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黑龙江哈尔滨道外区重点名校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黑龙江哈尔滨道外区重点名校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
..的一项是()
A.要塞.(sài) 歼.灭(jiān)绥.靖(suí) 锐不可当.(dānɡ)
B.愧怍.(zuò)轩.榭(xuān)伧.俗(cānɡ) 销声匿.迹(nì)
C.眩.目(xuán)睥睨
..(pì nì)酷肖.(xiào)深恶.痛绝(wù)
D.分.外(fèn)亵.渎(xiè)田圃.(pǔ)恪.尽职守(k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矫健一代天娇炫耀头晕目眩
B.苍茫沧海桑田覆盖重蹈复辙
C.泛滥粗制烂造斑纹班师回朝
D.克扣刻不容缓惶恐张皇失措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某校师生野营训练来到村里,,,,,和村民一道投入抢收战斗。
①就像勇猛的战土一样②不顾一天行军的疲劳③马上扔下背包④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
A.②④①③B.①④②③C.④②③①D.④③①②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她能安顿个体心灵、振奋民族精神、启迪
..民众心智,引领中华民族数千年坚毅前行
B.专家一致强调,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
..阅读,特别是学生的阅读。
C.好一幅“梅花闹春”图,这妙手回春
....之作,把人们带进了融融春光之中。
D.总书记多次引经据典
....谈反腐,向古人借智慧,对今人敲警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的主持风格犀利
..敏捷,大方得体。
B.国际研究机构数据表明,“抖音”国际版风靡
..日本及东南亚市场。
C.阳春三月,络绎不绝的游人和摩肩接踵
....的汽车纷纷来到鱼梁洲环岛景观带。
D.事实证明,真正的学问都是潜心琢磨而成的,真正的精品都是沥尽心血
....铸就的。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新农人形象
与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不同,“新农人”徐庆的火龙果基地中60%的产品是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的,20%供消费者进行果园采摘,20%用于加工成火龙果果酒。
“电商平台极大地扩大了我们的市场,体验式的果园采摘伴随着越来越火的乡村游也逐渐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徐庆介绍,“多渠道的销售模式为我们将来扩大种植规模奠定了基础,发展加工延伸了农产品产业链,走出了打造品牌的第一步。
”
新农人大多出身于农村,在城市中有几年的工作经验。
他们选择回乡创业,专注于某项农产品,被称为新农人。
区别于祖辈的农民,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整合资源,把农产品重新包装,贴上品牌,放到网上,有可能就把农产品卖出好价钱。
更为重要的是,新农人用新的思维,把农村中的土地、剩余劳动力等经济要素,用不一样的方式连接、盘活。
这与以往任何一场改革都不一样,与其说这是新一代的年轻人在折腾,不如说是新一场围绕农村问题的改革试验。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锄头和麦穗表示图中人物的职业身份是农民。
B.徐庆的火龙果产品大部分是通过网络渠道销售出去的。
C.新农人一般都是从城里回乡创业的单一农产品经营者。
D.农产品经过重新包装和贴牌,能在网上卖出更好价钱。
2.阅读材料一,新农人最鲜明的特征是什么?请结合图中要素概括。
3.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农人的生产经营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7.默写不见去年人,______。
《生查子·元夕》______,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孔孟论学》醉能同其乐,______,太守也。
《醉翁亭记》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衣沾不足惜,______。
《归园田居》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
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
”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
”—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甲)段内容________________。
又行不多时,只听得滔滔浪响。
八戒道:“罢了!来到尽头路了!”沙僧道:“是一股水
挡住也。
”唐僧道:“却怎生得渡?”八戒道,“等我试之,看深浅何如。
”三藏道:“悟能,你休乱谈。
水之浅深,如何试得?”八戒道:“寻一个鹅卵石,抛在当中。
若是溅起水泡来,是浅;若是骨都都沉下有声,是深。
