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某句话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某句话
的作用
散文专题训练----某句话的作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伐木人
李青松
在那个年代,贮木场相当于林区的“金库"。
林区人吃的喝的用的,全都来自贮木场里的木头。
故此,林区的经济又被称为“大木头”经济。
哈拉哈河的上游除了苏呼河,还有大黑沟、小南沟、金江沟水系,在伊尔施都汇集到一起。
河面宽阔,河水澎湃,流送的木排首尾相连,蜿蜒数里,盖满河面,甚是壮观。
至今,哈拉哈河流经伊尔施的南北两岸,还有用水泥制作的大墩子遗迹立在那里,这就是木材流送的终点站了。
上下两根钢丝绳横穿河面,河中间用若干木头三脚架固定,钢丝绳的两端分别系在水泥墩子上,用锁头锁牢。
再沿着两根钢丝绳排列木板,用铆钉固定住,防止被河水冲掉。
如此这般,就形成了一道拦截木材的屏障。
木材截住后,就出河,用绞盘机往上拉,每次拉一捆,一捆三五根。
拉上岸后还要归楞,抬木工就大显身手了。
一一、二二、三三、四四、六六,要根据木头大小及其长短,确定几个人上手来抬。
所用的工具有抬杠、扳钩、肩杠、把门子、压角子、小刨钩、油丝绳等。
一一就是两人一组,用一副掐钩、一副肩杠;二二就是四人一组,用两副掐钩、两副肩杠;三三就是六人一组,两副掐钩、一副把门子、三副肩杠;四四呢,就是太长太粗太重的木材要八个人一组,前面一副把门子,后而一副把门子,中间两副掐钩、四副肩杠。
六六呢,就不说了吧——反正那是更大更粗更长的木头,要十二个人上肩了。
如果是直接装火车的话,在地面与火车厢之间还要搭跳板,有两节跳,有三节跳。
抬木头时,动作要协调统一,步调一致,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发生危险。
于是,喊号文化就在贮木场、就在抬木头的行进中产生了。
领头人(杠子头)喊号,其他人接号。
以号为令,便于抬木头行走时迈步整齐,使所抬的木头悠起来,从而平分压力,运
走木头。
在号子的节奏中,同时弯腰、挂钩、起肩、运行、上跳、置木。
每首号子的领号声调特别重要。
号声的大小、高低、粗细、强弱都决定着其他抬木人的劲头、步伐步态,甚至运送距离和时间的掌握,都是靠号子控制。
抬木是一种齐心协力的劳动形式,号子的作用就是用韵律来调节人的步伐,使大家“走在号子上"。
抬木号子是一种调律、多种内容的艺术。
也就是说韵律是固定不变的,至于内容的变化,要看领号人触景生情,临场即时作词的能力和水平。
领号:弯腰挂呀!
接号:嘿吆!嘿吆!
领号:撑腰起呀!
接号:嘿吆!嘿吆!
领号:齐步走啊!
接号:嘿吆!嘿吆!
领号:脚下留神呀!
接号:嘿吆!嘿吆!
领号:上大岭呀!
接号:嘿吆!嘿吆!
领号:加油上啊!
接号:嘿吆!嘿吆!
