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阅读专题检测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检测
A组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9分)
骢马
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注],为尽天山行路难。
[注] 长城窟:相传长城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子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貌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勉昂扬、热忱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6分)
一、
1.答案 B “骢马被主子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错。
颔联写马的灵敏、矫捷和雄风。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的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
“朝”“暮”,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表现空间的阔远;“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
2.答案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子对马的期望与信任。
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
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勉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雄伟志向。
解析“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子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
反之,也表明白骢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
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志向。
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
赴长城内外和路途上充溢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不甘孤独、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勉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雄伟志向。
方法技巧解答此类试题时,答题步骤为:①第一步,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
说明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详细意思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所用手法,如活用、拟人、比方、化动为静等。
②其次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象,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
③第三步,点出该字或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9分)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②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③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 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由苏轼命名。
②病来,病愈之后。
③黄华,菊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首句以轻雨将住、蝉起鸣起兴,以蝉的“得意”烘托自己病愈后的愉悦心境;次句由“听”转“见”,心境也由愉悦转为感伤。
B.诗歌颔联写自己病愈之后频频饮酒不知满意,以此自娱;梦醒后倚楼遐思,心中充溢温情,与题目中的“快哉”一词相合。
C.诗歌颈联从上联的忆想回到现实,写倚楼所见,夕阳之下,鸦投古刹,芳草萋萋,营造出凄迷的意境,情景交融。
D.本诗突破常见的“起承转合”模式,将写景和抒情的内容参差穿插,跌宕回旋,用笔特别灵动;末句以景结情,含无尽之意于言外。
2.本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二、
1.答案 C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实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建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
A项,“以蝉的‘得意’烘托自己病愈后的愉悦心境”错误,应为“反衬自己的落寞”,有“人不如蝉”的况味。
B项,“自娱”应为“自我排遣”,借酒浇愁,梦醒后应是心中充溢“愁思”,
同时“与题目中的‘快哉’一词相合”错。
D项,“末句以景结情,含无尽之意于言外”错误,末句应为“干脆抒情”,不是“以景结情”。
2.答案①怀乡思归之愁:清蝉生逢其时其地,自然得意,而自己客居他乡,“征尘断处见归程”“故园又负黄华约”流露思乡心切之愁。
②迟暮之憾:鸦投古刹,落日余晖,透露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憾。
③失意之恨:蝉的得意反衬诗人的失意,“秋风发上生”含年华空逝,一事无成的失意之恨。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相关学问,体现审美鉴赏与创建的学科素养,弘扬正确的价值观。
本诗中,“征尘断处见归程”“故园又负黄华约”流露思乡心切之愁;“鸦带斜阳投古刹”透露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憾;“秋风发上生”有一事无成的失意之恨。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11分)
送柳秀才往连州[注]看弟
马戴
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
何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
[注] 连州,位于广东清远。
1.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5分)
2.联系全诗,概括“客愁”的缘由。
(6分)
三、
1.答案①选取典型景物(意象):选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景物(意象)。
②视听结合:“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
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
(此题写景的角度写出“俯仰结合”,表现手法写出“想象”或“虚写”均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写景手法的实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建的学科素养。
答题时应先明确答题要求,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本题可按诗句选取了哪些典型意象,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着怎样的作用的思路去考虑。
