顾客最常惠顾”的西餐,并名列中国前十个国际著名品牌榜首,已经成为中国餐饮业规模最大,收益最好的第一餐饮品牌。
肯德基(KFC)在华迅速发展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人的饮食结构西化
B.西方餐饮文化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侵蚀
C.美国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D.餐饮资本在全球范围新一轮的扩张
【答案】D
【解析】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
中国人饮食结构西化,与材料和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信息反映肯德基在中国发展对传统饮食文化的侵蚀,与材料不符合,故B项错误。
从材料中看不出肯德基发展是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故C项错误。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形势下,餐饮资本也参与其中进行新一轮的扩张,故D项正确。
12.王国维曾说过:“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
有孔子壁中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赵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之学”。
这表明
A.只有新材料与古史记载相结合才能还原历史
B.新材料的发现有助于人们获得对历史的新认识
C.新材料的发现颠覆了古史记载中的可信部分
D.古史中的记载一定能补充新材料的不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
材料中没有提及新材料与史书记载相结合,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新材料的出现,帮助人们对历史有了新认识”,故B项正确。
“新材料颠覆史书记载”与材料和史实不符合,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新材料弥补史书不足”,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6题每题18分共108分
13.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其影响依然存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使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为美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建立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一秩序的基础就是能够带来世界经济繁荣的所谓“全球自由经济体制”,其核心内容是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事国际贸易,输出或接受跨国投资,以此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体系,这种经济体系又必须由新的国际权力结构加以保障。
因此,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并不是对苏联的全面遏制,而是精心构建资本主义的全球体系。
——岳建勇《全球时代的美国与中国》
材料二中国多次宣布永远不称霸,这不仅仅是外交辞令。
中国建立远洋基地的出发点,只有维护商业利益和国际和平的考虑。
中国不与任何国家进行全球军事对抗,也无意争夺势力范围,拓展战略边疆。
中国外交和宣传部门应该以“中国贡献论”,反击“中国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以此化解外部的担心。
材料三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多极合作时代”这一新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能否到来充满怀疑。
……“我认为‘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杨文昌《人民日报海外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二战后美国“构建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采取的相应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目前“中国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盛行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体现了中国什么外交方针?
(3)材料三中“多极合作时代”的提出反映了世界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才能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之间的关系。
【答案】(1)特点:美国主导;以国家实力为基础;与国际权力结构相联系。
措施:推动成立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如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通过“马歇尔计划”向西欧提供援助向日本提供援助。
(2)原因:“冷战”思维;意识形态冲突;国家利益冲突(领土争端、资源争夺等)。
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趋势:政治多极化趋势。
改变冷战思维;抑制大国霸权;加强合作,寻求理解,求同存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第(1)问,第一小问,可依据材料信息“美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建立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得出“美国主导”的特点,依据材料“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事国际贸易”得出“以国家实力为基础”的特点,依据材料“由新的国际权力结构加以保障”得出“与国际权力结构相联系”的特点。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联系美国主导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史实,分别从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建立和对西欧、日本的经济援助等角度分析美国采取的措施。
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20世纪80-9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剧变史实(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冷战”结束)和国际关系的基本知识分析,得出当前“中国威胁论”的原因。
第二小问,可依据材料“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不与任何国家进行全球军事对抗,无意争夺势力范围,拓展战略边疆”信息可得出中国外交方针。
第(3)问,第一小问,可从当今世界,除美国外,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史实,得出“多极合作时代”的政治趋势。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抵制霸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求同存异等角度处理大国关系。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世纪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通过十字标尺测量,航海者可以确定维度
美洲一些植物,被欧洲人所熟悉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以上图片所反映史实间的内在联系。
(要求: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
【答案】示例一:14世纪处于新航路开辟之前,当时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这种想象反映了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状态,各文明之间很少交流,彼此之间并不了解。
随着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欧洲人拥有了在各种复杂气候条件下进行远航的能力,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打破了世界彼此孤立的状态。
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物种的交流,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增加,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直接刺激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成长,为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是世界贸易中心。