”有人说(乙)段中的“一股水”是“流沙河”。
你认为正确吗?请结合(乙)段内容及相关情节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甲)(乙)两段文字,简要分析“洒家”与“八戒”的形象有何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9.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阅读画线语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联诗句在你脑海中呈现的是怎样的画面。
2.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以对偶写自己泛舟于绿水上、青山前,“客路” 点明作者人在旅途的境况。
B.古诗词中的“雁”常与思乡有关。
比如本诗的尾联,又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强调美好事物的消逝,有一种无奈和惆怅蕴含其中。
D.“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隐含哲理,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10.阅读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①于郊。
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
”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经寸之珠②照车前后各十二乘③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
吾臣有檀子④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⑤十二诸候皆来朝。
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
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
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
将以照千里,岂特⑥十二乘哉!”魏王惭,不怿而去。
(注释)①田:打猎。
后写作“畋(tián)”。
②经寸之珠:直径一寸的大明珠。
③乘;车,兵车。
包括一车四马。
④檀(tán)子:人名。
下文“朌(bān)子“黔夫”“种首”均为人名。
⑤泗上:泗水之滨。
⑤特;仅,只。
⑦怿(yì):高兴、快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东渔.于河___________
(2)徙而从.者七千余家_____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只画一处)
赵人祭西门
3.翻译下面的语句。
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
4.选文中魏王和威王对“宝”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大师如何诞生
陈平原
①“大师”这个概念内涵与外延很模糊,不好统一界定。
在“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与“六亿神州尽舜尧”之间,我倾向于阅读、阐释、追摹那些离我们比较近的“相对的大师”。
②我相信,真正的大师,不是一时一地的政治需要或传媒捧场就能制造出来的。
个人潜能如才思敏捷、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德才兼备等,并非本文讨论的对象;我想追问的是,在众所周知的“天赋才情”以及“废寝忘食”外,还有什么因素,促成了“大师”的诞生。
③翻阅人类文明史,时常感叹命运不公,造化弄人——有的时代天才或曰大师成批出现,竞相争奇斗艳,让你应接不暇;有的时代则平静、平淡、平庸得让后世的阅读者昏昏欲睡,所谓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也都不过尔尔。
④几年前,我写过《“少年意气”与“家国情怀”——北大学生的“五四”记忆》,其中提及:“阅读北大校史资料时,我感触最深的是:同一个中国文学门(系),直接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学生(1916、1917、1918级),明显比此前此后的同学更有出息。
为什么?依我的观察,各大学各院系大都如此。
当初的‘同学少年多好事’,以及日后的追怀与阐释,成为其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昔日的口号或学说,早就被后人超越了,但那种追求真理的气势,以及青春激情与理想主义,永远值得你我追慕。
”
⑤四年前,北大中文系举行百年庆典,需要梳理一下系史,当时我就感叹这三届“人才辈出”。
事后仔细想想,认可老话所说的“时势造英雄”——不管从政还是治学,那都是一个“关键时刻”。
思想潮流、历史机遇、问题意识、研究方法等,都直接指向了政治舞台的更换以及学术范式的革新。
身处此临界点,改革障碍小,社会期待高,发展空间大,实在是再幸运不过的了。
一代新人,就这么携着风雨雷电“闪亮”登场了。
⑥读黄宗羲《思旧录》与钱穆的《师友杂忆》,你会感叹师友之间在精神上及学问上的相互支持,对于学者来说是多么重要。
