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星海学校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星海学校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截至2019年7月6日,中国世界遗产已达55项,与意大利并列为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其中北京人遗址是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
其入选的理由是
A.已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B.学会人工取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C.最早学会种植水稻,建造房屋,进入农耕社会
D.掌握了磨光钻孔技术,步入了新石器时代
2.考古学家一致认为在河姆渡遗址出图的骨耜是用来翻地的工具,上面还应该有一根木柄,根据生产常识,你认为木柄的正确安装方式是()
A.B.
C.D.
3.考古学研究在补史、证史方面具有功用。
某同学研究某一主题时,搜集的下列图片,所反映的主题可能是()
①北京人头盖骨化石②河姆渡遗址陶器③黄帝
A.原始农耕生活B.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
C.中华文明的起源D.早期国家的产生
4.对于武王伐纣的时间史学界争论不休。
《韩非子》中记载:“武王将素甲三千,战一日,而破纣之国。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的利簋,底部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
这表明A.历史研究应以实物史料为主B.文字史料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
C.历史研究应以文字史料为主 D.历史研究需要不同的声音与观点
5.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
请根据下图中的内容,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标题()
A.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建B.夏商周: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帝国的衰落与分裂D.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的时代
6.他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曾被吴王夫差击败,屈服求和,入臣于吴。
回国后发奋图强,灭掉吴国,成为霸主。
下列与他有关的成语是
A.朝秦暮楚B.退避三舍C.卧薪尝胆D.纸上谈兵
7.战国时,它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它是()
A.灵渠B.都江堰C.大运河D.永济渠
8.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平台,各家学派在此进行交流与论辩。
该现象体现了
A.统一思想B.变法图强C.兼并战争D.百家争鸣
9.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
一直存在到20世纪。
如果说中国的西方名宇(China)由秦(Ch'in)而来,那是恰当的。
“深刻而持久的印记”是指()
A.统一货币B.车同轨
C.实行中央集权制度D.修建长城
10.下列措施与秦朝速亡有关联的是()
①统一文字
②修建长城
③沉重赋税
④严刑苛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1.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材料中提到的做法被称为()
A.“推恩”B.“无为”C.“休养生息”D.“分封”
12.《汉书·文帝纪》中记载:”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
”材料主要体现了文景时期
A.轻徭薄赋B.以德化民C.勤俭治国D.以农为本
13.以下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部分结构图。
图中①②表示的朝代依次是
A.春秋东晋B.东周西晋C.战国东晋D.东周新朝
14.发生在东汉末年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
① 巨鹿之战② 官渡之战③ 赤壁之战④ 淝水之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5.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志,除了大量阅读国家藏书,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历史资料,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
由此可见司马迁()
A.侧重收集逸闻轶事B.具有史料考证意识
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16.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下列与“汉武”无关
..的是
A.削弱相权B.设刺史
C.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D.设西域都护
17.下表展示了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到曹魏建立前的几十年间的人口数量变化,引起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18.以下四项史实,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A.火烧赤壁——三国鼎立B.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
C.八王之乱——西晋衰落D.外戚宦官交替掌权——西汉灭亡
19.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这些成语来历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牧野之战B.城濮之战C.淝水之战D.巨鹿之战
20.下面是张燕同学制作的历史人物简介的知识卡片,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人物:祖冲之
B.身份:杰出科学家
C.生活时代:南朝
D.主要成就: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擅长绘画,代表作《女史箴图》
二、解答题
21.北京人
材料一①北京人长相还类似古猿,前额低平、颧骨突出、嘴部前伸。
他们一般居住在山洞里。
②白天,男人(暂且称为人)拿着木棒、各种石器围捕、砍砸鹿等猎物。
③女人出去采摘,老人和孩子留下来看守火种,他们一般在洞内和洞口各堆设1个火堆,用来照
明、取暖和驱赶野兽。
晚上,男人女人各自带着成果回来,围着篝火分享食物。
材料二“北京人”的化石和遗存物(下图)
(1)依据材料一、二,历史小组的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用文字描述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请你为他们的描述寻找证据,填写图片序号即可。
能为描述①提供考古依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图号)
能为描述②提供考古依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图号)
能为描述③提供考古依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图号)
(2)由上述探究可知,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
22.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说出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则材料所反映的两项内容。
材料三“商君治秦,……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3)根据材料三以及所学知识,分析商君治秦的历史作用。
材料四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4)根据材料四以及所学知识,说出秦统一中国后采取哪些措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材料五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一种刑罚)左趾,没入其器物。
”
——《汉书·食货志》(5)根据材料五及所学知识,说出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23.农业是经济的命脉,历代政府都注重农业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盂子》中记载了“许子以铁耕”之事实。
《国策》记“秦以牛田,水通粮”;孔子弟子中有司马耕字牛者,亦为一旁证。
进入战国时期,牛耕更盛。
——钱穆《战国经济史》材料二秦孝公十ニ年(前350年)商狭开始了第二次变法。
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度井田、开阡陌,改草黄族领主土地所有制,从法律上确立新的封建地主制的土地制度。
进一步消除了农民对责族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之成为秦国国君控制下的臣民。
——摘编自李玉环《商染的财政改革》材料三两汉时期,南方的农业生产比较落后,以种水稻为主,“火耕水耨”。
东晋建立前后自北方南来的人口中,有许多农民,为开发南方增添了大量的劳动力。
他们南来,带来了北方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因之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1)据材料一推论当时农业生产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大大促进农业发展,引社会变革,促使当时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繁荣景象?
