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19-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洛阳市19-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9小题,共47.0分)
1.下列微粒中立体构型是平面三角形的是()
A. NH3
B. BCl3
C. PCl3
D. H2O
2.元素X的各级电离能数据如下:
则元素X的常见价态是()
A. +1
B. +2
C. +3
D. +6
3.下列关于σ键与π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σ键是以“头碰头”方式形成的共价键,π键是以“肩并肩”方式形成的共价键
B. 描述的是π键的形成过程
C. 原子轨道以“头碰头”方式相互重叠比以“肩并肩”方式相互重叠的程度小,所以σ键比π键
活泼
D. 可以表示N2分子中σ键和π键存在的情况
4.下列各组原子序数表示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的是()
A. 17
B. 11
C. 8
D. 6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PCl3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B. HF、HCl、HBr、HI的熔沸点依次升高
C. 乳酸()有一对手性异构体,因为其分子中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
D. 氯的各种含氧酸的酸性由强到弱排列为HClO>HClO2>HClO3>HClO4
6.理论上不能设计为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
A. CH4(g)+2O2(g)=CO2(g)+2H2O(1)△H<0
B. HNO3(aq)+NaOH(aq)=NaNO3(aq)+H2O(1)△H<0
C. 2H2(g)+O2(g)=2H2O(1)△H<0
D. 2FeCl3(aq)+Fe(s)=3FeCl2(aq)△H<0
7.常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c(H+)=1×10−10mol/L,该溶液可能是()
①亚硫酸钠水溶液②硫酸氢钠水溶液③硝酸钾水溶液④二氧化硫水溶液⑤氯化铵水
溶液⑥乙二酸水溶液⑦乙醇水溶液
A. ①②⑤
B. ②④⑥
C. ③⑤⑦
D. ①③⑤
8.下列曲线表示卤素元素某种性质随核电荷数的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A. B.
C. D.
9.在一定条件下,M与N反应生成Q,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
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M+N2Q
B. 在t1s∼(t1+10)s时间段内,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等于零
C. t1 s时反应物M的转化率为
mol⋅L−1⋅s−1
D. 0∼t1 s内N的反应速率为v(N)=0.2
t1
10.现有四种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如下:①1s22s22p63s23p4;②1s22s22p63s23p3;
③1s22s22p5;④1s22s22p63s23p2则下列有关比较中正确的是()
A. 第一电离能:③>②>④>①
B. 原子半径:①>②>④>③
C. 电负性:③>①>②>④
D. 最高正化合价:③>①>②>④
11.氰气的化学式为(CN)2,结构式为N≡C−C≡N,性质与卤素相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不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B. 分子中N≡C键的键长大于C≡C键的键长
C. 分子中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
D. 分子中含有2个σ键和4个π键
12.四种不同堆积方式的金属晶体的晶胞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①为简单立方堆积,②为六方最密堆积,③为体心立方堆积,④为面心立方最密堆积
B. 每个晶胞含有的原子数分别为①1,②2,③2,④4
C. 晶胞中原子的配位数分别为①6,②8,③8,④12
D. 空间利用率的大小关系为①<②<③<④
13.元素X、Y、Z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