⑦大约十年前,我在清华大学谈论如何解读作为“神话”的清华国学院,讲题是《大师的意义以及弟子的位置》,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谈及国学院的贡献,大家都着力表彰四大导师,这当然没错;可我认为,国学院能有今天的名声,与众弟子的努力分不开。
弟子们的贡献,包括日后各自在专业领域取得的巨大成绩,也包括对导师的一往情深,
更包括那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凡开疆辟土者,因精力与寿命所限,只能着力于“发凡起例”,已经完成的部分,大都只是“半成品”。
这个时候,有无得力且才华横溢的弟子接棒,是其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
⑧不是所有“大师”都能在生前得到社会承认并获得表彰的。
人类历史上,多的是被埋没的天才、被误解的先知以及被怠慢的大师;1935年,鲁迅为叶紫的短篇小说集《丰收》作序,称:“《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
伟大也要有人懂。
”
⑨伟大的作品不为时人所接纳,一是因为社会生活变迁,一是因为批评框架转换。
之所以突出“漫天塞地”的“留学生”不懂《儒林外史》,就因为后者喜欢套用西人的“文学概论”。
而借助西人的文学眼光,可以欣赏《三国演义》或《水浒传》,但很难理解文人味很浓、更多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儒林外史》。
⑩世人之谈论“大师”,是在表彰那些“被认可”的人物。
知音难求,彩云易散,倘若你的学问得等五十年乃至两百年后才被发现与尊崇,那么,当下的你,听不到任何掌声,是非常寂寞的。
学者与社会的互动,不是越密切越好;做大学问的,往往不太为当下的一般民众所理解。
既能准确预见未来,又能拿捏好分寸,让自家功名得以在当世兑现,是一种本事。
若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学章学诚,“未有不孤行其意,虽使同侪争之而不疑,举世非之而不顾”。
(有删改)
1.阅读③—⑤段,直接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学生,为什么明显比此前此后的同学更有出息?下列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成批的天才出现
B.同学少年多好事
C.身处时代临界点
D.有大批的追慕者
2.下列与作者观点表述不一致
...的一项是()
A.大师,不是一时一地的政治需要或传媒捧场就能制造出来的。
B.“高徒”使“名师”的学术思路得以拓展,学术精神得以延续,学术业绩得以发扬光大。
C.作品是否“伟大”,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时代风气、理论框架以及读者趣味。
D.学者若要自己的功名当世兑现,就得预见未来,拿捏好分寸,且保持思想的独立性。
3.下列哪一项不是
..大师诞生的主要原因()
A.时势造英雄。
B.高徒出大师。
C.为时人所接纳。
D.耐得住寂寞。
12.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于丹
①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
”这句话颇有意味,意思是指大家都在忙碌的事情,你能够悠闲地对待它,才会有时间、有心思去满足自己的闲情逸趣。
②别人忙碌追逐的你不追赶,别人置之不理的你用心去体会。
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发现什么呢?发现一种生活方式,发现生命的质量。
《菜根谭》里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
”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③宁静有时也是一种生产力。
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④我曾看过一个小故事。
一位木匠把手表掉在半人高的刨花堆里,让众多徒弟去找。
大家乱哄哄地找,怎么也找不着。
后来他的儿子独自在夜里静静地听手表走动的响声,终于找到那块手表。
事情很简单,道理却很深刻。
想想看,宁静难道不是一种生产力吗?
⑤《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天地万物是可以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静,因为水流就是如此。
喧嚣的小溪把碎沫拍打在山崖上的时候,澎湃的大海把浪花摔打在沙滩上的时候,它能照见世界吗?它什么也看不见。
⑥一个人的心里有太多欲望,或是过分在意他人的赞誉和诽谤之语,这颗心就会像喧嚣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荡着,躁动着。
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如果不能拥有一份宁静,不能拥有一种闲适,我们能看见生命的本真吗?
⑦安静下来,在中国人本来的生命规律中去发现悠然的欢喜。
对今天这个时代而言,也许不只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说它是雪中送炭也不为过。
(选自《趣品人生》,有删改)
1.第③段中,“获得一种智慧的能量”与“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能否对调?为什么?
2.第⑥段,把画线的反问句“这样的人能静下来吗”改成陈述句,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你身边也有一些人不够“宁静”,请举例说明,并为他们提出建议。
