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背部反射区体系(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背部反射区体系(五)
杭雄文
【摘要】2.全身性慢性病的治疗:(1)全身性的调整:重点是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三大调节系统。
①神经系统——根据“心主神明”,在脊背部应选取与心及心包对应的穴位(心俞、厥阴俞)。
【期刊名称】《双足与保健》
【年(卷),期】2005(000)002
【总页数】3页(P8-10)
【关键词】脊背;背部;反射区;神经系统;治疗;心包;“心主神明”;体系;选取;根据【作者】杭雄文
【作者单位】中国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研究会理事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医药卫生
脊背部反射区体系(五)中国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研究会理事长杭雄文(接上期)2.全身性慢性病的治疗: (1) 全身性的调整:重点是神经系统、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三大调节系统。
选取脊髓腹段上端的穴位。
⑤泌尿生殖系统——选取脊髓腰骶段的穴免位。
①神经系统——根据“ 心主神明”,在脊背部应选取与心及心包对应的穴位(心俞、厥阴俞)。
②免疫系统一脾(取脾俞穴)。
骨髓(取整个脊髓——背部正中线、华陀夹脊、旁开 1 线诸穴,重点是膈俞、督俞等穴)。
③ 内分泌系统——甲状腺、甲状旁腺:取颈
项部 (颈 5 —颈 6) 的穴位及经外奇穴,如大椎、椎顶、新识等。
胸腺:取胸
1 —胸 3 的穴位及经外奇穴,如陶道、无名、身柱等。
胰腺:取胃管下俞(胰俞)穴。
肾上腺:取肾俞、三焦俞等穴。
生殖腺:取肾俞、命门、
志室、八髂等穴。
前列腺:取八髂穴。
(2) 其它各系统的病患:①呼吸系统——选取脊髓颈段及胸段上端的穴位。
②心血管系统——选取脊髓胸段上端的穴位。
③ 消化道上段(食管、胃、肝、胆、胰)——选取脊髓胸段下端的穴位。
④消化道下段(小肠、大肠、肛门)—— -8-⑥运动系统一脊柱本身
的病变:根据病变的部位(颈段、胸段、腰段、骶尾段),选取脊柱相
应节段的穴位进行治疗。
上肢的疾患——选取肩胛部的穴位进行治疗。
下肢的疾患——选取腰骶部的穴位进行治在治疗疾病时,脊背部反射疗法可以单独运用,
但最好与其它反射体系、其它疗法结合使用,效果更佳。
例如在做完其它的反射体系之后做脊背部,可起整体调理、全身放松的作用,是很好的结束操作。
三、保健亚健康状态、慢性疲劳综合症、腰酸背痛、腰肌劳损以及各系统脏器功能上的失调,或仅仅是劳累过度,需要休整,均可在脊背部旅术,采取放
松休闲的手法,使受术者得到充分的休息,心身放松,各种不适症状缓解,脏器功能恢复正常,焕发青春,延缓衰老,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为保健休闲目的施术,一般取:
1 .夹脊线及旁开 1 线、旁开
2 线:以脊髓、脊神经为中心,给以柔和的
弱刺激至中等强度的刺激,以放松全身及缓解精神上的紧张,调节和改善各脏器的功能。
2.肩胛部——缓解颈、肩、胸肌的紧张, (双足与保健)2005 年第 2 期脊背部反射区体系(五)接上期)全身性慢性病的治疗:免位。
“心
主神明”在脊背部应选取与心及心包对应的穴位(心俞、厥阴俞)。
②免疫
系统一脾取脾俞穴)。
骨髓取整个脊髓——背部正中线、华陀夹脊、旁开1线诸穴,重点是膈俞、督俞等③ 内分泌系统——甲状腺、甲状旁腺:取颈
项部 (颈 5 —颈如陶道、无名、身柱等。
胰腺:取胃管下俞(胰俞)穴。
肾上腺:取肾俞、三焦俞等穴。
生殖腺:取肾俞、命门、志室、八髂等穴。
前列腺:取八髂穴。
(2) 其它各系统的病患:①呼吸系统——选取脊髓颈段及胸段上端③消化道上段食管、胃、肝、胆、胰)——选取脊髓胸段下端的穴位。
段、胸段、腰段、骶尾段),选取脊柱相应节效果更佳。
例如在做完其它的
反射体系之后做脊背部,可起整体调理、全身放松的作用三、保健亚健康状态、慢性疲劳综合症、腰酸背腰肌劳损以及各系统脏器功能上的失调,或仅仅是劳累过度,需要休整,均可在脊背部旅术,采取放松休闲的手法,使受术者得到充分的休息,心身放松,各种不适症状缓解,脏器功能恢复正常,焕发
青春,延缓衰老,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脊神经为中心,给以柔和的弱刺激至中等强度的刺激,以放松全身及缓解精神上的紧张,增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取得传统医学中所说的“ 行气活血”的效果),放松上半身及上肢。
3.腰骶部——缓解腰肌劳损的症状,增强消化系统及泌尿、生殖系统,(取得传统医学中所说的“ 强肾固本” 的效果),放松下半身及下肢。
刺激所用的方法在下节作专门的介绍。
第六节对脊背部反射区施加刺激的方法脊背部是
人的躯干,其内部有很多重要的脏器;脊背的正中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部
分一脊髓;脊髓发出的神经支配着许多内脏和上肢、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因此,对脊背部的经络穴位或反射区敏感点施加适当的刺激,或者对某一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区域施加刺激,可通过脊髓的节段反射影响与该脊髓节段相联
系的内脏器官或上肢下肢;同时,这些刺激还可以通过脊髓上行传入高级的中枢,引起更广泛的反应。
脊背部面积较大、肌肉厚实,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
刺激方法,给机体以轻度到重度的刺激,各有不同的效用。
但由于中级反射
疗法师的培训时间所限,不能要求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只能选择一些较实用、易于学习掌握和推广应用的方法,有重点的学习。
对于其中某些刺激
手段,如针刺、刮痧、割治、埋线、埋针、放血、电针、水针等,由于多属伤害性的刺激,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好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学者有条件时也可以研究和施用,但不作为本教材学
习的内容。
在本教材中,主要介绍灸法、拔罐及手法按摩等脊背部常用的刺激
手段。
这几类刺激方法一般属于中度刺激或弱刺激,适用于在脊背部对慢性病进
行调理及对亚健康状态作保健,以及用于休闲放松的目的。
现分述如下。
(一)灸法1 .施灸的作用:脊背部有些穴位,如督脉的穴位、夹脊穴位,
多在骨骼上或两椎骨之间。
在骨骼上的穴不能进针,不宜用重手法刺激,较宜于用灸法;在两椎骨之间的穴位,可以进针(一般5分~ 8 分为宜,不能太深),由于缝隙很窄,不宜按摩,也以用灸法为宜。
灸法是对机体局部穴位
施加的一种热的刺热的刺激可使局部温度升高,血管扩张,循环加快,从而改
