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岳麓版二轮练习考案十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和现代世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历史岳麓版二轮练习考案十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和
现代世界的
的科学与文化
(本卷总分值100分,测试时限9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2017·河北唐山模拟)“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上述言论()
A、认为洋务运动无法实现自强目的
B、说明洋务运动具有客观进步性
C、全面分析了洋务运动的必然性
D、表达了变革封建制度的艰巨性
解析作者认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在中国进不了门。
显然作者是肯定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答案B
2、(2017·北京朝阳期中)“光绪三十二年秋,欢声动地球……和平改革都无苦,立宪在君主……纷纷革命颈流血,无非蛮动力,一人坐定大风潮,立宪及今朝。
”这段歌词反映出()
A、强化君权
B、赞同立宪
C、抵制立宪
D、呼唤革命
解析“一人坐定大风潮,立宪及今朝”说明材料赞同立宪。
“纷纷革命颈流血,无非蛮动力”说明材料反对革命。
答案B
3、19世纪60年代后期,某人强调:“欲求制胜必求忠信之人,欲求自强必谋礼仪之士。
”照此观点推下去,不可能得到的结论是()
A、奉夷为师简直是“用夷变夏”
B、学习外国的“奇技淫巧”,势必动摇士大夫官僚安身立命的“中学”
C、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D、古今来未闻有恃术而能起衰振弱也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顽固派的观点,A、B、D三项都是其观点的表达,而C项反映的是洋务派的观点,主张学习外国的长处。
答案C
4、以林那么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的开明派,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以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改良派在探索的道路上,有一个共同点是()
A、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学习西方壮大综合国力
C、必须维护封建统治
D、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体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A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不符合洋务派;C项“必须维护封建统治”应知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制”实质是动摇了封建统治;D项“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体”不符合林那么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派和洋务派;符合题干要求的“共同点”是“学习西方壮大综合国力”。
答案B
5、《现代与传统》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一些岭南人,成了无愧于时代的文化巨子……在鸦片战争结束半个世纪以后,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一颗颗启明星在岭南的地平线上接连升起。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岭南地区()
A、洋务运动兴起
B、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
C、教育文化事业的突飞猛进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早
解析康、梁和孙中山分别属于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答案D
6、(2017·北京海淀期中)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五卷中谈及中西文化时说:“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法子,绝对是两样。
”“好像水火冰炭,判断不能相容。
”对此观点认识不正确的选项是()
A、正确评价了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
B、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C、承认文化的时代性和社会差异性
D、儒家文化传统已不适应现代社会
解析这一观点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传统文化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答案A
7、(2017·广东深圳一模)《胡适口述自传》中说:“那个以鼓吹‘中国文艺复兴’和‘文学革命’为宗旨的《新青年》杂志,就逐渐变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我们在北大之内反而没有个杂志可以发表文章了。
”这段话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
B、新文化运动阵营思想日趋分化
C、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失败
D、胡适公开否定新文化运动
解析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资产阶级倡导的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答案B
8、(2017·福建三明模拟)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章太炎说:“言种族革命,那么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
以异族之攘吾政府者,在彼不在此也。
假设就政治社会计之,那么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
”这说明他()
A、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B、主张开明君主专制
C、认识到了三民主义的一些不足
D、不主张革命
解析材料中章太炎认为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没有将帝国主义列为反对的对象是错误的,这一观点指出了三民主义的不足之处,C项正确。
答案C
9、(2017·广东佛山质检)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
……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
”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解析材料中孙中山强调要效忠于国家,反对效忠于朝廷,实际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答案D
10、以下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头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选项是()
A、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
B、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方案
