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诗四首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重点
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诗词的意蕴
诵读法、体味联想法。

1.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2.教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2课时
同学们,今天我要向你们介绍两位古代著名的诗人,其中的一位你们在前面的课文中已认识了,他是陶渊明,而另一位,同样也是田园山水诗的高手——王维。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某某某某)人。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田园诗派创始人。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

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蒲州(今某某永济县)人。

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居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中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练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不多,然而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1.《归园田居(其三)》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第二年,其时诗人正过着“躬耕自居”的隐居生活,《归园田居》五首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旧居、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2.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X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一)《归园田居》(其三)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分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1)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2.自由背诵。

3.检查背诵。

(二)《使至塞上》
1.教师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导入。

2.教师X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

3.竞背该诗。

4.抽查背诵。

1.朗读《归园田居》(其三),划分节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但使愿无违”的“愿”指什么?
指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3.请同学描绘诗的意境:要求用现代散文化的语言来描述本诗的内容。

4.齐读齐背,体味诗意!
5.赏读《使至塞上》。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作者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代的边关,像振翅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少数民族地区。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疆的沙漠浩瀚无边,烽火台燃起的那股浓烟,显得那么孤独,那么劲拔坚毅。

那横贯沙漠的黄河上,落日正圆。

作者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沙漠中荒寂无人行,直到萧关才遇到骑马的侦察兵。

侦察兵告诉我,河西节度使还在最前线的燕然山。

6.这首五律诗写作者奉命出塞赴边宣慰,查访军情,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作者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沙漠奇特壮丽的自然景象融合起来写,写得气势雄浑,充满诗情画意。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家乡,对家乡的爱,是每个离开家乡、暂居他乡的人不变的情感,爱乡、思家,是许许多多作品的主题,在这些作品中,李白的《渡某某送别》是一颗特别耀眼的明珠,现在,就随我一起欣赏它吧。

1.李白(701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威纪(今某某某某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两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某某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某某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磷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某某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之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中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独特风貌的诗人。

他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

李白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有《李太白集》。

2.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某某,故为宋代某某某某人。

他生于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某某八年(1138年)。

陈与义在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某某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他的作品语言质朴音节响亮,形象丰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没有鄙俗,口语化略无平淡,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技巧方面,都比某某派的其他诗人成就要大,无愧于某某诗中的改革派。

唐开元十四年(726年),诗人李白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渡某某送别》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舟中吟送的。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的春天,金兵攻破某某,北宋灭亡。

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进士第,授文林郎。

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

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某某某某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也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他流亡到洞庭湖时,几次登某某楼,与朋友一起伤感国事,借酒浇愁,写下数诗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1.(1)说说《渡某某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学生讨论、交流
(1)写作者李白出蜀至某某来到楚地时所见到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浓浓的乡思。

2.陈与义诗宗杜甫,特别是他的律诗,明显地表现出老杜的特点,可谓神形兼备。

课下赏读杜甫的《登某某楼》,谈谈陈与义的律诗风格。

登某某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某某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歌是陈与义学杜的成功之作。

此诗颔联令人自然想起杜甫《登某某楼》的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所表现的宽阔宏伟的意境。

颈联效法杜甫《登高》诗的笔法,同样也是表现“万里来游”、“三年多难”的漂泊不定的生涯,抒发离乡背井的感慨。

但诗人并不生搬硬套,而是用“万里”、“三年”作对,既写出了逃难的路途遥远,又指出了逃难的具体时间,说明诗人学杜而不拘泥于杜,他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注意从切身感受出发,从具体情境出发,加以创新,自成一格,故能高出当时诸家一筹。

1.《渡某某送别》解读。

(1)渡远某某外,来从楚国游。

落笔新奇有致。

李白从五岁至二十五岁,一直在某某读书、学剑、游览山川名胜,此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过三峡,直向某某外驶去,来楚国游览。

首联虽是平叙事实,却遮掩不住诗人内心隐隐的激动。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形象描绘了渡某某后长江两岸的壮阔景象:苍茫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伸展,渐渐消失了,一泻千里的江水奔入辽阔无际的原野,滔滔东流。

写景中蕴含着诗人喜悦开朗
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颈联具体写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某某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水中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这一联与颔联,把生在蜀中的人初次出蜀,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奇观感真切地写了出来。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尾联写作者在欣赏某某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字意为“仍然、照旧”,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5)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

诗歌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想象瑰丽,不愧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

诗中的江水形象,自然美附上人情美,给人一种美感享受。

全诗以“渡远”为始,以“送行”为结,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溢着远别壮游、心胸开朗的舒畅激情。

