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因素管理在小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1月上护理研究
危险因素管理在小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李琨,王薇,王敬
济南市莱钢医院,山东 济南 271100
【摘要】目的:危险因素管理在小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小儿科42例护理人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引入危险因素管理,对比两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人员理论、实践能力评分。
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为3.57%,对照组为12.5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护理人员理论能力评分为(42.7±5.2),实践能力评分为(43.7±4.6),对照组护理人员理论能力评分为(36.8±5.7),实践能力评分为(38.1±4.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小儿科护理管理中,引入危险因素管理可提升护理人员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
【关键词】危险因素管理;小儿科护理管理;巡房制度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01-0126-02
前言:小儿科护理是现代医疗机构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患儿群体带有一定的特殊性,面临的危险因素也较多,这对小儿科护理质量提出了高要求[1]。
分析认为常规护理管理下,患儿面临的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并不理想,各类危险因素带有一定规律性,可通过加强管理的方式予以应对,我院就上述内容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小儿科42例护理人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
观察组:均为女性,年龄22~41岁,平均(28.6±
2.7)岁;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21~42岁,平均(28.5±2.8)岁。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研究定性:前瞻性研究,所选人员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中途退出的人员。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以基础性管理措施保证人员的工作能力,明确工作责任。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引入危险因素管理。
拟定人员培育、针对性管理、诉求反馈、重点管理四项措施。
(1)人员培育。
拟定品管圈工作模式,将护理人员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7人,选取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任小组长。
每周进行一次小组会议,讨论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针对问题商议处理方法。
日常工作中,也以小组模式进行人员能力的培育,应用老带新等方式,使低年资护理人员快速掌握小儿科常见风险类型和护理方法。
人员培育工作以每个月为间隔,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内容包括风险预防理论、风险处理理论、风险预防操作、风险处理操作四个方面,得分均为25分,满分100分,收集护理人员的得分情况,分析总体培育效果,同时针对不同部分进行分别分析,获取人员尚不能有效掌握的环节,作为下一阶段培育工作的重点。
如护理人员的“风险预防模块”得分普遍偏低,该模块即应作为培育的核心部分予以重视。
(2)针对性管理。
强调加强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认知水平,患儿面临的危险存在差异性,根据不同患儿病情进行危险管理。
按患儿主要疾病进行分类,明确风险类型,据此针对性提升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认知能力。
如外伤住院患儿住院期间需要重视切口护理,避免感染危险。
在护理管理工作中,要求护理人员每d早晚观察患儿伤患处变化,准确掌握红肿、渗液等感染症状特点,存在异常时能够及时上报,并通过药物、切口处理等方式控制危险、避免其恶化。
(3)诉求反馈。
向所有患儿和家属发放问卷,由家属就护理工作需求等,直接反馈信息,院方根据家属反馈进行,酌情进行护理调整。
如家属反映小儿留置管期间时常拨弄导管,可能导致导管掉落、堵塞、药物外泄等危险。
要求护理人员与家属建立实时陪护机制,管理上提升针对性,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上述问题的应对技巧,通过培训使护理人员掌握语言引导患儿行为的能力,提升护理管理效果。
(4)重点管理。
将患儿按病情差异,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危险级,包括4岁以下患儿、出现全身症状的患儿等,该类患儿存在病情恶化速度快,自述能力不足等特点,要求患儿家属和责任护士加强实施陪护,每2h进行一次患儿信息和病情的分析、评估,了解患儿病情动态变化,预防可能出现的疾病恶化等危险因素。
第二等级为易危级,包括4~7岁患儿、出现并发症的患儿等,该类患儿特点在于病情有可能恶化,存在一定的自主活动能力,但依从性不足。
要求针对跌倒、划伤等重点危险因素进行管理,确保所有危险器具得到有效保存,且病房室内洁净、地面不存在湿滑等问题。
第三级为普通级,包括非危险级、易危级患儿,常规结合患儿病情特点进行危险因素管理。
在现有基础上,缩短巡房间隔,3岁以下小儿,晚间巡房间隔缩短1小时,3~7岁患儿,晚间巡房间隔缩短0.5小时,其他患儿巡房时间不变,日间巡房制度不变。
巡房过程中,要求准确记录患儿体征态势、病情变化,对于重症患儿、新生儿,需额外就可能出现的合并症做分析。
为所有患儿建立信息化病历,实时更新巡房结果。
借助完善的需方制度规避各类危险。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人员理论、实践能力评分。
护理风险包括感染、跌倒、划伤等。
护理人员理论、实践能力评分以50分制问卷[2]调查,得分越高表明对象能力越理想。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PSS21.0。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
_
x±s)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以率(%)表示。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护理风险发生率 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较低,家属护理满意度较高,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风险发生率、家属护理满意度(n,%)