(2)据材料二概括商在经济上推行了什么改革措施?对秦国有何积极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概括其变化的原因。
该现象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第一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由于北京人遗址是已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选项A符合题意;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不会人工取火,排除B;最早学会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排除C;最早掌握了磨光钻孔技术的是山顶洞人,排除D。
故选A。
2.A
解析: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骨耜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肿骨制成的。
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
柄部凿一横孔,刃部凿两竖孔。
横孔插入一根横木,用藤条捆绑固定。
两竖孔中间安上木柄(即来),再用藤条捆绑固定。
故A符合题意;B项的横木应该竖着插进横孔里,故B不符合题意;C项的横木应该竖着插进横孔里,不是平放在骨头上面,故C不符合题意;D项的横木应该竖着插进横孔里,不是穿进骨头里面,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C
解析:C
【详解】
北京人是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河姆渡是我国新石器时期文明的代表,黄帝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被称为“人文初祖”,所以这些综合在一起能够体现中华文明的起源,故选C;材料中没有农业生产工具,不能体现农耕生活,排除A;黄帝不算是早期人类的代表,排除B;截止到黄帝时期,我国还没有产生国家,排除D。
4.B
解析:B
【详解】
利簋底部的铭文和《韩非子》记载相互印证确定了武王伐纣的时间,这说明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相互印证,故选B;材料体现的是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相互印证,AC体现了一种史料的作用,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史料的研究,而不是历史研究的观点,排除D。
5.B
解析: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我国的青铜时代指的是夏、商、西周时期,殷墟与甲骨文是属于商朝,甲骨文是商朝文字,礼乐文明是商周时期的文化,封建源于西周的封邦建国,即西周的分封制。
而封建社会开始出现与东周后期的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所以,题干涉及的是在我国的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项符合题意;题干内容与秦朝、汉朝无关,A项排除;帝国的衰落与分裂指的是东汉,C项排除;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的时代指的是民族大融合,出现的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D排除。
故选择B。
6.C
解析:C
【详解】
根据“曾被吴王夫差击败,屈服求和,入臣于吴。
回国后发奋图强,灭掉吴国,成为霸主”可得出这与越王勾践,吴王夫差有关,属于“卧薪尝胆”的典故,C项正确;朝秦暮楚讲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国的故事,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退避三舍讲的是晋楚之间的故事,排除B项;纸上谈兵指的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只照搬兵书,不知变通。
故D项错误。
故选C。
7.B
解析:B
【详解】
根据材料中“战国”“成都平原”“谓之天府”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主持修筑了都江堰,它是具有防洪、灌溉等功能的综合性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B项正确;为开拓岭南地区,秦朝时修建了灵渠,排除A项;大运河通常指的是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排除C项;永济渠是隋朝大运河的一部分,排除D 项。
故选B项。
8.D
解析:D
【详解】
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
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故排除A,D符合题意;法家思想主张变法图强,材料无关兼并战争的信息,排除BC。
故选D。
9.C
解析: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历代王朝沿用,影响深远,一直存在到20世纪,故这一印记是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故C正确;统一货币、车同轨,秦始皇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举措,故A、B错误;秦为了抵御匈奴修建长城,是我国的伟大文化遗产,不符合题干主旨,故D错误。
综上故选C。
10.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
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
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
所以秦朝的措施与秦朝速亡有关联的有②③④。
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秦朝速亡无关,①不符合题意。
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1.A
解析: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公开对抗中央,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为了解决这种现状,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
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A正确;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B排除;为了巩固
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灭亡的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C排除;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域,周王实行分封制。
D排除;故选A。
12.C
解析:C
【详解】
根据题干“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可知,材料体现了汉文帝主张节俭,反对浪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帝和景帝时期,他们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
因此,材料主要体现了文景时期的勤俭治国,故选C项;ABD项虽然也是文景之治的原因,但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这些内容,排除ABD项。
故选C 项。
13.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朝代更替顺序为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新朝、东汉、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后蜀、南唐、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朝、明朝、清朝。
故①应为东周,②为新朝。
故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4.B
解析: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军与袁绍军在官渡发生的决战,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故②③正确;巨鹿之战和淝水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但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大起义时期,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故①④错误。
综上故选B。
15.B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志,除了大量阅读国家藏书,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历史资料,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
选项B符合题意;由“大量阅读国家藏书,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历史资料”,可知与ACD内容不符,故选B。
16.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汉宣帝时设立西域都护,D项符合题意;汉武帝时,削弱相权,设刺史,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创立了汉武盛世,排除ABC三项。
