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天津一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一中2013-2014 -1高三年级一月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背负/背井离乡 模样/模棱两可 调动/调虎离山
B. 空暇/空口无凭 夺冠/冠冕堂皇 /为虎作伥
C. 复辟/无可媲美 劲头/疾风劲草 干脆/外强中干
D. 量刑/量 称道/称心如意 塞外/敷衍塞责2.下面各组词语中,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发韧 奢靡 隔靴搔痒 再接再厉 改弦更章
B. 针贬 精粹 真知卓见 惹是生非 弥天大谎
C. 张皇失措 出奇制胜 乔装打扮
D. 告磬 编缉 闲情逸致 融会贯通 黄粱美梦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云南省________报告HIV感染率居全国之首,有效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已成该省卫生工作的当务之急。
②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航天高新技术,成为世界主要大国综合国力竞争的________。
③任何一种药物都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起作用,常用抗生素的________大多为6小时。
A.累积 焦点 实效
B.累计 焦点 时效
C.累计 热点 实效?
D.累积 热点 时效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B.她独自一个人在林间小路上走着、想着、感动着,几乎忘记了一切:已分不清天上浙浙沥沥飘洒着的是雨还是雪?也不知道自己脸上缓缓流淌着的是水还是泪? C.19岁的女大学生在《幸运52》节目中连续七次夺魁引起了媒体的好奇。
有的请她讲:“如何多才多艺”;有的追问她:“怎样身兼数职”;还有的让她讲什么都行…… D.《新华字典》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由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魏建功主持编纂正因为是大家编小书,才使得一本小小的工具书历经数十年而不衰。
A.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活动,并将20万元活动经费发动到各社区。
.专家认为,深圳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意之都,就要围绕创意产业不断做深、做细、做实,通过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丰富创意内涵,成为与会人员的共识。
C.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正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能源、产业、技术、贸易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D.”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中庸”辨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
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
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
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
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 孟子作了进一步的解释:“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
,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
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
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
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
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关于“庸”,汉代
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
因而孔子才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
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
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
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6、下列对划线句子中“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主张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B、黑格尔对《论语》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
C、孔子能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对弟子的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D、《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
7、下列关于“中庸”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中庸的“中”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不是走中间路线,把“中”理解为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是不正确的。
B、中庸就是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自由。
C、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做事平庸,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D、中庸理念就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和“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们把“中庸”理解为“乡愿”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
”,将“庸”理解为“平庸”。
B、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有偏差,导致人们对“中庸”的误解和误用。
C、作者认为儒家“中庸”思想一定能带给我们为人处世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等启示。
D、孔子注重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
他在回答其弟子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
盲者说
[清]戴名世
里中有盲童,操日者①术,善鼓琴。
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曰:“年十五矣。
”“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
”“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
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
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
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妄动焉。
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
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
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
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
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知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
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且睥睨顾盼
,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
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
某生无以答。
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②、史教诲,师箴,瞍赋,朦诵,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
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有改动)
【注】①日者:占卜。
②瞽:“瞽”即太师,掌管音乐,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称“瞽”。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审其语而知其是非 审:判断
B.治乱之故不能识 治:治理
C.间诣余言 诣:拜访
D.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 第:只
10、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下其谁非盲也 其孰能讥之乎
B.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以其无礼于晋
C.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闻其音而知其姓氏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11、下列各句中,都能说明“不盲者之尽盲也”的一组是( )
① 厉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
② 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
③ 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
④ 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
⑤ 伥伥焉踬且蹶而不知悟
⑥ 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12、下列对本文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盲者说闻音知姓氏,审语知是非,目的在强调观察世界应该辨明是非,学会推理。
B.盲者说,看世人一眼都是对他自己的一种侮辱,这表现了他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
C.文中说的瞍、朦都是指盲人乐师。
在古代,这些盲人乐师负有诵诗训导的任务,而
师旷、师慧则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
D.本文借盲者之言,讽刺世俗贤愚不辨、利害不审、倒行逆施、无所适从、跌入陷阱
而不能自省。
第II卷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①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8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⑴简析这首诗颔联的意境。
(2分)
.
⑵联系本诗意境,分析“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3分)
.
