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教学反思1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花》教学反思15篇
《荷花》教学反思1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__。
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
课文中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风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学“看”的`部分,我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一理作者观察荷花的顺序,学生一看就了解了作者是先总的观察,再细致观察,先观察荷叶,再观察荷花。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描写荷叶和荷花的句子作了详细分析。
我让他们说说荷叶有什么特点?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相机板书:荷叶:多(挨挨挤挤、一个个)、美(“碧绿”是写颜色美、“大圆盘”是写形状美。
接着,又让学生看看课文中写了荷花的几种姿态,相机板书:荷花:半开或蓓蕾初绽(才展开两三篇花瓣儿)、全开或含苞怒放(全展开了)、将开或含苞欲放(花骨朵儿)教学“想”的部分,我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把自己想象成荷花的原因和过程,交流作者是如何放慢镜头表达自己的想象过程的,以此体会到写作过程中也应放慢镜头细致描写。
《荷花》教学反思2
一、欣赏、品味、情境感悟
由学生熟悉的《江南》一文引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配乐范读,纠正字音的同时,激发学生朗读情趣。
其后,充分利用书上插图,学生在音乐和教师的讲述中欣赏文中一幅幅精美的'荷花插图。
在美的欣赏后,学生再次自读课文,细细品味并设想自己站在荷花前的情境,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二、摘抄、诵读、亲密接触
孩子们在音乐中摘抄那些精彩的句子,细细揣摩那些令她喜欢的词句段,以及标点符号。
美美地摘抄之后,学生在音乐中朗读自己摘抄的语句,交流相互情感体验。
此时,学生经历了由文到像,由像到文,由文入境,由境激情,人文相融地过程。
就能达到感悟了解、无为而至的语言积累的目标。
这样的课文积累是乎已经完成,但是,我却没有就此止步,积累不能停止在课文中。
三、积累、运用、才情勃发
以课文做为始发点,将积累引发到课外。
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语句之后,出示中国古典诗词,师生共同诵读,在《小池》《荷花》,以及晏殊的《渔家傲》中共享荷香四溢,在《爱莲说》中感受荷魂精
髓。
学生再次摘抄这些凝聚了中国文化精华的诗句,他们被语言文字的美所震撼。
是不是到此就结束了呢?当然不,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将摘抄的语句进行修改、加工,结合《练习七》学用字词句,写写自己喜欢的另一种花。
《荷花》教学反思3
《荷花》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人教版也选录了该文)。
有一种感情叫爱情。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时预设了这几个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大幅活的画?谁是画家?为什么说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通过回顾前文内容、讨论交流,学生不但体会到了作者想像的精妙,而且领悟到了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由衷赞美和热爱之情。
一、出现“意外”似乎令人疑虑
根据预设的教学流程,我正准备引导学生学习下文,小明忽然举手发言:“老师,作者由美丽的荷花想到了画。
我也有自己的想法……”“说吧,想到什么了?”“我想到了诗,想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想得不错!”我称赞了一句,准备转入下文的学习,这时又举起了几只小手,有的还一边摆动着手一边急切地说:
“我也想到了诗……”我疑虑了,照这样下去,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岂不难以完成了?如果是在上公开课,这种“教学意外”不但会占用不少时间,有时甚至会让老师无法应对,非常尴尬。
二、接纳“意外”其实让人欣喜
然而,我又想到,“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学生如此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自主精神怎能视而不见呢?给时间让他们自由言说吧。
于是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言了,小丽说:“老师,我想到了‘出淤泥而不染’。
”小刚说:“我想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平说:“我想到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孩子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
其他学生有的说课后要去收集写荷花的诗歌,有的说要用彩笔画荷花,还有的说要查找其他作家写荷花的美文……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说得多好啊!实在令人欣喜。
三、反思“意外”得到几点启发课后,我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得到了几点启发。
其一,如果说作者看到荷花感到的是“画意”,而学生们感悟到的既有“画意”,又有“诗情”。
这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传递给我们的.不正是诗情画意吗?学生的联想仿佛偏离了教师的预设。
简直成了自由发言。
其实,这自由发言正是学生独特感受的流露;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是来自“童心世界”的值得百般珍视的课程资源……
如果说这是一个“教学意外”,那也称得上是个“喜出望外”,因为,这是学生“潜心会文本”的直接体现。
其二,语文教学的“预设”是必须的,但要有弹性和留白;“生成”则更为重要,它是语文课程的活力所在。
教师应该接纳和珍视教学中的“意外”,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这样教学就不会局限在“认知维度”一隅了。
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学意外”建构生成为“高效的教学环节”,语文教学就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出望外的意境。
《荷花》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宇,会写出4个生宇。
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晴蜓、随风飘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重点句、段读流利,有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裳、翩、蹈、蜓”。
教学难点:
理解感受荷花开放的几种姿态。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导语:夏日炎炎,荷花盛开。
从古至今,描写荷花的诗词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欢荷花就是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想看看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爷爷的荷花世界吧。
2、板书课题(荷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指读,正音:挨挨挤挤、翩翩起舞、随风飘动、荷花、莲蓬、饱胀、衣裳、仿佛、舞蹈、蜻蜒。
3、出示多音字。
三、解读荷花的美,“我”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
1、自由读课文,找找文中是怎样描写荷花的姿态的,多读几遍。
2、理解并读好重点句。
1)“荷叶挨挨挤挤的”
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荷叶是什么样子的?从哪些词体会到
的?
