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课外古诗文阅读赏析和点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山水诗。

诗人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写了敬亭山的鸟、云和山。

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写尽了伤心: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尽和闲,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相知情意,鸟儿飞走了,白云飘远了,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一动不动的看着诗人,此时此刻,诗人觉得,世界上大概只有敬亭山愿意和我作伴吧。

“只有”两字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构思新颖,诗文写了诗人在芙蓉楼送辛建的的事,着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写了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 “寒雨”因为心中惆怅才觉得雨寒,“楚山孤”友人离去以后,自己感到如楚山一样孤寂。

这两个词语写出了诗人依依不舍的感情
后两句自比冰壶,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了镇守边关的将士,在月黑风高的夜晚,追击逃兵的故事。

诗歌脍炙人口,雄壮豪迈,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这首《塞下曲》是作者写的第三首同名诗歌。

借一追一逃的故事,表现了边塞将士不畏艰苦,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

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

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北方民族的入侵。

诗文的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时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本诗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读者的想象很丰富。

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题写在水墨画上的诗,也叫题画诗。

墨梅就是水墨画上的梅花。

梅花本来是彩色的,不会因为墨池水的浇灌而变成黑色。

这墨梅不是现实中的花儿,而是来自诗人的画笔之下。

诗歌不是对梅花外表美丽的描绘,而是诗人对梅花品格的赞美。

诗文的前两句写了墨梅的生长背景,最后两句写了梅花的品格,墨梅只求花的清香充满人间,花儿朴素淡雅,不图虚荣,高洁自重。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也是借梅自我比喻,表现自己的人生的态度,那就是不向世俗献媚,鄙视流俗,淡薄名利,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诗词赏析: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这也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的风景诗。

诗意如画,笔触细腻,景色秀丽。

诗的前两句“凉月如眉挂柳湾”是写仰望天空,“越中山色镜中看”是写俯察,低头观看溪水。

一仰一俯,都是描写的静态景色。

一个“镜”字比喻的是溪水,暗示出月光的明洁,兰溪水面的平静,兰溪水的清澈。

诗的后两句写一连三天的春雨,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来的情景。

“桃花雨”不仅明示着季节,更见美景快情:春水盎盎,鱼抢新水,不断地涌上溪头浅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看到这种情景,怎不使人从心底漾起欢乐之情!
这首诗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不见一个“人”字,不写一个情”字,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情意盎然。

描写了兰溪山水秀丽和物产富饶。

辛夷坞唐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五言绝句。

短短四句诗,诗歌描写了辛夷坞幽静的景色,在描绘辛夷花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环境。

这首诗的诗眼就是一个“寂”字。

诗文描绘了辛夷花满树芳花,花开花落的美景,衬托出“山幽”“谷寂”,表达了作者寂寞之意,淡泊之情。

诗的前两句写花的“发”,春天里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显示一派美好的春光。

“发”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和勃勃生机。

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

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然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

“落”写出了一种落寞的境况和环境。

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同时,又写出了一种无言的落寞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一句“涧户寂无人”,看似不经意地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生发转为飘零,尽管画面上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寂寞感。

诗歌以动写静,“发”、“开”、“落”等动词使山林显得越发幽静,充满禅意。

王维的山水诗是空净澄明的,忘我忘情的。

画菊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诗文赏析: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郑思肖写的一首咏物诗,七言绝句诗,题咏的对象是画上的菊花。

以菊花象征忠于宋朝,绝不向元朝俯首投降的高尚气节。

菊也象征了作者傲然独立,卓尔不群的品格。

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菊花傲然独立的性格。

菊花遗世独立,不和百花一起开放,不随俗,不求富贵,坚守节操,以菊花写诗人自己,以物拟人,托物言志。

诗的后两句,写了菊花宁可带着清香枯死枝头,也决不向北风屈服的高洁之志。

“抱香”比喻诗人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是双关语,暗示北方的元朝蒙古统治者。

全诗写的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表现出来诗人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誓死忠于故国。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具有劳动气息的田园诗,一首七言绝句。

描绘了一幅山村农忙图景。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雨中山村一两户人家发,出了稀稀落落的鸡鸣声,竹林,山溪俺映着弯斜的村路和板桥,表现了山村幽深淳朴的风貌。

第三句截取妇姑相唤浴蚕的画面,表现山民紧张的农事活动。

末句通过一个“闲”字来衬托渲染了山民的农忙气氛。

诗人从景物写到人事,从人事写到环境气氛,运用新鲜活泼的语言,鲜明生动
的意象,传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字里行间又流露出诗人对和平田园生活的赞叹和欣赏之情。

江村即事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诗文赏析:这是司空曙的一首山水田园诗,“江村即事”是诗人通过描写垂钓者的日常生活情趣,来展现江村生活的闲适和宁静,表达了诗人追求清静无为的生活。

首句描写垂钓者钓鱼归来,“不系船”表示垂钓者的悠闲和超脱,也说明江村湖畔,人迹稀少,闲适宁静。

第二句说明垂钓的时间,江村幽静美丽的景色。

也说明了垂钓者的无拘无束、随性而为的休闲生活。

最后两句是为首句做解释,为什么不系船呢?因为江村人迹罕至,渔船不用系住,随水飘荡,即便是一夜风吹,最后还是会吹到岸边的浅水滩处。

最后一句的芦花,说明芦花开的季节为秋天。

诗人对眼前的美景信手拈来,清新自然,恬淡闲适,让人对诗中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诗人还采取到装的手法,首句不系船,引起人们的兴趣,让人产生联想,后面结尾解释为何不系船的原因,使人恍然大悟,从而营造出清静无为的意境。

