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主要法定传染病发病趋势预测与防治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秋季主要法定传染病发病趋势预测与防治对策
预测分析凉山州2010年夏秋季主要法定传染病发病趋势,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相关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凉山州2010年夏秋季主要法定传染病发病趋势进行预测分析。
结果预计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民族地区优惠政策的全面实施,凉山州医疗诊断与卫生管理水平和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质量的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普及率的提高和群众就诊人数的增加,今年夏秋季全州主要法定传染病的报告发病率、死亡率从理论上推断会继续增高,分别不会低于530.5/十万、1.15/十万、0.22%。
结论凉山州2010年夏秋季主要法定传染病发病趋势预测分析,符合凉山实际;我们要有正确认识,在全州继续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坚持科学防制方法,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相关传染病的危害。
为进一步加强凉山州2010年夏秋季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根据全州近年来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生态势、重点传染病监测防制情况及社会、自然因素特征,对全州2010年夏秋季主要法定传染病发病趋势作如下分析预测:
一、凉山传染病疫情概况
(一)2009年全州传染病疫情报告概况
2009年全州17县(市)通过国家疾病监测网络直报系统报告法定传染病27种,发病总数为22061例,死亡总数48人,年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530.5/十万、1.15/十万、0.22%。
2009年全州无甲类传染病报告。
2009年度报告乙类传染病18种,无脊灰、白喉、狂犬病、登革热、布氏杆菌病、非典型肺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报告。
报告发病总数:17950例,死亡总数:48人,年发病率为431.6391/十万,死亡率为1.1542/十万,病死率为0.27%。
与2008年相比,发病上升的病种是: 艾滋病、麻疹、炭疽、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梅毒等6种;发病下降的病种是: 病毒性肝炎(其中乙肝报病明显下降)、乙脑、痢疾(其中细菌性痢疾报病明显下降)、出血热、伤寒/副伤寒、流脑、百日咳、猩红热、布病、淋病、钩体病、疟疾、血吸虫病等13种。
乙类传染病发病数在前五位的病种依次是:肺结核、细菌性痢疾、麻疹、乙型肝炎、HIV,五病合计报告发病16650例,占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2.75%。
报告死亡数前五位病种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新生儿破伤风。
2009年度报告丙类传染病9种,报告发病总数:4111例,年发病率为98.8562/十万,无死亡病例。
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数前五位的是:其它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流行性感冒、斑疹伤寒。
(二)2010年1-3月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
2010年1-3月全州无甲类传染病报告。
报告乙类传染病16种,发病3694例,死亡14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病数下降30.05%,死亡数上升28.57%。
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狂犬病、乙脑、登革热、白喉、布鲁氏菌病、钩体病发病病例和死亡病例报告。
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是肺结核、痢疾、乙肝、甲肝、艾滋病。
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病上升的病种有艾滋病、出血热、肺结核、伤寒+副伤寒、流脑、百日咳、梅毒7种。
其余病种均下降。
报告丙类传染病7种,发病826例,无死亡,与去年同期比,报告发病数上升18.17%。
发病上升的病种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斑疹伤寒、其它感染性腹泻病。
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是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和麻风病。
与去年同期相比无新增病种。
二、凉山夏秋季传染病发病总体趋势预测