善该部位的养分供应,清除代谢废物;同时反射区的感受器、血管壁的感受器接受热刺激后也向神经中枢发出信号,引起机体的内部调整,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2.施灸的方法:灸法中较简便易行,可以用于自我保健群众保健的是艾卷灸。
旌灸的方法有温和灸和雀啄灸。
①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
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 2 ~ 3 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 5 ~ 7 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②雀啄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
而是象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也可以施灸部位为中心,向前
后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旋转施灸。
雀啄灸由于不固定熏烤一点,不至于过热,患者容易接受,同时也扩大了热灸的范围。
但如果治疗需要集中对某一点热灸,
则应采用上述的温和灸法。
以上两法对一般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
但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雀啄灸多用于灸治急性病。
施灸的注意事项①施灸的先后顺序:施灸的部位一般是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即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经,
后灸阴经;刺激量也是先少而后多,视患者承受能力而酌情增加。
②施灸的补泻:艾灸本身是一种较温和的 < -9-的行气活血腰骶部——缓解腰肌劳损的症状,增强消化系统及泌尿、生殖系统,(取得传统医学中所说的强肾固本的效果),放松下半脊背部是人的躯干,其内部有很多重要的脏器;脊背的正中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一脊髓;脊髓发出的神经支配着许多内脏和上肢、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因此,对脊背部的经络穴位或反射区敏感点施加适当的刺激,或者对某一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区域施加刺激,可通过脊髓的节段反射影响与该脊髓节段相联系的内脏器官或上肢下肢;同时,这些刺激还可以通过脊髓上行传入高级的中枢,引起更广泛的反应。
脊背部面积较大、肌肉厚实,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刺激方法,给机体以轻度到重度的刺激,各有不同的效用。
但由于中级反射疗法师的培训时间所限,不能要求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只能选择一些较实用、易于学习掌握和推广应用的方法,有重点的学习。
对于其中某些刺激手段,如针刺、刮痧、割治、埋线、埋针、放血、电针、水针等,由于多属伤害性的刺激,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好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学者有条件时也可以研究和施用,但不作为本教材学习的内容。
在本教材中,主要介绍灸法、适用于在脊背部对慢性病进行调理及对亚健康状态作保健,以及用于休闲放松的目的。
现分述如下。
一)灸法 1.施灸的作用:不能进针,不宜用重手法刺激,较宜于用灸法;在两椎骨之间的穴位,可以进针(一般 5分~ 8 分为宜,不能太深),由于缝隙很窄,不宜按摩,也以用灸法为宜。
热的刺激可使局部温度升高,血管扩张,循环加快,从而改善该部位的养分供应,清除代谢废物;同时反射区的感受器、血管壁的感受器接受热刺激后也向神经中枢发出信号,引起机体的内部调整,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施灸的方法:灸法中较简便易行,可以用于自我保健群旌灸的方法有温和灸和雀啄灸。
①温和灸:施灸时将
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 2 ~ 3 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 5 ~ 7 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②雀啄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象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也可以施灸部位为中心,向前后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旋转施灸。
雀啄灸由于不固定熏烤一点,不至于过热,以上两法对一般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
但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雀啄灸多用于灸治急性病。
①施灸的先后顺序:施灸的部位一般是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即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刺激量也是先少而后多,刺激,或称为补法,在艾灸中再分别出强弱补泻,主要是看温度的高低与时间的长短,另外是温度改变的突然性或渐变性(温度逐渐升高或降低患者易于接受)。
例如《灵枢·背腧篇>中称:“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
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
这就是以温度突变为泻法,温度渐变为补法。
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腧穴性能,酌情运用。
③施灸中对头发、衣服、被褥等易燃的物品要注意防止燃着而造成事故。
用过的艾条应装入有盖的玻璃瓶或铁筒内,以防复燃(因艾条是易燃物,应特别注意防火)。
避免因艾卷距离皮肤太近而造成烫伤,应随时注意患者反应而调整距离。
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④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
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要注意不可挤破或挑穿,应让其自然吸收。
如水泡较大,患者疼痛难忍时,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液体,或用注射针抽出液体,再涂以龙胆紫,并以纱布包敷,以免感染。