2.答案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惜别友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情感的实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建的学科素养。
解答本题时,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由“有弟谪连州”可知弟弟遭贬,由“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可知路途遥远,由“蒹葭”“广泽”“星月”“寒流”可知行路艰难,由题目“送柳秀才往连州看弟”及尾联中的“客愁”可知惜别友人。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9分)
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三)①
高适
登顿②驱征骑,栖迟愧宝刀。
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
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
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
[注] ①此诗是高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
他曾到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胜利。
青夷军,唐驻军名称。
②登顿:上上下下,翻山越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颔联写诗人此次远行徒劳无功,未得到预期的建功立业的机会,内心极度悲观。
B.颈联描写边塞之景,水从极陡的山坡上流下,山峰皆直入云霄,险峻而迷漫。
C.诗歌第七句,“自堪”实为“哪堪自己”,表现出诗人对老之将至的无尽感慨。
D.诗歌第八句,“青袍”代指低级官吏,“何事”流露出诗人明珠暗投的愤懑之情。
2.请简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6分)
四、
1.答案 D “何事”流露出诗人在奔波劳碌后弃官的想法。
2.答案首联大意为:“来来回回我骑着马奔忙,失意漂泊令我愧对佩带着的宝刀。
”此联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劳碌而无所作为的生活的厌倦,流露出对才高位卑的无奈。
既照应了题目,又为下面的描写和抒情做铺垫。
解析“登顿”指行路艰难,“栖迟”引申为失意漂泊,“愧”流露出对自己才不当所用的悲观、无奈心情,“宝刀”象征着武艺、才华。
此联既照应题目又为下面的景物描写和抒发无奈、愤懑之情做铺垫。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9分)
石鼻城[注]
苏轼
平常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今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 石鼻城:宝鸡东北方向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写曾经作为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呈现一派太平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颔联书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漫。
D.尾联描写向西南行进,风景渐渐美丽,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多富含理趣,常在详细的形象中隐藏抽象的哲理。
请结合诗句谈谈你从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6分)
五、
1.答案 B B项,“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错误。
颔联意为石鼻城对初来乍到的北客而言,是首先体验到的险要之处,可对南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所以诗句中的“新险”“残山”是不同地方的人的感受,并非突出石鼻城地势的险峻。
2.答案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索;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的差异,表明角度不同使得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改变,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从诗中来看,这首诗的意思是现在天下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旧闲不住,石鼻城对北方人来说,是险要之处,可对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由首联“平常战国今无在”到现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可以看出,这是借助石鼻城的古今变迁来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索;由颔联北客感受“新险”,而蜀人却是“从今送残山”,借以表明角度不同会使体验不同;颈联和尾联中从“暗月朦胧”到“修竹”“水潺潺”,从“愁”到不愁,呈现出逆境到顺境的转变。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9分)
莎衣[注]
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适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 莎衣:蓑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破题,草缀绳编的蓑衣,在诗人眼里松软舒适,表达了诗人对蓑衣的宠爱之情。
B.颔联描绘了一幅渔人乐趣图,是对渔人生活的赞颂,也是对世外桃源的憧憬。
C.颈联写醉后和晴时脱蓑衣,与颔联写的“披”比照,颇有意趣,耐人寻味。
D.此诗俊逸潇洒,语言质朴精练,多用典故,手法灵动多变,意境美丽,引人入胜。
2.诗的尾联构思精致,历来为评论家称道。
请谈谈你的理解。
(6分)
六、
1.答案 D (1)本题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实力。
D项,本诗没有多处运用典故。
本诗首联写渔人爱蓑衣,颔联写渔人披蓑衣,颈联写渔人脱蓑衣。
2.答案①卒章显志。
尾联在前三联写蓑衣的基础上,笔锋一转,由物及人,画龙点睛,足有千钧之力。
②诗人将“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无论紫绶金章多么名贵,也不愿轻易拿蓑衣与之交换;以“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以“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
③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屣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含意及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这首诗前三联都集中笔墨写蓑衣,而尾联揭示主旨:任凭紫绶金章多么名贵,“我”也不会轻易用“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
由物及人,“莎衣”也就有了象征意义。
“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
诗歌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屣的情怀。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9分)
风花①
杨万里
海棠桃李雨中空,更着清明两日风。
风似病癫无藉在②,花如中酒不惺松③。
身行楚峤远更远,家寄秦淮东复东。
道是残红何足惜,后来并恐没残红。
[注] ①此诗作于宋光宗绍熙年间,当时诗人因受排挤调任淮西江东转运副使。
②无藉在:无赖,无所顾忌。
