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案:4.3.5经济重心的南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三个方面的主要开展标志及成就,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成于南宋,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开展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概括宋代南方经济开展的主要成就;以学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分析解决宋代经济开展的原因;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展示,用语言描述宋代的社会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宋代经济开展的成就,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用辛勤和智慧,创造了经济繁荣。
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分析,认识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知识点讲解,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结论。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江南景观图片,白居易的诗?忆江南?,引入探寻江南的变化这一环节。
讲授新课:第一环节:探寻江南的变化
1、幻灯片展示材料思考问题:
阅读以下史料,分析不同时期江南的特点。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那么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宋书?〕材料三: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宋·高斯得?耻堂存稿?〕
〔1〕结合以上材料分别来描述西汉前期、南北朝、南宋时期江南的特点,可参考以下的词语〔开发的荒凉的繁荣的〕
西汉前期:___江南;东晋南朝:___江南;宋朝时期:___江南。
(2)经济重心出现怎样的变化?
2、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第二环节:探寻江南变化后的成就
分组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的标志和成就。
〔1〕农业:
①优良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占城稻原产于越南中南部,具有耐干旱、稻穗长、生长期短的优点。
宋高宗时,明州〔今浙江宁波〕亩产稻谷六、七石,创宋朝亩产的最高纪录。
水稻逐渐在粮食产量中跃居首位,成为宋朝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主要产地在南方。
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②根据课本资料,归纳总结“苏湖熟,天下足〞的原因。
总结:重视水利,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灌溉条件;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粮食产量;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推动了农业开展;新稻种的推广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2)手工业:图片展示〔幻灯片〕
〔3〕商业:
①从我们现代生活的需要来看,纸币、商标、广告的出现各有什么意义?总结:纸币比以往的金属货币更方便携带和交换;商标可以让消费者容易分辨商品的来源,生产者有效保护自己的权益;广告可以引导消费者的选购,同时也有利于商家的经营活动。
②情景再现:唐都长安与南宋临安的比照材料:
“唐都长安住宅区〔坊〕和商业区〔市〕严格分开,店铺商业时间有统一限制,日出后击鼓三百下才能开门营业,日落前击钲三百下统一关门歇业。
〞“南宋临安那么是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
想一想:如果从衣、食、住、行方便的角度考虑,你愿意选择居住在唐都长安还是南宋的临安?理由何在?
第三环节:探寻江南变化的原因
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
合作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和教材资料,从社会状况、生产技术、劳动力资源、自然条件、政治因素等角度思考。
结合四段材料思考:
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乱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其后,北方经历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二:宋代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
加之长期经济开展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开展较快。
材料三:吴越王募民能开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
材料四:
总结:北方多战乱,南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政府重视生产;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工具。
经济重心南的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四环节:探寻江南变化之我的收获
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并结合教材和板书,谈谈我的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用一段话描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