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则不达课件(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件)PPT、优质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指导学习第二组句子。 a.出示句子,自由读。 b.指名读第一行两个句子,思考:这两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c.指名读第二行,思考: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d.再指名读这一句,“又”要读重音,表示强调。 e.学生自读第三行句子,边读边思考:这句话中的两个意思哪个更 重要?
野( )( )( ) 喜( )( )( )
居( )( )( ) 忘( )( )( )
练习2 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字母的大小写。 2. 认识四种标点符号及它们的用法。 3. 读句子,在一定语境中进行句式的初步训练。 4. 熟记成语。 5. 朗读背诵古诗。 6. 练习写左右结构的字。 7. 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一幅图,并有条理说一段话。 教学 重难点:认识标点,知道它们不同用法。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主要板书安排:练习2 作业设计:连线,读背训练、写字、说话。 教学时间:四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教学第一题 1. 审题。 2. 指导
相同,但是意思就不完全相同,你们能体会出来吗?
过渡:蝈蝈到底能不能给盲婆婆带来欢乐呢?请看第二句。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指名有感情地读
第四节。 (5).小结。 三.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 表现了少年儿童对残疾人的爱心。 你们读了,有什么体会?你们也关心残疾人么,可以说说。 第三课时 一. 朗读指导 1. 教师范读。
• 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 嫌驺子驾得太慢了,就夺 过缰绳,亲自赶起 车来。
他驾车驭马行了几百步,又嫌马不努 力向前,索性弃车,自己徒步 跑开了。
读古文,可以先读熟,猜一猜文意,再对 照译文理解。也可以一边看古文,一边对照译 文,理解了文意再读熟。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 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 后之。”景公遽起,传骑又至。 景公曰:“趋驾烦且之乘,使 驺子韩枢驭之。”行数百步, 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 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 走。
(1) 齐背字母表。 (2) 启发学生将形状基本一样的字母连起来。 (3) 引导学生将形状比较接近的字母连起来。 (4) 引导学生将形状有部分像的字母连起来。 (5) 让学生将大小写字母对着读,边读,边注意他们的形状。 3.
练习。
(1).教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练习。
G
WZ M Q D F
BN
W
mg s
(4) 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a. 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 b. 在盲婆婆的周围是一片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c. 指名自由说说图意。 (5).指名二人分读本节两个字词对称的句子,联系图意,体会一下。 (6).小
结。齐读。
第四节 (1) 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一句和第二小节第一句说 法完全
fb n
zq
(2) 指名认读对照。
(3) 出示填充题,让学生在括号里写出相应小写字母。 F(
)
G(
)
Q(
)
D(
)
M(
) 二.教学第二题
1. 审题。 2. 指导。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标点符号歌》。 (2).指名试读
。
(3) 教师范读。 (4) 教师讲解。 3. 练习。
(1) 学生自由读。 (2) 指名读。
• (三)景公能尽快赶回都城吗?
• 1.拓展资料:
• 2.齐景公真的不知道徒步走比驾车慢吗? 那他怎么会选择了这样的方法呢?