③惺松:醒悟。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表示海棠桃李经过春雨摧残,又饱受清明季节狂风吹拂,已经凋零殆尽。
B.其次句“更”字写出风的冷酷无情,在雨打之后仍不放过残红,很有表现力。
C.三、四句运用对比手法来描绘风与花,饱含对风的嘲讽与对花的怜惜之情。
D.这首诗写景兼抒情,首尾呼应,惜花始惜花结,情感从感伤无奈到愤慨冷峻。
2.前人评论说律诗颈联“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改变”。
请分析本诗颈联在内容表达和结构支配方面有什么作用。
(6分)
七、
1.答案 C C项,“三、四句运用对比手法来描绘风与花”错误,原文“风似病癫无藉在,花如中酒不惺松”,意思是风似乎生病癫狂了,无所顾忌地刮着,花儿似乎喝醉了酒还不醒悟,这两句用的是拟人的手法,把风肆意狂吹和被风吹的花儿的状态描绘出来了。
2.解析①内容表达:由惜花到伤己思家,拓展了写作的内容。
②结构支配:由前两联着力写风与花,转入写伤己与思家,由花及人,为尾联写忧世蓄势,使诗意起伏,富有张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与作用的探究实力。
颈联的意思是诗人自己羁旅在遥远的楚峤一带,越往前行比楚峤更遥远,往秦淮东边的家里寄信,现在的路是比到达秦淮东边更远了。
前两联饱含诗人对花的怜惜之情,而颈联从花写到自己,从惜花到伤己,笔锋一转,写自己身在异地,羁旅之愁油然而起,并且离家乡越来越远,思家的情感越来越剧烈。
这一联又与尾联忧世的情感相合;尾联“道是残红何足惜,后来并恐没残红”,人们都说凋残的花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到后来还是胆怯连凋残的花都没有了。
诗人此时受排挤调任淮西江东转运副使,感叹自己也是一朵凋残的花,没有什么人来怜惜自己了,到以后就更没有人怜惜自己了。
由花写到人,为抒发情感蓄势。
B组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9分)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乐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诗人回忆了与老挚友曾经共饮的美妙时间,以及两人之间的深厚情意。
B.颔联,诗人借助“浮云”“流水”这两个常见的意象,抒发了阔别十年的感慨。
C.颈联,点题,写相逢时的欢乐,开怀畅饮,把酒言欢,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D.尾联,笔锋一转,秋色中红树满山,令人留恋。
表达与友人携手同游的愿望。
2.试赏析本诗中的对比手法。
(6分)
一、
1.答案 C 本题考查赏析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实力。
C项,“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精确,情感不只有欢乐,还有老去无为的哀痛。
颈联的出句照应诗题中的“喜”,写这次会面的“欢乐”之态。
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
他们也像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
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短暂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
这一副苍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
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
2.答案①首联,每出游宴饮必定扶醉而归的快乐与相别后的黯淡对比,心中不觉黯然,让人生发出岁月不饶人的无限感慨。
②颔联,“一别”与“十年”形成显明的比照,表现一别十年的伤感。
让人产生世事沧桑,人生无定,岁月蹉跎之感。
③颈联,相逢时畅饮的喜悦与两鬓苍苍、青春不再的苍老之态相比照,一喜一悲,一正一反,对比剧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实力。
写诗人从前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
那时他们常常团聚痛饮,扶醉而归。
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安慰,却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哀痛。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离别后如浮云漂泊不定,岁月如流水一晃过十年。
“一别”与“十年”形成显明的比照,干脆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
“欢乐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今日相见虽然欢乐如旧,惋惜人已苍老,鬓发斑斑。
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然而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
这一副苍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9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书空:《世说新语》记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凄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境况,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的艰苦生活。
C.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悲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2.诗歌的其次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二、
1.答案 C C项,“壮志难酬”说法错误,诗歌塑造的是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悲伤国事的诗人形象,但无“壮志难酬”之意。
2.答案①诗歌其次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
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解析第一问留意抓住意象以及意象的特点。
首先明确其次联的意象有:云、薄暮、雪、风。
云用了一个“乱”字来形容,雪是急雪,风用了“舞”、回(回旋)来形容,综合分析,颔联描绘的是黄昏时候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其次问可以从内容上、结构上来把握。
内容上联系全诗(“战哭多新鬼”等)、写作背景(安史之乱)、作者等,可以知道作者借哀景抒哀情,这样的景更加衬托出作者在战乱中的悲凉,同时也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结构上,雪景的描绘照应标题“对雪”;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始终待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寒冷的天气交织在一起了,这一句情景交融,也为下文写个人感遇、对战事时局的忧虑进行了铺垫。
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体诗,回答问题。
(9分)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①
陶渊明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②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
鸟弄欢新节,泠风送余善。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③,悠闲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④,所保讵⑤乃浅?
