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概述与简介
山西大学附中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4月(总第八次)模块诊断
语文试题
考查时间:120分钟考查内容:综合考察
一、现代文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②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③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④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
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
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
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
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
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
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
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2分)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来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褚无量,字弘度,杭州盐官人。
幼授经于沈子正、曹福,刻意坟典,尤精《礼》、司马《史记》。
擢明经第,除国子博士,迁司业兼修文馆学士。
中宗将南郊,诏定仪典。
时祝钦明、郭山恽建言皇后为亚献①,无量以不副礼而固争,时左仆射韦巨源佐钦明,故无量议格。
?
玄宗即位,迁左散骑常侍兼国子祭酒,封舒国公。
母丧解,诏州刺史薛莹吊祭,赐物加等。
庐墓左,群鹿犯所植松柏,无量令毋捕杀之,但号诉曰:“山林不乏,忍犯吾茔树耶?”自是群鹿驯顺,不复枨触。
无量为终身不御其肉。
丧除,召复故官。
?开元五年,帝将幸东都而太庙坏,姚崇建言:“庙本苻坚故殿,不宜罢行。
”无量鄙其言,以为不足听,乃上疏曰:“王者阴盛阳微则先祖见变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俊良撙奢靡轻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②则天人和会,灾异讫息。
”帝是崇语,车驾遂东。
无量又上言:“自古受命之君,必兴灭继绝,崇德报功。
故存人之国,大于救人之灾;立人之后,重于封人之墓。
愿到东都,收叙唐初逮今功臣世绝者,虽在支庶,成得承袭。
”帝纳其言。
初,内府旧书,自高宗时藏宫中,甲乙丛倒,无量建请缮录补第,以广秘籍。
天子诏于东都乾元殿东厢部汇整比,无量为之使。
因表闻喜尉卢馔、江夏尉陆去泰、左监门率府胄曹参军王择从、武陟尉徐楚璧分部雠定。
卫尉设次③,光禄给食。
又诏秘书省、司经局、昭文、崇文二馆更相检雠,采天下遗书以益阙文。
不数年,四库完治。
卒,年七十五。
帝闻悼痛,赠礼部尚书,谥曰文,葬事官给。
? (节选自《新唐书·褚无量传》,选入时略有删改)
【注】①亚献,祭祀时第二个献酒称“亚献”。
②绝世,断绝禄位的世家。
③设次,设置帐棚,供临时居处。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王者阴盛阳微/则先祖见变/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俊良/撙奢靡/?轻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
? B.王者阴盛阳微/则先祖见变/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俊良/撙奢靡/?轻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
C.王者阴盛阳微/则先祖见变/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俊良/撙奢靡/?轻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
D.王者阴盛阳微/则先祖见变/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俊良/撙奢靡/?轻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坟典,“三坟”“五典”合称,指“三皇五帝”之书,后转为对古代典籍的通称。
B.南郊,古代帝王于南郊祭祀天神,是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的一种国家宗教仪式。
? C.太庙,中国古代皇帝供奉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也可以供奉其中。
D.四库,即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综合丛书《四库全书》,先抄好的四部分置于“北