[课件演示:挨挨挤挤的一池荷叶]——你们看,这就是一池挨挨挤挤的荷叶,这就是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呢!看了画面,谁能把这句话读得更好?(指名读、齐读)
2)“有的有的有的”
a、[课件演示:荷花的三种姿态]这些姿态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看!
b、看了刚才的画面,你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三种荷花的样子么?(刚开的`、全开的、将开的。
)
C、引读三句话:刚开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全开的呢?将开的呢?
d、自由练读。
(你们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这三种姿态不同的美和可爱么?)
e、指名读、齐读。
四、生字书写。
1、出示本课会写的字。
2、生书写,师指导纠正。
教学反思:
课后,我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1、课每个环节导语设计还不够流畅。
2、课件制作有一处小失误。
3、对课文关于荷花姿态美学生朗读指导时间过长,对课的任务完成有点偏离。
4、下课还有两个生字为没讲完。
5、课的设计容量不大,但对于读的时间过长,使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6、本课没有生成的东西。
7、对第一课时安排的重难点把握不是很好。
总之,“学无止境”是我教学的理念,越挫越勇,没有失败就不知道自己差到道哪里。
今天的课更加的激发我对教学的研读,汲取同事的意见,充实自我,使自己的教学能有所提高。
《荷花》教学反思5
《荷花》是第一组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去公园看荷花的情景,以及沉浸在荷花盛开的景色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
表达了作者对荷花及大自然的无限喜爱与赞美之情。
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来感受作者对荷花的感情,从体味优美的语言中来感受荷花的美,来感悟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通过多媒体展示荷花的图片,让学生自己欣赏,激发学生对荷花的喜爱。
在学生情感调动起来以后,我播放录音课文,让学生注意认真听里面的朗读语气及停顿。
接下来,我让学生自己模仿去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插图想象荷花的美丽,重点指导能够紧抓文中的语言文字,来感受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
课文学完后,我认真回顾了这篇__的学习过程,有收获更有不足:我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方面下了很多的功夫。
因为我深深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尤其是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
把自己内部感受转化为外部语言,能把学生引入情境,激起他们感情的共鸣,然后让学生陶醉在对文中优美语言的想象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让学生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比如,我在教学文中的第四段时,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微风吹来,我和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的美丽的画面,我从学生陶醉的表情中,仿佛看到了他们想象的优美画面。
他们的'脑海中也一定留下了一池荷花和我陶醉其中的美好画面。
事实证明,只有学生对这事物有了深切的感受,才能给这材料注入生命的活力,才能使鲜明的表象在强烈的感情催化下活跃起来,升腾起来。
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看荷花”时,我利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美美地读懂文中的内容,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让学生能够真正走进课文,了解课文。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学生对假如我是一朵荷花,我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说的不够好,没有拓展开学生的思路,这也是下一步我需要加强的地方。
另外,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我总感觉学生有拉长音的现象,但是通过多遍纠正,就是不能达到我想要的理想的效果,这需要我在今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的练习。
最后,我总感觉上课的时间不够用,这就需要我在下一步的教学中要分清主次,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上多下功夫,争取通过课堂教学效率。
《荷花》教学反思6
一、抓住想象的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伴随着想象。
在__中有两处想象的训练点:一是看图想象白荷花有哪些动人的姿态?二是第4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省
略了什么?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动人的画面,让学生大胆想象白荷花的不同姿态,感受白荷花旺盛的生命力。
课件动画的设计,不仅刺激着学生的视觉,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二、朗读感悟,体会__语言的美。
__是一篇写景抒情的__。
作者在荷花池边欣赏美丽的荷花,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
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__
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再配上优美抒情的乐曲,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我还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
三.审美表达,丰富学生的语感。
婀娜多姿的荷花,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还特别适合审美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优秀的__都符合美的规律,语文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实现审美主义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借助教师的配乐诵读,进入美的境界,与__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如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的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看和想象,体验美感。
看后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给他们这样的句式来说:“我站在荷花池边,我看到了()的荷叶,又看到了()的荷花,还看到了()的小莲蓬。
”霍姆林斯基还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
”本节课我利用各种手段,从听觉、视觉等方面让学生感知荷花的美,最后通过反复品读使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得到发展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收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双赢的效果。
《荷花》教学反思7
为了在35分钟时间内,较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以下三条教学策略:
(一)、阅读中识字的教学策略。
“将识字与阅读相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进行《新教材大量识字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的优化识字教学的教学策略之一。
即将识字教学与听、说、读、写相结合,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环节中,不断接触生字,复现生字,从而达到提高识字效率的目的。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运用拼音读准字音,运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具有较强的识字能力。
在教学时只在难点处加以点拨即可。
本课的8个生字,集中分布在课文的第2节,描写荷花姿态的句子中和第4小节,作者的想象中,因此识字教学我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
描写荷花姿态的.句子是一句长句,其中又有2个生字。
为了让学生能正确读好句子,先学习生字以扫除在朗读时可能遇到的障碍。
每个生字的教学各有侧重,其中“展”重在字形,“冒”重在部首。
同时识字教学,我还采用了在游戏重识字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在复习和写字中,我设计了2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游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快乐识字的目的。