总之,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走向整体世界,也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
示例二:14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对黄金等贵重金属的渴求,激发了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
但在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彼此孤立隔绝,欧洲人对世界所知甚少。
随着中国四大发明的传入及地理知识的进步,推动了航海技术的进步,欧洲人进行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一方面打破世界孤立隔绝的局面,使美洲与欧洲联系加强,加深欧洲人对世界的了解;另一方面,商业革命使商品物种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推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具雏形,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铺垫基础。
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总之,正是由于经济与科技进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推动了人类对世界了解的程度一步步加深。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工业革命。
首先解析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图一,新航路开辟前,欧洲对遥远国度的想象,说明世界各大洲间几乎彼此孤立。
图二,近代科学的进步为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支持。
图三,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大洲几乎孤立的状态,加强了各大洲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才让欧洲人认识了来自美洲的植物。
图四,反映了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利用四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构建近代科技进步、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联,分析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由“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的深层次因素。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民本,法也。
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
……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
不刑而民善,刑重也。
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
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
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
【答案】(1)治国方略:厉行法治,严刑峻法。
影响:维护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政权;但严刑酷法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2)方略:立善法。
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以经义策论取士),改革、整顿太学,重新编撰教科书,设置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唯才用人。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以分析出厉行法治。
根据材料“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以分析出严刑峻法。
第二小问,分析治国方略的影响,主要从维护统治秩序、巩固国家政权的角度分析,但需要说明严刑酷法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第(2)问,据材料“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分析出主张立善法。
第二小问,结合王安石变法中关于“改革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内容”回答。
1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1939年2月,在国民参政会一届三次会议上,周览等50名参政员提出《请确立民主法治制度以奠定建国基础案》。
该案提出确立民主法治制度的理由之一,便是中国近年来国家日趋统一,政府权力日益扩大,有许多以往并不属政府管理范围的事,如今也统归政府处理……因此,该案提出三方面的建议:(一)政府行为应法律化;(二)政府设施应制度化;
(三)政府体制应民主化。
……该案表示:它并不谋求改变目前政府由国民党指导和组织这一现实,“然由党所组织,且受党所指导之政府,仍应向国民负责。
国民如依法对政府表示不满,政府仍不能设法满人意时,党应分别轻重,加以改正或改组。
”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9卷《抗日战争》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参政员提案的核心内容,并指出其实质。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参政员提出该提案的背景和作用。
【答案】(1)内容:政府应该法律化、制度化、民主化。
实质: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制。
(2)背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专制倾向增长;人民的民主意识增强,民主力量壮大。
作用:推动了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民主思想运动。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一)政府行为应法律化;(二)政府设施应制度化;(三)政府体制应民主化”提炼出关键词,回答即可。
第二小问,依据“政府权力日益扩大,有许多以往并不属政府管理范围的事,如今也统归政府处理”的信息,可以判断提案的本质目的就是“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
第(2)问,提案的历史背景,主要从“1939年2月,在国民参政会”信息,分析当时会议召开处于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推行一党专制、民主力量壮大等角度分析。
联系抗战时期的史实,分析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对抗日战争胜利所起的作用。
1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英国和法国同样热衷于批准凡尔赛条约中关于“战争罪行”和“战争罪犯”的条款。
德国和协约国政府经过长期的争吵之后达成了妥协,根据这一妥协,德国政府同意把1 2名被告带到设在莱比锡的德国最高法院,协约国则作为起诉人。
经过审讯,6名被告被定有罪,并被判处有期徒刑。
如果在群情激昂的日子里,协约国政府同意做出相应的安排,而且如果他们也愿意把被德国指控犯有同样违法行为的他们自己的任何国民交付审讯,那么整个诉讼程序或许会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创新,并且会成为人类要求使国际法成为一种现实有效的法律保证。
——摘编自E.R.卡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材料二德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尤其严重,面对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的形势,政府显得软弱无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解决失业问题,希特勒提出了一整套大胆的公共工作计划,从而骗取了民众的支持。
在1932年举行的大选中,纳粹投票支持率飙升到了37%以上,此后,纳粹轻而易举地成为了德国国会中的最大集团。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正式当选为德国总理。
就这样,德国民主走向了毁灭的道路。
——摘编自尼尔·弗格森《世界战争一一二十世纪的冲突和西方的衰落》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E.R.卡尔关于审判战犯的观点并简析其合理性。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民主走向了毁灭道路”的原因。
【答案】(1)观点:交战双方都应对战争负责和接受审判。
合理性: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为瓜分世界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因而双方都应对战争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