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佛学世界观的散文范文精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观,是人们探索宇宙世界根源是是什么的学问。
形而上学的哲学,都以世界观为起点,构建自我的哲学根底。
其答复的是:世界第一性是什么;世界有无统一性[即人是否能认识世界]的问题。
中国哲学教科书,总把佛教哲学,称作客观唯心论,这是由空、梵由客观精神创造来谈的。
当然笼统地把佛学世界观称作客观唯心论,只是大概,但是,这是不确切的。
因为佛学各个派别对空、梵有不同解释,这些解释,有的是主观唯心论,有的是客观唯心论,有的却是偏向唯物论。
恩格斯把答复世界的根源是什么和答复人是否能认识世界的问题,称作哲学根本问题。
恩格斯以对此二问题的答复,分出唯心论和唯物论。
这里唯心论和唯物论都是一元论。
他们都成认世界的根源是唯一的[或心或物]其区分只在于前者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后者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
即先有意识、还是先有物质的问题。
佛学世界观,表达在般假设学中的空、梵观,世界构成中的五蕴,佛性论中的佛性。
从这三方面来说,我认为佛家哲学既不全是唯心论,又不全是唯物论,而是心、色合一的二元论。
佛学总把空、心、色联系一起说。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心即是色,色即是心〞因此空、梵、心、色,是不可分割的存在,而且常常是指的同一物。
色、[物质]心、[精神]空[或心,或色]有时相互同一,有时相互区别而并存,并没有谁生谁的问题,也就没有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它们总是一存皆存,一灭皆灭。
色、受、想、行、识缺一不可,并列存在。
这是佛学世界观的最大特色。
从佛性讲,佛学常常从空、梵、心论佛性,这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
按恩格斯的划分,佛学世界观属于唯心范畴。
客观世界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一存在独立于心灵存在,已为科学史证明。
世界根源是唯一的,心灵是由物质产生的,所以二元论也是唯心论。
但是佛学派系很多,不同派系对空梵有不同解释,不能简单归为客观唯心论。
心无宗认为:“心即是色,色即是空〞“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尝无。
〞十清楚显地宣扬了色和空都是由心产生的。
空、色、佛性,唯在一心。
“心有就无所不知,心虚就虚而能知。
〞因此,心中有物就有物,心中无物就无物。
这同贝克莱和王阳明的主观唯心论是十分相同的。
有人说“月亮你不看它就不存在〞,也是说的这个意思。
即我存在着,我有感觉,我去感知,我认为有物存在,物就存于我胸中,我不去感知,我心中自然什么也没有,我心中自然就没有什么物存在。
这种观点,历来被指责为最反动的主观唯心论。
然而,主观唯心论的根底,却是个人感觉世界的真实性为前提。
作为个人来说,他认为有没有存在,当然是他有感觉,而且他要去感觉,如果其中缺一,对于个人来说,就什么也不存在。
其实,一个人所说的世界,就是他能感知的世界。
一个人是聋子,他就不知有好听的音乐,一个人是瞎子,他就不知有好看的图画,一个人死了,对于他来说,就什么也不存在了。
推而广之,人类描述的世界,也仅仅是人感知的世界,认识的世界,就是人化的自然。
即使有独立于人的客观存在,与人无关又有何意义?然而,但凡与人接触的东西,就不再是独立于人的东西,都就成了人化的自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的一切物,都是人类心中之物,这些物都是要人认识它们,才会在人类社会存在,人没认识它
们,人就肯定它们不存在。
所以,古代人认为物是人创造的,一点也不奇怪。
这就是主观唯心论有人相信,而且不考虑客观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佛学二元论的根本原因。
佛学认为没有心就没有色,没有色也没有心,是建立在此根底上的。
心无派更主张心主导一切,更是以心为主的。
然而,这种人们认为最主观、最反动的唯心论,恰恰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根底,而且这许多道理为人们公认。
1、许多人认为,只有为人认识、感知的世界,才是有意义的世界。
2、现在人们讨论的世界,都是人的世界,都是人心中的世界,无知世界根本无法讨论。
3、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指与独立存在的客观自然的关系,而是人与人化的自然关系。
4、科学证明某物存在与不存在,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没被人证明的东西,人就认定为不存在。
5、以上几点证明,人类社会无法证明有独立于人的客观存在。
因为人假设没认识它们,人就认为不存在,假设认识它们,就成了人化自然的一部份,就不是独立存在。
这是唯物论者无法证明独立的客观存在的根本原因。
相反,却证明了无心即无物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不成认唯心论,但是有人却提倡实践唯物主义。
他们说对于人,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有意义的。
而实践是什么,实践恰恰是人为主观目的的活动过程,是人主观支配下的社会活动。
这就证明,对人有价值的东西,离开了人,就一切不存在。
这不是有我才有一切,有心才有一切的主观唯心论?我们说,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存在的,只是从人认识到的客观世界中,物的运动变化开展,不受人的支配而说的,并非说这些不是人化的自然。
相反,这恰恰证明,人类社会中存
在的万物,都是人认识的产物。
十清楚显,没有人去认识、感知、描述世界,又有谁知有无存在。
即色宗主张“明色不自色,故虽色而非色也。
〞这时,他们认定概念认定的色[物质世界],不是色的本身。
因此,在认识以外,有一个独立存在的色[物质世界]。
这一世界佛家称作梵或空、或真如[真理],它是由十方微尘构成的。
这种认识,就十分接近唯物论。
这是说世界的根源是空,空是色的总和,是独立的客观存在,是十方微尘构成。
这与现代科学认定宇宙由最小微粒构成十分相似。
他们以根源的空为根本,称作真谛[即本质真理]而把万象[即其余世界万物]称作俗谛[即假有、假象]这里并没有否认假有存在,而只是将其当作假象而不是本质存在。
即色宗认为“色当即色,岂得色色而后为色哉?〞进一步说明万物存在的客观性独立性。
他们认为色的差异,自然存在着,而不是由人看不看它而存在的。
已接近唯物论。
本无宗:他们认为佛性的真是虚无,是空、梵、是一切不存在。
不存在的空、无就是真谛,世界万物存在都是俗谛,是假有,是由空无生出的假象。
万物是无中生有。
如果这无被理解为十方微尘,是看不见的微粒,其理论接近唯物论。
如果认定无什么也没有,只是客观强加于世界的一种力量,是佛法,是真如,就是客观唯心论的典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佛学世界观,是心色结合的二元论。
其世界根源,以人化的自然为对象,其世界,只是人心中的世界。
由于佛学各派,对心色空的解释各有不同,就有象心无宗一样的主观唯心论,即色宗似的唯物论,本无宗似的客观唯心论。
这是佛学世界观
的博大精深。
佛学世界观包罗万象,在客观开展中,为人类社会提供了许多真理。
这方而,佛学有二点奉献。
1、以心物结合,使人知道,人们讨论的世界,只是人化的世界,离开人,就什么也不能说。
2、猜想到了人在认识到的世界以外,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
猜想到了客观世界由最小的根本微粒构成。
这一点,已经十分接近现代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