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敏:敏捷,勤快
而:表并列
就:靠近
于:对于(在)
焉:语气助词
正:修正
通“矣”,了
已: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状后=于事敏而于言慎
文白对译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基斯坦和古希腊开始奠基,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
2
传统国学深入人心,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组学科月正在筹备一场以“辨诸子驳杂之文,悟百家说理意趣”为主题的展览,现需要各班级制作一块宣传展板。本单元课文中的先秦诸子作品是重要的素材来源。请你和你的小组成员深入研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兼爱》等篇目,提取先哲们的智慧思想,并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设计生成一个富有创意和教育意义的展板。
个性原因
历史背景
老子、庄子思想观念比较
对道的尊崇;顺应自然的自然观;追求内心的平静;超脱的处事态度
老子偏向于自然哲学与政治,庄子偏向于个人精神世界与人生态度;老子简洁隐晦,庄子富有想象力与文学性
个性原因
历史背景
对比一:
30
探究3:结合文本以及相关拓展资料,分析比较本单元各家立身处世的异同。
原因分析
孔子
孟子
曾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礼崩乐坏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君主行暴政
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民可见欲,争名夺利
仁义礼乐残,纯朴道德废
不相爱
解决方案
为政以德为国以礼克己复礼为仁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人之有是四端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文白对译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一言:一个字。言,字。行:实践。恕: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实践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文白对译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小心,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请教,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饱:饱足
安:安逸,舒适
3
任务要求: 一、深入研读作品,分析其中的核心思想、文学特色及当代启示,为展区内容设计做准备。 二、展区内容设计,包括文字展区、图画展区、互动体验区等。 三、讲解与分享。讲解环节由最佳讲解员为参观者介绍孔、孟、老、庄、墨作品的背景、内容、思想特点、言说方式、论述策略和思想价值,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四、撰写总结。将自己对于先请诸子的理解感悟撰写成八百字的心得体会,班级整体形成关于先秦诸子的阅读分享集。
提倡仁、礼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
“大人之学”的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
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等
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性
都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28
探究3:结合文本以及相关拓展资料,分析比较本单元各家立身处世的异同。
任务一 诵读吟咏,探各家立身处世之异同
同
异
产生差异的原因
孔子、《大学之道》、孟子思想观念比较
①知:同智。
文白对译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顏渊》)
克已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一日:一旦。归:称赞。称许。目:条目,细则。事:实践。从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无用之为大用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请先回顾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各家给出的良方《<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异同。
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观点的共同之处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仁、诗教、君子、礼、义、恕等
任务一 诵读吟咏,探各家立身处世之异同
【百家争鸣】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所具有代表性的家族,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十二章: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
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
勇于担当
锲而不舍
仁、智、勇
自我约束
推己及人
向诗而学
文本探究
十二章的核心概念
《论语》十二章
君子人格(第4、5、6、7、9章)
君子之学(第1、3、8、12章)
君子与“仁”(第2、10、11章)
文本探究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关拓展资料,分析比较本单元各家立身处世的异同。
任务一 诵读吟咏,探各家立身处世之异同
同
异
产生差异的原因
孔子、《大学之道》、孟子思想观念比较
个性原因
历史背景
老子、庄子思想观念比较
个性原因
历史背景
对比一:
请先回顾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各家给出的良方
儒家
道家
墨家
①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②而:表并列。 ③以为:把…作为。④已:停止
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文白对译
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课堂引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
1.孔子,名 ,字 ,春秋时期鲁国人,是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张 ,
丘
仲尼
儒
仁
礼治
2.《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①未成一篑(kui):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②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③平地:填平洼地。④覆:倾倒。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任务一 诵读吟咏,探各家立身处世之异同
同
异
产生差异的原因
儒道比较
儒墨比较
道墨比较
对比二:
31
探究3:结合文本以及相关拓展资料,分析比较本单元各家立身处世的异同。
第五章:君子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自我反省
第六章: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谨言慎行
重视仁德
追求真理
重义轻利
自我反省
表里如一
文本探究
第七章:仁为己任,意志坚强
第八章: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第九章:君子的基本品质:仁、智、勇
第十章:实行仁的途径:克己复礼
第十一章:君子的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白对译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①质:质朴。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语录
弟子
再传弟子
大学
中庸
孟子
温故知新
文意理解
探究2:梳理文本,解决疑难字词,并思考孔子提出了哪些人生的基本道理和立身处世的原则? 阶段任务一:
1.流畅正确朗读。2.翻译全段。3.指出重点字词的意思和特殊句式。4.理解并用几个字总结孔子阐发的道理。
文白对译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兼爱》
9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②夫:那③兴:指激发人的感情④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⑤群:提高人的人际交往能力。⑥怨:指讽刺时政。⑦迩(ěr):近。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6
探究1:这几篇文本中的观点分别代表哪个阶级、阶层的主张?
