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下课内《诗经两首》古诗知识点复习梳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下课内《诗经两首》古诗知识点复习梳理
《关雎》这首抒情诗选自《诗经·周南》。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性。

汉、宋以来研究《诗经》的学者,多数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歌颂“后妃之德”的,诗中的“君子”指周文王,“淑女”指他的妻子太姒,以为女子只有忠贞贤淑、含蓄克制,才能够配得上王侯。

因此,把这首诗放在《诗经》之首,以明教化。

其实这完全是一种牵强附会的曲解。

现代研究者认为,这是一首吟咏爱情生活的小夜曲或缠绵啡恻的咏叹调。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正是我所喜爱的对象。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内容梳理
第一章:作者先用比兴开篇,写雎鸠鸟的忠贞来比喻男女之间真诚专一的美好爱情,引发读者的联想,酝酿气氛。

然后进入正题,点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纲目,统摄全文。

第二章:围绕关键词“求”字,写出了小伙子追求心上人的幽思。

小伙子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内心焦灼而苦闷。

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的人,写得非常传神。

诗中女子的行踪也像荇菜一样捉摸不定,“求而不得,寤寐思服”更体现了男子之不得的忧思。

第三章:表达了小伙子对采荇菜姑娘的深切爱慕和美好愿望。

他因苦恼而成梦亲近她,爱慕她,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步步推进,表达出小伙子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追求。

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5注意虚实写,文中想象部分是虚写,例:琴瑟友之
理解考点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描述自己看到了哪些画面?
雎鸠和鸣图、少女采荇图、长夜难眠图、尽情狂欢图。

主大公的情感是有变化的。

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前后有怎样的波动?
(爱恋——相思——梦幻)
第一节: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团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君子看了之后就想到了他心中的姑娘,心中充满了爱慕之情。

第二三节:河的两岸长满了荇菜,随着那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

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可见相思之苦。

第四五节:在君子所憧憬的一片美好的爱情梦幻之中,君子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她,心中充满了欢喜之情。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纯洁美丽好姑娘,弹琴鼓瑟来示爱。

长长短短鲜荇菜,仔细挑来仔细选,纯洁美丽好姑娘,钟鼓声里露笑脸。

)
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看看文章开头写了什么?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除了雎鸠之外,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
(荇菜、水、淑女、睡不着的人)
画面的中心人物是一位美丽的女子。

她在随风飘荡的荇菜丛中采摘。

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这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叫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运用“兴”的艺术手法。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眼前雎鸠和鸣引发男子对淑女深切的思念和热烈的追求。

《蒹葭》同步
品读全文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基础储备
蒹葭(jiān jiā)溯洄(sùhuí)从之晞(xī)湄(méi)跻(jī)坻(chí)涘(sì)沚(zhǐ)
创作背景
《兼葭》选自《诗经·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凤翔)。

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秦风共10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表现可望而不可及的心情。

由于这首诗写得景色凄清,烟波万状;意境朦胧,形象缥缈;似有象征意味,富与神秘色彩,所以《兼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内容梳理
层内顺序(空间):蒹葭——水边——逆流而上——顺流而下
层间顺序(时间):白露为霜(一章)——白露未晞(二章)——白露未已(三章)
第一章:这首诗首先从景物描写入手,“兼霞”首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悲凄肃杀的意象,后人多以此来表现苍凉凄清之感。

第二章:这一段运用了反复咏叹的写作手法,通过摇曳的芦苇,叶子上的露珠,以及浩渺的河水,来衬托与“伊人”的不能相见造成的痛苦与无奈,更深入地描绘出主人公的失望。

第三章:此段仍然采用反复咏叹的手法,承接上一段,进一步描绘出可望而不可即的郁闷心情。

中心思想
诗人寻觅伊人寻觅了多长时间?他最后寻到了没有?
他应该是从黎明时分就来到岸边寻觅伊人,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

诗中反复吟咏“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有什么作用?
渲染道路的遥远、艰险与曲折,侧面烘托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执着不变的追寻,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主人公追寻的伊人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从抒情主人公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
伊人:一种目标,一种尽善尽美的象征,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主人公: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领悟:“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生活中不要忽视求索本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