C、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D、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注意时间概念。
其中C项应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与题目的时间不符。
答案C
11、“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发展才是硬道理。
”此论述出自()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由邓小平提出的。
答案B
12、胡锦涛在《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中说:“江泽民同志的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新的思想、观点、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这主要是因为()
①“三个代表”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②“三个代表”主要的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③“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④“三个代表”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三个代表”是我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又一伟大成果,它深刻揭示了党的先进性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联系,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后又一伟大理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故①③④正确,②是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答案C
13、以下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提法不确切的是()
A、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升华
B、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
C、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D、与建设和谐社会有内在统一性
解析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是在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
答案B
14、(2017·河南五市联考)邓小平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的这段谈话()
A、是邓小平理论发端的标志
B、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D、有力地推进了祖国统一进程
解析题干引文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是“三个是否有利于”的组成部分,由此分析,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答案B
15、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物理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①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②量子理论的诞生③物理学相对论的提出④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此题主要从时间上选出正确答案,①是在17世纪,②③都是在20世纪初,④在1831年。
答案C
16、有人说德国是一个巨人的国度,它有着骄人的成就:深刻的哲学家、杰出的音乐家、伟大的科学家……以下人物中能证明这一说法的是()
①康德②伏尔泰③贝多芬④德彪西⑤牛顿⑥普朗克
A、①③④⑥
B、①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③⑥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伏尔泰和德彪西是法国人,牛顿是英国人,排除②④⑤即可。
答案D
17、(2017·广东清远模拟)阅读以下《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
①科学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快②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低③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④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促成上述科学成果诞生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④
解析材料反映了科学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②说法较绝对,无必然性;④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学成果都是技术进步推动的,与科学理论重大突破无关。
此题选B项。
答案B
18、以下关于互联网的表达正确的有()
①产生于1969年的美国,中国正式接入是在1995年②20世纪90年代以后,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③可以提供文化传输、电子邮箱、聊天等服务④没有什么负面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中国正式接入是在1994年,互联网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答案C
19、(2017·苏北高三期末)“科学理论的发展往往并不意味着新理论摧毁旧理论,而是限制和缩小旧理论的作用范围,把旧理论作为新理论的某种特例包含在其中。
”以下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A、神创论与进化论
B、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C、经典力学与量子论
D、相对论与量子论
解析进化论否定了神创论;经典力学与量子论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相对论与量子论也属两个不同范畴。
经典力学是相对论在物体宏观低速运动状态下的特例。
应选择B项。
答案B
20、(2017·安徽信息)腾讯新闻频道发起“网友票选建国60年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的活动,在60件大事中投票结果如下(局部),从中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新中国外交成就得到网友们普遍关注
B、网友们肯定“两弹一星”对反美反苏的作用
C、网友们对科技、历史文化都饶有兴趣
D、对开国元勋、拨乱反正网友们印象深刻
解析表格中7项占总票数的95%以上,而中美、中日关系占了45%,A项正确;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与打破核垄断有关,但是中国第一枚实用氢弹试验成功是在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所以B项错误;从网友得票数可以判断C、D两项正确。
答案B
21、在指挥室的张爱萍,当听到卫星安全落地的报告后,片刻挥洒写出:“长征”万里遭“尖兵”,巡行太空战鬼神。
力争朝夕越艰险,获锦归来举世惊。
神州昏,妖风兴,激群情。
风雨同舟济,人鬼识伪真。
长缨在手,待把妖擒。
(注:当时张爱萍还处于“文化大革命”挨整的处境)张爱萍的即兴之作是针对的哪幅图所反映的大事()
A.B.
C.D.