(1)句式训练:齐景公一心想要 ________,可是因为_________ 结 果 ____________
• (2)谁能讲讲欲速则不达的含义。
•
【解释】:欲:想要;速:快速;达:
齐景公,原名姜杵臼,齐庄 公的异母弟,在位时有名相 晏婴辅政。史书记载他“好 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 赋重刑”《史记•齐世家》, 《论语·季氏篇》记「齐景公 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 而称焉」。
• 景公喜欢打猎,箭法却不高明,晏子劝谏 他,齐景公能纳谏,在位58年,国内治安 相对稳定,是齐国执政最长的一位国君。
明了什么?你们看,“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为什么 这么说? (4) 小结,齐读。 第三节
(1).指名读。
(2) 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的是 什么?“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想一想,蝈蝈本来是在 什么
地方。“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指的是什么?明明知道盲婆婆看 不见东 西,为什么偏要说她会看到小溪的清波? (3) 第二句说了什么?这一句里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请想一 想,上 面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盲婆婆想到田野,这一句说的是歌声会 使人想到 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 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 (一)了解齐景公为什么急。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谈晏婴
与齐景公的关系。 2.抓住“晏婴危在旦夕,恐怕难以见上
最后一面”这个句子,体会当时情况的紧 急,朗读课文。
• (二)体会齐景公怎样焦急。
• 1.抓住齐景公的动作“霍地站起”, 体会他当时心情,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驿、丞、婴、焚、缰、驭”。 2.熟读译文、古文,并通过学习译文理解古 文文意。(了解古文文意即可,不做一对 一的直译,以学习现代文内容为主。) 3.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 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生字
• 驿 yì焚 fén 缰 jiāng 驭 yù • 达 dá丞 chéng 婴 yīng • 旦 dàn 性 xìng 徒 t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纠正读音。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吗? 3.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思考并画批。 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欲速则不达】
• 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起来。这时,又一个 驿使飞马而至,催请景公速回。
• 景公十分焦急,高声喊道:“快快准备好车 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达到(目的)。要是想快,那么事情则不会
到自己想要的地步。
(3)体会“则”的意思?
(4)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课题。
小结
这个古文片断仅用了74个字,就表达了我 们现代人用180个字表达的内容,语言之凝 练,朗读之韵美,正是古文的魅力所在。 在我们的教材和课外读物中有许多古今对 照的文章,希望同学们多读多诵。
人物简介
• 晏婴(前595-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 称平仲。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 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 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 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 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 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 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
2.体会“十分焦急”。 通过句子对比,体会齐景公十分焦急的心情,读
出着急、命令的语气。
• 3.体会“心急如焚” 。 •
(1)抓出“太慢”、“夺”等词语,体 会齐景公心急如焚。
• (2)景公亲自驾车真的比驺子快吗?
(3)你怎么看待他“弃车而跑”的行为?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4)请同学们带着不同的体验练读,感悟 齐景公四次下车急跑的急切心情。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 邻居 送给 田野 欢乐 童年 清波 替 (3)读通课文。 2.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读。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 文。 3. 分小节,理清脉络。
(1)这首诗共 16 行,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行?
2. 学生练读。 3. 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背诵
1. 放录音欣赏。 2. 指着板书引背。 3. 各人轻声背诵。 4. 分组交换背。 5. 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四.作业练习
1. 抄写生字词。
2. 比一比,再组词。
忘() 你(
) ) 古( ) 邻(
盲() 您( 3. 扩词训练。
) ) 郊( ) 您(
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1.齐景公能很快地赶回都城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齐景公身边的一个侍从,当看到 齐景公嫌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车步行时, 你打算怎样说服他回到马车上去?(答案 可以是多元的)
• 作业
• 1.书面:把口语训练内容写在日记本上。
• 2.搜集处理:搜集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试读, 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家长或借助一 些工具书理解。
(3) “开火车”练习朗读。 4. 反馈,检查朗读。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第三题 1. 审题。
2. 指导。 (1) 指导学习第一组句子。 a.出示三个句子。 b.指名读。把句子中的“渐渐”去掉,在朗读时与原句比较,体会 “渐渐 ”的意思。 c.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天气是不是一下子就凉了?高粱是不是一下 子就熟 了?天色是不是猛得一下子就黑了?进一步体会“渐渐”的含 义。 d.再读原句,让学生具体感受“渐渐”一般用来表示事物的逐渐变 化,这 个变化需要一定时间。
(1) 指名读。 (2) 这一节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红领巾”提回蝈蝈时神情怎 样?他
为什么会这么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 小结。 (4) 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1) 指名读。 (2) 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那为 什么“
红领巾”说它会唱歌? (3) 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说“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这 句话说
(2)看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
)给盲婆婆送蝈蝈。(Leabharlann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3)指名学生填写。 (4).小结。
(5).分 4 组读课文,每组读一节。 5. 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精读训练 1. 看图。
(1) 图上画了什么人? (2) 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神情怎样?他右手提着什么/ 蝈蝈是什么颜色的? (3) 盲婆婆神情怎样?她的手势、动作说明了什么? (4).小结图意。 2. 分小节学习。 第一节
野( )( )( ) 喜( )( )( )
居( )( )( ) 忘( )( )( )
练习2 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字母的大小写。 2. 认识四种标点符号及它们的用法。 3. 读句子,在一定语境中进行句式的初步训练。 4. 熟记成语。 5. 朗读背诵古诗。 6. 练习写左右结构的字。 7. 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一幅图,并有条理说一段话。 教学 重难点:认识标点,知道它们不同用法。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主要板书安排:练习2 作业设计:连线,读背训练、写字、说话。 教学时间:四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教学第一题 1. 审题。 2. 指导
相同,但是意思就不完全相同,你们能体会出来吗?
