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精品课件 第2单元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索引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培养·史学思维 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时空坐标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学习要点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选官制度 (1)汉朝之前
史论史识 中国古代考核 制度的特点
1.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 ) 2.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位高权重,代表皇帝 巡行郡国,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 ) 3.明清官员考核制度严密,其中,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 √ ) 4.清朝都察院的主要职能是帮助皇帝监察百官。( √ )
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选官制度
会试 四书五经
2.考核制度
考满 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
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明朝
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 朝觐考察 和京官六年一次的
考察 京察 ,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清朝 考课 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 大计 ,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3.监察制度
御史台 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认知升华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最大不足在于它是皇权的附属品。监察 官员的职权、任命、免职等都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志,监察制度的推行并 不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安定,而是为了维护皇权。监察职能受制于 皇权,职能的发挥也取决于皇帝的重视程度和个人品质的好坏。
概念辨析 世官制与察举制 世官制是官职世袭的制度,这一制度决定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现象,官 吏被限定在贵族的范围内。世官制主要在战国之前实行。 察举制是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的制度,举荐的标 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这一制度自汉代实行,隋唐时期被科举制所取代。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教你读史
① 西周通过“大计法”对官员考核是官员考绩制度的起源 ② 唐朝通过“四善二十七最法”进行官员考核 ③ 宋代既有考课律法,又推行磨勘制 ④ 明清推行考满、考察、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提示 特点:道德标准与能力标准相结合;注重职务分类;考核与奖惩结合;考 课趋向制度化等。 弊端:强化下级官吏对上司依附性,形成官僚作风;重年资,轻贤能,压抑人才。
(2)宋朝
中央 承唐制设御史台
地方
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最初都是地方监察区
划分路作为监察区
变化 台谏合一 ,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认知升华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以隋唐为界,分为两大阶段:先秦至隋唐前, 以血缘关系、门第族望为主要依据,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隋唐至明清 以才学为选官的主要依据,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但无论是 哪一阶段,从本质上看,选官制度都是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
培养·史学思维
家国情怀——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现实意义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如何做好反腐倡廉工作时,指出“我们的先人 们早就认识到,反腐倡廉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监 察、御史、弹劾、谏官等方面的制度。这些制度有不少在历代反腐倡廉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们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推动世 唐朝时期,科举制被“东亚文化圈”国家采用,成为这些国家政治 界文明 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也产生了
较大影响
重才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学问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查,造 消 轻品 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极 官本位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 影 思想 存在 响 禁锢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
②察举分常科和 特科 。常科为岁举,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无固 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评价 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 豪强大族 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内容 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将州、郡
士人分为九等。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评价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 中央集权 。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
尹湾汉墓中《集簿》的发现为研究两汉时期的上计制度提供了迄今为止 第一份实物范本,而且是发现在内郡政府文书档案上,其文献价值更非同寻 常。木牍具体地反映了西汉晚期社会形态的各个层面,再现了西汉时期人 民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易错辨析 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的区别 从对象上看:前者是君对臣、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后者是臣对君的监督。 从地位上看:前者的机构、制度越来越完善,地位越来越重要;后者的作用 越来越小,直至被取消。 出现这种区别的关键在于中国封建社会皇权的不断强化,其他机构和制度 为加强皇权服务。
情境再现 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 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监察制度的主要发展。
提示 增加对御史的任职资格限制;强化御史的监察职责;台谏合一。
拓宽教材 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历史纵横”:明朝科举中出现南北卷制度,这一现象反映 了什么本质问题?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你读史
① 科举制的基本理念是公平 ② 科举制促进了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 内涵。
提示 科举制坚持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的原则,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 现象,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有利于寒门庶族参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认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拓宽教材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史料阅读”:史料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出现了怎样的弊端? 提示 以家世门第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形成门阀 政治。