已知Y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
ns n−1np n+1,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X
Y
Z
A. Y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4s24p4
B. Y元素在周期表的第3周期VI A族
C. X元素所在周期中所含非金属元素种类最多
D. Z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3
14.已知草酸是二元弱酸,0.2mol/L NaHC2O4溶液显酸性,关于NaHC2O4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的叙
述不正确的是()
A. c(Na+)>c(HC2O4−)>c(C2O42−)>c(H2C2O4)
B. c(Na+)=c(HC2O4−)+c(C2O42−)+c(H2C2O4)
C. c(Na+)+c(H+)=c(HC2O4−)+c(C2O42−)+c(OH−)
D. c(H+)+c(H2C2O4)=c(C2O42−)+c(OH−)
15.利用反应6NO2+8NH3=7N2+12H2O设计的电池装置如图所示,
该装置既能有效消除氮氧化物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又能充分利
用化学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池工作时,OH—从左向右迁移
B. 电极A上发生氧化反应,电极A为正极
C. 当有0.1molNO2被处理时,外电路中通过电子0.4mol
D. 电极B的电极反应式为2NO2+8e−+8H+=N2+4H2O
16.通常把原子总数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或离子称为等电子体.人们发现等电子体的空间结构
相同,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CH4和NH4+是等电子体,键角均为60°
B. B3N3H6和苯是等电子体,1molB3N3H6和苯均有6mol非极性键
C. NH3和PCl3是等电子体,均为三角锥形结构
D. BF3和CO32−是等电子体,均为平面正三角形结构
17.工业上可利用下图所示电解装置吸收和转化SO2(
A. B均为惰性电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电极接电源的正极
B. A极区溶液的碱性逐渐增强
C. 本装置中使用的是阴离子交换膜
D. 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SO2+2e−+2H2O=SO 42−+4H+
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B n型分子中,若中心原子没有孤对电子,则AB n为空间对称结构,属于非极性分子
B. CH3CHClCH3中存在手性碳原子
C. H2O、NH3、CH4分子中的O、N、C分别形成2个、3个、4个键,故O、N、C原子分别采
取sp、sp2、sp3杂化
D. 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其第一电离能越高
19.常温下,向25mL 0.1mol/L MOH溶液中逐滴加入0.2mol/L HA溶液,曲线如图所示(体积变化
忽略不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MOH的电离方程式为MOH=M++OH−
B. MOH与HA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碱性,理由是A−+H2O=HA+OH−;此时,混合溶液
中由水电离出的c(H+)大于0.2mol/L HA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
C. 混合溶液中在B点:c(M+)=c(A−)>c(H+)=c(OH−);在C点:c(A−)>c(M+)>c(H+)>
c(OH−)
D. 溶液中D点时c(A−)+c(HA)=2c(M+);若此时测得pH=3,则c(HA)+c(H+)=0.05+
10−11mol/L
二、双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20.(双选题)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X与Y形成化合物时,X显负价,Y显正价
B. 第一电离能Y一定小于X
C. 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X对应的酸性弱于Y对应的酸性
D.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 m Y小于H n X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
21.氢气用于工业合成氨N2(g)+3H2(g)⇌2NH3(g);△H=−92.2kJ⋅mol−1.
①一定温度下,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一定量的N2和H2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某一外界条
件,正逆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t4﹑t5﹑t7时刻对应的实验条件改变分别是
t4______ .
t5______ .
t7______ .
②温度为T℃时,将2nmolH2和nmolN2放入0.5L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测得N2的转化率为50%,
此时放出热量46.1kJ.则n=______ .
2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属于化学平衡。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不同温度下水的离子积的数据:
25℃:1×10−14t1:a;t2:1×10−12
试回答以下问题:
①若25℃<t1<t2,则a______1×10−14(填“>”、“<”或“=”),做此判断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t2温度下测得某溶液pH=7,该溶液显______(填“酸”、“碱”或“中”)性。