4.施灸的禁忌症:①对发热的患者,一般均不宜用灸法治②对颜面、五官等暴露的部位,艾
卷不宜距离皮肤太近,以免烫伤留下瘢痕。
③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二)拔罐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或其它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给予机体一定的刺激,包括吸起体表的肌肉层,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 -10-血、瘀血等,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由于背部皮肤比较平坦,面积较大,因而拔罐法也是脊背部常用的刺激方法。
拔罐的方法如下:(1) 火罐:是用火在罐内燃烧,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上。
具体操作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使火在罐内绕 1 ~ 3 圈(注意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肤上。
此法因罐内无火,比较安全,是最常用的拔罐方法。
多用于治疗风寒痹症,感冒咳嗽,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2) 先将罐口扣在需进行治疗的部位,不留空隙,然后将罐内空气抽出,形成负压。
拔罐时,一般留罐 10 ~ 15 分钟左右,待拔罐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时,将罐取下。
若罐大而吸拔力强时,可适当缩短留罐的时间,以免起泡。
拔罐的注意事项①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若体位不当、躯体移动、骨骼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
②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
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③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无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
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④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
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未完待续)双足与保健>2005 年第 2 期主要是看温度的高低与时间的长短,另外是温度改变的突然性或渐变性(温度逐渐升高或降低患者易于接受)。
例如《灵枢·中称:以
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
以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这就是以温度突变为泻法,温度渐变为补法。
能,酌情运用。
③施灸中对头发、
衣服、被褥等易燃的物品要注意防止燃着而造成事故。
用过的艾条应装入有盖
的玻璃瓶或铁筒内,以防复燃(因艾条是易燃物,应特别注意防火)。
避免因艾卷距离皮肤太近而造成烫伤,应随时注意患者反应而调整距离。
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④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
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
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②对颜面、五官等暴露
的部位,艾卷不宜距离皮肤太近,以免烫伤留下瘢痕。
③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二)拔罐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或其它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给予机体一定的刺激,包括吸起体表的肌肉层,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 - 10血、瘀血等,以达到防治疾病
的目的。
由于背脊背部常用的刺激方法。
拔罐的方法如下: (1) 火罐:是用火在罐内燃烧,形成负使罐吸附在皮肤上。
具体操作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
夹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使火在罐内绕 1 ~
3 圈注意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扣
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肤上。
此法因罐内无火,比较安全,
痹症,感冒咳嗽,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2) 先将罐口扣在需进行治疗的部位,不留空隙,然后将罐内空气抽出,形成负压。
拔罐部
位的皮肤充血、瘀血时,将罐取下。
若罐大而吸拔力强时,可适当缩短留罐
的时间,以免起泡。
②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
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③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无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
布,防止擦破即可。
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未完待续)
【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biped-
health_thesis/020*********.html
【相关文献】
1.脊背部反射区体系(一)--转载自《中级反射疗法师培训班专用教材》(试用本)第6章 [J], 杭雄文
2.脊背部反射区体系(二)--转载自《中级反射疗法师培训班专用教材》(试用本)第6章 [J], 杭雄文
3.脊背部反射区体系(三)--转载自《中级反射疗法师培训班专用教材》(试用本)第6章 [J], 杭雄文
4.通过对足底反射区及背部皮区的热象测定探讨反射疗法对内部器官血流分配的影响 [J], 马克·皮奎姆尔
5.脊背部反射区体系(四) [J], 杭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