凉山州地理环境特殊,山区交通闭,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差,不良习惯多,多年来各
类传染病发病率一直高于内地。
随着经济发展、国家民族地区优惠政策的全面实施,卫生医疗诊断管理水平提高、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普及,群众就医人数增加,预计全州今年夏秋季主要法定传染病的报告发病率、死亡率还有可能增加[1]。
因此,今年凉山州的法定传染病年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不会低于530.5/十万、1.15/十万、0.22%。
夏秋季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凉山州各类肠道传染病发病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乙肝、丙肝由于诊断水平的提高,报告病例数将继续增加。
炭疽病是人畜共患性疾病,凉山州是该病的疫区,常年都有散在发病。
牲畜病死后,由于经济的原因,如果卫生意识不强,管理不严,没有安全处理好病死牲畜,就可能会出现炭疽病病例数的上升。
狂犬病在凉山州十多年未见报病,2008年4月省疾控中心在凉山州越西、普格上送的犬脑组织中检测出狂犬病毒抗原;乐山武警医院和省疾控中心已确诊在凉山州越西发生被咬伤的狂犬病死亡病例,说明凉山州存在狂犬病发生的病因条件,加之州内城镇、乡村饲养犬类较多,如不加强对犬类的“管、免、灭”工作,狂犬病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艾滋病、结核病随着相关项目的执行,报告发病数会有所上升。
因边远山寨、农村中小学的卫生条件较差,如管理不到位,可能出现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的暴发。
手足口病2008年5月国家卫生部已列入丙类传染病进行报告,目前凉山州手足口病报告呈散在发病分布,至年底累计报告病例数可能形成不小的工作参数。
免疫规划是预防相关传染病的重要手段,此项工作已在我州全面开展十多年,起到了保护儿童健康的重要作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
但计划免疫工作是个系统的循环工程,每年都得从“零”开始,如果哪个地方没有搞好计划免疫工作,就会导致计划免疫相关疾病的暴发[1]。
三、凉山当前相关重点疾病疫情趋势分析
(一)霍乱
1994年至2001年间凉山州一直处于霍乱发病高峰。
随着卫生健康教育工程和农村卫生“饮食管理制度、卫生防病制度、死亡报告制度”等措施的全面实施,2002年以来凉山州已连续保持了八年无霍乱病例报告的记录。
但2007年9月四川省绵阳市和内江市报告发生两起霍乱(0139型)疫情,提示凉山州应继续加强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继续作好霍乱疫情报告与监测防治工作,防止霍乱的发生和蔓延。
(二)甲肝
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 V)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我州为高发区,发病率为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第二位。
2009年全州共报告甲肝1113例,无死亡,发病率26.76/十万。
与2008年相比发病上升6.82%。
各年龄段均有发病,10岁组发病较多;男性发病高于女性;职业以学生、农民为主。
随着夏季气温升高,甲型肝炎的病因传播途径易于实现,发病可能上升。
各地应加强学校食品、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开展甲肝疫苗接种工作,提高人群免疫水平;继续实施健康教育,提高人群的防病意识,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三)痢疾
痢疾是凉山州夏秋季常见肠道传染病之一,多年来报告发病数一直位居凉山州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第二位。
2009年全州共报告痢疾4549例,死亡3例,年发病率109.39/十万,死亡率0.07/十万。
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其中7-10月为发病高峰时间。
从人群分布来看,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以
0-2岁组人群发病数较多;男性报告发病数高于女性;职业分布以农民和散居儿童为主。
由于气温升高,易于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加之凉山州今年干旱,农村卫生条件尚待继续改善,所以痢疾发病数有可能上升。
各地应继续加强城乡卫生环境整治,增强群众的卫生防护意识,改变不良卫生习惯,提高广大群众的卫生水平;卫生部门要加强人群集中场所尤其是学校的卫生监测;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和落实晨检制度,切实做好学校食堂卫生和饮用水卫生的监督管理。
加强学校饮食服务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
继续开展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完善疫情应急预案和防控技术方案,做好应急准备,一旦发生疫情及时调查处理,防止扩散和蔓延。
(四)伤寒和副伤寒