(2)在一定温度下,有:A.醋酸 B.硫酸 C.盐酸三种酸
①当三种酸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三种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用A、B、C表示,下同)
②当c(H+)相同、体积相同时,同时加入形状、密度、质量完全相同的锌,若产生相同体积的H2(
相同状况),则开始时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c(H+)相同的三种酸均加水稀释至原来的100倍后,c(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中明矾【KAl(SO4)2⋅12H2O】常作净水剂,其净水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4)常温下,取0.2mol⋅L−1 HCl溶液与0.2mol⋅L−1一元碱MOH溶液等体积混合,测得混合溶
液后的pH=5.写出MOH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东晋《华阳国志南中志》卷四中已有关于白铜的记载,云南镍白铜(铜
镍合金)文明中外,曾主要用于造币,亦可用于制作仿银饰品.回答下
列问题:
(1)镍元素基态原子3d能级上的未成对的电子数为______.
(2)硫酸镍溶于氨水形成[Ni(NH3)6]SO4蓝色溶液.
①[Ni(NH3)6]SO4中阴离子的立体构型是______.
②在[Ni(NH3)6]2+中Ni2+与NH3之间形成的化学键称为______ ,提供孤电子对的成键原子是
_______.配离子的空间构型为______.
③氨的沸点______(“高于”或“低于”)膦(PH3),原因是_______;
(3)元素铜与镍的第二电离能分别为:I Cu=1959kJ/mol,I Ni=1753kJ/mol,I Cu>I Ni的原因是
______.
(4)某镍白铜合金的立方晶胞结构如图所示.
①晶胞中铜原子与镍原子的数量比为______.
②若合金的密度为dg/cm3,晶胞参数a=______nm.
24.从H+、Na+、Cu2+、Ba2+、Cl−、SO42−六种离子中,选出恰当的离子组成一种电解质,将电解质
溶液按下列要求进行电解(均是惰性电极):
⑴电解时电解质含量减小,水量不变,则所采用的电解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电解时电解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水量减小,则所采用的电解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电解时电解质和水的质量都发生变化,则所采用的电解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与解析 --------
1.答案:B
(5−3×1)=4,且含有一个孤电子对,所解析:解:A.氨气分子中氮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3+1
2
以其立体构型是三角锥形,故A错误;
(3−3×1)=3,不含孤电子对,所以空间构型是平面三角形,故B B.BCl3中价层电子对个数=3+1
2
正确;
(5−3×1)=4,且含有一个孤电子对,所以其立体构C.PCl3分子中磷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3+1
2
型是三角锥形,故C错误;
(6−2×1)=4,且含有两个孤电子对,所以其立体构型D.水分子中氧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2+1
2
为V形,故D错误;
故选B.
微粒中立体构型是平面三角形说明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是3且不含孤电子对,价层电子对个数
(a−xb),a指中心原子价电子=σ键个数+孤电子对个数,σ键个数=配原子个数,孤电子对个数=1
2
个数,x指配原子个数,b指配原子形成稳定结构需要的电子个数.
本题考查了粒子空间构型的判断,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来分析解答即可,难点是孤电子对个数的计算,难度中等.
2.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电离能的相关知识,题目较为基础,难度一般。

电离能是指气态原子或气态离子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对比表中电离能数据可知,I1、I2、I3电离能数值相对较小,而I4数值突然增大,说明元素X的原子中,有3个电子容易失去,因此该元素的常见化合价是+3价,故C正确。

故选C。

3.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共价键的类型,为高频考点,把握σ键与π键的形成及常见物质中的化学键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A.σ键是由两个p电子或s电子或s−p电子“头碰头”重叠形成的,π键是以“肩并肩”方式形成的共价键,故A正确;
B.π键是以“肩并肩”方式形成的共价键,故B错误;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为s电子时,两个原子s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形成σ键,π键是原子轨道采用“肩并肩”的重叠方式,电子云重叠程度小,一般情况是多重键的σ键比单个的π键键能大,少数π键的重叠程度反而比σ键大,故C错误;
D.N2中含有1个σ键和2个π键,考虑到σ键和π键的相互重叠方式,中间位置形成的是σ键,而不是π键,故D错误。

故选A。

4.答案:A
解析:解:A.原子序数为17,为Cl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7;
B.原子序数为11,为钠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1;
C.原子序数为8,为O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6;
D.原子序数为6,为C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4,
则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的是A,
故选A.
选项中均为短周期元素,原子结构中K层只能容纳2个电子,L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M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8个,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高频考点,把握电子排布规律、最外层电子数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短周期元素的电子排布,题目难度不大.
5.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了氢键及分子间作用力,分子的构型、同分异构体,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及应用能力。