人在重压下发声,这是一种生理需要,也是一种重体力劳动过程中寻求快乐的精神需要。
有数据记载,阿尔山林务分局新中国成立初期流送木材产量是——一九五0年,两万八千一百三十立方米;一九五一年,两千九百立方米;一九五二年,三万零八百一十立方米;一九五三年,三千一百立方米。
一九五四年,林区头一条森铁修通了,森林小火车取代了水运流送。
之后,哈拉哈河上的木材流送场面,便渐渐淡出林区人的视野。
不过,那些老一辈伐木人,总要在傍晚黄昏时分,来河边走走。
他们望着空荡荡的哈拉哈河河口,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怅然的感觉。
喧嚣远去,哈拉哈河静静地流着,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然而,晚霞中,两岸的水泥墩子遗迹,以及几节锈迹斑斑的钢丝绳,还是那么真实地倒映在水里,若隐若现。
倒影是图景的回声,回声则是声音的图景。
“在森林里,最可靠的东西只有斧子和锯。
”这是早年间,阿尔山林区流传的一句话。
然而,经过半个世纪的砍伐之后,斧子和锯也靠不住了。
光荣消歇。
哈拉哈河沉默不语。
也许,沉默也是一种忧伤。
若干年前,阿尔山林区就告别了伐木时代,进入了全面禁伐时期。
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物,斧子入库了,锯子入库了。
伐木人变成了种树人和护林人。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旁观视角来铺叙当年伊尔施南北两岸林场的劳动盛况,叙述语调既热情又客观,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林区劳动者的赞美。
B.文章详细地介绍劳动分组、劳动工具、劳动号子,不仅让读者了解当时劳动的场景,也让读者感受到当时人们劳动热情的高涨。
C.文章引用阿尔山林区流传的“在森林里,最可靠的东西只有斧子和锯"这句话,含蓄地表现了老一代伐木工人战胜困难的乐观精神。
D.文章文字简练,既有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又有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
句式长短结合,随情感变化,或节奏明快,或节奏舒缓。
2.结尾的画线句“伐木人变成了种树人和护林人”,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很大
汪曾祺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
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
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
詹即瞻。
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
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
境界。
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
这倒也是一种办法。
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
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
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一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
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注]。
李白写了很多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装疯。
他写泰山的几首诗都让人有底气不足之感。
杜甫的诗当然受了《鲁颂·閟宫》的影响,“齐鲁青未了”,当自“鲁邦所詹"出。
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说得对的。
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
郦道元写三峡可以取法。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刻琢精深,以其法写泰山那不大适用。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
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
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
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
我对泰山不能认同。
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
我十年间两登泰山,可谓了不相干。
泰山既不能进入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外化为泰山。
山自山,我自我,不能达到物我同一:山即是我,我即是山。
泰山是强者之山——我自以为这个提法很合适,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世。
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
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对于高山,只好仰止。
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