组别例数(n)感染跌倒其他发生率
观察组56110 3.57%*
对照组5623212.5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χ2=11.520
2020年1月上护理研究
观察组出现跌倒1例、住院感染1例,跌倒患儿见轻微
擦伤,感染患者给予用药治疗,病情无恶化。
对照组出现跌
倒3例,住院感染2例,划伤2例,划伤患儿给予止血、抗菌
治疗,跌倒、感染患儿给予用药治疗,病情无恶化。
2.2两组护理人员理论、实践能力评分 观察组护理人员
理论、实践能力评分较高,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人员理论、实践能力评分[(_
x±s)分]
组别例数(n)理论能力评分实践能力评分
观察组21(42.7±5.2)(43.7±4.6)
对照组21(36.8±5.7)(38.1±4.8) t-12.02025.257
P-<0.05<0.05
3 讨论
小儿科主要从事儿科各类疾病的研究、治疗和护理,因患儿数目偏多,且病情和合并症情况各不相同,在加强小儿科治疗和研究的同时,护理工作也应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完善。
常规护理模式下,虽然患儿的疾病得到控制,但各类护理风险依然时有发生,护理人员工作能力也不够理想。
同时,因小儿对各类危险缺乏防护意识和能力,也要求各地医疗机构普遍重视对危险的控制。
有学者研究指出,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下,约有10%~15%的患儿,受到各类危险威胁[3]。
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评分则在及格和优秀之间。
也有学者研究指出[4],加强危险因素管理,可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5%~10%,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评分5%左右。
我院研究结果与此相似,观察组患儿的护理风险发生率为3.57%、对照组患儿的护理风险发生率为12.50%,两组差异显著,观察组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得分也更理想。
从措施上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危险因素的分析和应对。
人员培育直接提升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完善的考核机制有助于了解培育效果,作为后续工作优化的参考。
针对性管理下,不同疾病患儿面临的危险因素得到明确,护理人员掌握了对应知识后,也能提升护理专业能力。
患儿个体差异、病情差异要求护理工作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精细化,诉求反馈重视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考虑患儿个体特点和护理诉求,作为管理工作开展的依托。
不同患儿和患儿家属对待疾病的看法存在差别,因护理本质上依然强调以高质量的服务满足患儿疾病康复的需求,来自患儿和家属的诉求需要得到足够尊重,有助于调整当前护理管理工作,使仍不完善的管理环节得到优化。
重点管理强调了解不同患儿的特点,本次研究中,将患儿分为三个等级,不同等级主要以各类危险因素的威胁程度为基准,危险级患儿、易危级患儿,均接受对应的管理模式,以实现危险的有效预防。
以巡房制度保证患儿群体护理需求得到满足,此前我院巡房制度较为固定,间隔也偏长,患儿病情出现变化时,无法保证第一时间发觉,改善后的巡房制度则提升了工作质量,有助于快速发现和处理各类风险。
各项措施的综合运用,规避了风险、并发症,也能加快患儿的恢复速度。
结果上看,观察组患儿的护理风险发生率较低,护理人员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评分则较高。
综上所述,小儿科护理管理中,引入危险因素管理可提升护理人员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可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歌. 危险因素管理用于小儿科护理管理中的价值分析[J]. 中国
卫生产业, 2018, 15(35): 41-42+45.
[2] 徐娅娟. 儿科护理中危险因素的管理探讨[J]. 现代医药卫生,
2017, 33(09): 1412-1413.
[3] 黄柳明. 儿科护理管理危险因素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9(14): 1976-1977.
[4] 冯霞. 探讨危险因素管理在小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 中
国实用医药, 2014, 9(02): 271-272.
脏代谢,肾脏排出。
药物可以长时间发挥作用,但是起效缓慢,药效发挥情况难以控制,很多因素会对药物作用流程产生影响,而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常会引起出血情况[3]。
因此,在药物使用阶段,需要重视护理工作的开展。
基于药物特点和疾病发生特点,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旨在保障治疗流程顺利进行。
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主要从心理、用药、异常情况,以及加强监测、减少创伤等内容上开展,心理干预主要是减少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并对药物应用情况有所了解,用药指导则是避免出现药物过量或是药物效果不佳的情况,若是存在异常,可以及时进行指导,降低其风险,异常情况干预则是控制疾病和药物引起的异常表现,让患者可以稳定有序的恢复,加强监测则是针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降低风险程度,同时监测用药效果,便于调整用药方案,减少创伤的主要目的也是限制药物产生其他不利影响,导致患者出血不止[4]。
疾病治疗过程中,针对性护理干预更易发挥效果,可以有效减少危险因素,促进患者的康复。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INR指标达标情况较优(P<0.05),发生栓塞的案例较少(P<0.05),再次出血的案例较少(P<0.05)。
综上所述,在房颤患者华法林治疗过程中,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保障治疗效果,降低栓塞、再出血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袁建华. 综合护理干预在华法林治疗老年房颤患者中的应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7, 36(20): 2870-2873.
[2] 张金岩. 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56): 10949-10949.
[3] 樊凌. 华法林治疗房颤的护理干预分析[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8, 27(5): 1635-1636.
[4] 王希珏. 华法林抗凝治疗永久性房颤的疗效及护理体会[J]. 首都
食品与医药, 2018, 25(1): 56-56.
(上接第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