13.阅读麦淇琳的《夕颜花儿开》,完成下列小题。
①夏夜,屋里闷热,走到院内,篱笆的藤蔓上开着大朵的夕颜花,幽芳四溢。
我在花前徘徊,心知只要天一亮就看不到夕颜的绽放,心里不免感到惆怅。
墙角石缝中坚韧的野草,在微风中轻轻摇动。
一个16岁女孩的脸,渐渐浮现出来。
②第一次见到她时,她穿的是一身湖兰色的衣衫,发间系着白色发带,黑亮的眸子漾着灵动和朝气。
那个暑假我们一家刚搬到鼓新路不久,天刚蒙蒙亮,我散步到了附近的八卦楼。
阳光下,一朵洁白的夕颜花,在铁栏杆上簇叶而生,像是一轮落在凡尘里的满月。
③我满心欢喜,看了又看,可转瞬间,那花瓣顾自闭拢,泛黄,最后皱缩在一起,蜷曲成很小的一团。
正叹息间,身后传来一个清亮的声音:“夕颜花常在夜里开放,在清晨凋零。
”回头时,看到一双晶莹的大眼睛,一个女孩手提一个大篮子,很乖巧聪灵地站在我面前。
④女孩很与人亲近,很快我就知道了,她叫霜菊,比我还小两岁。
也知道她父母身体都不好,母亲常需要抓药调
养,父亲前几日才动的手术,她要代替父亲去海边拾海蛎到市场上卖。
⑤霜菊看看我又看看那消瘦的夕颜花,十分高兴地说:“我家里还有些去年的种子,若姐姐喜欢这小花,明日我给你带些来,种在花盆里,无需多少时日就能发芽长叶。
”
⑥第二天,我依约去市场找霜菊,刚走到菜市口,就见霜菊挑着担子在前面走。
两头的篮子很沉,走一步就晃一下。
我正要喊霜菊,一个戴袖章的治安员拦住了她:“有照吗?谁许你在市场摆摊的?”霜菊放下扁担,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递给治安员。
⑦“苏志强……这不是你吧?”霜菊小声地说:“叔叔,这是我爸办的照,这几日他病了,我替他来摆摊的。
”
⑧“不行,各个都像你这样,我们还怎么管理?”治安员并不买账。
我推开拥挤的人群向前,从布兜里掏出路上买的瓶装甘蔗汁递过去,为霜菊求情。
治安员看看霜菊瘦弱的模样,这才摆摆手走开,霜菊翘起嘴角,眼睛里明显闪烁出许多惊喜来,连忙从兜里掏出一个用花手绢包裹的东西给我。
打开,二十多粒黑色细小的种子安静地躺在手绢里。
⑨这天早晨十点多钟,我在院内支起画架,手握画笔在纸上飞舞。
霜菊着一身蓝,捧一盆绿萝慢悠悠地进来。
我抬头注视,见她身边开着一丛紫阳花,衬得人亭亭玉立,宛如画中。
⑩“呀!姐姐你在作画吗?”霜菊连忙放下手中的绿萝,跑到身边,手触摸着画板,喃喃说着:“画笔和画板就是天堂啊。
”我看到霜菊的眼睛里闪着耀眼的光芒,霜菊又缓缓地说:“将来我也要去美术学院学画。
”想到霜菊的家庭环境,这个愿望恐很难达成,我沉默着着,一个扎着围裙的大婶跑来冲霜菊喊道:“霜菊,霜菊,你爸叫你去药堂抓些药回去。
”“我知道啦,这就去!”霜菊连忙和我道别,一路小跑出去,边跑边喊:“姐姐,那盆绿萝送给你了……”
⑪夕颜开花的某个夜里,霜菊的母亲终于没能扛住病魔的摧残。
我见到霜菊的时候,她明显瘦了,眼睑处还有未干的泪痕,但眼里的光却充满了坚毅。
此后,霜菊既要为家计奔波,还要照顾父亲,而我也为准备高考而忙碌起来,渐渐与她少了联系。
后来我到外地读书,关于霜菊的记忆也渐渐淡去。
直到有一天,我在学校听完一场美术讲座,出来的时候,见一个身穿湖兰色长裙的女孩从Z型楼梯走过,就这样穿过时光,轻触我记忆的缝隙。
我以为我已经忘了她,可她却忽然在我记忆的底片上显影。
⑫我一直以为霜菊仍然居住在鼓浪屿的小民房里,或许被生活折磨得面目全非。
可她这些年不仅把父亲照顾得很好,还坚守本心,考上我所在的这所美术学院。
我很奇怪,她是怎么从生活的沼泽里走到自己的目的地。
⑬霜菊说,夕颜也叫月光花,它常在夜里开放,在清晨凋零,即便生命是娇嫩而短暂的,夕颜也有一颗寂静而勇敢的心,让自己拥有生命不可抗拒的向上力量,摇曳出斑斓姿彩,兀自温暖,兀自清香……
(选自《新青年》2018年10期)
1.第②~⑩段,回忆了“我”与霜菊短暂交往过程中的三件事,请分别加以概括。
2.结合上下文,根据要求,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阳光下,一朵洁白的夕颜花,在铁栏杆上簇叶而生,像是一轮落在凡尘里的满月。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霜菊连忙放下手中的绿萝,跑到身边,手触摸着画板,喃喃说着:“画笔和画板就是天堂啊。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霜菊这个形象的特点。
4.请阅读上文的第⑬段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分析:(1)这两段文字在写作方法上的相似点;(2)两段文字所寄托哲理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宗璞《紫藤萝瀑布》)
(1)写法相似点:__________
(2)哲理不同点:__________
三、语言表述
14.下列两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为让更多的人关注国学、传承文化、诵读经典,我市广泛开展国学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校组织的“汉字书写大赛”活动,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书写水平,还激发了大家学习汉字文化的热情。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我是延安人”是某省电视台的一档访谈类节目,有一期的内容是采访时任省委书记同志。