选D项。
17.A
解析:A
【详解】
依据题干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由于皇帝大多年幼,导致政局动荡,三国前期争霸战争不断,使得北方人口为了躲避战乱,不断南迁,A符合题意;BCD 三项的内容不是题干表格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故选A。
18.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宦官交替掌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与西汉灭亡没有内在联系,故D符合题意;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
因此,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故A不符合题意;公元前207,秦朝末期的巨鹿之战。
是秦末战争中项羽以少胜多,消灭秦军主力的一次决定性战役,故B不符合题意;晋武帝死后,继承者晋惠帝没有执政能力,西晋中央立即爆发了争夺实际控制权力的斗争,八名王族先后开始争夺权力相互攻杀,“八王之战”先后进行了16年,破坏了社会经济,西晋统治了大为削弱,加剧了民族矛盾和西晋的灭亡,西晋从此衰落。
故C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故D正确。
19.C
解析: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淝水之战时期,苻坚以“投鞭断流”表明其军队强大;苻坚望东晋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是晋兵,胆战心惊,最后溃败,一路上“风声鹤唳”,故C符合题意;牧野之战,它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与题干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
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
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D
解析:D
【详解】
根据图片可知,这是祖冲之。
他是南朝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女史箴图》的作者是顾恺之,D项错误,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故选D项。
二、解答题
21.(1)①图一图二
②图四图五
③图三
(2)化石。
【详解】
(1)①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图一图二,能证明北京人长相还类似古猿,前额低平、颧骨突出、嘴部前伸。
他们一般居住在山洞里。
从而得出正确的
解析:(1)①图一图二
②图四图五
③图三
(2)化石。
【详解】
(1)①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图一图二,能证明北京人长相还类似古猿,前额低平、颧骨突出、嘴部前伸。
他们一般居住在山洞里。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②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图四图五,能证明白天,男人(暂且称为人)拿着木棒、各种石器围捕、砍砸鹿等猎物。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③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图三,能证明女人出去采摘,老人和孩子留下来看守火种,他们一般在洞内和洞口各堆设1个火堆,用来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
晚上,男人女人各自带着成果回来,围着篝火分享食物。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2)依据所学可知,远古人类没有文字,没有史书记载人类起源,神话和史书依靠口口相传,许多不可信;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化石。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北京人生产生活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22.(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使秦朝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或者答
解析:(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使秦朝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或者答出“国富兵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
(5)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或实行盐铁专卖或平抑物价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图片是铁质农具、牛耕。
铁质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根据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可得出反映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根据材料“……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可得出反映的是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根据材料三“商君治秦,……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商鞅变法使秦朝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4)根据材料四“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结合所学知识,秦统一中国后采取的经济方面的措施:统一度量衡;根据图示可知经济方面的措施: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
(5)根据材料五“……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一种刑罚)左趾,没入其器物。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卖;平抑物价等措施。
23.(1)铁制农具和牛耕;百家争鸣。
(2)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积极作用:废除了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奴隶主所有制,确立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
(3)变化:落后到很大的发展;原因
解析:(1)铁制农具和牛耕;百家争鸣。
(2)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积极作用:废除了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奴隶主所有制,确立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
(3)变化:落后到很大的发展;原因: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许子以铁耕”“ 孔子弟子中有司马耕字牛者,亦为一旁证。
进入战国时期,牛耕更盛”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农业生产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新现象;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耕。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这一现象大大促进农业发展,引社会变革,促使当时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依据材料二“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废井田、开阡陌,改革贵族领主土地所有制”分析可知,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改革措施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据材料“从法律上确立新的封建地主制的土地制度。
进一步消除了农民对贵族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分析可知,对秦国的积极作用是基本上废除了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奴隶主所有制,确立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
(3)依据材料三“两汉时期,南方的农业生产比较落后,以种水稻为主,火耕水
耨”“ 因之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分析可知,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由两汉时期的落后到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据材料“北方南来的人口中,有许多农民,为开发南方增添了大量的劳动力。
他们南来,带来了北方进的生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