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3单元教学设计: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设计分层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2.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和解读文学作品,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现实关注度和责任感。
-通过学习文学家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坚持真理、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
-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学的社会功能,理解文学与时代、与社会、与人生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批判性地吸收传统文化,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选择一部明清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进行改编并排练成短剧。要求学生在改编过程中,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紧凑,展现小说的社会价值和艺术魅力。
4.研究性学习:请学生针对本节课所学的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例如:诗词中的自然景观描绘、元曲的社会现实反映、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等。要求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收集相关资料,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研究报告。
-古代文学作品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民情感。
-文学鉴赏不仅仅是欣赏美,更是理解历史、感悟人生的重要途径。
-学生应该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文学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批评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我特此布置以下作业:
-实践活动:开展文学创作、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反思:通过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水平。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文学创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表达,培养其自信、自主的学习态度。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经过之前的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往往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对文学史的整体把握和深入理解仍有待提高。学生对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样式已有初步认识,但对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艺术特色和思想价值的理解尚处于表面层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4.针对学生对文学史的整体把握不足的问题,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时间轴、思维导图等,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样式的基本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些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和思想价值。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文学学习情境,增强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运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学作品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结合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我会给出以下讨论主题:
-分析你所选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反映的历史背景。
-探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所代表的社会阶层或价值观。
-评价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学生将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进行资料搜集、观点阐述和讨论总结。我会在各组之间巡回指导,确保讨论的深入和有效。
在视频结束后,我会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视频中的场景和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你觉得这段视频与我们所学的哪个时期的文学作品相关?
-通过这段视频,你能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哪些特点?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我将系统地讲授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我会结合教材中的内容,通过PPT展示、文学作品朗读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构建起文学史的知识框架。
5.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红楼梦》全本,关注书中的人物关系、故事情节以及社会背景。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书评,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文学作品。
-增强学生的创作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在合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视野,提升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能够概述唐宋诗词的艺术特色,如格律、意境等。
-能够分析元曲的戏剧结构和音乐特点。
-能够解读明清小说的叙事技巧和社会意义。
2.技能层面: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学批评能力。学生应能够:
-利用历史资料,评述文学作品的历史价值。
-独立或合作进行文学创作,如仿写古诗词,创作小故事等,以加深对文学体裁的理解。
2.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开展文学创作活动,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学习文学表达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信。
1.唐宋诗词:我会重点介绍唐诗的格律、意境以及宋词的抒情性和音乐美,通过分析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人的作品,让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魅力。
2.元曲:我会讲解元曲的戏剧结构和音乐特点,以关汉卿的《窦娥冤》为例,分析其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艺术成就。
3.明清小说:我会着重讲述明清小说的叙事技巧和丰富的社会内容,以《红楼梦》为例,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社会寓意。
-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文学作品的展示和分享。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角色扮演等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文学史的发展过程,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
-使用时间轴、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构建文学史的知识框架。
-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针对特定文学作品进行深度解读。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古代文人的生活情境,增进对文学创作背景的理解。
-唐宋诗词的艺术特色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元曲的戏剧结构和音乐特色,以及它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明清小说的叙事技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揭示。
2.难点: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深层含义时,往往难以将其与历史背景相结合,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四)课堂练习
讨论结束后,我会安排课堂练习,旨在巩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批评能力。练习包括:
-选取一首唐宋诗词,让学生进行朗读并分析其艺术特色。
-以元曲《马丹阳三度任风子》为例,让学生尝试创作一段曲词,体验元曲的创作过程。
-对比分析《红楼梦》中两个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我会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并对他们在讨论和练习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反馈。
2.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相关文学作品的视频或音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知识传授:介绍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样式的发展背景和基本特点,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深入解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如作者生平、作品背景、艺术特色等,突破难点知识。
-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将通过一段视频资料导入新课,这段视频选自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旨在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视频中精美的服饰、古色古香的建筑以及人物的情感表现,将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古代文学场景。
1.写作练习: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宋诗词,通过分析其意境、格律、用词等艺术特色,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鉴赏文章。要求学生在文章中结合诗词的历史背景,阐述自己的感悟和认识。
2.创作实践:以元曲《马丹阳三度任风子》为蓝本,请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曲词,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主题。要求学生遵循元曲的结构和韵律,体现创作的新意。
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文学素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我也会在课后关注学生的作业进度,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3单元教学设计: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层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唐宋时期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样式的基本特点及其代表作。学生需掌握重要文学家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如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等,了解这些文学样式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