任务一 诵读吟咏,探各家立身处世之异同
代表阶级、阶层
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7
探究2:梳理文本,解决疑难字词,并思考处于不同阶层的先秦诸子都提出了哪些人生的基本道理和立身处世的原则?请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表格,设计思维导图。
任务一 诵读吟咏,探各家立身处世之异同
道:学问、人生哲理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喻:通晓,明白。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缺点。”
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判断句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齐:形作动,看齐。内:名作状,在心里。
诵读吟咏,探各家立身处世之异同
梳理概括,绘诸子学说理念之精髓
含英咀华,抒青年智慧启迪之心得
借古观今,思今朝为人处事之准则
4
预习:一、阅读课文,完成导学案二、在每篇课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结合生活谈谈自己的想法。每日家庭作业:整理每节课的重点字词及特殊句式,本单元结束将进行测试检查
5
探究1:这几篇文本中的观点分别代表哪个阶级、阶层的主张?
反问句
20
探究2:孔子都提出了哪些人生的基本道理和立身处世的原则?
任务一 诵读吟咏,探各家立身处世之异同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论语〉十二章》
文本探究
第一章: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谈论礼乐,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
第三章:君子之道: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
第四章: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
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
个性原因
历史背景
老子、庄子思想观念比较
个性原因
历史背景
对比一:
29
探究3:结合文本以及相关拓展资料,分析比较本单元各家立身处世的异同。
任务一 诵读吟咏,探各家立身处世之异同
同
异
产生差异的原因
孔子、《大学之道》、孟子思想观念比较
都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从仁与礼、三纲领与八条目到不忍人之心——四端——仁政越来越具体
而:表并列
就:靠近
于:对于(在)
焉:语气助词
正:修正
通“矣”,了
已: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状后=于事敏而于言慎
文白对译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基斯坦和古希腊开始奠基,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
2
传统国学深入人心,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组学科月正在筹备一场以“辨诸子驳杂之文,悟百家说理意趣”为主题的展览,现需要各班级制作一块宣传展板。本单元课文中的先秦诸子作品是重要的素材来源。请你和你的小组成员深入研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兼爱》等篇目,提取先哲们的智慧思想,并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设计生成一个富有创意和教育意义的展板。
个性原因
历史背景
老子、庄子思想观念比较
对道的尊崇;顺应自然的自然观;追求内心的平静;超脱的处事态度
老子偏向于自然哲学与政治,庄子偏向于个人精神世界与人生态度;老子简洁隐晦,庄子富有想象力与文学性
个性原因
历史背景
对比一:
30
探究3:结合文本以及相关拓展资料,分析比较本单元各家立身处世的异同。
原因分析
孔子
孟子
曾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礼崩乐坏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君主行暴政
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民可见欲,争名夺利
仁义礼乐残,纯朴道德废
不相爱
解决方案
为政以德为国以礼克己复礼为仁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人之有是四端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文白对译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一言:一个字。言,字。行:实践。恕: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实践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文白对译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小心,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请教,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饱:饱足
安:安逸,舒适
3
任务要求: 一、深入研读作品,分析其中的核心思想、文学特色及当代启示,为展区内容设计做准备。 二、展区内容设计,包括文字展区、图画展区、互动体验区等。 三、讲解与分享。讲解环节由最佳讲解员为参观者介绍孔、孟、老、庄、墨作品的背景、内容、思想特点、言说方式、论述策略和思想价值,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四、撰写总结。将自己对于先请诸子的理解感悟撰写成八百字的心得体会,班级整体形成关于先秦诸子的阅读分享集。
提倡仁、礼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
“大人之学”的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
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等
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性
都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28
探究3:结合文本以及相关拓展资料,分析比较本单元各家立身处世的异同。
任务一 诵读吟咏,探各家立身处世之异同
同
异
产生差异的原因
孔子、《大学之道》、孟子思想观念比较
①知:同智。
文白对译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顏渊》)
克已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一日:一旦。归:称赞。称许。目:条目,细则。事:实践。从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无用之为大用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请先回顾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各家给出的良方《<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异同。