上世纪60年代末,上山下乡来到延安地区梁家河子,他“轻装简行”,而有别于他人的是沉沉的一箱子书;他爬到半山腰,还未干活,已经是大汗淋漓,精疲力竭;他每晚睡觉饱受虱蚊叮咬,瘙痒难忍,无法入睡,他在短暂的不适应和阵痛后,开始以知青的身份与农民共搏命运,他被选为生产队长,他率领大家一道实干并勾画梁家河的未来,他修建沼气池,用嘴吹沼气管,溅了一身粪便,当他接到大学录取通知要离开梁家河子时,闻讯早早赶来的全村的乡亲黑压压一片静候在他的屋外,他们手拎怀捧着鸡蛋、大枣、小米……
这是以平常人的身份走进人们视野的一段经历。
致力于改变老区贫穷落后面貌的时期,是他中国梦初始形成和不断深入的阶段。
何人无梦?为梦起行。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中国梦,理想、信念、责任是实现梦想的动力和源泉。
根据上面这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有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C
【解析】
试题分析:C. 眩.目(xuán)-(xuàn)。
据此,答案为C。
2、D
【解析】
试题分析:A.一代天娇-一代天骄;B.重蹈复辙-重蹈覆辙;C.粗制烂造-粗制滥造;D.正确。
据此,答案为D。
3、C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的排序。
解答此类试题时,先通读几个句子,确定之间的内在联系。
要求排序的四个句子①②③的举动都是因为④中交代的事件的起因,然后“投入战斗”又和前文①中的“战士”连接紧密。
所以正确的排序为④②③①。
故选C。
4、C
【解析】
妙手回春,意思是医生医术高超,能把垂危的病人治愈。
C句使用对象错误。
5、C
【解析】
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
形容人多拥挤。
C句中使用对象有误。
6、1.D
2.眼镜,代表新农人掌握知识文化;手机,代表新农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3.在生产方面,用新的方式连接、盘活农村土地和剩余劳动力等经济要素;在销售方面,善于整合资源,拓宽销售渠道。
【解析】
1.D“能在网上卖出更好价钱”理解和分析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
原句是“把农产品重新包装,贴上品牌,放到网上,有可能就把农产品卖出好价钱”。
注意是“有可能”,不是“能”。
2.要求答出新农人最鲜明的特征。
仔细观察图片,新农人的所谓“新”是戴了眼镜、手中拿有手机。
眼镜,代表新农人掌握知识文化;手机,代表新农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文字材料可分析“电商平台极大地扩大了我们的市场,体验式的果园采摘伴随着越来越火的乡村游也逐渐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整合资源,把农产品重新包装,贴上品牌,放到网上,有可能就把农产品卖出好价钱”“更为重要的是,新农人用新的思维,把农村中的土地、剩余劳动力等经济要素,用不一样的方式连接、盘活”等句。
这些都可以概括出新农人的掌握知识文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
3.应学会筛选信息。
其方法是:速读材料,整体把握;认真审题,明确目的;缩小范围,提高效率;严密分析,准确把握。
如在生产方面,可分析“新农人用新的思维,把农村中的土地、剩余劳动力等经济要素,用不一样的方式连接、盘活”;在销售方面,可分析“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整合资源,把农产品重新包装,贴上品牌,放到网上,有可能就把农产品卖出好价钱”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7、泪湿春衫袖譬如平地醒能述以文者八百里分麾下炙但使愿无违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作答可依据识记的诗词内容直接填写。
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衫袖、譬、麾、炙、无违”等字词容易写错。
8、(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2)不正确。
流沙河是经典名著《西游记》中的河流,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
其长万里、宽八百里,河主人是沙僧。
而【乙】段中的沙僧已成为三藏的徒弟。
(3)除了身材都胖外,性格都直爽。
如“洒家”“—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八戒”“罢了!来到尽头路了!”都有智慧,如:“洒家”明知郑屠已死,为显得自己不是怕事而逃离,便假说“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八戒” “寻一个鹅卵石,抛在当中。
若是溅起水泡来,是浅;若是骨都都沉下有声,是深。
”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文本【甲】中的“三拳”“郑屠”“洒家”可知,文本叙写的内容是《水浒传》第三回叙写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故事。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
具体是考查对《西游记》有关要点内容的辨析。
“流沙河”是《西游记》中的出现的河流,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