过渡:蝈蝈到底能不能给盲婆婆带来欢乐呢?请看第二句。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指名有感情地读
第四节。 (5).小结。 三.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 表现了少年儿童对残疾人的爱心。 你们读了,有什么体会?你们也关心残疾人么,可以说说。 第三课时 一. 朗读指导 1. 教师范读。
• 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 嫌驺子驾得太慢了,就夺 过缰绳,亲自赶起 车来。
他驾车驭马行了几百步,又嫌马不努 力向前,索性弃车,自己徒步 跑开了。
读古文,可以先读熟,猜一猜文意,再对 照译文理解。也可以一边看古文,一边对照译 文,理解了文意再读熟。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 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 后之。”景公遽起,传骑又至。 景公曰:“趋驾烦且之乘,使 驺子韩枢驭之。”行数百步, 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 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 走。
(1) 齐背字母表。 (2) 启发学生将形状基本一样的字母连起来。 (3) 引导学生将形状比较接近的字母连起来。 (4) 引导学生将形状有部分像的字母连起来。 (5) 让学生将大小写字母对着读,边读,边注意他们的形状。 3.
练习。
(1).教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练习。
G
WZ M Q D F
BN
W
mg s
(4) 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a. 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 b. 在盲婆婆的周围是一片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c. 指名自由说说图意。 (5).指名二人分读本节两个字词对称的句子,联系图意,体会一下。 (6).小
结。齐读。
第四节 (1) 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一句和第二小节第一句说 法完全
fb n
zq
(2) 指名认读对照。
(3) 出示填充题,让学生在括号里写出相应小写字母。 F(
)
G(
)
Q(
)
D(
)
M(
) 二.教学第二题
1. 审题。 2. 指导。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标点符号歌》。 (2).指名试读
。
(3) 教师范读。 (4) 教师讲解。 3. 练习。
(1) 学生自由读。 (2) 指名读。
• (三)景公能尽快赶回都城吗?
• 1.拓展资料:
• 2.齐景公真的不知道徒步走比驾车慢吗? 那他怎么会选择了这样的方法呢?
(1)句式训练:齐景公一心想要 ________,可是因为_________ 结 果 ____________
• (2)谁能讲讲欲速则不达的含义。
•
【解释】:欲:想要;速:快速;达:
齐景公,原名姜杵臼,齐庄 公的异母弟,在位时有名相 晏婴辅政。史书记载他“好 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 赋重刑”《史记•齐世家》, 《论语·季氏篇》记「齐景公 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 而称焉」。
• 景公喜欢打猎,箭法却不高明,晏子劝谏 他,齐景公能纳谏,在位58年,国内治安 相对稳定,是齐国执政最长的一位国君。
明了什么?你们看,“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为什么 这么说? (4) 小结,齐读。 第三节
(1).指名读。
(2) 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的是 什么?“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想一想,蝈蝈本来是在 什么
地方。“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指的是什么?明明知道盲婆婆看 不见东 西,为什么偏要说她会看到小溪的清波? (3) 第二句说了什么?这一句里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请想一 想,上 面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盲婆婆想到田野,这一句说的是歌声会 使人想到 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 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 (一)了解齐景公为什么急。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谈晏婴
与齐景公的关系。 2.抓住“晏婴危在旦夕,恐怕难以见上
最后一面”这个句子,体会当时情况的紧 急,朗读课文。
• (二)体会齐景公怎样焦急。
• 1.抓住齐景公的动作“霍地站起”, 体会他当时心情,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驿、丞、婴、焚、缰、驭”。 2.熟读译文、古文,并通过学习译文理解古 文文意。(了解古文文意即可,不做一对 一的直译,以学习现代文内容为主。) 3.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 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生字
• 驿 yì焚 fén 缰 jiāng 驭 yù • 达 dá丞 chéng 婴 yīng • 旦 dàn 性 xìng 徒 t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纠正读音。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吗? 3.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思考并画批。 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欲速则不达】
• 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起来。这时,又一个 驿使飞马而至,催请景公速回。
• 景公十分焦急,高声喊道:“快快准备好车 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达到(目的)。要是想快,那么事情则不会
到自己想要的地步。
(3)体会“则”的意思?