2.《登某某楼》(其一)解读。

(1)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帘旌:楼上的帷幔、旌旗一类。

这两句,上句写某某楼的地处形势,下句是说楼上冷清闲寂。

(2)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吴蜀横分地:地处吴、蜀之间。

三国时东吴、蜀汉帝在某某荆州一带进行争夺荆州战,某某为东吴屯兵之地。

写出诗人登上某某楼,面对洞庭浩瀚汪洋的不凡气势,触景伤情。

(3)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凭危:凭高,这里指登楼。

这两句是说,靖康元年(1126年)以来,自己从某某陈留避乱南奔,辗转至此,已行程万里,这三年中,备尝艰辛,于此登高望远,不禁感慨万千。

化用了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楼》中“万方多难此登楼”的句意。

(4)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沧:青。

“无限悲”明示了胸中悲情涌动,悲如“一江春水”,以静景反衬生活转徙不
安,景之静难平胸中激荡之悲情。

1.陶渊明归隐山林之后,终于卸去了奔波官场、疲于应付的沉重的心理包袱,南山下的劳作,虽然辛苦,却是苦中有乐,苦中能寻找到曾经失去的自我。

实现了自我,不必与世俗同流合污,也就“但使愿无违”了。

此句应是诗眼,突出了诗人厌恶混浊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美,而这种迥异流俗的精神,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尤为难能可贵,试问,有几人愿意辞官,宁可过着躬耕自足的生活?几千年来,陶渊明都被人尊为隐逸诗人,但他身上体现的不愿向黑暗妥协的勇气也许更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2.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只以寥寥的10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由烽烟、夕阳、黄河组成的大漠景观图,这可以说是发前人所未发。

而联系这首诗的背景可以知道,王维虽是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实际上是受到了排挤,此时他的心情是孤寂幽愤的,而通观全诗,他的这种孤寂幽愤却巧妙地融入了对大漠奇特壮丽的自然景象的描写中,可谓含蓄之至。

也可以看出诗人是善于自我排遣的,他虽然处于孤寂的情绪中,却依然敏锐地观察到了大漠风景的奇丽和壮观,能够及时地捕捉到这种景象,这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要有发现美的精神。

3.在诗的王国里,送别诗恐怕占据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地位,在这些送别诗中,李白的《渡某某送别》别具一格,因为送别作者的并不是人,而是那在作者眼中似乎有情有义的江水,这给人的感觉可谓耳目一新。

其实这种从对面着笔的手法常常受到诗人们的青睐,很多诗人在表达自己对人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时,往往不说自己如何想念,而是从对方入手,比如杜甫的“今夜郧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还有贺铸的《鹧鸪天》:“空窗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等等。

这就是诗人的创造,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创新精神,将它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

4.几千年前就有人告诉我们:“诗言志。

”诗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古代的诗人们,尤其是不幸生于乱世的诗人们,在诗中往往将个人身世之悲,国破家亡之痛融合在一起,抒发了痛极、哀极的情感,令无数后人读之感慨万分。

也许有人认为这些表现家国之悲的古诗已经距今太远,读了没有什么意义。

但是虽然时过境迁,这些诗人们的悲哀早已随着历史随风飘去,可这种感情却是共通的,在山河破碎、身世飘零之际,谁没有这种切肤之痛呢?现在我们读这些诗,仿佛能够感觉到诗人在创作时的所思、所想、所感。

体会出这种感情之后,也许身处于安定、和平环境生活中的我们才会更加懂得珍惜。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向我们描述了他的躬耕生活,全诗有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王维的《使至塞上》作于赴边途中,第一、二两句写自己来到“塞上”的原因;第三、四两句将自己比喻为随风而去的蓬草和振翅北飞的大雁;第五、六句描写了大漠中的奇丽风光;最后两句写侦察兵告诉“我”的话。

3.《渡某某送别》主要有两层意思:作者李白出蜀至荆楚地时见到的壮观景色;从景物着笔,表现自己对故乡的留恋。

4.陈与义的《登某某楼》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作者登上某某楼及见到的景色;后四句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归园田居》(其三)
用语平淡自然,诗意浓郁丰绮。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朴素如随口而出。

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使至塞上》
比喻贴切生动,遣词精妙传神。

“蓬”“雁”多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诗人身为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也以“蓬”“雁”自比,曲折地表现出内心的抑郁和激愤。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孤”“直”“长”“圆”等字都用得逼真传神。

《渡某某送别》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瑰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几句是描写眼中所见之景,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美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含长江中游万里山势和水流的景象,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登某某楼》(其一)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全诗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是抒情,景因情生,情因景生,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先写景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接着诗人怀古伤今,借景抒情,使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种种感慨寄寓景中。

又通过自己的经历“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抒发了自己的感情,使感情的表现达到了高潮。

这时,诗人突然笔锋一转,以两句景物描写结尾,至此情景交融达到了顶峰,使得全诗含蓄深远,意味无穷。

归园田居⎩⎨⎧
⎭⎪⎬⎪⎫种豆锄草夕露沾衣辛勤劳作无违意愿——甘愿归隐
使至塞上⎩⎪⎨⎪⎧⎭⎪⎬⎪⎫出使经历边塞风光景色雄浑意境开阔 渡某某送别⎩⎪⎨⎪⎧叙事 船过某某写景⎩⎪⎨⎪⎧⎭⎪⎬⎪⎫山、江月、云抒情 思乡之情
登某某楼⎩
⎪⎨⎪⎧洞庭湖周边景象——夕阳西下日暮登楼抒发感慨——伤时感怀
本课教学,我以诵读作为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同时整个课堂对朗读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和韵律,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难点。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寻找
word
诗眼和词眼,理解用典,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这一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小步轻迈、分层推进的方式,力求推动学生初读文本,然后深入研读文本,最后得出自己的感受。

11 /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