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
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
同样,我对一切伟大的人物也只能以常人视之。
泰山的出名,一半由于封禅。
封禅史上最突出的两个人物是秦皇、汉武。
唐玄宗作《纪泰山铭》,文词华缛而空洞无物。
宋真宗更是个沐猴而冠的小丑。
对于秦始皇,我对他统一中国的丰功,不大感兴趣。
他是不是“千古一帝”,与我无关。
我只从人的角度来看他,对他的“蜂目豺声”印象
很深。
我认为汉武帝是个极不正常的人,是个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一个变态心理的难得的标本。
这两位大人物的封禅,可以说是他们的人格的夸大。
看起来这两位伟大人物的封禅实际上都不怎么样。
秦始皇上山,上了一半,遇到暴风雨,吓得退下来了。
按照秦始皇的性格,暴风雨算什么呢?他横下心来,是可以不顾一切地上到山顶的。
然而他害怕了,退下来了。
于此可以看出,伟大人物也有虚弱的一面。
汉武帝要封禅,召集群臣讨论封禅的制度。
因无旧典可循,大家七嘴八舌瞎说一气。
汉武帝恼了,自己规定了照祭东皇太乙的仪式,上山了。
却谁也不让同去,只带了霍去病的儿子一个人。
霍去病的儿子不久即得暴病而死。
他的死因很可疑,汉武帝究竟在山顶上鼓捣了什么名堂,谁也不知道。
封禅是大典,为什么要这样保密?看来汉武帝心里也有鬼,很怕他的那一套名堂并不灵验,为人所讥。
但是,又一次登了泰山,看了秦刻石和无字碑(无字碑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乱云密雾中坐下来,冷静地想想,我的心态比较透亮了。
我承认泰山很雄伟,尽管我和它整个不能水乳交融,打成一片。
承认伟大的人物确实是伟大的,尽管他们所做的许多事不近人情。
他们是人里头的强者,这是毫无办法的事。
在山上呆了七天,我对名山大川、伟大人物的偏激情绪有所平息。
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微小,我们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
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
从某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
(节选自《汪曾祺散文·泰山片石》,有改动)
【注】洒狗血:(戏曲演员)脱离情节而卖弄滑稽、武艺或做过火的表演。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的气质本不适合写泰山,但本文却写出了泰山之大,其巧妙之处在于作者独辟蹊径,回避了对泰山风光的描写而从文化角度去揭示其博大的内涵。
B.文章中作者情绪由开篇的偏激转为愤懑,最后归于平和,这种情绪变化的过程实质是作者坎坷人生经历的艺术象征。
C.作者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选取了泰山上的秦刻石和无字碑两处小景进行描写,成功地表现了泰山的雄伟恢弘。
D.文章感情真挚自然,有分析,有感悟,语言幽默活泼,笔力遒劲老到,于嬉笑怒骂之中展示出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反思。
2.“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有一些路你不会知道
①路是缔结村庄的藤蔓。
一条歪歪扭扭的路东一扭,就结出一个瓜一样的村庄;西一斜,就又结出了一个瓜一样的小村庄。
②一个人在村庄里走动生活了一辈子,但他却不会说村庄里的路自己全知道,因为总有一些路他琢磨不清楚。
③十六七岁的时候,我几乎把庄子里所有的路都走得烂熟于心了,我甚至知道某条小路的某段地方总是长了一棵爬来爬去的涩萝秧,它锯齿般的翠绿色茎蔓不是附粘住你的裤角,就是把你的脚踝剐出一道道红线般隐隐作疼的表皮伤。
我还记得村东的那条小路旁,总是长满了野草莓,那些野草莓的藤叶又浓密又细碎,花朵只有米粒大小,蜡黄蜡黄的,就像洒在绿茵间的一粒粒金沫。
而紧靠庄西那条河边的小路上,几乎没有什么人去走,但它依旧荒凉得什么草也不长,只有河风散乱无章地不时拂吹起一缕缕细烟般似有似无的灰尘。
那时候,我曾经三番五次地在村庄的巷道和小路上故意闭上眼走来走去,我心里知道哪里有一个小洼,落脚时要小心;也知道哪儿立有一棵枸子树,路过时要略略侧一侧身,免得一不小心会蹭住它。
我没有被路边的树、残墙、土塄碰住过,也没有被小路上的坑洼坎坷趔趄过,甚至没有被路上的藤蔓和路旁的庄稼磕绊过,我洋洋自得地对总坐在村头大皂荚树下的人们说:“咱这个庄子,没有一条路是我没有走过的。
”
④过了两天,东头的赵四叔找来了。
他是一个下套子的好手,糟践红薯的野猪,偷啃玉米的猪獾,把麦田搞得一团糟的野兔,甚至那些贼得防不胜防就叼食了鸡埘里鸡鸭的黄鼠狼,只要赵四叔下了套子,
三五天内它们的皮张就毫无疑问地挂在了赵四叔家那堵朝东的屋墙上。
赵四叔提了个铁丝挽结的铁夹子,他把夹子扔给我说:“村北那块玉米地里猪獾闹得厉害,你去把它们治了。
"我再三问了些下夹子的要领,就提了夹子去了村北的玉米地。
但一直费尽心机地折腾了五六天,我连猪獾的一根毛发也没夹着。
我去找赵四叔,他带着我走到那片被猪獾折腾得东倒西歪的玉米地边,然后弯下腰去在地头眯着眼寻找。
我问他找什么,赵四叔说找路呢,你不是说这个村子所有的路你都知道吗?你给俺找一找哪是猪獾走的路?猪獾走的路?我愣啦,赵四叔找了半支烟工夫,便把那夹子下进了地塍边的一丛灰蒿里。
第二天我跑去一看,一只肥得灰嘟嘟的猪獾正被夹得龇牙咧嘴束手待擒呢。
赵四叔笑着问我说:“这些野物的路你不知道吧!”
⑤又过了几天,白果树下的冯伯找来了,他说刚出洞的蝉正肥正嫩呢,走,咱们捉蝉去。
我们一起来到了村西河边的鬼柳林里,在树的腰身上绑上了一个个巴掌大小用竹篾撑开的蛛网,单等夜露正浓时那些刚出洞的嫩蝉出来自投罗网了。
第二天清晨赶去一看,冯伯的每张网上差不多都牢牢地粘住了一只已经挣扎得奄奄一息的蝉,而我的许多蛛网上连一只飞虫也没有,只有一滴滴饱满得颤颤抖抖的澄亮露珠。
冯伯说:“蝉的路你不知道吧!"