A.PCl3的P原子价层电子对是4,σ键个数是3、1对孤电子对,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故A错误;
B.HF中含有氢键,沸点最高,应为HF>HI>HBr>HCl,故B错误;
C.乳酸()中碳原子上连有四个不一样的基团:氢原子、甲基、羧基和羟基,是手性碳原子,存在对映异构即手性异构体,故C正确;
D.氯元素的化合价越高,对应的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氯的各种含氧酸的酸性由强到弱排列为HClO<HClO2<HClO3<HClO4,故D错误。

故选C。

6.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原电池原理,明确原电池反应特点即可解答,注意原电池反应中关键词“自发进行、放热、氧化还原反应”。

A.该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能设计成原电池,故A不选;
B.该反应中没有电子转移,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所以不能设计成原电池,故B 选;
C.该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能设计成原电池,故C不选;
D.该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能设计成原电池,故D不选。

故选B。

7.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了影响水的电离的影响因素的作用,主要是酸碱抑制水的电离,能水解的盐促进水的电离。

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c(H+)=1.0×10−13mol⋅L−1,小于10−7mol⋅L−1,水的电离受到抑制,说明溶液既可能为酸溶液,也有可能为碱溶液。

①亚硫酸钠水溶液,亚硫酸根离子水解,促进水的电离,故不符合;
②NaHSO4溶液能完全电离出氢离子,溶液显示酸性,氢离子抑制水电离,故符合;
③硝酸钾水溶液对水的电离平衡无影响,故不符合;
④二氧化硫水溶液中,SO2+H2O⇌H2SO3,H2SO3⇌HSO3−+H+,HSO3−⇌SO32−+H+,溶液呈酸性;抑制水的电离,故符合;
⑤氯化铵水溶液中铵根离子水解促进水的电离,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增大,故不符合;
⑥乙二酸电离出氢离子,抑制水电离,故符合;
⑦乙醇对水的电离没有影响,故不符合;
所以综上所述②④⑥符合;
故选B。

8.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了卤素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题目难度不大,依据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不难解答,易错选项为D,注意晶体沸点高低的规律。

A.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依次递减,故A正确;
B.F没有正价,故B错误;
C.HF中含有氢键,所以HF的沸点最高,故C错误;
D.F2、Cl2、Br2,都属于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分子间作用力依次增强,所以沸点依次升高,故D错误;
故选:A。

9.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物质的转化率及平衡状态的判断等知识,试题难度一般。

A.由图可知,M、N为反应物,Q为生成物,化学计量数之比为(0.8−0.2)mol:(0.5−0.3)mol:(0.4−
0)mol=3:1:2,该反应方程式为3M+N⇌2Q,故A正确;
B.在t1~(t1+10)s时,为平衡状态,v(正)=v(逆)≠0,故B错误;
×100%=75%,故C错误;
C.0~t1s内时反应物M的转化率为0.8mol−0.2mol
0.8mol
D.0~t1s内,体积未知,浓度变化量无法求得,则无法求得反应速率,故D错误。

故选A。

10.答案:C
解析:解:由四种元素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可知,①1s22s22p63s23p4为S元素,②1s22s22p63s23p3为P元素,③1s22s22p5为F元素、④1s22s22p63s23p2是Si元素.
A、同周期自左而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但P元素原子3p能级容纳3个电子,为半满稳定状态,能量较低,第一电离能高于同周期相邻元素,所以第一电离能Si<S<P<Cl,同主族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降低,所以第一电离能F>Cl,所以第一电离能Si<S<P<F,即:③>②>①>④,故A错误;
B、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所以原子半径Si>P>S,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所以原子半径F最小,故原子半径Si>P>S>F,即④>②>①>③,故B错误;
C、同周期自左而右电负性增大,所以电负性Si<P<S<Cl,同主族从上到下电负性减弱,所以电负性F>Cl,故电负性Si<P<S<F,即④<②<①<③,故C正确;
D、最高正化合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但F元素没有正化合价,所以最高正化合价:①>②>④,故D错误.
故选:C.
由四种元素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可知,①1s22s22p63s23p4为S元素,②1s22s22p63s23p3为P元素,
③1s22s22p5为F元素、④1s22s22p63s23p2是Si元素,
A、同周期自左而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同主族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降低,注意全满、半满稳定状态;
B、根据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分析判断;
C、同周期自左而右电负性增大,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
D、最高正化合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但F元素没有正化合价.
本题考查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元素周期律等,难度不大,注意能级处于半满、全满时元素的第一电
离能高于同周期相邻元素.
11.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了氰气的结构和性质,根据卤素单质的性质利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分析氰气的性质,难度不大,注意把握σ键和π键的计算方法。

