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陶行知《教育的真谛》读书随笔一封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陶行知《教育的真谛》读书随笔一封信
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给陶行知《教育的真谛》读书随笔一封信1
最近又一次读了《陶行知文集》,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
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
“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通过反复体会,我
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
要不断学习和积累。

下面简要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首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
爱的教育。

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
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
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
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
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

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作为教师,对学
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

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

教师要做学生的
“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

当然,爱里有严,爱
里有教育。

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
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

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其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孩子受益!“教的方法
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

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
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
学方法。

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
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每个孩子受益。


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
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
不了,会被烧死。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

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
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


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
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
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同时,他还特别
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
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
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非常实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在日常的教学
工作中,如果能够很好的渗透陶行知思想,那么会为我们的教育生涯
添色。

给陶行知《教育的真谛》读书随笔一封信2
最早接触陶行知先生,是在学生时代读到了先生的两句教育格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
做真人”。

当时对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已极为神往,现在有机会读到集
合先生教育理论的《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逾觉获益匪浅。

《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
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
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
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
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
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
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生活即
教育”虽然是距今几十年前的教育理论,但对当前的教育现实依然具
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当今新课程改革也强调,教师除了在课堂上
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要根据本课程的特征,放飞学生,让
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

让教育与学校、社会、家庭共
同形成合力,让品质在老师、学生、家长的互动中形成。

这即是陶行
知先生教育理念的现实意义。

陶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
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
一面学”。

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陶先生说得多好。

如今学生的生
活圈子比较狭小,但是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对信息的接收能
力是非常强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

由于他们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
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广泛地在课堂内外开展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正是从“做”入手促进“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的某些要求也同样契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的精神内涵。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真正把教
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不只满足于学
生“学会”,而且要下更大的功夫指导培养学生“会学”。

所谓“授
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

因为现在的学习方式,就是未来的生活方式。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
了奉献。

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
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

”“真教育
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没
有爱就没有教育。

“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
学生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现在的
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

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
应有一种危机感。

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

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经历数十年的历史检验,历久弥新,更
加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对当今乃至以后的教育教学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唯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
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给陶行知《教育的真谛》读书随笔一封信3
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教育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
要的是拥有坚定的教育理念。

为了贯彻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北师大历史教研组展开了对《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的读后感分享。

通过阅读与分享,我们感受到,环境改变仍未使经典文章褪去鲜艳色彩,掩卷沉思,受益颇多。

首先,李卓敏老师就“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这一章发表了自己
的看法,她认为:“要做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教育者,一名优秀的教
育者需要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
是密不可分的一件事。

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
的实际行为。

知与行的合一,内有良知则外有良行,如果没有致良知,就不会实际的善行”。

薛甜老师也发表了对知行合一的看法,她分享到:“教育的出发
点是人,是关爱人、尊重人、帮助人、启发人,教人独立、向善、质疑、求索。

生活即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使生活与生活摩擦,解放人的
潜力,让人拥有改良生活、改造世界的力量。

教育者要能平等,不可
轻视学生,凡事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有科学的精神和表达的艺术,对教育事业要有信仰和敬畏之心。

许雨婷老师分享到,陶行知先生给她带来最大的启发是:“教育
者的责任就是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镜去找机会;会拿灵
敏的手去抓机会。

要用细心和爱心观察学生在课内外的灵感,来培养
他们的综合素质。

马名艳老师在读“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这篇感受颇深,她分享到:“陶行知认为中国教育的弊端来源于传统的社会结构把人分为劳
心者和劳力者。

并且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深入人心。

于是,社会的风气是人人都想成为劳心者,看不起劳力者。

于是农民和
体力劳动者沦为二等公民,失去工作的自豪感。

于是孩子们为了通过
成为劳心者的层层考试,成了读死书的没有创造力的书虫,从这一点
切入,陶行知发展出一套较行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教育应当是有教无
类的,每一个教育者对教育要充满爱与情怀。

"
最后,王亚宁老师总结到“陶先生很多故事,我们虽了解的有限,但我们仍可以在他的书信中体会到他心底的善良,焦虑和无奈。

我们
要在点滴中呈现陶行知先生大写的人格,正本清源,让他回到受敬仰
的位置。

陶行知先生的背影,是一个教育者的正面"。

通过这次阅读分享,初中历史组认识到读书对于日常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可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通过阅读大师们
的著作,学习大师们的思想,继承大师们对教育的热爱。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陶行知,陈寅恪、胡适、张伯苓、晏阳初、
梅贻琦、梁漱溟、蔡元培……这些闪耀民国的大师们,最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学术造诣,更是他们明知是飞蛾扑火,却仍然拼尽全力
救国救民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面对强权,铁骨铮铮!
虽千万人,而吾往矣!
往事越百年,大师已不再。

仰望苍穹,这些知行合一的教育家,是最闪亮的的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