⑥村庄里叫鸡鸟在清晨振着羽翅外出觅食的路我不知道,它们在黄昏时慵懒飞回来的路我不知道。
田塍上,那些褐红色或紫黑色,像一节一节彩色小火车的蚰蜒的路,还有那些背着透亮的蜗壳的蜗牛的路,那些红薯秧子、葛藤、地边那些野刺玫的路,我都不知道。
我甚至不知道许多村庄里的灵魂返家的路,许多个夜晚,在冥寂时分,我听见一声一声苍凉的招魂呼唤声。
有时那唤声飘在庄后的那傍山的通往外面的大道上;有时,那呼唤声起伏在几乎被庄稼挤得密不透风的庄后田间垄埂上;有时,那声音逆着呜咽的夜晚的鹳河,显得潮湿而凝重。
但我知道,那些远走的人都是沿着各自选择的路径离家远行的,只有在他们离去的路上一声声呼唤,他们漂泊的灵魂才能踩着月光回到自己的村庄里来。
⑦神静的夜晚,我常常一个人思谋村庄里的路,琢磨那些我所知道或不知道的路,我知道或许一个人就是一条路。
有些路,我熟悉,
但还有许多路我并不知道。
它们,或许是老家屋后的一枝藤蔓,被风一吹就乱了自己灵魂的方向;也或许是一只田埂上的蚰蜒,一根草茎就可以改变它们梦想的路径;甚至是一只缓缓爬行在作物茎叶上的蜗牛,一滴露珠就使它们的旅途变得艰辛而迷惘。
⑧但我从不去探究每个人的来路,因为我清楚,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嘈杂而纷繁的尘世里,有许多的路是我永远都不会知道的。
一个人需要知道的,不过是自己梦想远行的道路和自己迢迢回来的归程。
(取材于李雪峰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将村庄的路比作瓜的藤蔓,将村庄比作瓜,形象地说明了路与村庄的紧密关系,新颖而富有乡土气息。
B.第③段末尾我洋洋自得的话语与后文“我”还有许多不知道的路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我"盲目自大的心理。
C.第⑥段中先后叙写“我”不知道村庄里动植物的路与远走的人灵魂返家的路,文笔从自然轻松走向深沉厚重。
D.本文以小见大,由实入虚,从村庄的路写到梦想的路与归程,最后以朴素而深刻的哲理性感悟收束全文。
2.结合全文,分析第⑦段划线语句的作用。
四、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间春色
朱强
我是在春天结束的时候来到人间的。
当我经历过漫长的夏天、秋天和冬天,才真正有机会与春天接触。
我觉得这样挺好。
经历过夏天秋天冬天的我,对于事物的变化已经更加从容,我会打开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门槛上的白色阳光。
因为长期的准备工作,我生命中接触到的第一缕春风,第一片落花,第一声春雷,第一抹春色都是完整的,在漫长的轮回之后,藏着这样一个季节,似乎一切也没有白等。
春光年复一年,在经历了人生第29个春天的时候,我终于从沉醉的春风中醒来。
发现所有美好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种看不见的残酷,很多东西就在这明媚中丢失了。
新的获得,又把那些空白填补
起来,让我依然有理由在热闹的人间说啊,唱啊,闹啊,写下心中的各种想法。
其实,在我的那个大家庭中,我的那些长辈们对于事物的描述向来是朴实的。
比如,他们从来不会用大而无当的口吻说“春天来了"这样的话,他们只会说,“起南风了”或者“天暖了"。
特别是我的爷爷,他会从那间昏暗的屋子里走到远处高峻或空旷的地方,然后穿上被熨得笔挺的中山装到我的大姑姑家、小姑姑家还有我们家来住上一段时间。
我爸爸刮胡子也由原来的三天一刮变成一天一刮。
他们似乎都被一种无形的东西影响着,变得多言、多动,爱整洁也爱热闹。
他们开始主动和陌生人搭讪,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然后又把家里箱子底下的东西翻出来,搬到太阳底下晒。
太阳也从铅灰色的云堆里钻出来,开始还有些腼腆,然后火球越烧越红,天底下都是明媚的阳光了。
我家房间的地板和所有家具都因为南风的原因而回潮了,我妈就用拧干的拖把在房间里来回劳作。
窗子和门都打开了,浩浩荡荡的南风像撒野的孩子从这扇门来,又从另一处看不见的地方跑了。
南风的味道是黏稠的,水蒸气将封存在各种物件中的气息带出来,樟木箱,彩电,被褥中的棉絮以及铁锁中的气息被南风带出来,于是人的鼻子就不够用了。
春天就这样热热闹闹地进行着,大家跟在春天的后面,手忙脚乱,累得气喘吁吁,但心里面都是美滋滋的,像美媳妇娶进门了。
关于春天的细节,我是说不完的。
在我看来,桃红柳绿的背后,其实是另一种更加广大的人间春色。
我们都居住在这春色中,然后期待或幻想着什么。
在柴米油盐中接受生老病死。
当自然的春天与人间的喜怒哀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当暖风、细雨、飞花和琐碎的日常紧紧相连,你就发现,其实春天中的那些看似最中心的部分,其实都是配角。