情境再现 据《周礼》记载:“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 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提示 品德和能力。
图解历史 《集簿》
视角2中国古代考核制度的评价 材料 起源于西周的考绩制度,已有“大计法”作为对职官进行行政考核的 依据①。唐朝考绩奖惩制度臻于完善,一至九品流内官的考核标准是“四善 二十七最法”②,“四善”即德、慎、公、勤,是考核官员的道德标准,以确定 其对朝廷是否忠诚、效力;“二十七最”是依官员职务性质不同而界定不同 的要求,如“训导有方,生徒充业,为学官之最……赏罚严明,攻战必胜,为将 帅之最”等。官吏晋阶升级都要经过考课,合格者升迁,不合格者降级使用。 宋代考课制度中除相应考课律法外,还有循资考核的磨勘制③,“不问其功而 问其久”“官以资则庸人并进”。不少朝代明文规定考课官吏“取自上裁”,强 化了下级官吏归上司的依附性。明清时期考绩制度进一步发展,明有《考 满法》《考察法》,清有《京察法》《大计法》等④。
提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材料现象反映了南方作为经济重心的重要地 位。
图解历史 1.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2.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演变历程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
问题探究 视角1汉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材料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 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①……皆有孝悌廉公之行②。
位卑权重是其重要特点
认知升华 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对当今的公务员制度有重要的启示: ①加深对考核制度重要性的认识,提高考核主体的素质;②考核指导思想上, 要倡导开放式考核;③坚持德才兼备的考核原则;④注重考核指标的导向作 用;⑤考核指标要具有可量化性和可操作性。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选官制度:科举制
思想 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1.世官制,又称世卿世禄制,官位世袭,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 ) 2.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 √ ) 3.元朝科举入仕人数比例不高。( √ ) 4.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其中,殿试级别最高。(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是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 2.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以考试取人,扩大了用人范围,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 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3.元朝恢复科举制,明清时期科举制仍是选官的主要途径。
主题二 中国古代的官员管理
问题探究
视角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材料 自秦汉开始,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 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其主要职责是监察①。从汉武帝开始,监察与行政相 分离,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原则,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开创我国巡视监察 制度之先河②。自曹魏开始,监察向组织机构化方向发展,其标志是中央御 史台的设立③。
西周至春秋 春秋战国 秦朝
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 军功 大小授予官职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2)汉朝时期:察举制
时间 汉武帝时期 人为因素对选才有极大影响
①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内容 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摘编自《重视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经验》
教你读史 ① 秦汉时期,中央设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② 汉武帝时期,设十三州刺史监督地方 ③ 曹魏时期,中央御史台的设立标志着监察走向组织机构化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提示 特点:监察官员专职化;监察权独立(与行政分离);对地方巡视监察制 度化;组织机构化。
制举 进士
2.考核制度 (1)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唐朝以 品德 员,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2)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
3.监察制度 (1)隋唐
中央 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 御史大夫 地方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2.考核制度 (1)秦汉时期:上计制
郡国
(2)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
3.监察制度 中央 秦汉建立了以 御史大夫 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代表皇帝巡行郡国, 地方 依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1.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 体系,汉武帝时地方设刺史制度,加强对郡国官员的监督。 2.唐代考核官员重品德和才能,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宋代出现台 谏合一。唐宋在地方分设道、路监察区。 3.明清官员考核制度更加严密。明朝有考满和考察,清朝有京察和大计。 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
——摘编自毛强等《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理论升华】 中国古代官员管理对当今反腐倡廉建设的启示 (1)监察机构要独立,以保证监察公正。 (2)监察法律、法规要健全,以便依法监察。 (3)要加强对监察机构、监察活动的监督。 (4)严格选任监察官员,以防权力误用和滥用。 (5)监察方式要灵活,以使监察快速、高效。
——摘编自《后汉书》 教你读史
① 汉代选官重品德、才学、明法、意志谋略 ② 汉代选官注重孝悌于家、廉公于民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的选官制度较之前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
提示 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视角2科举制度的影响 材料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 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 ①……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 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 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②。
史论史识 1.中国古代选官 制度的演变
2.对科举制度的评价 社会整 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 合功能 动 推动儒