A.氰气性质与卤素相似,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故A错误;
B.同一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原子半径越大其键长越长,碳原子半径大于氮原子,所以氰分子中C≡N键长小于C≡C键长,故B错误;
C.同种原子间形成非极性键,不同原子间形成极性键,该分子的结构式为N≡C−C≡N,分子中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故C正确;
D.该分子的结构式为N≡C−C≡N,该分子中含有3个σ键和4个π键,故D错误。

故选C。

12.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金属堆积,侧重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计算能力,知道每种堆积模型中典型金属,难点是计算配位数,题目难度中等。

【解答】A.①为简单立方堆积,②为体心立方堆积,③为六方最密堆积,④为面心立方最密堆积,A错误;
B.每个晶胞含有的原子数分别为①8×1
8=1,②8×1
8
+1=2,③8×1
8
+1=2,④8×1
8
+6×1
2
=4,
B正确;
C.晶胞③中原子的配位数应为12,C错误;
D.四种晶体的空间利用率分别为52%、68%、74%、74%,D错误。

故选B。

13.答案:A
解析:
Y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为ns(n−1)np(n+1),s能级最多容纳2个电子,故n−1=2,解得n=3,故Y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为3s23p4,Y为S元素,由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为F 元素,Z为As元素,以此解答该题。

Y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为ns(n−1)np(n+1),s能级最多容纳2个电子,故n−1=2,解得n=3,故Y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为3s23p4,Y为S元素,由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为F 元素,Z为As元素,
A.Y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为ns(n−1)np(n+1),s能级最多容纳2个电子,故n−1=2,解得n=3,故Y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为3s23p4,故A错误;
B.Y为S元素,处于第三周期第ⅥA族,故B正确;
C.X为F元素,处于第二周期,只有2两种金属元素,含有6种非金属元素,含非金属元素最多,故C正确;
D.Z为As元素,是33号元素,其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3,故D 正确。

故选A。

14.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关系,包括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和三大守恒。

A.NaHC2O4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HC2O4−⇌C2O42−+H+,还存在水解平衡:HC2O4−+H2O⇌
H2C2O4+OH−,由于溶液显酸性,故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所以c(C2O42−)>c(H2C2O4),故A 正确。

B.等式关系是物料守恒,NaHC2O4溶液中Na+的总量等于与草酸相关物质的总量,故B正确;
C.等式为电荷守恒,但c(C2O42−)的系数应为2,故C错误;
D.等式是质子守恒,可以由电荷守恒c(Na+)+c(H+)=c(HC2O4−)+2c(C2O42−)+c(OH−)与物料守恒c(Na+)=c(HC2O4−)+c(C2O42−)+c(H2C2O4)相减而得,故D正确。

故选C。

15.答案:C
解析:解:由反应6NO2+8NH3=7N2+12H2O可知,反应中NO2为氧化剂,NH3为还原剂,则A 为负极,B为正极;
A.A为负极,B为正极,电池工作时,OH−从右向左迁移,故A错误;
B.A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故B错误;
C.当有0.1mol NO2被处理时,N元素从+4价降为0价,则外电路中通过电子0.4mol,故C正确;
D.电极B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NO2+8e−+4H2O=N2+8OH−,故D错误;故选:C。