(二)、以读为抓手,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熟读方能品位、而后美读”,他将这一过程称之为“煮书”。
语文课程标准重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__语言优美,
在阅读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以读为本,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积累文本语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课文第2小节时,我采用了创设了赏一赏、读一读、说一说的学习活动,抓住这节中的一些精言妙语——描写荷花各种形态的句子,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荷花姿态的婀娜,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进行诵读。
当看到学生读书目在纸上,心入书中时,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设计填空式的说话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荷花的各种美姿,感受荷花的美,体会作者的情。
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读好这部分课文,熟读成诵,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在赏读中培养审美语感。
使学生从文本的语言中感受荷花的美,体会作者的情,在赏读中培养审美语感。
(三)、借助媒体,借助想象,丰富学生体验。
为了更好的使学生与文本、作者交流,感受荷花的婀娜多姿,体会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我借助媒体,创设了一个学生与作者一起“看荷花、赏荷花、想荷花”的情景,让学生和作者站在同一角度上,从而更好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文中作者被荷花所吸引产生了自己也是一朵白荷花的联想,这种忘我的境界就是深深陶醉的一种表现。
我在教学时通过媒体的画面、音乐和教师的朗读,让学生沉醉在其中,激发学生的想象,而后在学生有所体验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或转换角色体验或在朗读中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想象的美妙与有趣。
《荷花》教学反思8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__。
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
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看荷花。
第2部分(第4、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
教学本课我引导学生多层面的了解文本内容,通过欣赏荷花美,品读荷花美,边读边想象荷花美,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获得了审美体验。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出示《荷花》图片,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
揭示课题。
学生交流后引入:课文中的我又是怎样看荷花的?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表现荷花的.“美”。
学生的自主选择,随机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
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学习,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学生最感兴趣。
边读边想这一段,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的体会。
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
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通过课件直观演
示后,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长、钻、伸、露、探、冲),理解“冒”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冒”写出了荷花的亭亭玉立、生机盎然,又写出了荷叶的茂盛。
)“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想干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
随着对荷花形象理解的深入,情感的交融,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了,无穷无尽的赞叹充塞于胸腔,他们迫不及待的想抒发自己的情感。
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容貌......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相应画面。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锻炼学生想象力,又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
可谓一举三得。
《荷花》教学反思9
叶圣陶先生写的《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
__语言文字优美,意境也美。
而如何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荷花的美丽,如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是__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一、借助多媒体,朗读感悟,体会优美的语言。
为了让学生能身临其境,赏心悦目,好好体味__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重点抓住了“冒”字,让学生换词。
通过与“长”“伸”“钻”“探”“抽”“挤”等词的比较,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出“冒”字用得好,好在它不仅写出了荷叶的多、大、圆,还写出了荷花旺盛的生命力,拟人手法的运用还表达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接下来,多媒体里出现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一朵有一朵的姿态,正在盛开的,将要盛开的,含苞欲放的,在碧绿的荷叶衬托下,随风摇摆,生机勃勃,学生也像叶老一样被陶醉了。
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个人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二、抓住留白,发挥想象,指导说话写话。
课文第四小节中有一处留白:“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抓住了最后的省略号,问学生,还有谁会告诉我些什么?提醒学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
学生的回答:“蝴蝶飞过来,告诉我她要为我授粉。
”“小鸟飞过来,告诉我,今天早晨它看到的事情。
”“一只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告诉我在池塘游玩的乐趣。
”等等。
作者站在荷花池边,产生了无限美好的遐想,他动情的描述也打动了我们。
如果此时,你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孩子们有的看到了游人荡舟荷叶间,听到了他们的欢歌笑语;有的想到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正在翩翩起舞。
这节课,我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与__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受到熏陶。
但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
课堂教学中,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还不够到位,必须好好斟酌,应该更有针对性。
今后要努力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荷花》教学反思10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__。
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
__的重点与难点是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达到审美的目的。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然后结合课文中的插图,边读句子,边找出相对应的图,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感受荷花的姿态美。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多元解读,让他们说说还可以换成哪些字?学生思维很活跃,有:长、钻、冲、露、伸等,再让学生把这些字放进句子读一读,谈谈体会。
有的说说“长”太平常了,让人感觉不到荷花竞相开放、亭亭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