解析A 项为1964年成功爆炸原子弹;C 项为1967年氢弹爆炸;D 项为1970年成功将“东方红”人造卫星送上太空;而通过材料中的“卫星安全落地”“长征”“尖兵”“获锦归来”等关键性词语可知是1975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B 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2、某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A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
D 、“南优2号”杂交水稻
解析由题干中的“世界之最”可知D 项正确。
答案D
23、从1956年国务院制定的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远景规划开始,我国就确定了“两弹一星”的战略策略。
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在()
A 、20世纪50~60年代
B 、20世纪60~70年代
C 、20世纪70~80年代
D 、20世纪80~90年代
解析“两弹一星”是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答案B
24、小明在整理书房时,偶然发现书中夹有一张陈旧残破的大学招生简章,其中介绍有某些学校本科在校人数,并设有硕士、博士学
位授予点等。
这张宣传简章最早应印制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解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这与材料所表达的情况相符合。
答案C
25、(2017·浙江联考一模)以下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
①即在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
②学者于宪法范围内在学术上有独立思考、创作、批评、辩论的自由
③实施过程历经曲折④与二千多年前“百家争鸣”的背景相似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此题用排除法容易直接选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即将开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二千多年前“百家争鸣”是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背景下出现的,两者有质的不同。
答案A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4分,27题18分,28题18分,共50分)
26、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己之德美矣。
”
——《孔子家语·观思》材料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
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
——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
解析此题以建立和谐社会,实行福利制度为时代背景,围绕孔子和孙中山的相关思想主张,考查学生提炼归纳和分析比较能力。
第(1)问对材料稍加提炼即可得出孔子的观点,对其评价注意结合孔子的主
要主张。
第(2)问通过分析三个句号,归纳孙中山主张的三个方面。
答案(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
分析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表达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表达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2)发展: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或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经济来解决民生问题;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或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
27、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
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
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
——《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1919年材料二自北京大学学生发动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
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
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于全国。
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1920年1月20日材料三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生们参加的、历史上叫做五四运动的大事爆发了,这是一个有着重大意义的运动。
“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先锋队作用。
但光靠这个方面军是不够的,光靠它是不能打胜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
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群众。
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起来。
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1)材料一中的“伪说”和“罢学风潮”各指什么?
(2)材料一中的“近因”指什么事,与所谓的“远因”又有何关系?
(3)材料一与材料二对学生的态度有何不同?
(4)材料三中的毛泽东对五四运动作了怎样的评价,与材料二中的孙中山认识有何不同?
(5)当今青年应该怎样沿着毛泽东指出的青年运动的方向前进?
解析考生回答第(1)问时要答准两引号所指史实;回答第(2)问先
答“近因”之史事,后答与“远因”之关系;回答第(3)问要在比较中作答;回答第(4)问要在理性的比较中得出认识作答;回答第(5)问要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作答。
答案(1)“伪说”: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
“罢学风潮”:五四运动。
(2)“近因”: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关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五四运动有促进作用。
(3)北京政府否定学生运动;孙中山认为五四运动是爱国运动。
(4)爱国青年学生是先锋队,工农群众是主力军,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毛泽东站在比孙中山更高的层面上认识到五四运动不仅仅是爱国运动,而且开启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5)青年知识分子要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熟悉国情,勇于实践,投入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28、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从15世纪末开始,西欧各国的殖民者为了夺取殖民地,像野兽一样到处乱窜,侵入了亚非拉广大地区,开始了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掠夺。
——《简明世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1900年,德国人齐柏林制造了飞艇。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试飞虽然只持续了十二秒钟,但却开辟了航空的新纪元,给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利益。
——《世界近代史》(黄山书社) 材料三1961年,苏联首次发射东方号载人宇宙飞船。
1969年,美国“阿波罗十一号”宇宙飞船把两个宇航员送上月球。
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标志宇航事业的又一大进步。
1988年苏联也发射了一架航天飞机。
材料四
2008年9月28日,温总理宣读贺电
温总理贺电说:“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
(1)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从15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人类在拓展自己活动范围上先后进行了哪些探索,并分析上述材料中所取得成就的原因。
(2)概括人类活动领域拓展的变化轨迹。
(3)我国注重在太空领域的研究与探索有何重大的经济政治意义。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人类探索的空间领域的变化,回答第(1)(2)问要注意从材料中归纳概括。
回答第(3)问要从经济、政治两方面概括。
答案(1)15世纪末开始,人类在欧、亚、非、美洲之间活动。
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和交通事业的发展。
20世纪初期,人类活动进入天空。
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内燃机的发明。
20世纪中后期,人类进入外层空间活动。
原因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航天技术的进步。
21世纪初期,人类进一步在天空领域活动。
原因是新技术革命的开展,高科技竞争激烈。
(2)陆地—海洋—天空。
(3)经济意义:有利于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
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有利于进一步实现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政治意义: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有利于增强国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经济政治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