根据总方程式6NO2+8NH3=7N2+12H2O中NO2可知,NO2中N元素化合价由+4价变为0价、NH3中N元素化合价由−3价变为0价,所以NO2发生还原反应、NH3发生氧化反应,则通入NH3的A电极作负极、B电极作正极,负极电极方程式为2NH3−6e−+6OH−=N2+6H2O,正极反应式为
2NO2+8e−+4H2O=8OH−+N2,电池工作时,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内电路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化学电源新型电池,为高频考点,明确化学反应中化合价升降与正负极的关系是解本题关键,难点是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注意电子流向判断,题目难度不大。

16.答案:D
解析:解:A、CH4和NH4+原子总数为5,价电子总数都为8,是等电子体,为正四面体结构,键角为109°28′,故A错误;
B、B3N3H6和苯原子总数为12,平面三角形,价电子总数都为30,是等电子体,B3N3H6中不含非极性键,故B错误;
C、NH3和PCl3原子总数为4,NH3价电子总数为8,PCl3价电子总数为26,不是等电子体,但二者都为三角锥型结构,故C错误;
D、BF3和CO32−原子总数为4,价电子总数都为24,是等电子体,BF3成3个σ键,B原子不含孤对电子,采取sp2杂化,为平面正三角形,等电子体的空间结构相同,故C O32−也为平面正三角形,故D 正确;
故选:D。

A、CH4和NH4+原子总数为5,价电子总数都为8,是等电子体,为正四面体结构;
B、B3N3H6和苯原子总数为12,价电子总数都为30,是等电子体,B3N3H6中不含非极性键;
C、NH3和PCl3原子总数为4,NH3价电子总数为8,PCl3价电子总数为26,不是等电子体;
D、BF3和CO32−原子总数为4,价电子总数都为24,是等电子体,BF3成3个σ键,B原子不含孤对电
子,采取sp2杂化,为平面正三角形.
本题考查等电子体判断、空间结构等,难度中等,注意离子价电子总数计算用原子的价电子总数−离子所带的电荷.
17.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了电解池原理,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能正确判断电池的类型及两极的反应是解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依据图示可知,二氧化硫被氧化为硫酸根,所以二氧化硫所在的区为阳极区,阳极区发生反应SO2−2e−+2H2O=SO42−+4H+,阳极与电源的正极B相连,A为电源负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由HSO3−生成S2O42−,以此解答该题,
A.由HSO3−生成S2O42−,发生还原反应,A应为负极,故A错误;
B.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SO3−+2H++2e−=S2O42−+2H2O,碱性增强,故B正确;
C.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SO2−2e−+2H2O=SO42−+4H+,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SO3−+2H++ 2e−=S2O42−+2H2O,离子交换膜应使H+移动,应为阳离子交换膜,故C错误;
D.B为阳极,发生SO2−2e−+2H2O=SO42−+4H+,故D错误。

故选B。

18.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分子极性的判断、原子的杂化方式以及配合物的成键情况,题目难度中等。

A.依据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经验规律可知:AB n型分子中,若中心原子没有孤对电子,则AB n 为空间对称结构,属于非极性分子,故A正确;
B.手性碳原子指连有四个不同基团的碳原子,所以CH3CHClCH3中不存在手性碳原子,故B错误;
C.H2O、NH3、CH4分子中的O、N、C原子均采取sp3杂化,故C错误;
D.主族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电离能变化有特例,如电负性:O>N,但第一电离能:O<N,故D错误。