塞下曲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边塞小诗,写了西汉飞将军李广猎虎的故事。

这首诗,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富有战斗生活气息,雄浑感人,历来为人传颂。

李将军夜间巡视边防,误以为石头是老虎,一箭射出去,箭插入石头中。

赞美了将军射箭的神技和过人的勇敢品质。

诗的首句不仅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还制造了一种气氛。

“惊”字不禁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第二句不说“射”而说“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还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引导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面临危险时是多么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诗的后两句写得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

说明了将军的箭术技艺高超无比。

“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真不可想象。

神话般的夸张,为人物形象涂上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酣畅淋漓,只觉奇妙,不以为非。

芙蓉楼送辛渐(其二)唐王昌龄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写了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诗的开头前两句是互文,互文就是两句诗的文字文意可以互换。

不是说诗人站在楼上向南望看到海,向北望看到云,而是说,诗人站在丹阳城的高楼上,放眼望去,江水阴雨茫茫,烟波浩渺,阴云深深,仿佛诗人的心情一样沉重。

而且城南城北都一样。

最后两句是写设宴告别,酒不尽兴,心如明月,景中含情,以景结情。

第三句是点题:高楼送客依依惜别,心情悲愁,酒不尽兴。

最后一句是以景写情:寒江寂寂,心中惆怅,悲伤像流不尽的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样地纯真。

“明月心”是用明月来形容“心”,美景含情。

全诗融情入景,以景结情,主要还是抒发离别情,堪称一绝。

这首诗历来为众口传播的“芙蓉楼送辛渐(其一)”所掩盖,少为人知,其实两首诗是一气呵成,互相补充,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浅白如画,充满情趣,描写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在充满童稚的行为中,透出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聪明伶俐。

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和思维的敏捷。

诗文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里有诗人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诗人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是利用风,把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经过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诗人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孩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不已。

也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出走半生,老来仍有童心,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文赏析:这首秋歌写了家中夫人对远征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诗文开始写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是捣衣声中,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荡漾,也寄托着夫人对边关丈夫相思和爱情.前三句分别写了秋月、秋声和秋风,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都在为第四句的“情”作铺垫的。

最后两句,盼望战事的早日结束,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

这是诗人的愿望,也是夫人的期待,也是远征良人的心声。

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厚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存在,“玉关情”是妻子对玉关良人的相思爱情。

诗中千里月色、万户捣衣声,雄阔明丽之景,和怀远之思、战士复原还家的期望,两相结合,构成了感人至深的意境。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诗文赏析:这首诗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晚晚,邀请朋友刘十九前来喝酒的情景。

诗文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叙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体现了朋友间亲密的友谊。

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

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诗文简练含蓄,轻松洒脱,诗句之间,一脉相通,一气贯之。

诗文首句从开门见山地点出新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诗文表情达意主要靠三个意象:新酒、火炉、暮雪来完成。

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

室外真的下起雪来,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

人生在这一刹那间,泛起了玫瑰色,散出甜美和谐的旋律。

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情调,浅浅的语言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和真挚的友谊。

诗文中的“绿蚁”和“红泥”色彩搭配也合情合理。

最后是结尾“能饮一杯无”,轻言细语,贴近心窝,溢满真情。

具有空灵之美,余音袅袅之妙;又创设了情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诗人可能是特意准备新酒来招待朋友的,也可能是偶尔借此驱除孤独的冷寂凄凉;既可能是在风雪之夜,想起了朋友的温情,也可能是平日里朋友之间的常来常往。

浪淘沙九首·其八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诗文赏析:这首诗写于诗人被贬夔州时期。

诗人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表现出一种超然豪迈的人生态度。

诗文的开始两句,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恶浪一样使人无法脱身,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下沉。

这两句诗以坚定语气表明谗言“如浪深”,不同的人,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不会如泥沙一样沉入江底,一定会有努力奋争搏击不已的人。

诗文后两句,是在写淘金的人要经过“千淘万漉”,滤尽泥沙,最后才能得到金子,写的是淘金人的艰辛,实际上诗人是在借淘金的艰辛,表明自己的心志:尽管
小人诬陷,蒙受不白之冤,甚至被罢官降职,逐出朝廷,贬谪他乡,但是我并不会沉沦于现实的泥沙之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

这个过程,就如同淘金一样,尽管开始时光芒会被泥沙蒙蔽,会经历酸楚无奈,但只要咬牙坚持,相信自己的正义之举能够被肯定。

是金子迟早是要发光的。

寄酬韩冬郎兼呈畏之员外唐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酬答诗。

筵席已近尾声,在座的人触动离情。

十岁的韩冬郎触发了诗思,挥笔写成送别的诗章。

诗文的第一二句追述了当年情景。

重点写冬郎题诗。

诗人是冬郎的姨夫。

接着,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将冬郎父子比作凤,以“雏凤清于老凤声”表明青出于篮。

诗的最后两句描绘道:遥远的丹山道,美丽的桐花开满山野,花丛中,不时传来雏凤清脆圆润的鸣声,附和着老凤凰苍凉的呼叫。

此时冬郎的年少和诗才都跃然纸上。

“雏凤声清”的千古名句历来传诵不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