积 学发展 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 极 作 巩固国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各民 用 家统一 族的交融,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培养·史学思维 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时空坐标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学习要点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选官制度 (1)汉朝之前
史论史识 中国古代考核 制度的特点
1.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 ) 2.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位高权重,代表皇帝 巡行郡国,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 ) 3.明清官员考核制度严密,其中,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 √ ) 4.清朝都察院的主要职能是帮助皇帝监察百官。( √ )
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选官制度
会试 四书五经
2.考核制度
考满 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
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明朝
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 朝觐考察 和京官六年一次的
考察 京察 ,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清朝 考课 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 大计 ,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3.监察制度
御史台 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认知升华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最大不足在于它是皇权的附属品。监察 官员的职权、任命、免职等都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志,监察制度的推行并 不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安定,而是为了维护皇权。监察职能受制于 皇权,职能的发挥也取决于皇帝的重视程度和个人品质的好坏。
概念辨析 世官制与察举制 世官制是官职世袭的制度,这一制度决定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现象,官 吏被限定在贵族的范围内。世官制主要在战国之前实行。 察举制是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的制度,举荐的标 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这一制度自汉代实行,隋唐时期被科举制所取代。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教你读史
① 西周通过“大计法”对官员考核是官员考绩制度的起源 ② 唐朝通过“四善二十七最法”进行官员考核 ③ 宋代既有考课律法,又推行磨勘制 ④ 明清推行考满、考察、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提示 特点:道德标准与能力标准相结合;注重职务分类;考核与奖惩结合;考 课趋向制度化等。 弊端:强化下级官吏对上司依附性,形成官僚作风;重年资,轻贤能,压抑人才。
(2)宋朝
中央 承唐制设御史台
地方
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最初都是地方监察区
划分路作为监察区
变化 台谏合一 ,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认知升华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以隋唐为界,分为两大阶段:先秦至隋唐前, 以血缘关系、门第族望为主要依据,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隋唐至明清 以才学为选官的主要依据,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但无论是 哪一阶段,从本质上看,选官制度都是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
培养·史学思维
家国情怀——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现实意义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如何做好反腐倡廉工作时,指出“我们的先人 们早就认识到,反腐倡廉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监 察、御史、弹劾、谏官等方面的制度。这些制度有不少在历代反腐倡廉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们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推动世 唐朝时期,科举制被“东亚文化圈”国家采用,成为这些国家政治 界文明 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也产生了
较大影响
重才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学问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查,造 消 轻品 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极 官本位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 影 思想 存在 响 禁锢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
②察举分常科和 特科 。常科为岁举,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无固 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评价 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 豪强大族 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内容 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将州、郡
士人分为九等。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评价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 中央集权 。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
尹湾汉墓中《集簿》的发现为研究两汉时期的上计制度提供了迄今为止 第一份实物范本,而且是发现在内郡政府文书档案上,其文献价值更非同寻 常。木牍具体地反映了西汉晚期社会形态的各个层面,再现了西汉时期人 民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易错辨析 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的区别 从对象上看:前者是君对臣、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后者是臣对君的监督。 从地位上看:前者的机构、制度越来越完善,地位越来越重要;后者的作用 越来越小,直至被取消。 出现这种区别的关键在于中国封建社会皇权的不断强化,其他机构和制度 为加强皇权服务。
情境再现 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 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监察制度的主要发展。
提示 增加对御史的任职资格限制;强化御史的监察职责;台谏合一。
拓宽教材 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历史纵横”:明朝科举中出现南北卷制度,这一现象反映 了什么本质问题?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你读史
① 科举制的基本理念是公平 ② 科举制促进了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 内涵。
提示 科举制坚持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的原则,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 现象,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有利于寒门庶族参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认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拓宽教材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史料阅读”:史料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出现了怎样的弊端? 提示 以家世门第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形成门阀 政治。