[注] ①此诗是诗人归隐之前参与春耕后的作品。
怀古田舍即田舍怀古。
②屡空:食用常缺。
③植杖翁:荷蓧丈人。
④通识:通明的见识,指儒家仕而不隐的思想。
⑤讵:莫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开头两句写诗人当年未能践行躬耕南亩的愿望,流露出了诗人的缺憾和惋惜之情。
B.三、四两句写由于家中食用常缺,因此春天下地耕种就不能自免,这是说躬耕之必要。
C.五、六两句写早晨整理农耕的牛车和农具,启程时生出缅怀之情;“缅”字照应了标题。
D.七至十句既描绘出鸟儿欢鸣、春风和畅的情景,也写出“寒”“荒”所衬托出的忧虑之情。
2.诗歌最终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冲突心理?请简要分析。
(6分)
三、
1.答案 D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实力。
D项,错在“忧虑之情”,应为“表达诗人对南亩之荒偏的宠爱之情”。
2.答案最终四句表达了诗人“不隐”与“隐”(“仕”与“不仕”)的冲突心理。
诗人看到这美丽而人迹罕至的环境,缅怀并理解了植杖翁的遁世选择,心里产生了归隐的念头;但在儒家主动入世的思想面前,这种归隐的念头使诗人感到愧疚。
可诗人又觉得所保持的宠爱自然的情怀不是浅陋的,这又流露出其对归隐的憧憬。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情感的实力。
“是以植杖翁,悠闲不复返”两句表达诗人理解了植杖翁的遁世选择,心里产生了归隐的念头。
“即理愧通识”写归隐的念头使诗人在儒家主动入世的思想面前又感到愧疚。
那么,“隐”还是“不隐”,这正是诗人的冲突之处。
“所保讵乃浅”,写诗人又觉得所保持的宠爱自然的情怀不是浅陋的,流露出其对归隐的憧憬。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9分)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陶渊明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输赢。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余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
[注] ①虞渊: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
②余迹:本意为遗迹,此处兼指夸父之遗愿。
③邓林:桃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其次句“乃”字示意作者的看法,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B.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
C.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
D.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争论于一体。
2.《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
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
四、
1.答案 A “欲扬先抑”错,诗人是说夸父产生的一个雄伟的志愿,竟然要同太阳赛跑!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胜惊羡的情感,有力地确定了夸父创建奇迹的英雄气概。
2.答案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竟在身后”的人的赞美:首联赞其志,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跑;颔联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的实力;颈联咏其量,说夸父能饮尽黄河水;尾联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宝。
解析此诗借古代神话中闻名的夸父逐日故事,歌咏失败的英雄,寄予对某些政治斗争中失势者的困难感情。
开篇两句咏夸父之志。
“俱至”二句咏夸父之力。
“神力”二句咏夸父之量。
篇末二句咏夸父之功。
总体来看,这首诗的意蕴是特别深广的。
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人物,生前虽未能施展其才能,实现其志向,但他们留下的精神产品,诸如远大的志向、崇高的气节、正直的品质,以及各种卓越的发觉和创建,往往沾溉后人。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