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藏于“南三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褚无量学问渊博。
他少年时跟随沈子正、曹福学习经学,专心攻读,尤其精通《礼》和司马迁的《史记》,并因此被提拔为官。
? B.褚无量心地仁慈。
在墓旁构筑小屋守丧期间,群鹿冲犯他种植的松柏,他下令不要围捕猎杀,以后群鹿也不再前来触犯松柏,为此他终生不再吃鹿肉。
? C.褚无量敢于直谏。
在太庙坍塌的情况下,姚崇执意提出不改变皇帝到东都的行程,褚无量反对姚崇的建议,并劝谏皇帝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灾异。
D.褚无量注重文化典籍的修订。
唐高宗时藏入宫中的旧书,次序杂乱无章,他建议请人整理誊写,补订次序,扩充珍贵的典籍,为此事的主管官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无量以不副礼而固争,时左仆射韦巨源佐钦明,故无量议格。
(4分)
(2)愿到东都,收叙唐初逮今功臣世绝者,虽在支庶,成得承袭。
(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9分)
答张十一①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②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③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本诗是他第一次被贬到阳山(今属广东)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德宗贞元十九年,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到郴州林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恩波:皇帝的恩泽。
③斗:通“陡”。
8.赏析第二联中“竞”“闲”二字的妙处。
(5分)
9.“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请简要分析。
(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错一空扣一分,扣完为止)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诉说他漂泊异乡,年老体衰,孤独无依的句子是
“ , ”。
(2)苏轼在《赤壁赋》中极写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的气势,他站在船头“ , ”,可谓“一世之雄”。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 , ”两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
小人物遇到大人物
马丁·苏特
在我们所有人的身上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我们因为意外地遇见了某个重要人物而一下子手足无措。
我们说话颠三倒四,找寻线索,结结巴巴或者讲不出一个字来。
类似这样的事霍力格就遇上过。
一场关于目标管理之复兴的报告结束之后,他在会议宾馆的衣帽柜前排队。
他前面的那个头发灰白、身材魁梧的先生取了大衣,正在找一枚硬币给那个管衣帽的服务生。
霍力格出于着急而不是为了抢先,就递给了他两瑞士法郎。
这位先生吃惊地转回头——是马海。
马海!两次年度最佳经理人,这个国家最近几个真正热门的股份公司之一的董事长和总裁,经济界的巨头!而霍力格却像塞给小厮一样给了他两个瑞士法郎,而他竟接受了!马海把它递给了管衣帽的服务生,将大衣和围巾搭在手臂上,道了声谢,走开了。
霍力格让人把他的大衣取出来递给他,却发现自己已经把身上最后的零钱都牺牲掉了。
只好给了一脸惊讶的服务生十块的票子,希望还能够赶上马海。
他如了愿。
马海站在前厅,正在扣大衣,像是在等着霍力格。
总之,他向他伸出手并介绍自己叫“马海”,好像他不是每两天就出现在一份霍力格看到的报纸上一样。
霍力格也介绍了他自己,然后他们就简单地聊了聊,泛泛地谈了谈目标管理,特别讲到了那场报告。
霍力格并不是太专心,因为他一直在用一只眼睛注意着是否有认识他的人看见了他在和马海说话。
真的,那是谁一摇一摆地走过去了?是弗兰肯贝克的左右手——路易特女士。
如果他除了弗兰肯贝克以外,还希望让谁看见他与马海这么无拘无束地聊天,那这个人当属路易特女士。
她会注意到这个场景的细枝末节:霍力格一边讲话一边扣大衣的那种随意的姿态,好像他天天都和经济界巨头聊天。
马海对他微笑着,仿佛霍力格刚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笑话。
弗兰肯贝克肯定会装着没看见。
他才不会站在一旁看着他与马海谈天,让霍力格得意呢。
弗兰肯贝克会扭转头去不看并且忽略所有的细节。
但路易特女士不会这样。
她会牢牢记住这些细节,然后逐一地讲给她的老板听。
她朝他们
这边看过来,愣了一下,然后微笑着点点头。
就在他脑子里想着路易特女士的时候出了事——马海说:“好,再见,霍力格先生,再次非常感谢。
”霍力格回答道:“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
”
“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
”这可是肯定有一百公斤重,一百八十五公分高,六十三岁的国家经济界的巨头!马海女士!