都是为那些人、那些事服务的。
杨柳绿了,别人院墙里的藤萝开了,你在房间里读书码字,闻到松软的气味,它们使人感到欢喜或惆怅,使人产生各种私人化的情绪,春天在人的心中所造成的影响反过来又直接影响着春天的形象。
我想,每座城市的春天都是不一样的,处在生命中不同年龄不同思想层面的春天也是不一样的。
那些遥远的有关于春天的记忆总是会在春风吹绿大地的时候被唤醒。
我不知道一
个人要经历多少春天才能成熟,是不是经历的春天越多,他就越不容易长大。
现在,透过透明的玻璃窗,可以看到某栋烂尾楼已经封顶,玉兰与海棠的花瓣落了一地,鹧鸪鸟正好在枝条叫着;阳光与楼房的阴影在马路中间形成黑白相间的条纹,早春的阳光是嫩黄色的,像刚刚长出的新芽。
午餐饱饱地吃过一碗汤粉,出门就觉得热了,顺便把扎在皮带下的白色衬衫拉出来。
一边走,一边抓着有些微痒的头皮。
眼前一阵黑,写字楼大厅里阴森森的,有一股潮湿的、好似苔藓的味道涌入鼻腔与肺腑。
这是另一种春光,它和存在于我的那个大家庭中的春光截然不同。
我打量着春天的城市。
楼房修长,道路宽阔,每一栋楼都拥有光亮的玻璃或金属外壳。
里面装着白云、太阳和月光,偶尔也有飞机与飞鸟的影子从里面经过。
但是春天大多数是在地上的,蚯蚓、蝼蚁,不知名的昆虫,还有从冬眠中醒来的蛇。
可是,城市的地面大多被水泥、柏油硬化了。
地上并没有春天,春天只有仰望才能获得,你看那些生长在天空的枝条,每一根枝条都丰盈圆润,里面丰沛的汁液像一条条春天的河流。
雨下了一夜,你在枕上听雨,雨纺了一夜纱,早上出门,吹面不寒杨柳风,小区里的空气好像细嫩的肌肤施了粉,耳朵里、鼻子里、眼睛里都是鸟声。
那鸟声在去年春、前年春听过,明年春、后年春你又将听见。
我想,只要地球的转动不止,宇宙的火焰不息,春天总会来的,南风与春鸟总会来的。
时间就像一条奔腾的长河,它的两端到底在哪里呢,谁也无法回答。
我们都各自处在自己的那一段河流中,看待人生与万物。
一个人,从一个个春天中经过,他从亲人的关爱与呵护中走到另一个喧嚣的世界里,当他把自己的腰杆直起,臂膀张开,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会发现,其实每一个春天都是不一样的。
那些往事在他的背后投下长长的影子,那些影子和春天的大树在春阳中所投下的影子几乎没有区别。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删改)
1.文章第三段写到“我终于从沉醉的春风中醒来”,有何作用?
【答案】
一、1.D“句式长短结合,随情感变化"分析错误。
句式的长短是根据文章内容或语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并非随着情感变化,比如
“河面宽阔,河水澎湃,流送的木排首尾相连,蜿蜒数里,盖满河面,甚是壮观”,就是为了突出“壮观"而使用一气呵成的短句。
2.①写出了伐木工人职业的转换。
②写出了伐木工人顺应时代的发展,在现在这个环保新时代依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③突出了文章的主旨,突出了文章环保的主题,也强调了文章作为一篇生态文化散文的文体特性。
二、1.AB.“作者坎坷人生经历的艺术象征”夸大其词,文中没有依据;
C.“作者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错误,原文说“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可见作者并未用这种写法写泰山。
“表现了泰山的雄伟恢弘"错误,目的是写“伟大的人物确实是伟大的”。
D.“于嬉笑怒骂之中"错误,本文文字流畅优美,行文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没有“嬉笑怒骂”。
2.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三、1.B “显示了‘我’盲目自大的心理"是错误的。
目的是从眼前的路联想到人生的路,从而收获深刻的人生启迪。
2.(1)内容:第⑦段列举村庄里的动植物为例,说明“我”有许多不知道的路。
(2)结构:照应前文第③段、⑥段关于藤蔓、蚰蜒、蜗牛生长活动细节的描写,并引出下文对不知道的路有清醒理智的认识以及人需要知道梦想的路与归程的感悟。
(3)手法效果:以排比句类比说理,生动贴切,委婉含蓄地强调人在梦想的路上容易被外在环境或干扰扰乱方向,从而不知前行的路与归程。
(4)主旨:阐释了人有认知的局限这个道理,并告诫人们:人容易受外因干扰而迷失自我,所以需要知道梦想远行的道路和返回的归程(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