⑶结合全诗看,这首诗是如何写出诗人的“寂寞”的?(3分)
.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句。
(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
(3)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
(4)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念奴娇 赤壁怀古》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巾翠袖,英雄泪。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6)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22分)
小小的弈寨以弈风之盛而闻名,男女老幼皆善棋道,并多出弈林高手。
有一年战乱,一位大胡子标爷率重兵包围了寨子,却只是围而不打。
这位标爷起事前也是位弈林高手,曾怀揣一张棋枰杀遍天下棋士,所向披靡。
惟独没能与这里的高手过招儿,棋愿未了。
几天过后,标爷差人贴出告示来。
告示上说,既然到了天下闻名的弈寨,万事俱须服从棋理,杀人也要杀出章法。
明日起,标爷要亲自与小寨对弈,胜者活命败者祭刀。
标爷棋艺精湛,名不虚传。
第一天来了三位高手,不到一个时辰,已有两位被拖出去砍了。
小寨浸淫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
第三位却是一翩翩少年。
标爷见他年轻,便鄙夷地说:“还需再战吗?刚才两盘棋你都看见了,老的尚且不行,况一少年乎?弈寨闻名于棋坛,其实亦不过尔尔,欺世盗名罢了。
”
少年略略一笑,露出皓齿,说:“未必。
”
标爷见少年不卑不亢,毫无惧色,心中很有些诧异。
不知怎的动了恻隐之心,说:“孩子你还未长大,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今天你若主动认输,我可以给你留条生路。
”
哪知少年并不理会,手指棋盘道:“你开棋吧。
”
标爷道:“开棋你可就没有机会了。
”
少年道:“投降容易战死却不容易,机会难得,为何错过?”
标爷诧异:“你小小年纪乳臭未干,难道就不怕死?”
少年只是微微一笑,答非所问道:“我有一个条件。
”
“什么条件?”
年轻人手指棋盘;“下了棋再说。
”
第一盘,少年与标爷大战两个时辰;对杀激烈,精彩纷呈。
虽下成和棋,却使标爷震惊不小。
第二盘,年轻人妙招频出,步步紧逼。
标爷以守为攻,亦是招架有术,显示出非凡的功力。
最终战成炮士难胜单炮的和局。
“第三盘,再和棋算你赢。
”标爷一边飞快地码棋,一边恶狠狠地自语道,“我杀了半辈子棋,还从来没有人与我杀满三盘。
你小子能逼和我两盘!”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珠子几乎要掉了出来,血红血红。
第三盘摆上。
这一盘只下到半个时辰,少年就忽然不动了。
标爷瞪眼催道:“你为何不走棋?”少年笑道:“又和了。
"标爷细看棋势,诧异道:“和?我攻势初成,和从何来?”少年说:“十步以后准和无疑。
”
标爷不服,就催他行棋。
整整十步之后,果然战成和棋。
标爷叹服不已!
夫弈者,看五步即为高手。
而眼前的少年居然能看出两个五步!“你赢了。
我的棋力远不如你!”标爷由衷赞佩道:“可是我想问你,你的棋力如此高深,胜我当如囊中取物一般,为何三盘皆和,却不赢我?”
“我不赢棋,我赢你的心。
”少年仍正襟危坐,侃侃而谈,“输赢本乃弈家之常,赢一盘棋容易,却未必能使对方心服。
所谓心服口服才是服,能赢其心者,虽和犹赢也。
是故下弈赢棋,上弈赢心。
这三盘虽然都是和棋,是因为我都让着儿于你,信吗?”
标爷面赤,楞了片刻由衷叹道:“我信!可是,可是我功力肤浅,还请明示一二。
”
于是少年逐一复盘,演示如飞,一一指出每盘让在哪步。
标爷目瞪口呆,面色蜡黄,气得胸前黑毛觳觫不止。
正待发作,又听少年说道:“弈的境界有三。
最下一等是杀。
这种人能力低下,只以屠戮为快,棋风狰狞,根本不识弈道为何物也。
第二种境界是将。
将,一赢胜百子,一输丢全盘,以置对方死地为快。
岂不知这种快乐也只是很肤浅的快乐。
乐到极处便生悲,有赢必有输,有胜就有败。
这一等,还是不足取。
所以为棋之道的最高境界便是求和。
和棋,须得宽严相济,攻守得当。
把玩局势于股掌之间,此为弈道之上品。
古人有言,和为贵也。
”
一席话,标爷折服不已。
“你赢了我的棋,更赢了我的心,敬佩之至!弈前你说有个条件,请尽快讲来,只要在下能够办到,定当万死不辞!”
“我的条件已在棋中,”少年说道,“标爷乃性情中人,何须多言乎?”
标爷若有所思,忽然眼前一亮,恍然大悟道:“高!实在是高!寓深意于棋中,令人叹为观止!你小小年纪,棋到这般境界,真羞煞我也!”