命运的安排,使得这个两次年度最佳经理人、这个国家最近几个真正热门的股份公司之一——的董事长和总裁得知了一个叫斯蒂芬·霍力格的人的存在——甚至将他的姓记住了几分钟!他管他叫马海女士!仅仅因为恰好在告别的当儿,路易特女士,他的最大的嫉妒者弗兰肯贝克的左右手,一扭一扭地从他们身边走过。
“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
马海好像没听见。
再次冲他友好地微笑了一下,然后向出口走去,他的穿制服的司机可生在那里等着他呢。
霍力格像瘫痪了一样立在原地。
这瘫软至少使他没有犯试图改口的错误。
“嘻,我当然是想说,先生。
这不算什么,马海先生。
不是女士,先生。
”
霍力格的头一个反应就像所有人在遇到大灾难之后的反应:他希望这事没有发生。
也许他只是觉得自己说了“女士”,或者他只是在想象中遇见了马海。
当霍力格又能走动了之后,他立刻冲向出口。
在那里他刚好还可以看见一辆轿车的尾灯从禁止停车区消失,他知道,这不是想象。
他替马海给了管衣帽的服务生小费,然后又称他为“马海女士”。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至几个月中,霍力格平静了下来。
也许马海并不是装着没听见。
霍力格没把“女士”说得很重。
他说得很急促。
这个词如此不经意地滑出他的嘴唇,这也完全可以是“先生”呵。
在会议宾馆喧闹的大厅里一个Hr(先生)与一个,Fr(女士)根本就听不出差别。
尤其不会被一个已经几乎到了退休年龄的、据他所知曾是炮兵军官的老者听出来。
他们都有轻微的听觉——障碍。
而且就算他以为听见了“女士”,他也会因为这个想法的荒唐,即一个陌生人会在会议宾馆的衣帽柜前称他为“女士”,而将其归为自己的听觉错误。
今天,两年之后,他又在同一个会议宾馆遇见了马海,这次是在男厕所。
洗手的时候霍力格鼓起勇气说:“也许您还记得我,我是那个曾在衣帽间替您付了两个瑞士法郎的,斯蒂芬·霍力格。
”
马海一边烘干手,一边打量着霍力格。
“啊,当然,”他高兴地叫出声来,“霍力格小姐! ”
(1)下列各项中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题目是“小人物遇到大人物”,这里的小人物指的是霍力格,大人物是马海。
霍力格第一次遇到马海就主动拿出两法郎替他付小费,以此来讨好他。
B.霍力格追上马海并和他攀谈,是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临别时一句“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又让他陷入不安之中。
C.马海是这个国家经济界的巨头,也是彬彬有礼的绅士,为了顾全霍力格的面子,才没有为称呼翻脸。
D.弗兰肯贝克是文中没出场的人物,但是从霍力格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他应该也是一个“小人物”。
E.小说运用动作、语言、肖像和大量的心理描写,刻画了霍力格这一典型的小人物形象。
(2)霍力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4分)
(3)小说结尾霍力格又一次遇到马海,马海高兴地叫霍力格“霍力格小姐”,这样设置结尾有何用意?(4分)
(4)霍力格在口误之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谈谈你对这种心理的看法。
(4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鲁迅对阿Q的描写可谓穷形尽相,一是因为他写作技艺高超,二是因为他对国民劣根性有深刻的体味。
B.如果把这些正确的理论置之度外,那无论如何也完成不好这项艰巨的任务。
C.沉迷网络使小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幸亏父母及时发现,并不断求全责备,他才戒掉了网瘾。
D.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近几年来,我国领海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变化,中国海监局调整了工作规划,加大了海上巡航密度和执法装备的质量。
B.长期以来,公款吃喝已成了一种所谓的“官场文化”,那些对公款吃喝有瘾者,不会觉得公款吃喝是多么丢脸的事,反而认为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C.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品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无艺术性,变成干巴巴的说教。
D.本市国税局绘制出“税源分布示意略图”,解决了税源管理辖区划分不清、争议扯皮等问题的发生。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表达真情实感不是一种写作的小技巧,而是显示你生命的大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麻木的灵魂难以获得深刻的感情体验。
①没有忠诚忘我的品质
②没有感恩的心
③没有平等宽容的意识
④你也很难感受到刻骨铭心的友情
⑤你就无法深入体验感人肺腑的亲情
⑥你就无法理解生死不渝的爱情
A.③⑤②⑥①④ B.①⑥③⑤②④? C.②⑥③⑤①④? D.②⑤①⑥③④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分)
很多人都认为,“中医”是“中国医学”或者是“中国大夫”的意思,①______________,“中”是中国古代哲学里的一个著名概念,形容心境达到了定、正、静的状态。
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人才不会生病;②____________,疾病必来。
在西医传入中国以前③____________,人们把“中药”不是称为“本草”,就是称为“药”。
直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中西药并存的局面,人们才将“本草”称为“中药”,以明显区别于“西药”。
五、写作(4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40分)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好的路。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句话,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2015~2016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考查时间:120分钟考查内容:综合考察
一、现代文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②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③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④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
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
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
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
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
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
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