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军华 扎根黄土地,助力精准扶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军华扎根黄土地,助力精准扶贫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儿女》 2017年第11期
◎本刊记者李肖含
“80后”,中等身材,清瘦而帅气。

范军华远远地伸出手向记者走来,笑容明净而淳朴。

这是一位“非典型”的农村基层干部。

那一刻,我几乎难以相信,就是这样一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村建起了一个专业的种植合作社,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带领760余户社员,年均增收2000元,累计增收800余万元,成为受到国家表彰的当地规模最大、运作最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几年下来,这个专业合作社不仅让整个村子旧貌换新颜,而且还使范军华获得了开封市“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优秀大学生村官”、河南省杰出大学生村干部“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

5月4日,他又在北京荣获了2016年度“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荣誉称号。

小小的合作社,创业的大舞台。

他靠的是什么?
从城市回到农村
——“我要为家乡做点儿事情”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学的又是与农业相关的专业,所以,我有责任报效家乡。

”北京市东城区的一家宾馆里,范军华端起茶杯,轻轻地喝了一口茶水,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

2008年之前,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的范军华一直在河南省开封市的一家农资企业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跑跑腿、动动嘴”,把厂里生产的农资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因为专业对口,又勤奋努力,他的业绩一直在公司里名列前茅。

在城市里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不错,生活也逐渐上了轨道。

他一度曾想:“可能这辈子不会回农村了吧?”
但年底的一次回乡探亲,却让他彻底改变了之前的想法。

2008年底,在回家乡探亲时,他偶然听说了家乡河南省尉氏县招聘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做村官的消息,而像他这样专业对口的农林院校毕业生正是当地急需的。

这让范军华觉得既兴奋,又为难。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外面的世界早已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是这里的乡亲们的生活和收入水平却变化不大,甚至仍有不少村民在贫困线下挣扎。

”范华军说,“我大学里学的就是农业相关的专业,很愿意回家乡效力。

但是,要放弃一份在城市里稳定且收入颇丰的工作,一切从头做起,又谈何容易!”
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走出农村,又要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到农村,值得吗?当天晚上,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一直难以入睡。

可是,转念一想,如果连自己这样从家乡走出来的农林专业的大学生都不愿意回来工作,还有谁会愿意来呢?
不久后,他毅然辞去了在城里的工作,参加了尉氏县当年的大学生村官招考。

随后,被分配到该县永兴镇东范庄村,成了当地几十年来的第一个大学生村官。

成立专业合作社
——用知识带领村民致富
永兴镇东范庄村,是当地一个拥有20多个村民小组,人口达数千人的大村子。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里的农民守着大片的良田,生活却得不到改善。

不少村民结伴
外出打工,又造成了大量青壮年劳力的流失和农田的闲置。

入村以后,范军华积极学习“三农”政策,逐户访谈了解群众想法,掌握了宝贵的第一手
资料,萌生了进行土地流转,成立专业的种植合作社,进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想法。

2009年6月,他向尉氏县委组织部和永兴镇党委、政府递交了自己撰写的《关于东范庄村
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可行性报告》。

报告主要根据当前国家对农村的引导性政策,论述了当
地进行“土地流转”和“成立合作社”进而实现脱贫致富的可能性,受到县委组织部和镇党委
政府的充分肯定和赞许。

随后,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范军华经过多方努力以60万元资金在县工商局注册成立了“尉氏县新营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任合作社理事长。

一开始,范军华的合作社对东范庄村的农民们并没有多少吸引力。

范军华和村里的其他干
部一起挨家挨户地上门做工作。

“每天天刚朦朦亮就分头往农户家跑,直到农户都下地干活了
才回来吃早饭。

跟大伙儿讲解政策和合作社的优势,一遍不懂就讲两遍、三遍,工作一次做不
通就做两次、三次,”但不少村民还是觉得心里没底,一直犹豫和观望。

为了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范军华决定以市场为导向,有序地调整种植结构,抵御
市场风险,实现村民增产增收。

具体做法是:每户缴纳100元入社资金(相当于入股),年终
除退回本金之外还可以再分得20元红利。

此外,他还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对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采用直接从厂家采购,以出厂价加运费加微利供给农户的做法,做到“统一
供种、统一供肥、统一供药、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销售、信息共享”。

一年下来,仅农、资两项就使入社农户每户平均增收300元左右。

村民看到了直接的效益,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截至目前,该村的入社率达到了95%以上,而合作社的生产
合作单位也大大增加。

河南中种联丰种业有限公司、江西贵溪化肥有限公司、河北冠龙农化有
限公司、开封浪潮化工厂等厂家,都先后成为合作社的农资提供商或业务合作伙伴。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河南中种联丰种业有限公司在永兴镇繁育小麦良种已有多年的历史,但以前的繁育小麦地
块比较分散,缺乏统一协调和管理,生物学混杂和机械混杂比较严重,种子质量和纯度难以保证,村民的收入也难以提高。

范军华在进行细致的分析后,决定对种子种植户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耕作
和统一收割,并引进一套价值三十余万元的全自动化种子精选设备,完善仓储设施,为把东范
庄村建设成面积更大、质量更高的繁育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合作社的良种繁育面积已经达到了1.5万亩,每年繁育良种稳定在700万斤左右,
成为黄淮地区远近闻名的小麦种子繁育基地。

仅此一项,就使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户均增收上千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合作社为平台,把村民和土地资源整合起来,努力把东范庄建设
成为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的经济体,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质的飞跃。

”范军华颇为自信地说。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范军华因地制宜,努力在特色农业上下功夫。

东范庄村很早就有种植
红薯的历史和粉条生产的传统工艺。

无论从土质、气候、种植技术、加工工艺等方面都具备开
展粉条加工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2011年,范军华自费去信阳一家农业龙头企业考察高淀粉红薯品种,认真学习高淀粉红薯
种植和深加工技术。

回来之后,他信心满满地从南阳、禹州引进加工设备,注册成立了河南省
田益兴农业有限公司,并担任公司总经理。

以公司+农户+基地的形式发展红薯种植和农产品深
加工。

2014年,在他的带动下,东范庄村村民种植加工用高淀粉红薯500余亩,共生产淀粉20余万斤。

公司与农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相比种植玉米实现增收1500元/亩,当年即实现农
民增收70余万元。

2015年,公司实现年产值200余万元,纯利润50余万元。

“田益兴”牌纯红薯粉条所用
原料纯度高、品质佳,采用传统手工工艺精心制作,深受群众好评,在当地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其产品在当地各大超市和餐厅供不应求。

小村庄,大舞台。

范军华和他的合作社在特色农业的路子上越走越远。

去年,在他的带领下,东范庄又先后建起了20000余亩的养生小米加工基地和集种植、生产、观光于一体的500
亩梨园。

“东范庄村,再也不是过去那个穷村子了,”范军华颇为自豪地说,“我当初回到农村的
选择没有错,能在自己的家乡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我这个村官值了!”
责任编辑陈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