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单元教学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史实6: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史实7: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探究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
特征: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士族门阀政治
具体内容: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量出以制入);依据每户资产的多寡分九 等征户税,主要依据也是土地。户等高的征钱多,户等低的征钱少。没有土地的也要交 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没有田不用交纳地税。主户、流亡客户、贵族官僚、富商、地 主等都需要缴税。(征税的标准是财产) 影响:简化税收明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 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科举制度
(3)内容
制举 常举
时间 每年
科目 皇帝自设科目 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
常举包括明经和进士等科。常举初由吏部主持,后改由礼部主持。常举考中以后, 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必须再经吏部考试合格,方能授官。
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科举制度
(4)影响
进步性: (1)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 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社会阶级之 间的流动; (2)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3)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4)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科举制度
(3)内容
制举 常举
时间 每年
科目 皇帝自设科目 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
制举非常选,必待皇帝下诏才举行。具体科目和举罢时间均不固定,屡有变动。应 试人的资格,初无限制,现任官员和一般士人均可应考,并准自荐。后限制逐渐增多, 自荐改为要公卿推荐;布衣要经过地方官审查;御试前又加“阁试”。
618年,李源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 为唐高祖。随后,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 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六、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唐到五代十国更迭的历史脉络
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后被唐 平定,从此唐朝由盛转衰
907年,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 国时期。五代十国是唐代藩镇割据的延 续,是分裂动荡的乱世。
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三)赋税徭役制度 (2)两税法
背景:天宝年间,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大量农民逃亡,租庸调制无法推 行。 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一年按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三)赋税徭役制度 (2)两税法
六、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二)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史实6: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探究3: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1、曲辕犁 地点:江南农民改进,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广 作用: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 控制耕土的深浅。 影响: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耕犁基本定型。
2、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 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原因:安史之乱,黄河流 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 量人口南迁
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二)三省六部制
(3)特点
1、以皇权为中心 2、集体负责,出现了一体化趋势。 3、分工明确,相互制约 4、决策流程分权
(4)影响
1、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工 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2、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大 权独揽,有利于加强皇权。
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三)赋税徭役制度 (1)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2023)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二
单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五
学习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 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的历史脉络
3、海上丝绸之路得到发展。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七
学习要求: 认识隋唐时期制度的演进。
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科举制度
(1)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士族 门阀的政治垄断。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度。
(2)发展过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 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 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 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探究2:三国两 晋南北朝在民族 关系上的特征
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 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史实6: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探究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能够得到开发的原因
(1)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 (2)和北方的大规模和长时间战乱相比,江南长期以来基本处于和平 环境 (3)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的历史脉络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史实1: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探究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意义 (1)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局部的统一。它较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 局面,是一个较大的进步。 (2)它在推动三个相对独立地区内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开发 少数民族地区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科举制度
(4)影响
落后性: (1)以儒学经义为范畴,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学技 术的新发展。 (2)到了后期发展成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二)三省六部制
(1)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三省开始形成
隋三省权力重心在尚书省。 (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
(1)长期的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人民渴望国家统一,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民族融合却在不断加强。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 的民族大融合的过程,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 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江南的开发,北方经济也逐渐恢复,南北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统 一提出了要求;西晋的短暂统一和一些局部的统一,如前秦和北魏统 一过北方黄河流域。这些因素都为全国大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均田制作用: (1)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有利于保证租调的征收和徭役征发,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3)稳定社会制度,巩固地主阶级统治
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三)赋税徭役制度
(1)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B、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和北魏的均田制相比,唐代前期的 均田制取消了对一般妇女、奴隶的 授田,反映了妇女的地位进一步下 降,也反映了门阀士族势力在唐代 的衰落。而且对土地买卖的限制进 一步放松,这给土地兼并的发展提 供了方便。
探究1:唐朝的民族关系 (1)政策:开明进步,以“怀柔”为主
(2)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武力征服、设立机构、册封首领、政治和亲、
会盟通好等,措施多样。
六、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二)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史实1:贞观年间,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 宗为“天可汗”;唐高宗灭掉西突厥。 史实2: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史实3: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史实4: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唐蕃会盟
所谓均田,并不是平均土地,而是国家利 用国有土地和农民原有的土地,把土地分 配给农民,以此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
A、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赋税改革(封建化的重要措施) (一)均田制:男子、妇女、奴隶均可授田(作用:发展小农经济) (二)租调制:以一夫一妇的小家庭为缴纳单位(人头税);
六、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二)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史实1:贞观年间,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 宗为“天可汗”;唐高宗灭掉西突厥。 史实2: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史实3: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史实4: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唐蕃会盟
探究1:唐朝的民族关系
(3)意义:①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对边疆的有效控制,推动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密切各族联系,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
进步。③推动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
六、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二)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史实5: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探究2:大运河的作用
大运河贯通南北,对 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 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起了重要作用。
隋文帝: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唐代:确立了三省各自的职权,确立了 三省的运行机制,三省的权力相等。
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二)三省六部制 (2)内容
政事堂一开始设置在门下省之中,684年 迁于中书省,723年改名为“中书门下”
唐初,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 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共议 国政。三省长官地位显赫,朝廷不轻易 授人,人数较少。因此,皇帝往往指定 自己信任的和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 堂会议。这些官员要加上“参知政事 ”“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 章事”等名号,以此说明他们也是宰相 。不加此名号就不是宰相。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六
学习要求: 通过了解隋唐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 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六、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唐到五代十国更迭的历史脉络
北周武帝灭齐后第二年病死,但他为589
年隋灭陈并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北周武
帝死后,宣帝继位,荒淫无度,两年后病 死,北周大权落在外戚杨坚手里。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史实1: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史实2: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五族 史实3:十六国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后、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 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史实4:北魏孝文帝改革(需要具体措施与意义)大力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 史实5:西魏北周统治者积极推动民族交融、有效强化内部凝聚力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 据局面,再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 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六、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唐到五代十国更迭的历史脉络
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三次大 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 引发大规模起义。隋朝贵族李源趁机在太原起兵。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史实8:东晋是门阀士族的鼎盛时期,王与马共天下。 史实9:南朝门阀士族的渐衰
探究5:南朝门阀渐衰的原因
(1)魏晋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土地买卖频繁,导致庶族地主的 兴起,门阀势力衰落。 (2)门阀士族的腐朽、门阀内部的斗争 (3)皇权的加强等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四)怎样理解魏晋南北朝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东汉末年,地方长官趁机拥兵 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 汉政权名存实亡。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奠定了 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天下三 分格局初步形成。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的历史脉络
220年,曹丕称帝,魏国建立,东汉灭亡。 221年,刘备称帝,蜀国建立。 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 263年,曹魏灭蜀。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唐代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不 管贫富,每个人都要按丁交纳, 负担完全一样,不合理。但以 庸代役制度的推行,使得农民 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生产,对唐 前期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推动作 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 时,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 当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 也无法推行。没有授田或者无 户籍的逃亡农民也不用交纳。