情境再现 据《周礼》记载:“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 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提示 品德和能力。
图解历史 《集簿》
视角2中国古代考核制度的评价 材料 起源于西周的考绩制度,已有“大计法”作为对职官进行行政考核的 依据①。唐朝考绩奖惩制度臻于完善,一至九品流内官的考核标准是“四善 二十七最法”②,“四善”即德、慎、公、勤,是考核官员的道德标准,以确定 其对朝廷是否忠诚、效力;“二十七最”是依官员职务性质不同而界定不同 的要求,如“训导有方,生徒充业,为学官之最……赏罚严明,攻战必胜,为将 帅之最”等。官吏晋阶升级都要经过考课,合格者升迁,不合格者降级使用。 宋代考课制度中除相应考课律法外,还有循资考核的磨勘制③,“不问其功而 问其久”“官以资则庸人并进”。不少朝代明文规定考课官吏“取自上裁”,强 化了下级官吏归上司的依附性。明清时期考绩制度进一步发展,明有《考 满法》《考察法》,清有《京察法》《大计法》等④。
提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材料现象反映了南方作为经济重心的重要地 位。
图解历史 1.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2.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演变历程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
问题探究 视角1汉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材料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 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①……皆有孝悌廉公之行②。
位卑权重是其重要特点
认知升华 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对当今的公务员制度有重要的启示: ①加深对考核制度重要性的认识,提高考核主体的素质;②考核指导思想上, 要倡导开放式考核;③坚持德才兼备的考核原则;④注重考核指标的导向作 用;⑤考核指标要具有可量化性和可操作性。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选官制度:科举制
思想 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1.世官制,又称世卿世禄制,官位世袭,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 ) 2.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 √ ) 3.元朝科举入仕人数比例不高。( √ ) 4.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其中,殿试级别最高。(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是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 2.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以考试取人,扩大了用人范围,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 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3.元朝恢复科举制,明清时期科举制仍是选官的主要途径。
主题二 中国古代的官员管理
问题探究
视角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材料 自秦汉开始,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 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其主要职责是监察①。从汉武帝开始,监察与行政相 分离,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原则,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开创我国巡视监察 制度之先河②。自曹魏开始,监察向组织机构化方向发展,其标志是中央御 史台的设立③。
西周至春秋 春秋战国 秦朝
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 军功 大小授予官职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2)汉朝时期:察举制
时间 汉武帝时期 人为因素对选才有极大影响
①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内容 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摘编自《重视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经验》
教你读史 ① 秦汉时期,中央设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② 汉武帝时期,设十三州刺史监督地方 ③ 曹魏时期,中央御史台的设立标志着监察走向组织机构化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提示 特点:监察官员专职化;监察权独立(与行政分离);对地方巡视监察制 度化;组织机构化。
制举 进士
2.考核制度 (1)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唐朝以 品德 员,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2)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
3.监察制度 (1)隋唐
中央 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 御史大夫 地方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2.考核制度 (1)秦汉时期:上计制
郡国
(2)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
3.监察制度 中央 秦汉建立了以 御史大夫 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代表皇帝巡行郡国, 地方 依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1.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 体系,汉武帝时地方设刺史制度,加强对郡国官员的监督。 2.唐代考核官员重品德和才能,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宋代出现台 谏合一。唐宋在地方分设道、路监察区。 3.明清官员考核制度更加严密。明朝有考满和考察,清朝有京察和大计。 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
——摘编自毛强等《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理论升华】 中国古代官员管理对当今反腐倡廉建设的启示 (1)监察机构要独立,以保证监察公正。 (2)监察法律、法规要健全,以便依法监察。 (3)要加强对监察机构、监察活动的监督。 (4)严格选任监察官员,以防权力误用和滥用。 (5)监察方式要灵活,以使监察快速、高效。
——摘编自《后汉书》 教你读史
① 汉代选官重品德、才学、明法、意志谋略 ② 汉代选官注重孝悌于家、廉公于民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的选官制度较之前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
提示 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视角2科举制度的影响 材料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 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 ①……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 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 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②。
史论史识 1.中国古代选官 制度的演变
2.对科举制度的评价 社会整 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 合功能 动 推动儒
积 学发展 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 极 作 巩固国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各民 用 家统一 族的交融,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