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小品文。

这篇短文仅八十余字,却创造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以下是关于这篇文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二、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
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
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
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
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人生的独
特感悟。

三、原文及译文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
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
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
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
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
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重点字词
1、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2、欲:想要,准备。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遂:于是,就。

8、寝:睡,卧。

9、相与:共同,一同。

10、中庭:庭院里。

11、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

12、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13、盖:大概是。

14、但:只是。

15、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五、文章结构
文章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点明夜游的时间和起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作者“解衣欲睡”,看到“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

第二层(第二、三句):作者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因为“念无与为乐者”,所以想到了同样被贬的好友张怀民,而张怀民“亦未寝”,于是两人“相与步于中庭”。

第三层(第四、五句):描绘庭中月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将月光比作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澄澈和竹柏影子的摇曳多姿,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第四层(最后一句):抒发感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由眼前的美景想到,世间处处有美景,只是缺少像他们这样能欣赏美景的“闲人”罢了。

这里既有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又有自我排遣的达观,感情复杂而微妙。

六、艺术特色
1、景中有情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同时,这景中也蕴含着
作者复杂的情感,既有赏月的欣喜,又有漫步的悠闲,还有被贬的悲
凉和人生的感慨。

2、比喻精妙
文中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形象生
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和竹柏影子的摇曳多姿,营造出一个空灵、清丽的意境。

3、语言简洁
全文仅八十余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内容丰富,层次
分明。

语言简洁明快,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4、情感微妙
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是复杂而微妙的。

既有赏月的欣喜,又有贬
谪的悲凉;既有人生的感慨,又有自我排遣的达观。

这种复杂的情感
交织在一起,使文章更具韵味。

七、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
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既有赏月的欣喜,又有漫步的悠闲;既有
被贬的悲凉,又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八、相关拓展
1、与苏轼其他作品的比较
苏轼的作品风格多样,《记承天寺夜游》体现了他清新自然、简洁明快的一面。

而他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则豪放壮阔,诗如《题西林壁》则富有哲理。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和风格特点。

2、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苏轼的小品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以简洁的文字、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感悟,为后世小品文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后世许多文人在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时,都受到了苏轼的启发。

总之,《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短小精悍、韵味无穷的佳作,无论是在文学技巧还是思想内涵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品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