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桥》这篇课文(P课件出示课题),课文大家都已经读过了。

有些字大家未必读准了
P生字词
师:试着读着这些句子(师出示句子)(齐读)
P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将要退休的老汉。

P竟没人再喊,100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P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了回来。

P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地奔出来,势不可挡。

P竟没人再喊,100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教师适当讲解多音字:“奔”和“折”。

“奔”念第四声时,表示有目的、有目标地跑。

)师:下面,大家来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是讲什么的?(课件出示)(生读句子,一人一句。

师指导句子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应该与当时所处的情境相符合)
P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地奔出来,势不可挡。

P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了回来。

P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

P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P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踩着人们的腰。

P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P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师:请你在文中划出这些句子,看看这些句子都分布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生在文中划出句子)
师:通过划句子,我们发现,这些描写洪水的句子分布在文章的各个部分。

师:这些句子写出了什么?
生:这些句子写出了洪水来临时,当时的洪水很大、很凶猛。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些句子是对当时环境的描写。

是环境描写(B板书:环境描写),那么,在这些句子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生答,师随评,引导学生分析“狞笑”)(课件出示)(生读)
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狞笑”拟人手法,写出洪水到来时的那种恐怖。

师:类似于这样的拟人的写法还有的,你发现了吗?(生答,师随评,引导学生分析“放肆踩着”)(课件出示)(生读)
生1:“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踩着人们的腰”,“放肆”这个词写出了洪水疯狂上涨,不顾及人们的感觉,也体现了洪水的恐怖。

师: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生读)
师:你读得还不够放肆,再读。

(生再读,全班一起读,读出洪水的放肆)
师:总而言之,这样的环境描写,让我们感觉到此时此刻是(非常危险的)同时,我们可以想象此时此刻的村民是多么的惊慌恐惧。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村民慌张、恐惧的句子(生默读划,师巡视)
师:你读到哪些句子觉得村民非常恐慌?(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
P100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了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竟没人再喊,100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师:从这些句子中的哪些词中你特别能感受到村民的惊慌恐惧,把它圈出来。

(生圈)(课件逐一标红)
P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竟……
师:那么,这篇文章,重点是写环境危险吗(不是)是写村民慌张吗?(不是)那重点到底是写什么呢?(写老汉)
师:写老汉的什么呢?先不急着回答,今天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听完故事后我们再来讨论。

(师朗读故事《诺曼底号遇难记》)
师:故事听完了,大家有没有发现《诺曼底号遇难记》与《桥》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

生:都描写了危险到来时的周围的环境与气氛以及人们的惊慌恐惧……
师:大家说得很好,在这两个故事中,结局也很相似,在船长和老汉的组织下,人们都顺利脱险了,但是,他们采取的方式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的话警示了大家:谁敢抢在队伍的最前头,一枪打死他。

师:很好,船长的威胁震慑住了大家。

那么,在《桥》这个故事中,老汉有没有以死亡威胁大家?(没有)
师:那他是为什么能够做到组织大家有序逃生的呢?再读课文,思考讨论。

(生默读思考,深入讨论,归纳原因)
生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受大家都拥戴的所以大家信任他,会听从他的安排。

生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比喻让我感到老汉很镇定,给人安全感,也是一种威慑。

生3: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
生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jiū)出一个小伙子……小伙子瞪(dèng)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
师:总结一下,在没有枪的威胁下,老汉却能组织好村民逃避洪水,那是因为什么?生:1受人拥戴。

2以身作则。

3大公无私。

(B板书)
师: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得老汉能够顺利地组织好村民逃生。

下面,我们要从形式上进行研究,课文是怎样写的?(班里1-27号同学起立,分段朗读课文,老师强调朗读要注意情绪,学生朗读后,老师及时给予指导、评价。


师:刚才27个同学读,读的时候我发现一个特点,课文的句子特别短,有27段。

平时老师说,我们写作文一般是3-4段,但这篇文章有27段,那么,这样的分段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如果老师把这篇文章合并成几段,一字不改,会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生读,自己体会)
P三段版的课文
生:1没那么紧张了。

2没有紧迫感。

师:很好,这样的短句,这样的单句成段,营造出了当时面对危险时的紧张氛围。

因此,我们要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决定如何分段。

师:再把这篇文章改一改。

(课件出示:把句子中的“小伙子”改成“他儿子”,其他不改变)(生默读)
P老汉顺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他的儿子),骂道:“你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个豹子。

小伙子(他儿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终于,只剩下他和那个小伙子(他的儿子)。

小伙(他儿子)竟来推他:“你先走。


师:这两个版本,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生1:喜欢修改后的版本,可以让读者更清晰地明白小伙子就是他的儿子。

生2:喜欢课文的版本。

文章最后才交代任务关系,突出了老汉把儿子当做一名普通的小伙子。

让人感到意外、感觉很震撼、感觉耐人寻味。

师:综合以上同学的讨论结果,我不得不明示这篇文章的体裁,这是一篇小小说,也可以说是微型小说。

这种题材的特点就是:设置悬念,结局意外。

(B板书:小小说微型小说设置悬念结局意外耐人寻味)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四篇小小说,但都去掉了结尾,大家通过阅读前面的内容,猜一猜小说的结尾会如何(课件先后出示)(学生自主阅读,猜测结尾)(生默读)
P《在柏林》1-2/3-4
《窗》1-9/10
《最后一只乌鸦的最后一句坏话》
1.《在柏林》
生猜结尾:老兵会责骂两个小姑娘小姑娘是老妇人的女儿老妇人和老兵是夫妻。

老师帮助学生从文中找证据,判断猜测的正确与否,然后出示真正结尾。

学生听完后很吃惊,有些陷入了沉思。

老师及时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对那段历史有个简单的了解,更好地理解文本。

2.《窗》
学生猜测结尾:窗边的床位只有濒临死亡的病人才有机会躺,此时这位病人窃喜于自己可以拥有这个床位,却不知道自己已经面临死亡了。

这位病人是盲人,他看不到窗外的美景。

老师出示真正的结尾:他看到的是一面光秃秃的墙。

听闻结尾,学生发出了长长的感叹,结局确实出乎意料。

师:另一篇小说由于时间关系,留待课后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