2009年全州共报告伤寒+副伤寒183例,无死亡,年发病率为4.4/十万。
男性报告发病数高于女性,发病职业主要以民工和学生为主。
2010年1-3月全州共报告伤寒+副伤寒33例,无死亡。
与去年同期比,报告发病数上升65%。
请各医疗机构在腹泻病门诊中,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各地尤其要加强公共食堂卫生和饮用水卫生的监测、严格农村聚餐管理、提高全民卫生防病意识,预防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在局部的暴发流行。
(五)流行性出血热
自1997年以来,经省疾控中心实验室血清病原学证实,凉山州盐源县一直是流行性出血热病的高发区。
省、州、县疾控中心长期联合在盐源县对该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
2009年全州流行性出血热共报告发病数69例,无死亡。
年发病率为1.66/十万。
根据多年观察记录,凉山州该病发病季节高峰不明显,呈散发,无暴发疫情发生,发病人群年龄以青壮年居多,农民为主,病例主要集中在盐源县。
2010年1-3月共报告出血热19例,无死亡。
与去年同期相比,报告发病数上升111.11%。
病例全部分布在盐源县。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为汉坦病毒,鼠类为主要传染源[2]。
根据省、州疾控中心多年监测,盐源县野外鼠携带汉坦病毒情况普遍存在。
每当自然因素发生变化,人体与致病因素密切接触,就有可能出现局部暴发疫情,因此要求各地(尤其是疫区县)要制定应急预案,培训技术力量,做好应急准备。
特别在大灾面前,要进一步加强监测,深入开展综合防治工作。
(六)乙脑
2009年全州共报告乙脑6例,无死亡,年发病率为0.14/十万。
发病对象主要为散居儿童,学生。
乙脑的病原体是乙型脑炎病毒,猪是主要传染源,人通过带病毒的雌性按蚊叮咬而传染。
随着夏季气温升高、雨水增多,蚊虫滋生,如果卫生条件差,对蚊虫防护不严,就可能导致乙脑病例的发生[2]。
因此,各地应继续开展乙脑防治知识宣传,做好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工作,加强家畜、家禽的卫生防病管理,防止疾病的发生。
随着各地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的加强,预计今年乙脑报告发病数量会有所增加。
(七)炭疽
2009年全州共报告炭疽17例,无死亡。
17例均为皮肤炭疽。
发病率为0.41/十万,与2008年相比发病上升88.91%。
如前所述,如农村群众卫生意识不高、基层领导督导管理不严,违规剥食病死家畜,就可能导致局部发生炭疽病流行。
(八)疟疾
2009年全州共报告疟疾24例,无死亡,年发病率为0.58/十万。
其中间日疟11例,恶性疟4例,未分型9例。
发病与2008年相比下降47.83%。
发病人群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
男性多于女性,职业以农民及民工为主。
发病集中于4—8月,其中恶性疟全部为外出输入病例。
凉山州近年来疟疾发病逐年降低,疫情稳定,属于疟疾低发区。
当地病例少,输入病例多,通过个案调查发现,输入病例升高是由于凉山州民工前往疟疾流行高发区务工,感染疟疾回来后发病所致。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意识增强,预计今年夏秋季疟疾发病不会过高,但各地仍需加强防治宣传,不断提高群众的卫生防病意识;及时处理发生的疫情,彻底根治复发病例。
(九)麻疹
2007年全州共报告麻疹2537例,无死亡,年发病率为61.01/十万,与2006年相比,发病率上升68.02%,病例分布广泛,17县(市)均有病例报告,说明凉山州部分地方的计划免疫工作没有做好。
发病以冬春季为高峰,夏秋季也有散在病例报告,发病人群以散居、幼托儿童和学生为主。
为控制麻疹疫情,凉山州2007年在各县(市)开展了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2008年按照省上统一部署,全州又实施了麻疹强化免疫接种工作。
2009年全州共报告麻疹25例,无死亡,年发病率为0.6/十万,报告发病率明显下降,说明了免疫规划工作在相关疾病防控上的重要作用。
预计今年凉山州夏秋季麻疹散发病例将维持在较低水平上。
四、凉山重点疾病(传染病)防治对策
(一)坚持“依法防病、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科学防治、群众参与、预防为主”的疾病防治原则。
(二)继续加强农村卫生健康教育和管理,搞好爱国卫生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卫生素质,达到减少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目的[3]。
(三)各地应继续加强免疫规划工作经费投入,搞好宣传教育,强化医生、家长的职责;加强流动儿童及边远山区儿童的常规免疫接种工作;加强疫苗和冷链管理,保证接种质量;预防和减少疫苗针对相关传染病的发生。
(四)继续创造条件作好法定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报告及预测预警工作,及时发现疫情,尽早采取措施控制疫情蔓延[4]。
(五)继续加强卫生技术队伍的技术培训和技术管理。
认真贯彻执行“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传染病防治措施,不断提高传染病防治技术水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