第二天,标爷拨营起寨,向寨子深鞠躬,离去。
(选自《中国年度最佳小小说》)
16、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少年的形象特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句子。
(4分)
(1)我杀了半辈子棋,还从来没有人与我杀满三盘。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爷目瞪口呆,面色蜡黄,气得胸前黑毛觳觫不止。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标爷与少年对弈前后及整个过程中,主要有哪些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给文章起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标爷对弈寨围而不打,主要是因为和这里的高手对弈的棋愿未了,小说这样写是想表现他所谓杀人服从棋理的荒唐做法。
B.在和少年下第三盘棋时,标爷恶狠狠地自语,眼睛血红,表现出他想用面上的凶恶来遮掩内心的惧怕和自认难以战胜对手的心理。
C.少年最后表明他所提的条件是什么,并含蓄委婉地说标爷是性情中人,无须多言。
这样写,目的是为了和前文形成很好的照应。
D.标爷与少年连弈三盘,不分胜负,以“和”告终,都是因为少年有心相让。
标爷第二天拔营起寨,他已经知道自己不是那个少年的对手
E.小说讲述了标爷和少年弈棋的传奇故事,弈棋过程写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棋道亦人道,“和为贵”是小说所要张扬的精神。
六、(11分)
21、成语接龙是大家非常喜欢的文字游戏,请按照首尾相接的要求(相接的必须是同一字,不能是同音字)填入四个成语。
(4分)
地久天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历不明
22、请认真阅读“好与快”这幅漫画,完成后面的题目。
(1)请描述这幅漫画的内容。
(不超过50字)
答: (2)请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
(不超过字)
答:
时 间 .
时间是夹卷着冰雪的风暴, .
会染白我们青春的额头; .
时间是一道湍急的江流, .
会淹没我们生命的行舟。
.
七、(60分)
水的形态多样,有潺潺的小溪,轻快活泼;有静谧的深潭,沉稳深邃;有宽广的大海,浩瀚包容。
有的水清澈见底,有的水浑浊不堪。
水很无情,像时间一样一去不复返;水充满力量,能洗涤冲刷掉污浊的东西;水很有韧性,滴水可以穿石……其实,我们的人生也和水有着千丝万缕的共通之处。
请以“人生如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B 解析:A项bēi/bèi, mú/mó, diào ;B项kòng/kōng,guàn/guān, wéi/wèi;? C项
bì/pì,jìn/jìng,gān; D项liàng,chēng/chèn, sài/sè。
C 解析:A发轫,改弦更张;B针砭,真知灼见;D告罄,编辑。
B
解析①“累计”指加起来计算或总计,强调“计、计算”;“累积”指层层增加或积聚,强调“积、聚积”。
②焦点,比喻事物或道理引人注意的集中点;热点,指某时期引人注目的地点或问题。
③“时效”与“6小时”搭配。
D
解析A项前一句改为“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这是主谓倒装句,问号应放在句末。
;B项,全部顿号改为逗号,问号前一个改为逗号,后一个改为句号,因为都是陈述语气。
C项“《幸运52》” 不是书名,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冒号去掉。
解析A、“卡拉OK”不是体育活动,此处不合逻辑。
、句式杂糅,“深圳…内涵”是“专家认为”的宾语,又是“成为与会人员的共识”的主语,删掉“专家认为”或“成为与会人员的共识”。
D、搭配不当,“环节”不能“降低”,或缺少中心词,在“流通”前加上“减少”。
泠泠水声,((((体现其寂寞;,描写空旷幽寂的环境,衬托诗人的寂寞;末句直抒寂寞之胸臆。
(答对一点得答对二点得答对三点得___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
(2)__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__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
(3)故不积跬步,____无以至千里______。
《劝学》
(4)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樯橹灰飞烟灭______。
《念奴娇 赤壁怀古》
(5)___倩何人唤取_______,红巾翠袖,英雄泪。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6)吾所以为此者,__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现代文阅读
16.自信镇定,临危不乱;不卑不亢,老练稳重;机敏睿智,善于攻心;顾全大局,人品高尚。
(4分。
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17.(1)语言描写(侧面描写),表现出标爷自视甚高、不服气,并衬托出少年棋艺的高超。
(2)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标爷输棋后的惊讶、气恼。
(4分。
每个句子2分,手法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18.初见少年充满鄙夷;一、二盘和棋后内心震惊;第三盘和棋后由衷赞叹佩服;听完解释后内心羞愧。
(4分。
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19、示例:“和为贵”。
理由围绕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点明中心,引起阅读兴趣等方面阐释即可。
(6分。
题目合理2分,每个理由2分,意思对即可)
20、A、E。
B项错在此时他并未认为少年难以战胜,自语是在码棋时不是下棋时;C项错在少年并未表明理由;D项错在拔营起寨是因为标爷悟出了和为贵的道理。
六、
21、
长驱直入----入木三分----分庭抗礼----礼尚往来(1个成语1分)
22、
(1)画面上有三个工人在砌墙,其中第三个干得最快,但他垒的墙就要倒了,中间那个垒得又稳又快。
(2)既要速度,又要质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