故选A。

19.答案:D
解析:解:A.由图象可知0.1mol/LMOH溶液的pH=13,c(OH−)=0.1mol/L,说明为强碱,完全电离,则电离方程式为:MOH=M++OH−,故A正确;
B.根据图象可知,当加入13mL0.2mol/LHA溶液时,n(HA)=0.0026mol,而n(MOH)=0.0025mol,说明HA过量,但溶液呈中性,说明HA为弱酸,如二者恰好反应,应生成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发生A−+H2O⇌HA+OH−,促进水的电离,则混合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大于0.2mol/LHA 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故B正确;
C.B点溶液呈中性,溶液中存在c(M+)=c(A−)>c(H+)=c(OH−),C点反应已进行完全,HA过量,溶液呈酸性,但MA的物质的量大于HA的物质的量,应存在c(A−)>c(M+)>c(H+)>c(OH−),故C正确;
D.D点时,加入n(HA)=0.005mol,而加入n(MOH)=0.0025mol,A元素以A−和HA两种形式存在,而M全以M+形式存在,溶液中c(A−)+c(HA)=2c(M+);c(M+)=0.05mol/L,c(OH−)=
1×10−11mol/L,由电荷守恒c(M+)+c(H+)=c(A−)+c(OH−)和物料守恒c(A−)+c(HA)=2c(M+),求得c(HA)+c(H+)=c(M+)+c(OH−)=0.05mol/L+10−11mol/L,浓度必须带上单位,故D错误;故选D.
A.由图象可知0.1mol/LMOH溶液的pH=13,c(OH−)=0.1mol/L,说明为强碱,完全电离;
B.由图象可知,当加入13mL0.2mol/L HA溶液时,n(HA)=0.0026mol,而n(MOH)=0.0025mol,说明HA过量,但溶液呈中性,说明HA为弱酸;二者恰好反应,应生成强碱弱酸盐,促进水的电离;
C.B点溶液呈中性;C点反应已进行完全,HA过量,溶液呈酸性,但MA的物质的量大于HA的物质的量,结合电荷守恒判断;
D.结合混合液中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进行解答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注意浓度的单位.
本题考查了酸碱混合溶液定性判断、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题目难度中等,试题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为高考常见题型,明确图象中各个点的含义是解本题关键,结合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判断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选项D为易错点,注意浓度的单位为mol/L.
20.答案:BC
解析:
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律,注意熟记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同时要注意第一电离能中的特殊情况,难度不大。

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则根据同周期从左往右电负性逐渐增大可知,X在Y的右边。

A.X的电负性强,吸引电子的能力更强,因此X与Y形成化合物时,X显负价,Y显正价,故A正确;
B.同周期的第一电离能并不是逐渐递变的,同周期第ⅡA族比第ⅢA族的大,第V族的比第ⅥA的大,故B错误;
C.X在Y的右边,则X的非金属性比Y的强,因此,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是X对应的酸性强于Y
对应的酸性,故C错误;
D.X的非金属性比Y的强,因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 m Y小于H n X,故D正确。

故选BC。

21.答案:加入催化剂;减小NH3浓度;降温;1
解析:解:①一定温度下,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一定量的N2和H2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某一外界条件,正逆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t4﹑t5﹑t7时刻对应的实验条件改变分别是t4正逆反应速率同时增大相同的倍数,所以使用催化剂;t5时平衡正向移动,但逆反应的速率突然减小,所以减小生成物的浓度;t7时刻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且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说明是降低温度,平衡正向进行,
故答案为:t4加入催化剂;t5减小NH3浓度;t7降温;
②由反应方程式可知:N2(g)+3H2(g)⇌2NH3(g);△H=−92.2kJ⋅mol−1,1mol的氮气与3mol
=的氢气完全反应放出92.2kJ的热量,而此时放出热量46.1kJ,所以参加反应的氮气的物质的量为46.1
92.2 0.5mol,即n×50%=0.5mol,解之得n=1mol,
故答案为:1。

①一定温度下,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一定量的N2和H2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某一外界条件,正逆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t4﹑t5﹑t7时刻对应的实验条件改变分别是t4正逆反应速率同时增大相同的倍数,所以使用催化剂;t5时平衡正向移动,但逆反应的速率突然减小,所以减小生成物的浓度;t7时刻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且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说明是降低温度;
②由反应方程式可知:N2(g)+3H2(g)⇌2NH3(g);△H=−92.2kJ⋅mol−1,1mol的氮气与3mol
=的氢气完全反应放出92.2KJ的热量,而此时放出热量46.1kJ,所以参加反应的氮气的物质的量为46.1
92.2 0.5mol,即n×50%=0.5mol。

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和图象的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及影响因素,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为高考常见题型和高频考点,注意把握反应的特征,结合图象的曲线变化解答该题.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