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观点的共同之处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仁、诗教、君子、礼、义、恕等
任务一 诵读吟咏,探各家立身处世之异同
【百家争鸣】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所具有代表性的家族,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十二章: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
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
勇于担当
锲而不舍
仁、智、勇
自我约束
推己及人
向诗而学
文本探究
十二章的核心概念
《论语》十二章
君子人格(第4、5、6、7、9章)
君子之学(第1、3、8、12章)
君子与“仁”(第2、10、11章)
文本探究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关拓展资料,分析比较本单元各家立身处世的异同。
任务一 诵读吟咏,探各家立身处世之异同
同
异
产生差异的原因
孔子、《大学之道》、孟子思想观念比较
个性原因
历史背景
老子、庄子思想观念比较
个性原因
历史背景
对比一:
请先回顾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各家给出的良方
儒家
道家
墨家
①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②而:表并列。 ③以为:把…作为。④已:停止
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文白对译
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课堂引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
1.孔子,名 ,字 ,春秋时期鲁国人,是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张 ,
丘
仲尼
儒
仁
礼治
2.《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①未成一篑(kui):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②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③平地:填平洼地。④覆:倾倒。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任务一 诵读吟咏,探各家立身处世之异同
同
异
产生差异的原因
儒道比较
儒墨比较
道墨比较
对比二:
31
探究3:结合文本以及相关拓展资料,分析比较本单元各家立身处世的异同。
第五章:君子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自我反省
第六章: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谨言慎行
重视仁德
追求真理
重义轻利
自我反省
表里如一
文本探究
第七章:仁为己任,意志坚强
第八章: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第九章:君子的基本品质:仁、智、勇
第十章:实行仁的途径:克己复礼
第十一章:君子的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白对译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①质:质朴。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语录
弟子
再传弟子
大学
中庸
孟子
温故知新
文意理解
探究2:梳理文本,解决疑难字词,并思考孔子提出了哪些人生的基本道理和立身处世的原则? 阶段任务一:
1.流畅正确朗读。2.翻译全段。3.指出重点字词的意思和特殊句式。4.理解并用几个字总结孔子阐发的道理。
文白对译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兼爱》
9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②夫:那③兴:指激发人的感情④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⑤群:提高人的人际交往能力。⑥怨:指讽刺时政。⑦迩(ěr):近。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6
探究1:这几篇文本中的观点分别代表哪个阶级、阶层的主张?
任务一 诵读吟咏,探各家立身处世之异同
代表阶级、阶层
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7
探究2:梳理文本,解决疑难字词,并思考处于不同阶层的先秦诸子都提出了哪些人生的基本道理和立身处世的原则?请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表格,设计思维导图。
任务一 诵读吟咏,探各家立身处世之异同
道:学问、人生哲理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喻:通晓,明白。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缺点。”
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判断句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齐:形作动,看齐。内:名作状,在心里。
诵读吟咏,探各家立身处世之异同
梳理概括,绘诸子学说理念之精髓
含英咀华,抒青年智慧启迪之心得
借古观今,思今朝为人处事之准则
4
预习:一、阅读课文,完成导学案二、在每篇课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结合生活谈谈自己的想法。每日家庭作业:整理每节课的重点字词及特殊句式,本单元结束将进行测试检查
5
探究1:这几篇文本中的观点分别代表哪个阶级、阶层的主张?
反问句
20
探究2:孔子都提出了哪些人生的基本道理和立身处世的原则?
任务一 诵读吟咏,探各家立身处世之异同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论语〉十二章》
文本探究
第一章: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谈论礼乐,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
第三章:君子之道: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
第四章: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
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
个性原因
历史背景
老子、庄子思想观念比较
个性原因
历史背景
对比一:
29
探究3:结合文本以及相关拓展资料,分析比较本单元各家立身处世的异同。
任务一 诵读吟咏,探各家立身处世之异同
同
异
产生差异的原因
孔子、《大学之道》、孟子思想观念比较
都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从仁与礼、三纲领与八条目到不忍人之心——四端——仁政越来越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