(4)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课题。
小结
这个古文片断仅用了74个字,就表达了我 们现代人用180个字表达的内容,语言之凝 练,朗读之韵美,正是古文的魅力所在。 在我们的教材和课外读物中有许多古今对 照的文章,希望同学们多读多诵。
人物简介
• 晏婴(前595-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 称平仲。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 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 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 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 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 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 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
2.体会“十分焦急”。 通过句子对比,体会齐景公十分焦急的心情,读
出着急、命令的语气。
• 3.体会“心急如焚” 。 •
(1)抓出“太慢”、“夺”等词语,体 会齐景公心急如焚。
• (2)景公亲自驾车真的比驺子快吗?
(3)你怎么看待他“弃车而跑”的行为?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4)请同学们带着不同的体验练读,感悟 齐景公四次下车急跑的急切心情。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 邻居 送给 田野 欢乐 童年 清波 替 (3)读通课文。 2.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读。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 文。 3. 分小节,理清脉络。
(1)这首诗共 16 行,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行?
2. 学生练读。 3. 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背诵
1. 放录音欣赏。 2. 指着板书引背。 3. 各人轻声背诵。 4. 分组交换背。 5. 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四.作业练习
1. 抄写生字词。
2. 比一比,再组词。
忘() 你(
) ) 古( ) 邻(
盲() 您( 3. 扩词训练。
) ) 郊( ) 您(
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1.齐景公能很快地赶回都城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齐景公身边的一个侍从,当看到 齐景公嫌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车步行时, 你打算怎样说服他回到马车上去?(答案 可以是多元的)
• 作业
• 1.书面:把口语训练内容写在日记本上。
• 2.搜集处理:搜集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试读, 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家长或借助一 些工具书理解。
(3) “开火车”练习朗读。 4. 反馈,检查朗读。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第三题 1. 审题。
2. 指导。 (1) 指导学习第一组句子。 a.出示三个句子。 b.指名读。把句子中的“渐渐”去掉,在朗读时与原句比较,体会 “渐渐 ”的意思。 c.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天气是不是一下子就凉了?高粱是不是一下 子就熟 了?天色是不是猛得一下子就黑了?进一步体会“渐渐”的含 义。 d.再读原句,让学生具体感受“渐渐”一般用来表示事物的逐渐变 化,这 个变化需要一定时间。
(1) 指名读。 (2) 这一节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红领巾”提回蝈蝈时神情怎 样?他
为什么会这么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 小结。 (4) 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1) 指名读。 (2) 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那为 什么“
红领巾”说它会唱歌? (3) 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说“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这 句话说
(2)看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
)给盲婆婆送蝈蝈。(Leabharlann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3)指名学生填写。 (4).小结。
(5).分 4 组读课文,每组读一节。 5. 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精读训练 1. 看图。
(1) 图上画了什么人? (2) 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神情怎样?他右手提着什么/ 蝈蝈是什么颜色的? (3) 盲婆婆神情怎样?她的手势、动作说明了什么? (4).小结图意。 2. 分小节学习。 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